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柱论命的星学、历学解释-有关水土同宫、火土同宫(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柱论命的星学、历学解释-有关⽔⼟同宫、⽕⼟同宫
(转)
⼀、疑问的起源
四柱论命当中,可能最容易被⼈忽略的,也往往是令⼈迷茫的,我想,应该就是,这个命主到底应该⽤五⾏中的那个来代表,定⽴六亲。
纳甲巫法⽐较简单,也有很好的唯⼀性,那就是这挂所属本宫五⾏。
可是四柱就头疼多了。
到底该⽤⽇⼲呢,还是年⼲呢?⽤了⽇⼲,如果有相合的天⼲出现,那该⽤哪个五⾏呢?到底能不能成化呢?没有成化,到底化过去多少呢?等于说,还没有来得及定⽴六亲格局呢,就已经被⼀堆问题困扰的不得前⾏了。
如果四柱是⼀个⽅程,那有没有更好⼀些的算法、解法来处理呢?
我们知道汉字最⼤特点就是多义性,因其具有形、⾳、意、像四⼤要素,故⽽⼀个字可以表达的信息很多,⽤处也很多。
这既是优点,但有时也会带来困扰。
⽐如当天⼲地⽀⽤于计数、计时的时候,当他们排列在四柱系统中的时候,到底那个天⼲只是表达时间的概念,还是同时也在表达着其他内涵,那些额外的信息中,哪些才是更本质的?
《⼦平真诠评注》⼀书中,引⽤了皇帝内经《素问》中但⼀段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虽然作者只是作为参考收录了⼀段,并认为那个只是⼀个参考,对四柱之学并⽆多⼤⽤处。
但,真的如此吗?尤其后来看到《星命抉古录》⼀书中,有提到四柱之学实则源于古时的星学与历学,天⼲化⽓、地⽀三合、四柱纳⾳都出于历法与观星。
再后来,我因为对纳⾳的兴趣,⽽查录了⼀些书籍,⽐如《梦溪笔谈》中关于⾳乐的记载,周礼中关于⾳乐的⼀些资料,后来进⼀步查阅了⼀些古时历法⽅⾯的资料,并碰巧发现了⼀些关于河洛书图的⽂档,我想,也许我找到了⼀些五⾏最本源的信息。
就在这个帖⼦⾥与⼤家分享讨论下吧
⼆、纪元的开始
关于五⾏的最早记载应该源于这段,⼤家经常听闻的话:天⼀⽣⽔,地六成之。
那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定是天⼀⽣⽔,⽽不是天⼀⽣⽊、⽣⽕呢?尤其当我想起,被《⼦平真诠评注》收录的那段《素问》中的话时,忽然有了些触动,现摘录于此:
丹天之⽓,经于⽜⼥戊分;黅天之⽓,经于⼼尾⼰分;苍天之⽓,经于危室柳⿁;素天之⽓,经于亢氐昴毕;⽞天之⽓,经于张翼奎娄.所谓戊⼰之间,奎璧⾓轸,乃天地之门户也.戌亥之间,奎璧之分也;⾠⼰之间,⾓轸之分也.故五运皆起于⾓轸.甲⼰之岁,戊⼰黅天之⽓,经于⾓轸,⾓属⾠轸属巳,其岁⽉建,得戊⾠⼰巳,⼲皆⼟,故为⼟运.⼄庚之岁,庚⾟素天之⽓,经于⾓轸,其岁⽉建,得庚⾠⾟巳,⼲皆⾦,故为⾦运.丙⾟之岁,壬癸⽞天之⽓,经于⾓轸,其岁⽉建,得甲⾠⼄巳,⼲皆⽊,故为⽊运。
