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精品3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第1篇】
一、导入
话说,刘备与东吴大战败北,于白帝城病危,驾崩之前,将自己的江山和儿子都托付给了一位智者。

他希望儿子刘禅能将这位智者像父亲一样对待。

智者涕泗横流,对着病危的刘备许下誓言,说:“我一定会尽到我的职责,以死效忠”。

你们知道这个典故吗?
白帝城托孤。

那这位智者是谁?
诸葛亮。

非常棒,他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化身,诸葛亮。

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篇,诸葛亮在病危时,写给儿子的《诫子书》,来听父亲的殷殷情怀,智者的谆谆教诲。

二、解题
诫是什么意思?告诫
书我们在《次北固山下》的尾联见过,意思是?信
《诫子书》的意思就是?告诫儿子的信。

我们来一起读课文,看看诸葛亮要告诫儿子什么。

三、识文句,正字音。

(音正句顺)
在读课文之前,我要问大家几个字,看你们是否认识。

夫淫慢险躁驰遂穷庐(出示在课件上,指名认读。


朗读是语文学习的必经之途。

请同学们捧起书本,齐读课文。

四、析问句,熟文意(平稳深沉)
读准读通我们都做到了,下面我们需要读懂,知道这篇文章讲的是什么。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圈画出不懂的地方。

这篇文章虽然简短,但是不好翻译。

同学们在小组合作翻译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看来同学们预习时都下了功夫,那我要提出几个比较难的句子,看哪个小组能接住我的大招。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是一个什么句式?
双重否定句。

请同学们记录下来。

都明白了,那老师问一问大家,重点词语解释,进行抢答比赛。

同学们都很棒。

有谁可以完整的疏通文意?
不错。

文章的意思已经读懂了,那你们认为文章中寄托了作者对儿子怎样的情感呢?如果让你站在父亲的角度去告诫儿子,你该用怎样的语气读?
希望儿子能践行他的劝诫。

也就是说,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期盼。

除了期盼,这也是父亲对儿子的告诫,是父亲对儿子讲道理,也应该读的?
语重心长。

诸葛亮在写这封家书时已经年过半百,结合这个年龄段的特点,语气应该是怎样的?
沉稳。

好,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出病床上的父亲对儿子的期盼,意味深长的教诲。

生读。

请一位同学读,并指导。

五、悟文句,得智慧。

(重读、节奏)(此行与上一行需要互换位置)我们已经体味出了这份意味深长,聆听了他的殷切教诲,那他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人?
君子。

那什么才是“君子之行”呢?请同学们迅速浏览原文,找出“君子之行”的句子。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静”就是摒弃一切杂念,认真专一的精神状态。

只有内心宁静,才能修养身心。

“俭”就是节俭,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的关键作用。

诸葛亮年轻时隐居田园,亲自耕作,深知物力维艰,所以一生俭朴,为官廉洁,这也是他自己的人生写照。

还有呢?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见过这两个成语吗?(出示原句)这就是这两个成语的出处。

齐读。

对比读两句。

作者完全可以写成“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为什么作者非要写“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这样的双重否定句?
强调。

强调只有淡泊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专心致志才能有远大理想。

既然是强调,读的时候应该怎么读?
重读。

请读一次。

诸葛亮一生的志向是辅佐刘备和刘禅,兴复汉室。

在古代为了争夺王位,手足相残的事例并不罕见,面对刘禅的无才无能,诸葛亮完全可以取代他,但诸葛亮却心无杂念一心辅佐刘禅,光复汉室,用行动践行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就是诸葛先生所说的君子之行。

诸葛亮认为应该怎样求学?学习需要怎样的条件?
明确:要宁静,学须静也
那修身呢?
切忌淫慢,防止险躁。

是什么意思?
生:耍小聪明,心浮气躁。

师: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比如贪玩了忘记作业,态度散漫了上学迟到……
诸葛亮认为“淫慢”“险躁”将导致怎样的后果?
明确:淫慢不能振奋精神,险躁不能陶冶性情,将随年岁的流逝,造成精神日益萎靡,从而无用于世,悲守穷庐。

今天学习了这句话,希望对同学们也是一个劝诫。

文章的前四句,作者告诉我们修身需要淡泊宁静,立志成学。

那最后一句,作者又想告诫儿子什么?
惜时。

不珍惜时间,抓住机会,就会成为对社会无用的人。

深层次的理解了诸葛亮的智慧,我们再次来读读文章。

刚才我们已经说了,有个句子是双重否定句,需要重读,要读的意味深长。

还有没有双重否定句?生齐读: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你认为还有哪些句子是作者的重点强调。

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你的理由?
之前叙述那么多,最后结尾了要教育自己的儿子。

师:最后结尾了要教育自己的儿子,要珍惜时间,而且用了什么标点?感叹号。

请同学们读出感叹。

生齐读
怎么来的及呢,孩子啊,抓紧时间,珍惜时间吧!
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画出注意节奏和重读。

听完老师的朗读,你们可以再读一次吗?
六、品文句,获真知(语句背诵)
1.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诸葛亮的这封家书也已经过去千年。

联系我们的现实生活,你认为《诫子书》中的话语,对于我们今天还适用吗?总结:不错,真正的智慧是可以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

这篇文章高度概括了作者一生的做人准则,也堪称教子的千古范文。

可谓是“字字珠玑,句句哲理。

箴规子弟泽被后世”千百年来,也被诸葛家族作为家训,流芳千古。

2.那你们能从中找出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吗?
座右铭本指古人写出来放在座位右边的格言,后泛指人们激励、警戒自己,作为行动指南的格言。

