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太原市实验中学校
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一、单选题
1.赫尔希和蔡斯在探索遗传物质的本质时,采用了哪项与艾弗里不同的实验手段
A. 物质的提取
B. 细菌的培养
C. 同位素标记
D. 细菌的转化
『答案』C
『解析』1、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
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
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艾弗里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细菌的培养技术、物质的提纯和鉴定技术等;赫尔希和蔡斯采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有细菌和噬菌体的培养技术、同位素标记技术,以及离心技术等,因此同位素标记技术是赫尔希和蔡斯在探究DNA是遗传物质时采用的与艾弗里不同的技术,C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现象及结论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下列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的是()
A. 酵母菌、大肠杆菌和肺炎链球菌
B. 禽流感病毒、SARS病毒
C. HIV、蓝藻、绿藻和黑藻
D. 烟草、烟草花叶病毒
『答案』A
『解析』病毒、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正确;
B、禽流感病毒、SARS病毒的遗传物质都是RNA,B错误;
C、HIV的遗传物质是RNA,蓝藻、绿藻和黑藻等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C错误;
D、烟草是细胞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而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错误。

故选A。

3.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3 个实验: 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 标记的细菌;②用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 标记的细菌,经过段时间后离心,检测到以上3 个实验中放射性的主要位置依次是( )
A. 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和上清液
B. 沉淀物、上清液、沉淀物
C. 上清液、上清液、沉淀物和上清液
D. 沉淀物、沉淀物、沉淀物
『答案』D
『解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①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
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
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
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①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35S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②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③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3H将出现在新的噬菌体中,所以离心后主要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故选D。

4. 下列有关DNA分子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双链DNA分子中含有两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B. DNA的一条单链上相邻的碱基A与T之间通过氢键连接
C. 嘌呤碱基与嘧啶碱基的结合保证了DNA分子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
D. DNA分子两条链反向平行
『答案』B
『解析』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详解』A、DNA双链反向平行盘旋,因此每条链一端各含一个游离的磷酸基团,A正确;
B、DNA两条链上的碱基A与T之间通过氢键连接,单链上的A和T没有直接连接,故B 错误;
C、A-T,G-C这一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保证了DNA分子空间结构的相对稳定,故C正确;
D、DNA分子两条链反向平行保证DNA 结构的稳定性,故D正确。

故选B。

5.以下所示四个双链DNA分子中,稳定性最差的是()
A. 双链DNA中A占25%
B. 双链DNA中T占30%
C. 双链DNA中G占25%
D. 双链DNA中C占30%
『答案』B
『解析』双链DNA中,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C与G之间有三个氢键,因此DNA分子中C与G碱基对越多,DNA分子的稳定性越强。

『详解』A、双链DNA中A占25%,C占25%;
B、双链DNA中T占30%,则C占20%;
C、双链DNA中G=C=25%;
D、双链DNA中C=G=30%;
双链DNA中,A与T之间有两个氢键,C与G之间有三个氢键,因此DNA分子中C与G 碱基对越少,DNA分子的稳定性越弱。

综上,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对于DNA分子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的理解,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本题考查的重点。

6.甲生物核酸的碱基组成为:嘌呤占46%、嘧啶占54%,乙生物遗传物质的碱基组成为:嘌
呤占34%、嘧啶占66%,则甲、乙生物可能是( ) A. 发菜、变形虫 B. 玉米、T 2噬菌体 C. 硝化细菌、绵羊
D. 乳酸菌、SARS 病毒
『答案』D
『解析』(1)核酸种类与生物种类的关系如下表:

G ,可见,在DNA 分子中,嘌呤(A 、G )数等于嘧啶(C 、T )数。

RNA 为单链结构,因此在RNA 分子中,嘌呤(A 、G )数不一定等于嘧啶(C 、U )数。

『详解』依题意可知:甲生物核酸的碱基组成中,嘌呤数不等于嘧啶数,说明甲生物的核酸可能包含有DNA 和RNA ,也可能只含有RNA ;乙生物遗传物质的碱基组成中,嘌呤数不等于嘧啶数,说明乙生物的遗传物质为RNA ,而选项中,只有D 项中的SARS 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

故选D 。

7.分析四个双链DNA 样品分别得到下列资料: A. 样品1和样品2 B. 样品1和样品3 C. 样品2和样品4
D. 样品3和样品4
『答案』B
『解析』DNA 分子是由2条链组成的规则的双螺旋结构,2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
成碱基对,且遵循A 与T 配对,G 与C 配对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配对的碱基相等。

『详解』根据DNA 分子中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双链DNA 分子中
A+C=T+G=A+G=T+C=50%,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样品1中,G=C=15%,T=A=35%;样品2中,G=C=12%,A=T=38%;样品3中,A=T=35%,G=C=15%;样品4中,A=T=28%,G=C=22%,由分析可以看出样品1和样品3的碱基比例相同,最可能来自于同一生物个体。