戊癸之岁,丙丁丹天之⽓经天于⾓轸,其岁⽉建得丙⾠丁巳,⼲皆⽕,故为⽕运。
夫⼗⼲各有本⽓,是为五⾏,若五合所化,则为五运。
但是之后作者认为这个只能做个参考,因为这是医家之⾔,与四柱之学想去甚远。
但是,医在古时与术同源,⽽术出于历、星。
古⼈计时,最初⽤⼟圭,以冬⾄⽇,正午时,⽇影最长为起点,此后逐⽇渐短,到夏⾄⽇最短,此后⼜渐长,到下个冬⾄⽇归于起点,期间正好365⽇⽽有余,这个周期便为⼀年之期。
为了校订这个周期的准确性,古⼈使⽤了很多参照物,并配以⼀定算法,使其便于应⽤,同时也更精准。
古⼈发现五⼤⾏星在夜间运⾏轨迹基本等同于⽩天太阳运⾏的轨迹,晨昏之交,⽇⽉相合,五星汇聚。
在数学当中,有⼀个同余运算的规则。
即当不同的周期从同⼀个起点开始计数,各个周期经历不同的循环次数后,会同时回到起点,这个周期可以视为⼀个⼤周期,⼀个更精准的,可以作为这个⼏个⼩周期组成的这个系统的总周期。
我们的华夏先民同样发现了这个数学奥秘,并将之⽤于天⽂观测和纪年历学。
古⼈假定,在遥远的过去,某⼀年冬⾄夜半,五⼤⾏星处于同⼀直线,⽉满中天。
这⼀年、这⼀⽇定为我们这个宇宙计时的开始,记以甲⼦,那个冬⾄⽇,定为甲⼦⽇,称上元元年。
然后以当时当下观测到的五⼤⾏星运⾏数据,来计算当时的时间距离上元元年过去了多久。
可以说,之后的华夏⽂明承传中,历学⼀脉⼏乎就是⼀部⽤同余运算法则推演上元积年的演算史。
我们经常可以在⼀些古籍见到如下的⽂字:
“当斯之际,⽇⽉五星同度,如合璧连珠然。
”
“太初上元甲⼦夜半朔旦冬⾄时,七曜皆会聚⽃、牵⽜分度,夜尽如合璧连珠也。
”
“昔⼈⽴法,必推求往古⽣数之始,谓之演纪上元。
”
“壬⾠以来,⾄景初元年丁已岁,积四千四⼗六,算上。
此元以天正建⼦黄钟之⽉为历初,元⾸之岁,夜半甲⼦朔旦冬⾄。
”
“推甲⼦为上元,⾄泰始⼗年,岁在甲午,九万七千四百⼀⼗⼀岁,上元天正甲⼦朔夜半冬⾄,⽇⽉五星始于星纪,得元⾸之端。
”
甲⼦上元以来,……⾄晋孝武太元九年甲申岁,凡⼋万三千⼋百四⼗⼀,算上。
直到⼤科学家祖冲之定⽴⼤明历,其中做如是记载:
“上元甲⼦⾄宋⼤明七⽉癸卯,五万⼀千九百三⼗九年。
…………上元之岁,岁在甲⼦,天正甲⼦朔夜半冬⾄,⽇⽉五星,聚于虚度之初,阴阳迟疾,并⾃此始”
三、五⾏的真相
其实,术数当中的遁甲、取余为⽤,宫位移转、纳甲、纳⾳也都与同余运算有着极深联系和渊源,并且与⼟圭⽇影,⽉亮五星运⾏轨迹的图解分析、数理分析相关。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另外展开讨论。
从这⾥开始,我们回到本⽂最开始的问题,究竟什么才是五⾏的真正含义?
