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十五”畜牧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讨论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市“十五”畜牧科技发展战略与对策
(讨论稿)
哈尔滨牧业更新日期:2006.3.20
多年来,哈尔滨市畜牧业受到省、市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全市以建设牧业强市为中心,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畜牧业产销体制改革措施和优惠政策;创立并完善了以国家投资为导向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繁育体系、疫病防治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科技推广体系、行政执法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巩固和加强;畜牧业的生产基地、加工龙头企业和流通网络发展速度加快;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为传统的数量型畜牧业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奠定了基础;畜牧业劳动力、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和畜产品市场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在已经形成的以农业、畜牧业和乡村企业为主的农村多元化经济格局中,畜牧业已发展成为中轴和支柱产业。

畜牧业快速发展根本原因有三条:
一是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等一系列农村经济市场化改革,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被极左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长期遏制的蕴藏于广大农村的畜牧业发展生机,如久旱逢甘露,勃然喷发。

农村出现了农、牧并肩协调发展的大好局面。

二是在我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和解决温饱、实现小康的三段发展思想指引下,一系列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畜牧业产销优惠政策得到了实施,农村资金政策向畜牧业倾斜,农民放开了手脚,在政府的引导下,走上了脱贫致富路三是科技给畜牧业插上了翅膀。

二十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基本方针,逐年加大畜牧业科技投入,研究、组装并推广应用了一系列畜牧业应用综合技术,畜牧科技队伍和推广体系得到了不断发展壮大,一大批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密集型畜牧场、龙头企业成长发展起来,传统畜牧业正逐步向科学化、集约化转化,一个具有初步现代化特征的畜牧产业已经展现在哈阜大地上。

一、我市畜牧业的现状
1、生产总量:全市各类畜禽存栏、出栏和主要畜产品产量,位居全省和全国15个大城市前列。

2001年,生猪存栏258万头,比上年增长4.2%。

出栏326万头,比上年增长7.8%。

饲养量居全省第2位,全国大城市第2位;肉牛存栏111万头,比上年增长5.7%。

出栏61万头,比上年增长8.9%。

饲养量居全省第1位,全国大城市第2位。

奶牛存栏17.7万头,比上年增长14.2%。

居全省第2位,全国大城市第1位;山绵羊存栏56.4万只,比上年增长3.5%。

出栏27万只,比上年增长5%。

饲养量居全省第1位,全国大城市第3位;家禽存栏4678万只,比上年增长5%。

出栏6852万只,比上年增长7.4%。

饲养量居全省第1位,全国大城市第1位。

鲜奶54.3万吨、比上年增长18.5%。

居全省第1位,全国大城市第1位;鲜蛋29万吨、比上年增长5%。

居全省第1位,全国大城市第1位;肉类总产量57.2万吨,比上年增长9.2%;居全省第2位,全国大城市第3位;全市人均占有肉类产品54.3公斤,蛋类产品29.5公斤,奶类产品55公斤,分别居全省第一位。

畜牧业产值12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

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了41.6%;居全省第1位。

在农村多元化经济格局中,畜牧经济显示出了大产业的发展态势。

2、规模、数量和区域结构趋向优化
近年来,全市制定并实施了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按照以绿色畜产品为主攻方向,突出发展奶牛业、肥牛、肉羊等草食型节粮型畜禽,加快发展珍、奇、特畜禽,稳定发展生猪、肉鸡、蛋鸡生产的总体思路,全面推进畜牧内部结构调整,从培育壮大畜牧主导产业入手,根据地域差异、资源条件、牧业基础、养殖习惯等特点,各县(市)重点抓1—2个品种作为富县、富乡、富民产业。

畜牧业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

双城坚持了大玉米、大奶牛、大奶业发展战略,培育出了自己的主导产业。

呼兰县抓肉鸡生产,坚持抓住不放,一抓到底,抓出了全省闻名的肉鸡产业。

还有巴彦生猪、木兰、宾县的肉牛、依兰绒山羊等,都形成了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优势产业。

