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古人如何战“疫”,解密古代医院沉浮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古人如何战“疫”,解密古代医院沉浮史
提到医院,许多人认为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

其实,我国古代的医院历史悠久,遥居世界最前列。

为了抗争瘟疫,历代建立医院,集中收治病人,施药医治!
我国最早的古代医院起源于公元前七世纪的春秋初期。

据《管子》记载;“所谓养疾者,凡国、都皆有掌养疾,聋、盲、喑、哑、跛辟、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

此之谓养疾。

”当时的齐国政治家管仲,在临淄曾设立多处收容聋哑、盲、瘫痪等残疾者的医疗福利机构——集中疗养,供给食宿给予治疗,直到疾病离人,生活能够自理为止,这是我国古代医院的雏型,较公元前四世纪欧洲创建最早的罗马疗养院还要早。

战国时期, 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专门的麻风病隔离医院——“疠迁所”。

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中有这样的记载:凡经检查发现有鼻梁塌陷、手上无汗毛、声音沙哑、刺激鼻腔不打喷嚏等症状者, 一律送至“疠迁所”隔离治疗。

上述症状正是麻风病的典型临床表现, “疠迁所”应该是最早的麻风病隔离医院。

在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秦汉时期十分重视医药卫生事业,西汉名士晁错向汉文帝上奏《募民实塞疏》时提出,加强边远地区的建
议时,强调要设置医药,“以救疾病”。

汉平帝元始二年,黄河流域干旱成灾,瘟疫流行,为防止疫情蔓延,汉平帝下令“民病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在疫区腾出大房子,集中收治病人,施药医治。

这种临时性的“时疫病院”,实际上是皇甫规现代传染病医院的前身。

东汉名将率大军在甘肃与羌人作战,由于交通阻塞,瘟疫流行,为振奋士气和保护战斗力,便随军设立类似野战军医院——“庵芦”医治伤病员。

《后汉书》记载“规因发其骑共讨陇右,而道路隔绝,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

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


尽管连年战乱,但两晋和南北朝时期医学已有很大的进展。

当时佛教鼎盛,许多僧侣精通医术,一般病人多乐意前往寺庙治病,对病重、路远、行动不便的病人,就在寺院留宿,这种性质的医疗机构,大多设在庙宇内,由僧尼主持。

据史书《梁高僧传》记载,晋洛阳太守滕永文,曾寄住洛阳满水寺求医,治疗两脚蜷曲,不能起步、行走,直到行步如故。

后来政府和贵族,也效法寺庙,相继在各地建立慈善医院——“疾馆”。

公元510年(永平3年)北魏宣武帝诏曰,由掌管宗庙礼仪的“太常”,利用一处宽敞的地方,设立免费医疗机构——疾馆,收治京城内外的病人,并指令太医署派人负责治疗。

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国
家拨款建设、救助低收入人群和弱势群体的正规医院。

南北朝时期,我国已设“专坊”,收治老年病人。

据《北史》所载,“六十以上无期亲,贫不自存者,给以衣食;及不满六十而有废痼之疾,无大功之亲,穷困无以自疗者,皆于别坊遣医救护,给医师四人,豫请药物以疗之。

”“别坊”类似今天的老年医院。

隋唐时期,医院空前的繁荣。

政府和佛教寺院都建有专门给贫困人群提供免费医疗服务的医疗机构,佛教寺院创办的是“悲田坊”,政府创办的是“养病坊”,免费收治贫困患者。

后来,政府接管了佛教寺院创办的“悲田坊”,统称为“养病坊”,成为政府独立投资的为贫苦百姓服务的免费医疗机构,使其逐渐脱离了宗教的影响。

《唐会要》记载,政府建立的免费为贫苦百姓看病的医院,遍及各州郡,这些医院的日常经费从国家指定的官田税赋中及时支出,以保障患病的贫苦百姓能及时得到国家提供的免费治疗。

创建于南北朝的宫廷医院——太医署,到隋唐已臻于完备。

它以医疗为主,教育次之,下设医、针、按摩和咒禁等等部门,医科包括体疗(内科)、疮疡(外科)、少小(儿科)、耳目口齿(五官科)、角法(理疗)等专科。

它既是当时的宫廷医院,也是世界历史上建立时间最早、建制规模最大的医药学校。

唐代太医署由行政、教学、医疗、药工四部分组成。

这所“医学院”一共设立有行政长官16人,“令二人,从七品下。

丞二人,医监四人,并从八品下。

医正八人,从九品下”。

太医令是这所“医学院”
里最高领导,他掌握着学校的核心技术,并且有自己的助手——太医丞,太医令之下还设有医监和医正。

史书记载:“医博士掌以医术教授诸生习《本草》、《甲乙》、《脉经》,分而为业,一曰体疗,二曰疮肿,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齿,五曰角法。

