邢凌云 初心+匠心@“小”角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在学戏上没有任何优势,骨头几乎都长硬了。
开始练功的时候,肌肉拉撕是家常便饭。
晚上回来用热水敷,第二天还要忍受着剧痛去上课。
最可怕的是开始进入变声期,嗓子变得粗哑,几乎不能开口唱。
那时候的他籍籍无名几乎被遗忘,但是邢凌云从来没有气馁。
他对同学们排练的每一个角色都认真分析、细细揣摩。
“毕业汇报时,排练折子戏《评雪辨踪》,我被分到了第七组的吕蒙正跟着学,彩排时老师特别表扬了我,说我对人物的把握很到位。
”毕业后,邢凌云顺利成为了黄梅戏剧团一名专业演员,正式走上了他的演艺道路。
接受采访时,邢凌云坦陈:“我这辈子最幸福的就是从事了我自己喜爱的职业,我享受舞台,每当我穿上戏服走上舞台,我立马灵魂出窍,随着剧中人物或悲或喜。
”近些年来,邢凌云饰演过黄梅戏《邢绣娘告官堤》中的黎坝长、《奴才大青天》中的吴蕃台、《双下山》中的老和尚、《泪洒相思地》中的张青云、《狸猫换太子》中的陈林、《於老四与张二女》中的刘老五、《天仙配》中的土
现,又被父亲失望地狠狠地指责。
然而,家乡是黄梅戏的发源地,戏曲氛围较为浓厚,自己很小就接触了黄梅戏。
在耳濡目染的熏陶下,邢凌云渐渐喜欢上了这门艺术,怎么也割舍了不了自己的艺术梦想,这是他的诗与远方。
尽管家人并不支持自己的梦想,但是他心中对于戏曲的那份热爱不曾熄灭。
苦:研习之中唤醒埋在心底的艺术梦
有人坐等机会,希望好运气从天而降。
奋进者积极准备,一旦机会降临,便能牢牢地把握。
机会终于来了,上天开始眷顾邢凌云了。
“1987年,黄梅县剧团要招收一批演员到安徽安庆去学习,招生广告贴到了我们镇上。
得到消息的我喜出望外,背着父母偷偷去到陌生的县城面试,我的一段无实物表演打动了评委,顺利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我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了,正式成为了安庆戏校的一名学生。
”
在这群同学中,邢凌云算是年龄偏大
邢凌云(前)矢志用匠心做好本色的自己
词都没有,我都要把人物吃透从不敷衍,剧本中的每一个角色都是一个人物,每个人物都会有他的情感,演员让角色在舞台上完成角色的戏份,哪怕是一句台词一段唱腔一次出场,你赋予了角色灵魂和思想,就能够打动观众。
”邢凌云说,自己演绎的那一个个鲜活的配角,在他的心中就是天大的主角,“我用我的激情演绎他们,他们又反过来滋养了我”。
往小里演!这是邢凌云的角色。
的确,舞台上的所有角色无一例外都是因戏剧情节和内容的需要而设置的,角色分工虽有不同,戏份有轻有重,但却无大小轻重之别。
就是龙套,也是中国戏曲的一种独特形式,是戏剧中表现群体性场面和多人阵容的格式化了的一种艺术手段,有着制造场景、营造意境、渲染气氛、衬托主要人物的表演等作用。
在邢凌云看来,每一份看似无聊的工作,用心去做总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跑龙套不上心那么也许永远都站不到舞台的中央。
正自己做到不抢戏不丢戏。
“匠心”二字,是这个时代的呼唤。
邢凌
云深谙“戏大过天”的真谛,他说:“既然自
己干了这个行当,那么就应该对自己表演的
角色做足功课、细致分析,用心体验生活、贴
近角色,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赋予人物以光
彩,使人物‘活起来’。
不管哪个角色、哪个
环节,都尽心尽力,才会有完整的作品。
”诚
然,天下没有轻而易举的成功,世间凡事都
要靠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的专注,
在各种挑战、变数、未知之中,殚精竭虑,接
受磨砺,获得成长。
在戏中,在生活中,邢凌
云做好自己的角色。
如果说黄梅戏《青铜恋
歌》剧终表现剑师、冶师二人在“铸剑精神”
的催生下合力铸剑,护国利器——天下第一
剑得以诞生,那么可以说,邢凌云矢志用匠
心做好本色的自己,成就的不只是角色,成
就的是自己的人生,工匠之心成就他的利器
就是一直影响他的“鸣言”:只有小演员,没
有小角色!