通过抓主导产业,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的比重进一步扩大。

全市各类畜禽饲养专业场户已经发展到15万户。

兴隆镇养猪大户李欣,
饲养母猪200头,去年出栏肥猪2500头,实现盈利22万元。

南岗的海顺股份有限公司建成了万头猪场一座,存栏生猪达到了4000余头。

在去年畜禽饲养量增长中,专业化场户增长数量在增长总量中占76%。

规模化饲养量占全市饲养总量的比重已经达到45%,较上年同期增加4个百分点。

猪鸡增速控制在5%左右。

牛、羊增长加快,特别是奶牛和鲜奶增长速度呈现出两位数增长。

建成百头牛场243个,千头猪场186家,万只鸡场836个。

牧业小区600多个、专业乡镇67个、专业村1015个,大批十万只以上蛋鸡村、百万只以上肉鸡乡镇、五万头左右养猪乡镇集中联片形成专业化养殖区域。

基本形成了以专业化、规模化畜禽饲养为主的五大区域化生产基地带,一是以哈市郊区、双城、呼兰为主体的奶牛饲养基地,奶牛饲养量占全市总量的94%,其中双城奶牛饲养量达到了12.5万头,占全市总量的70%;二是以宾县、阿城、尚志、五常、木兰为主体的肉牛饲养基地带;三是以巴彦、呼兰、宾县、双城为主体的生猪饲养基地带;四是以哈市郊区、双城、呼兰、巴彦、宾县为主体的肉鸡、蛋鸡饲养基地带;五是以阿城、尚志、方正、依兰、通河、延寿等山区、半山区为主体的珍、奇、特畜禽养殖基地带。

3、畜产品加工业有了长足发展。

全市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40个,建成较大的畜牧业龙头加工企业150多个,可以出口创汇的大型企业6个,年创产值140亿元。

这些龙头企业有力地带动了全市畜牧业的发展,提高了畜牧业的整体效益。

比较典型的有双城市的雀巢公司、呼兰县的金星乳业、南岗区的绿乐尔实业集团、呼兰县的正大集团、市森永乳业集团、市松花江乳业集团、市靠河寨实业集团等。

屠宰加工、肉罐制品、乳品加工、皮革制作等畜产品加工业蓬勃发展。

一是乳品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

我市的鲜饮奶加工量由前年的日加工30吨,猛增到400吨。

鲜饮市场的打开,已经成为我市乳品产业的重要转折。

地产鲜奶80%以上加工奶粉单调结构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奶粉、鲜饮乳品和配合制品的多元产品结构。

二是调整肉类加工结构,发展多样化产品加工。

肉类加工业传统的胴体冻肉、肉罐制品为主的加工结构,已经悄然
让位于多样化品种结构。

一是,肉联红肠等一些老字号优质名牌产品,以崭新的包装和多种规格形式占据部分市场。

二是,一批适销对路、品种多样的肉制品也粉墨登场。

腊肉、叉烧肉等各种熟制品琳琅满目,方便居民可以直接烹调的精制肉排、肉丝等即用型冷冻肉品同样得到了部分消费者的青睐。

三是,分割肉、半成品肉的生产量增长较快,屠宰和肉类加企业专业化生产进一步发展。

四是,以猪肉为主的加工业格局逐步改变。

过去猪肉制品在肉制品中占60%以上,现在牛羊肉、肉兔、肉鸡、肉鸭、珍禽野味比重明显上升,而猪肉制品的比重则下降到45%以下。

4、产销格局发生了根本转变。

通过抓市场体系建设,使流通组织、市场结构、信息网络快速发展。

一是实现了流通组织多元化。

我市畜产品流通主要在原来的产业化、畜牧兽医综合服务等形式基础上,增加了行业学会、农民协会、中介组织等多种形式。

全市已有各种畜牧生产学会、协会22个,畜产品中介组织300多个,各种经济队伍上万人的;二是市场结构趋向立体化。

我市畜产品市场体系由产地市场、城镇集贸市场、副食品商场组成。

目前,全市在重点乡镇和交通要道由畜牧部门和县乡政府建成畜牧交易市场和畜产品批发市场180余处。

如宾县宾安畜牧交易市场,双城市新胜鲜蛋批发市场年交易额均在千万元以上。

建成城镇综合类农畜产品集贸市场185个,畜产品年交易额约15亿元。

建成各类经营畜产品的副食品商场500余处,年销售额达13亿元。

三是基本形成了上下贯通的信息传播通道。

各类民间组织、畜牧协会、学会定期向农民发布牧业信息,市养猪协会、奶牛协会、畜牧兽医协会以及县乡组办的畜牧生产协会和中介组织,在信息网络体系中发挥了载体作用。

流通渠道的拓宽,推进了畜产品打向埠外市场。

今年我市畜产品在产地市场保持旺销的良好形势下,外销比重直线上升。

目前为止,各类畜产品外销量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生猪外销量达到31万头,占总产量的10%。

鲜蛋外销量达到10万吨,占总产量的30%以上。

乳制品、奶粉类继续保持外销增长势头,鲜饮类奶制品大幅度增长。

目前鲜饮类奶制品日外销量约40吨。

全年达1.5万吨,约占总产量的2.8%,比去年同期增长50%。

肉牛、肉鸡、肉羊等畜产品也保持了良好的外销势
头。

二、畜牧业科技发展的回顾与评价
纵观我市畜牧业发展历程,就畜牧科技发展水平,大体可以划分为二个阶段,即:1980年以前的传统发展时期和1980年后的规模化发展时期。