以它为人生信条,完成你的每件事,助你成功。

例如中国现代无产阶级文学家、军事家叶挺的座右铭——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是选自哪里的?
你可以在《诫子书》中找到一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吗?
生答。

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你自己的这句座右铭背过。

点名背。

你能带着感情背诵这句吗?
七.总结
让这些经典语句永驻我们心中,牢记着诸葛亮对儿子的告诫,也作为自己一生的行为准则。

宁静,节俭,淡泊,明志,惜时,专于学问,修身养性。

愿这些话语伴我们行走一生,根据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在深沉的诵读中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生齐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第2篇】
一、说教材
首先,来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诫子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

学习《诫子书》有利于学生了解修身养德的途径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说学情
除了充分了解教材,合理把握学情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本篇课文所面对的初一学生,他们的言语理解和运用能力发展迅速,具有一定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在课堂中应培养学生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自主学习、概括文意的能力,并且学生刚刚步入新的校园、新的学习阶段,应注重引导学生体会“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深刻内涵,并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三、说教学目标
结合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从新课标“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置了以下三个教学目标:
在知识与能力方面: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
章中蕴含的哲理。

四、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的教学重点是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是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五、说教学方法
新课标理念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因此,我将在我的教学中采用朗读法、情景教学法和讨论法。

阐述了以上教学依据,我将具体论述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本次说课的重点。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刚开始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精力最充沛的时候,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学习状态,我将设计诗词导入,把学生带入古诗文学习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

对话同学:同学们,你们知道“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等诗句描写的是哪位历史人物吗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二)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是赏析文章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
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通过名家范读、学生自读并结合书下注释、利用手中的工具书等方式,疏通文意,了解《诫子书》主要内容。

其次,引导学生概括文章内容,体会诸葛亮写作本文的用意,能够说出作者通过家书向儿子传授修身治学的道理。

(三)深入研读
深入研读,意在通过文中的细节来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够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内容。

我会这样开展本堂课的深入研读:
1、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请学生再次阅读课文,同时提出问题: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学生基本能够回答出,本文主要围绕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展开论述。

2、顺势我会提出第二个问题,“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
这一句紧接着中心论点,学生阅读后可以总结,其阐述了静的价值和作用。

3、然后,针对文章内容提出第三个问题: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明确答案如下:
正反两个方面。

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

学习必须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

因此,志是成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学又要以静为前提。

反面论说:从“淫慢”“险躁”两个反面来论
述“静”与“俭”的重要性。

4、接着提问《诫子书》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确: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殷切之心。

5、回顾整篇文章,本课最后一个问题是,组织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后回答:《诫子书》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这些方面中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通过讨论后明确:修身、治学、惜时等方面。

静放在首位,学、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只有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学成才,否则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通过以上环节及问题设置,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三维教学目标。

(四)延伸作业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具有开放性、探究性。

一堂好的语文课堂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本身,应当有机拓展,增加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
通过多媒体展示关于诸葛亮的背景资料和影视片段,加深学生对作者的了解。

请学生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思考并总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的现实意义以及
自己有何影响和借鉴。

最后,我的作业设计为: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板书应该清晰直观地展现教学重点,便于学生随堂梳理文章内容和课后整理笔记。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说课内容,谢谢各位考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诫子书教学设计第3篇】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积累文言知识。

熟读全文,梳理文章结构思路。

2.通过品析文中词句,了解文章大意,理解“静”的重要性。

3.体会作者对儿子的深切教诲,以及文章中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和文言知识,理解文章内容。

难点: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方法
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丞相名垂汗简青,书台犹在谁复登”“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汉贼明大义,赤心贯苍穹”……千古良相诸葛亮不但
是陆游、文天祥笔下的精英忠魂,更是后人眼中的智慧化身。

他一生立志“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更以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高风亮节言传身教,惠及子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诫子书》,聆听他对子女、后人的谆谆教诲。

【板书标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名家范读,注意节奏停顿和字音。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出生字词,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

3.诸葛亮写《诫子书》用意是什么
明确:告诫儿子要修身养德,培养自己的品性,字里行间透露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板书:谆谆告诫、修身自学】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与前一句的关系是
明确:阐述静的价值和作用。

【板书:静】
3.后文诸葛亮又从哪些方面教育儿子
明确:正反两个方面。

正面论说:学、才、志的关系。

学习必须
宁静专一,而才干来源于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就无法学有所成。

因此,志是成学的前提和动力,学是成才的基础和必要条件,而学又要以静为前提。

反面论说:从“淫慢”“险躁”两个反面来论述“静”与“俭”的重要性。

【板书:学、才、志】
4.最后一句在议论之中加入抒情,表达了诸葛亮的什么情感
明确:教导儿子要珍惜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教诲的殷切之心。

【板书:惜时】
5.回顾整篇文章,《诫子书》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这些方面中诸葛亮放在首位的是什么为什么
明确:修身、治学、惜时,静、学、才、志。

静放在首位,学、才、志均是成才的必要条件,但成才之前先要成人,所以要先修身养德,只有道德品质是高尚的才可能治学成才,否则即便有很高的才学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值得他人尊敬的人。

(四)拓展延伸
多媒体展示关于诸葛亮的背景资料和影视片段。

请同学们课下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小结作业
请学生思考并总结“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句的现实意义以及自己有何影响和借鉴。

作业: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民间故事、成语俗语等。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谈论修身治学道理的家书,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希望。

文章具有较强的论说性,所以本课着重向学生讲解了“静”的重要性,以及“学”“才”“志”三者之间的关系。

最终实现三维教学目标,使学生理解“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理,并在学习生活中以此来要求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