诸生既读诸经乃分业教习,率二十人以十一人学体疗,三人学疮肿,三人学少小,二人学耳目口齿,一人学角法;体疗者七年成,少小及疮肿五年,耳目口齿之疾并角法二年成。

”其中体疗属于内科,体疗修业年限最长,为七年。

学生数量最多,占太医署医学生总数的1/2。

为了更好地免费收治患病的贫困百姓,从唐朝起,政府都采取了许多措施,比如普及医疗知识、提供常用药物等,尽可能地满足民众求医服药的需要。

唐玄宗在位的时候,曾经亲自操办出版了五卷本的《广济方》,颁行天下,要求各郡县的政府部门在村镇的主要道路上张榜宣布。

唐德宗也曾刊行《集要广利方》,此书共收录了586个常用药方,颁行于民间,其目的是让百姓有了常见病时,可以照书中的药方取药服用。

宋朝继承了唐朝的免费医疗救助制度,由国家财政负担,继续大力兴办免费医疗保障医院。

当时法律规定,各州县都要有一所医院。

而且,政府还鼓励民间个人集资创办公益性的免费医疗机构,政府在医疗专业人员和药物的供应等方面都给予大力支持。

北宋重文轻武,文化昌盛,士大夫中流行“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理念,大多通医术,而科举不第者自然就走上了从医的道路。

北宋以前,儒与医是分开的,至北宋则合而为一,有了“儒医”这个词。

朝廷成立专门机构,整理、校勘、出版大量医书,从而振兴了中医。

到王安石为相,在朝廷设“和剂局”,从京师到州县,都设“熟药所”。

“和剂局”负责征集、收集、整理、审定药方,然后颁行天下,以供选用。

“熟药所”负责收购药材,然后炮制、加工,少部分加工为可以入药的药材,大部分是加工为中成药,既直接销售,也指导求医者用药。

此时的医院建设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一是规模较大,设备齐全。

如公元1231年,苏州建选广惠坊时,乃卜地鸠材,为屋70程,定项200人,做到男子、妇女各有位置,在建筑布局上采取厅堂、廊虎相结合的传统方法,不仅规模较大,而且设备齐全,管理方便。

二是管理严格,有完善的医院管理制度和病历记载。

如公元1089年,苏轼等人在杭州创造的“安济坊”是当时一所著名的贫民医院,当时已有较为完善的医院管理制度和病历记载,“宜以病人轻重,而异室处之,以防渐染……”“按性别、病种、年龄安排病房,防止交叉感染……“,同对医院对医生也己有明确的考核、奖励办法。

据《宋史》记载:“医者,人给手历,以书所治痊人,岁终考其数,为殿最。

”这种古代的医疗文书”手历“,既是必要的病例记录,也是对医生考核,奖励的依据。

三是种类繁多,各种专门病院的建立标志着古代医院建设向专一化方向的发展。

宋代的各种专门医院相继问世,当时除广泛设置的广惠坊、安济坊等以外,把唐代的太医署改名为太医局,仍为医疗、教学兼顾的机构。

公元1114年在宫城西北又增设保寿粹和馆,专供宫人养病;1249年在杭州建立专门收治遗弃婴幼儿的慈幼局,收治四方宾客及士族病人的养济院,专收军人的医药院,囚犯的病囚院。

此外,寒冬季节专收老弱病人的福田院,医疗、济贫结合,也是一种较有影响的慈善医院。

元代继承宋代的医疗体制,并在机制上进一步完善,让公立医院真正实现了公益性。

元代我国的疆域宽广,横跨欧亚两洲,促进了中外医药交流。

当时除各路设有养济院和惠民药局外,还建立了一些阿拉伯式的医院——广惠司、回回药物院。

随着元朝军队西征胜利,回回医药大量传入中原并逐步诞生了专门机构。

这些机构的创始人是回回医生爱薛。

世祖中统年间(1260-1264年)爱薛建议设西域星历、医药的专署。

1263年,世祖命其“掌西域星历、医药二司事,后改广惠司。

”《元史》第八卷载:至元十年春正月,“改回回爱薛所立京师医药院,名广惠司。

”故广惠司应在公元1273年就已名实俱在了。

其任务有三:一是修制御用回回药物;二是负责用回回药物为诸宿卫士治病,特别是为回回人组成的侍卫部队治病;三是用回回药物救济在京的孤寒贫民。

总之,广惠司是回回医药在中国传播的主要机关。

公元1272年富兰克依赛在北京开设的医院,是外国人在我国开设的第一所医院。

但由于当时的西医医学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还不足以取代我国医学的地位。

明清时期,封建社会逐渐衰落。

明初以内诊为主的惠民药局已遍设边关卫所和人口聚居的村镇,同时在天下郡县置养济院收治老弱病
残。

不过,此时的“惠民药局”,政府不拨款,让“惠民药局”以其盈利来惠民,渐渐的,“惠民药局”就不惠民了!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曾大兴土木,建造“安乐堂”作为宫廷医院。

当时的太医院已分设大方脉、小方脉、妇人、口齿等13科。

明代也保留“医户”,但须服一半的劳役,渐渐的,“医户”就转变为农户了。

政府不管了,民间的慈善机构和医院就肩负起了“疾有所养”的义务,但是极其有限,因为经济实力太弱。

明代中叶,随着海外航海贸易的发展,西方的商人和传教士纷纷来华,西方医学和医疗机构也相继传入我国。

公元1569年,澳门主教加奈罗在澳门建2所教会医院,分别治疗教友和普通平民。

后来又增设主要为海外商人和传教士服务的圣拉斐尔医院和麻风病院。

帝国主义列强以传教办医院敲开了清朝闭关自守的大门。

公元1827年英国东印度公司的郭雷枢在澳门开设诊所,次年扩大为医院。

此后西方医院在我国的不断建立,对促进我国传统医院的机构改革,开启了中国西医近代化的先河,出现了中西医医院并存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