其实,五⾏,即五⼤⾏星。
《素问》论述五运中提到的丹天之⽓,黅天之⽓,苍天之⽓,素天之⽓,⽞天之⽓,其实就是指五⼤⾏星,在夜间星空运⾏的轨迹。
按照河洛之学的天数⼀、三、五、七、九次序,分别为:
⼀:⽞天之⽓,即为⽔星,经于张翼奎娄。
三:苍天之⽓,即为⽊星,经于危室柳⿁。
五:黅天之⽓,即为⼟星,经于⼼尾⼰分。
七:丹天之⽓,即为⽕星,经于⽜⼥戊分。
九:素天之⽓,即为⾦星,经于亢氐昴毕。
根据历学中对时间纪元的定义,是从冬⾄⽇开始,⽽冬季⽔星⾏于北天。
⼤明历中讲到的“聚于虚度之初”,“虚”即北⽅七宿的第四宿,也即北⽅正宿,对应地⽀的⼦位。
也就是说冬⾄夜半,五⼤⾏星会从晨昏交割之际,⽇⽉相会的虚宿位,沿⽩天太阳的轨道,次第⾏于中天,并以⽔星为⾸。
同时⽔星和⾦星在周天⾏转宫位、度数与太阳很接近,基本都为每天⼀度,每⽉⼀宫,⼀年⾛完⼀周天。
⽽计时的开始定在冬季,故以⽔星类像太阳,象征天道,记为周期的开始;以⾦星类像太阳,作为周期的结束。
这⼤概就是天⼀⽣⽔的古天⽂学的来历。
之后依次类推,三⽉⽊星经于东⽅正位的房宿,七⽉⽕星经于南⽅正位的星宿,九⽉⾦星经于西⽅正位的昂宿,五⽉⼟星⾏于中天。
所以便有了,天三⽣⽊,天七⽣⽕,天九⽣⾦。
当然地数成之那个,偶还没搞太明⽩。
⼤概是由夜⾄晨时,⽉亮落下的地⽅对应的地⽀和先天数。
因为五⼤⾏星升起时,等于太阳,所以天X⽣之,⽽到凌晨,⽉落⽇升,⼜可以看做它们类像⽉亮,⽉为阴、为地,所以会有地X成之。
这个有兴趣的同学⾃⼰对照星图去研究吧。
那个星盘我看了好⼏天,脖⼦都扭了。
我觉得应该差不多了,不会有太⼤错漏的。
四、年柱的真意
所以从上述推论来看,五⾏其实源于天⽂观测。
⽽我们⽤的时间,其实也是从天⽂观测中求得的。
天⼲地⽀只是⼀个坐标符号,排布在四柱中那四⼲、四⽀,其实本⾝与五⾏本源之间的对应关系并不唯⼀、确定。
只有当它们跟特定天⽂、天象形成对应时,我们才说,这⼀天⼲,或是这⼀地⽀为某某五⾏。
⽽年柱因为计时算法的原因,往往跟五⾏真实本源有着⽐其他三柱更直接、唯⼀、确定的对应,所以古法中,优先取⽤年柱来代表命主本⼈,或者把四柱类⽐于卦⽘,则这个四柱系统的本宫五⾏,以年柱为准。
这是为什么呢?《素问》中说的很明⽩:所谓戊⼰之间,奎璧⾓轸,乃天地之门户也.戌亥之间,奎璧之分也;⾠⼰之间,⾓轸之分也.故五运皆起于⾓轸.甲⼰之岁,戊⼰黅天之⽓,经于⾓轸,⾓属⾠轸属巳,其岁⽉建,得戊⾠⼰巳,⼲皆⼟,故为⼟运.⼄庚之岁,庚⾟素天之⽓,经于⾓轸,其岁⽉建,得庚⾠⾟巳,⼲皆⾦,故为⾦运.丙⾟之岁,壬癸⽞天之⽓,经于⾓轸,其岁⽉建,得甲⾠⼄巳,⼲皆⽊,故为⽊运。
戊癸之岁,丙丁丹天之⽓经天于⾓轸,其岁⽉建得丙⾠丁巳,⼲皆⽕,故为⽕运。
夫⼗⼲各有本⽓,是为五⾏,若五合所化,则为五运。
这⾥呢,有些涉及到河洛之学的东西。
我先只提⼀些结论,⾄于原有,我们会另外展开讨论。
在河洛九宫之中,震、巽两宫被认为是太极⼋宫演化的开始和结束。
并按照⼀定原则,将开始定在震宫,震宫作为整个系统的⼀个特殊门户,所有进⼊本系统的能量,都有震宫输⼊。