六十年代末,从以养猪自动化为代表的具有初步现代思想的生产模式设计应用开始,哈尔滨市畜牧业就开始了畜牧科技推广应用的探索。

一直到1980年,这一发展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农民千家万户家庭副业为主体的畜牧业生产总量不大,传统饲养方式占主流,整体生产水平不高,全市肉蛋奶不能自给,特别是肉类依靠南方调入。

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家增加了投入,农民积累逐步增加,规模化发展步伐加快。

特别是三中全会以来,畜牧科技受到了各级政府的普遍重视,畜牧技术科研和推广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等以政府投入为主导的畜牧业技术开发和项目推广大规模启动实施,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成为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畜牧机械得到普遍应用
随着畜禽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现代畜牧机械为载体的畜牧业新技术应用,为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市畜牧业机械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畜牧机械的推广应用,主要体现在:畜舍内环境控制、饲养管理、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等方面。

在畜舍环境控制方面:近二十年来,我市畜牧业科技工作者,针对哈市气候条件,研究和推广项目的选择,集中围绕以温度控制为主的寒地养畜方式的探索。

从畜舍框架、建筑材料的选择,到畜舍内部设施布局以及湿度、温度控制,均到得较大进展,如网上饲养、限位栏饲养、笼养、机械化排污、机械通风、暖风炉等。

当前规模场户的畜舍多数由畜牧科技人员设计,设定的单元规模均都将生产周期、饲养管理和生产用工等因素充分考虑,建筑材料的选择的突出变化是采用新型保温砖、绝缘聚合板等保温材料。

呼兰永平种鸡场的拱式苯板保温屋顶,道里太平镇奶牛小区的组合式彩钢绝缘牛舍等,都代表了现代畜舍建设的发展取向。

在畜舍内部设施上:根据畜种不同,传统的栏格方式均有了很大改变。

其变化的结果是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建筑面积,
对饲养管理更方便有利。

鸡舍的变化更具有代表性。

八十年以前采用的平养方式基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笼养,并且由阶梯式演化成叠层式。

这样每平方米饲养产蛋鸡的只数由 5.7只/米²增加到11—15只/米²。

更有效的改变是饮水、清粪自动化、喂料自动化,使养鸡机械化水平发展到了接近现代发达国家水平。

尽管目前全市普遍应用的是层叠式笼养、网上平养和自动饮水的半机械模式,但养鸡获利逐年下降的发展趋势,将要求增大自动化程度,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使用传统方式养鸡,蛋鸡的数量约在500—1000只/人,全自动饲养的用工量是每人养万只左右。

在其它品种方面,也有很大发展。

猪的围栏限位,牛的栏格阶位,自动饮水等。

均在不同程度上,为规模化饲养提供的科技条件。

同时在畜舍内部环境控制方面,机械通风为高温季节降低舍温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在饲料加工方面:饲料加工机械,比过去单一的机械粉碎,增加了更多更切合规模化养殖需要的加工机械种类。

膨化机、颗粒机、切碎揉搓机、搅拌机等的普及应用,对于改变饲料草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而改善适应性、提高消化率和减少饲料浪费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近十年来开发研究的农作物切碎揉搓机,对提高我地区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起到了重要作用。

颗粒饲料的利用在肉鸡、蛋鸡、幼猪方面,仅减少饲料浪费一项,就能节省3公斤左右饲料。

现在饲料加工机械的更新换代还在发展过程中。

在畜产品加工方面:进展较快的乳品加工机械,八十年代后期我们陆续引进了日本、丹麦等国外的成套鲜乳和乳粉加工设备,乳品加工整体上形成了以鲜乳贮运,消毒加工分装为主线的现代化乳品加工配套设备。

其生产水平己经接近或达到国际水平。

在乳品加工成套设备中,每个环节都具有相当高的科技含量,在肉品和蛋品加工方面,进展较快的肉鸡成套加工设备,肉牛成套加工设备,其水平均接近国际水平,如呼兰正大集团的肉鸡加工厂、木兰的肥牛集团等。

(二)畜禽繁育技术推动了畜牧业发展。

品种是发展之基,增产之源。

我们一直非常重视畜禽繁育工作。

二十多年来,我们逐步建立和完善畜禽繁育体系,引进大批国外良种,大面积推广畜禽繁育改良技术,使全市畜禽生产整体水平有了大幅度
提高。

下列几个生产数字指标,可以说明问题:
上表可以看出,我市主要畜种生产水平的提高是很大的,其中除饲料和饲养管理等因素带来的提高外,品种改良带来的提高约占40%左右。