趋萧条。
一开始,黄梅戏人还在努力跟进电
视剧,邢凌云也尝试在电视连续剧《黄梅戏
宗师传奇》中饰演黎坝长等。
但很快发现,
戏剧市场在不断萎缩,戏院观众渐渐锐减。
没戏可演,为了生存,剧团里的人四处寻找
出路。
想到当年的离散,他心底泛起一阵悲
凉。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地方专业院团
普遍面临发展空间狭窄,生存现状堪忧的
状况。
我们黄梅县剧团也是入不敷出,连演
员的基本工资都发不齐。
当时,县里决定进
行院团改革,把一些演员分流到别的单位,
缓解剧团生存压力。
我也被分流到了县交通
局,离开了我热爱的舞台。
在交通局半年多
时间,是我过得最煎熬的日子,离开了黄梅
戏我成天像掉了魂一样,对工作提不起任
何兴趣。
脑子里想的还是舞台还是黄梅戏,
实在熬不过只好跑到一些业余剧团去演戏
过过瘾。
当时业余剧团唱的几乎都是‘放水
戏’,没有戏词,很多唱词都要靠演员临场发
甘为绿叶(右为邢凌云)衬红花邢凌云(左)剧照
唱词的效果还要好。
很快,在当地的戏迷圈子里成了一个‘角儿’。
”邢凌云坦陈在自己的演艺生涯中所发生过这个很有戏剧性的插曲,“这个插曲差一点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天生属于舞台,离开了黄梅戏我就失去了人生方向,经过申请又终于回到了黄梅县黄梅戏剧院。
”那一天,邢凌云暗暗发誓“生为黄梅人,死做黄梅鬼”,就是再好的单位再也不去了。
一路走来,他并没有刻意改变自己的人生轨迹,总是行随心动。
对黄梅戏的爱,他一直深藏在内心深处。
不过,但他内心与外界的冲突还是没有停止过。
“曾经有一个老板,拍着我的肩膀,要我到他的公司给他搞宣传,承诺年薪50万。
我的确也过动心,但是最终还是抵挡了诱惑。
因为我深深知道,我离开了黄梅戏就什么也不是,离开了舞台就成了孤魂野鬼。
”这份内心的呼唤和坚守,与他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有很大的关系,与他的执著追梦有关,也或许淡定、安宁
的黄梅的文化有关系。
他最终发现,黄梅戏
才是自己心灵的存放地。
回到梦想出发的地方,邢凌云重拾黄梅
戏的文化自信,常年活跃在黄梅戏的舞台上,
展现自己的风采,努力去寻找各方资源力促
地方戏的发展。
如今作为黄梅县黄梅戏剧院副院长,邢
凌云除了演戏,考虑更多的是如何把家乡黄
梅戏传承下去、推介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黄
梅戏、喜欢黄梅戏。
作为一个县级剧院,推
广黄梅戏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没有充足的
经费生产剧目,没有充足的经费推出名角,但
是“邢凌云们”在基层默默坚守,每次参加
大型赛事时戏剧届专家评价他们剧院“县级
剧院演出了省级剧院的艺术水平”。
黄梅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
化品牌,渐成黄梅县的一张靓丽名片。
让邢
!
邢凌云剧照
邓福星(右一)出席王朝闻铜像揭幕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