震与巽,对应地⽀上的⾠、巳,天⽂上的⾓宿和轸宿。
以甲、⼰年为例。
其年岁⾸之⽉,即寅⽉,⼟星会从⾓轸之间⾏⼊中天,北⽃所指⽅位为戊⾠⼰巳,天⼲皆为⼟,故属⼟运。
或者,从古时的天⽂学观点看,甲、⼰其实被灌⼊了⼟的能量,演化到术数中,就是甲与⼰化⼟。
甲与⼰所代表的真正五⾏意义,是⼟星所象征、主宰的能量,即:五⾏真⼟。
所以《星命抉古录》中讲,古法不仅以年柱论命,⽽且六亲吉凶分别,以化⽓五⾏为证。
凡化⽓⽣我者,被我所克者为⽤为吉。
凡化⽓克我、泄我者为凶、为敌。
⽽且很多时候,财、官同属,财、杀相类,因其化⽓可以为我所⽤。
表⾯上看,似乎年柱论命从直观讲缺乏与命主的唯⼀对应性,⽽从古天⽂学、历学来看呢,年柱却与五⾏的真实内涵有着更深的对应。
所以古法舍表象,⽽求真谛。
后世历学、星学没落,⼀部分承传流⼊市井坊间,变为命学,加之⽂化断代、战乱损毁,五⾏的真实意义也渐渐被⼈们遗忘,使得四柱命学表⾯上看,是⼀个独⽴的体系。
但其实,四柱命学是建筑在上古历学、星学之上的⼀个衍⽣门类。
再进⼀步推究,我们便会发现,天⼲六合、地⽀的合、冲、刑、害,其实都源于河洛术理。
⽽河洛之学其实是古历学、星学的图解和算法。
这个问题,我将再开⼀贴跟⼤家讨论。
五、⽤神之道
好了,前⾯有点歪楼,现在继续正题。
有了前⾯的论述,我们就明⽩了。
为什么《录》书论命皆以化⽓论,因为从年⼲看,化⽓才是年⼲代表的真正五⾏的⼒量。
并且古法论化⽓,是不看什么⽉令、坐⽀,能不能成化的,是直论化⽓本⾝。
甚⾄于别说化不化的都不论,只见甲也当⼟看,只见⼄也可当⾦看。
尤其在得地,得⽓时的论断也是如此。
⽐如丁坐卯,并不以不得地论,因为丁化⽓为⽊,卯是⽊的正位,并以丁见亥、卯、未全为贵格,为真五⾏有⽓。
之所以如此,⼤概就是因为年⼲与五⾏真正的对应关系来源于星学与河洛,运⽤时可以以化⽓为根本,并且没有后世附会的那些条件。
下⾯,我将《星命抉古录》有关⼗神、六亲论述的中,含有化⽓理论的⽂字摘录余下:
正官:古法重化⽓,正官皆化⽓所最贵。
盖甲⼰⼟克丙⾟⽔,甲⼰为主,丙⾟为客,主克客为五⾏家所取。
即⼘筮亦复如是。
若⼄庚则作合矣,余可类推。
偏官:以化⽓证之,偏官皆泄⽓,古法重化⽓,即忌泄⽓,何⾔之?甲⼰⼟为主,⼄庚⾦为客,甲见庚为主⽣客,即泄⽓也。
⼄庚⾦为主,丙⾟⽔为客,⼄见⾟为主⽣客,亦泄⽓也,余可类推。
正财:正财有优劣之分,阳⼲正财为优,阴⼲正财为劣,⾮如偏财⼀例可取也。
阳⼲正财,如甲之正财为⼰,⼰为妻,甲为夫化⽓⼀合可取也。
阴⼲正财,如⼄之正财为戊,戊之化⽓为⽕,⼄之化⽓为⾦,⽕克⾦不⾜取矣。
此为⼦平家所不知也,阴⼲若多正财,须克制之。
偏财:偏财以化⽓证之,有⽣我之⼒也。
如甲之偏财为戊,戊癸⽕⽣甲⼰⼟也。
⼄之偏财为⼰,甲⼰⼟⽣⼄庚⾦也,财旺⾝弱之说,不必信矣。
⾷神:⾷神之⼒等于偏财,如丙为甲之⾷神,甲⼰⼟克丙⾟⽔,以化⽓证之,甲⼰为主,丙⾟为客,主克客为化⽓之所取也。