如果说饲料管理等因素只能影响本期生产水平的话,那么具有优良遗传基因的高产品种则是长期影响动物生产水平的根本因素。

1、大批新品种的引进加快了对我市畜种良种化步伐。

70年代以后,我们逐步加大了良种引进力度。

先后引进了德国、美国黑白花高产奶牛,为我市高产奶牛发展奠定了基础。

蛋鸡,我们早期引进了洛岛红、白洛克、星杂579等高产品种,使我市蛋鸡单产达到了210枚,并在引洋种的基础上,育成了哈尔滨白鸡。

后期引进的海赛克斯、海兰、罗曼、尼克、依莎等蛋肉鸡品种,对我市商品鸡生产水平的跨越式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猪,我们曾先后引进了兰德瑞斯、大约克、杜洛克、斯格、汉普夏、皮特兰等国外优秀猪种。

在肉牛方面,我们一直使用利木赞、夏洛来、率门塔尔等良种牛精进行冻配改良。

另外在新的特种、野生动物等方面也引进了很多品种。

2、大力普及冻精配种技术,加快大牲畜品种改良速度。

全市冻精配种每年达到了25万头,奶牛基本实现了冻精配种,黄牛冻配改良面也在不断扩大。

3、杂交优势技术应用。

在我市引进的鸡种中,基本都是杂交配套品系,经过三个代次的固定模式杂交,生产出了生产水平最高的商品代鸡。

杂交优势技术的应用,在生猪方面尤为普遍。

八十年代以前,我市生猪良种少、水平低,随着良种的不断引进,在对良种猪纯繁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杂交优势研究。

筛选出了一批具有良好性能的杂交组合,开始搞二元、三元杂交生产商品猪,进而由简单杂交向复杂杂交发展。

如杜、大、哈,大、长、哈,杜、长、大,等杂交组合都是在生产中表现非常好的经典组合。

通过杂交,我市商品猪的大群瘦肉率
已经达到了53%以上,比78年提高了10个多百分点。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

另外,我们在肉牛生产上主要应用的是多元或级进杂交,部分黄牛主产区的基础母牛的体态特征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

4、繁育体系建设有了很大进展。

全市,市级种畜场、县级扩繁场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现有市级种牛场1处、种猪场3处、种鸡场7处,县级种猪场14处、种鸡场65处,为畜牧业畜种更新提供了种源保证。

(三)畜禽“五项”综合技术大面积推广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特别重视动物生产技术的科研、组装配套和推广工作,初步建立起了以科研院所、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中心的乡镇畜牧兽医综合站为主体的畜牧实用技术的科研、推广体系,以“丰收计划”、“星火计划”等科技推广项目为载体,在开发研究成功的基础上,形成了以高产奶牛、蛋鸡、肉鸡、瘦肉型猪和肉牛等五项综合实用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配套综合技术。

这些配套技术的共同特点是:以良种、良料、良法为核心,成垄配套、科学实用、效益显著。

对推进我市规模化养殖场户的快速发展,产生了重要推动作用。

如:瘦肉型商品猪猪高产综合技术的基本技术思想是:采用塑料棚暖舍,全价配合饲料,二、三元杂交良种,科学的饲养管理和防疫程序。

这套技术的优点是符合农民饲养传统,投资少,科技含量高,容易掌握,推广效果好。

非常符合农民的实际需要。

目前,全市畜禽生产技术,仍然是在这五项综合技术的基础上,继续在饲料、管理、防治等环节加以改进,使这些技术不断完善提高。

(四)饲料加工技术和秸秆处理技术广泛应用
饲料加工和秸秆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以蛋鸡为代表的规模化饲养逐渐发展起来,饲料加工业同时获得了潜在的发展空间。

全价配合饲料得到了大面积推广,我市国有饲料工业在“七、五”计划前后得到了蓬勃发展,随着饲料配合技术在养殖场户的广泛普及应用,国有饲料工业开始萎缩,“八、五”时期,饲料工业开始由国有向多元化转移,逐渐发展到以私营、外资为主体。

在这个过程中,饲料配合的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微量元素、氨
基酸、单体维生素、酶制剂、益生素等逐渐成为饲料的必需组成成分,刺激生长、保证健康、促进繁殖已经成为饲料产品的必要品质,饲料的品类更加丰富并越来越适合养殖农户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各种浓缩饲料、预混合饲料,更多地考虑了农民消化自有粮食的实际情况。

同时,在农作物秸秆处理利用方面,也有了很大发展。

秸秆的酸化、盐化、碱化、氨化和青贮技术逐步得到了饲养者的认可,有效地推动了农作物秸秆养畜和过腹转化,秸秆利用水平大大提高。

特别是青贮玉米技术的推广应用,对于提高奶牛单产和种植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安全保证技术的广泛应用
坚持预防为主,是动物疫病防治的一贯方针。

长期以来,我市动物疫病防治和畜产品安全工作,主要开展了以口蹄疫疫情普查和清圈、消毒、监测免疫为主的畜禽常规免疫监测工作,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强化屠宰检疫、产地检疫及公路检疫等工作,在兽药质量管理方面加大监督和打假力度,保证了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这些工作都要求有比较高的技术支持。

在动物免疫方面,进行常规免疫的疫苗种类不断增多,一些生产常见病,比如仔猪红白痢等,都在疫苗研制、使用方面获得了很大进展。

各种疫苗的免疫保护率也有了很大提高,动物免疫技术已经成为动物疫病防治的重要基础。

在兽药质量生产和监督方面,兽药生产的技术工艺和产品种类都有了很大提高,新型兽药的研制、引进,不断丰富兽药的品种,长效型、广谱型、复合型、兼用型兽药为动物生产特别是农民养殖畜禽提供了重要保证。

畜牧科技的发展,为畜牧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做出了重要贡献。

目前,畜牧业的科技贡献率达到了45%。

传统粗放型养殖逐步向现代技术密集型转化。

三、比较与展望
(一)与国内同行业比较
在成本上:我市生猪、禽蛋、牛肉、鲜奶成本、价格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成本结构上看,基础设施成本偏高,饲料成本偏低,综合成本比南方略低。

具有一定的成本和价格优势。

在生产水平上:我市畜禽生产水平普遍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猪出栏率为110%,比全国平均水平97%高13个百分点;生猪瘦肉率48%,比全国平均水平45%高3个百分点;肉牛平
均胴体重180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147公斤高33公斤;蛋鸡单产240枚,比全国平均水平225枚高15枚;奶牛成母牛平均单产4吨,比全国平均水平3.5吨高12.5%。

在品质上:畜产品具有色泽好、口味佳等特点,其他理化指标总体差异不大。

南方居民普遍对东北乳制品、肉类制品比较偏爱。

(二)与国际同行业比较
从国际情况看,差别相当大。

一是价格优势明显。

1997年中国出口猪肉25万吨,平均价格1960美元/吨,高于国内市场价约70%。

2001年5月份中国生猪市场价格低于国际市场50%。

1999年我国冻鸡出口价1569美元/吨,折合人民币约14元/公斤,同期国内市场价格为11元/公斤,我市为8.8元/公斤。

出口价格显著高于国内市场价和我市市场价格。

1997年我国牛肉净出口10万吨,冻牛肉出口平均价格为15.8元/公斤,高于同期国内市场价格约15%。

今年上半年国际市场牛肉价格高于国内市场50%左右。

1999年哈尔滨市中低档全脂奶粉出厂价16700元/吨,与国际市场价格相近。

整体上看,我市畜产品价格优势比较突出。

二是生产水平与产品品质差距较大。

发达国家生产的猪肉都是瘦肉型猪,瘦肉率为60%以上。

而我市瘦肉型猪的比例相对较小,瘦肉率达到60%以上的约占商品猪生产量的5%,平均瘦肉率为48%。

奶牛饲养业规模小,户均养奶牛不到8头,母牛年产奶量为4340公斤,相当于世界平均产量的2/3,乳脂率3.2%,干物质11.2%,与发达国家的6000-7000公斤 3.6%和12%还有很大差距。

美国成年母牛年均产奶量7412公斤,丹麦为6471公斤,荷兰为6378公斤。

肉牛,个体生产能力和群体生产水平不高,牛肉生产主要依靠改良黄牛,来自奶畜的牛肉仅占2.5%。

在北美、日本和西欧,来自奶畜的牛肉产量约占牛肉产量的一半以上。

我市牛平均胴体重比世界平均(197千克)低50千克,比发达国家(美国306千克)低159千克;平均每头存栏牛年产肉量45千克,比世界平均高5千克,但比发达国家(美国111千克)低66千克;改良肉牛覆盖率约为35%,而发达国家已实现良种化。

从肉质上看,由于我市肉牛生产主要是黄牛杂交一、二代,具有本地黄牛和纯种肉牛的共同特点,蛋白质含量、系水力普遍高于发达国家,并受到日本、韩国等一些国家消费者的欢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