伤官:伤官伤正官也,阳⼲伤官化⽓为克,阴⼲伤官化⽓为泄,如甲阳⼲见丁,丁为伤官,即丁壬⽊克甲⼰⼟也。
⼄阴⼲见丙,丙为伤官,即⼄庚⾦⽣丙⾟⽔也,克与泄为化⽓所忌。
偏印:偏印为枭,五⾏家所不取,如甲之枭为壬,以化⽓证之,丁壬⽊克甲⼰⼟也。
⼄之枭为癸,戊癸⽕克⼄庚⾦也,年⽉见之,祖业必见凋零,⽇上见之,夫妻难免反⽬,时上见之,⼦息必不得⼒,甚则刑克矣。
四柱命学⼀道,⽤神⼆字可谓争论不休。
各家流派都有⾃⼰的⽤神定义。
那从《录》书来看,所谓⽤神,其实就是取⽤之道。
以年柱做本命看,凡化⽓⽣我者,化⽓为我所克者,皆可取⽤。
凡化⽓克我、泄我者,为凶为忌,当取克制之道。
按照这原则,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如下的取⽤规律来:
1、取⽤:
阳⼲:
合:正财
我之化⽓所克:⾷神与正官
彼之化⽓⽣我:偏财与正印
阴⼲:
合:正官
我之化⽓所克:⾷神与正印
彼之化⽓⽣我:偏财与劫财
2、凶忌:
阳⼲:
化⽓克我:枭印与伤官
化⽓泄我:七杀与劫财(刃星透⼲)
阴⼲:
化⽓克我:枭印与正财
化⽓泄我:七杀与伤官
论财星:
三命通汇、渊海⼦平中讲论正财、偏财时有提到,正财可以不怕劫财的,且正财喜透⼲,⽽偏财喜藏⽀,怕见⽐劫。
其实不是怕与不怕的问题,藏与不藏的问题,⽽是当阴⼲见正财时,为凶忌,当取克制之道,所以取劫财为⽤罢了,所以阴⼲的正财透不透⽆甚⼤碍,只要⾝旺能担即可。
⽽偏财为⽤神,直接取⽤之物,故怕⽐劫分夺,藏⽀最好。
论七杀:
从《录》书观之,倒是不必什么有杀先论杀。
七杀不过是化⽓泄我之物。
但是《录》书中七杀的取⽤之道,有别后世。
从其论断可以看出,所谓七杀⽤刃、七杀⽤伤,是阳⼲、阴⼲分论的,并不都是七杀可以⽤刃、⽤伤的。
总结起来看,其实是七杀⽤合为上上之取。
阳⼲⽤刃星合杀。
阴⼲⽤伤官合杀。
其次才是⽤印星化杀,或是⽤⾷神制杀。
但是阳⼲⽤⾷神,阴⼲⽤⾷神,正印的时候,两者化⽓都是我克之物,故要本⾝强健有⽓。
不然克泄交加就要破格了。
⾄于阳⼲⽤伤官制杀,恐怕是次次之选了。
另外也不都是财杀相党都破格了。
偏财化⽓⽣我,故偏财化⽓也必克七杀泄物。
所以只要本⾝强健有⽓,偏财带杀也是⽆妨。
⽽正财带杀,才是真正的克泄交加,这个是按破格算的。
或者说,只有正财见七杀,才当财杀相党看。
论⽐劫:
⼀⾔概之,⽐劫不都为凶物,取⽤要斟酌。
三命讲阴⼲不忌劫财,但是作者没有明⽩背后的道理,只是附会了⼀个什么兄不夺第妻。
其实按化⽓看,阴⼲劫财为⽣我之物,可作⽤神。
同时,古法对藏⽀透⼲的⽤法也不同于后世。
后世往往只当⽀中⼈元为待⽤之物,要到岁运引发,并到此为⽌。
⽽古法中有更多活⽤。
尤其⽀中本⽓透出时,这天⼲等同于地⽀所代表的神煞。
⽐如甲见甲,⼀般只做⽐肩看。
但是古法认为⽐肩即禄神,甲见甲,其实也是甲见寅。
甲见⼄,其实就是见刃。
丙见亥和壬都是天⼄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