所以B正确。

A、C、D不正确。

故选B。

8. 在下列四种化合物的化学组成中,与“A”所对应的名称相符合的是()
A. ①—腺嘌呤核糖核苷酸
B. ②—腺苷
C. ③—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D. ④—腺嘌呤
『答案』D
『解析』A、①是A TP,①中圈出的部分是腺苷,A错误;
B、②是DNA片段,其中圈出的部分是腺嘌呤脱氧核苷酸,B错误;
C、③表示的是RNA,其中圈出的部分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C错误;
D、④是腺嘌呤核糖核苷酸,其中圈出的部分是腺嘌呤,D正确;答案选D。

9.实验室内模拟生物体DNA复制时,不需要的条件是()
①酶②游离的脱氧核苷酸③游离的核糖核苷酸④氨基酸⑤DNA分子⑥能量⑦适宜的温度⑧适宜的酸碱度
A. ①②③④⑤⑥
B. ②③⑤⑥
C. ③④⑦⑧
D. ③④
『答案』D
『解析』DNA分子的复制时间: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间期;
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
过程:边解旋边复制;
结果:一条DNA复制出两条DNA;
特点:半保留复制。

『详解』DNA的复制必需的一组条件是①酶(解旋酶和DNA聚合酶等)、②游离的脱氧核苷酸做原料、⑤DNA分子做模板、⑥能量、酶活性的发挥需要⑦适宜的温度和⑧适宜的酸碱度。

所以实验室内模拟生物体DNA复制时,不需要的条件是③游离的核糖核苷酸(合成RNA的原料)、④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原料),即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0.某DNA分子含m对碱基,其中腺嘌呤有A个。

下列有关此DNA在连续复制时所需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数目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在第一次复制时,需要(m-A)个
B. 在第二次复制时,需要2(m-A)个
C. 在第n次复制时,需要2n-1(m-A)个
D. 在n次复制过程中,总共需要2n(m-A)个
『答案』D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双链DNA分子含m对碱基,其中腺嘌呤有A个,则胞嘧啶
脱氧核苷酸和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数目都为m-A个。

『详解』A、在双链DNA分子中,非互补碱基之和恒等,数量等于碱基总数的一半。

故A+C=m,DNA分子含C=(m-A)个。

复制一次,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m-A)个,A正确。

B、第二次复制增加了2个DNA分子,需要胞嘧啶脱氧核苷酸2(m-A)个,B正确。

C、第n次复制增加的DNA分子数为2n/2=2n-1,需要2n-1(m-A)个,C正确。

D、在n次复制过程中,共增加的DNA分子数为(2n-1)个,需要(2n-1)(m-A)个,D错误。

故选D。

11.对于绝大多数生物而言,不同的基因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同的原因是()
A. 不同基因的碱基种类不同
B. 不同基因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
C. 不同基因的磷酸和核糖的排列顺序不同
D. 不同基因的碱基配对方式不同.『答案』B
『解析』绝大多数生物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部分病毒的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RNA片段。

『详解』A、对于绝大多数生物而言,组成不同基因的碱基种类均为A、T、C、G,A错误;
B、不同基因的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不同,代表了不同的遗传信息,B正确;
C、不同基因的磷酸和脱氧核糖排列顺序相同,二者交替链接,构成了基因的基本骨架,C
错误;
D、不同基因的碱基配对方式相同,均是A与T配对,G与C配对,D错误。

故选B。

12.细胞内与遗传有关的物质,从简单到复杂的结构层次是()
A. DNA→染色体→脱氧核苷酸→基因
B. 染色体→脱氧核苷酸→DNA→基因
C脱氧核苷酸→DNA→基因→染色体
D. 脱氧核苷酸→基因→DNA→染色体
『答案』D
『解析』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一个DNA分子中含有多个基因。

基因在染
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一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详解』一条染色体中含有1个或2个DNA分子,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
是由成千上万个脱氧核苷酸组成的,所以D项正确。

13.人类14号染色体信息已被破译,总计含87 410 661个碱基对,这一结果于2003年1月4
日发表在英国科学周刊《自然》杂志上。

研究报告称,第14号染色体含有1 050个基因。

则平均每个基因含有的碱基数为()
A. 83 248
B. 166 496
C. 1 050
D. 不能确定
『答案』D
『解析』1、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染色体是DNA的主要载体。

2、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DNA和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脱氧核苷酸。

3、基因在染色体上,且一条染色体含有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详解』一个DNA分子中含有多个基因。

在基因之间的DNA片段属于间隔区段,这些间.隔区段因为没有遗传效应而不属于基因。

人类14号染色体上的87 410 661个碱基对并不全
属于该染色体上含有的1 050个基因,故不能确定每个基因含有的碱基数。

综上,D正确,
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DNA和染色体的关系,要求考生识记基因的概念,明确基因是有
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识记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明确基因与染色体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
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4.如图甲、乙是核酸单链片段,丙(A—P~P~P)是转录过程中参与反应的一种物质。


列有关甲、乙、丙三种物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甲为DNA单链,乙为甲的转录产物
B图中共有4种核苷酸
C. 甲和乙均含有糖类物质
D. 图中共有5种碱基
『答案』B
『解析』甲中含有T,为DNA单链,乙中含有U,为RNA链。

『详解』A、甲为DNA单链,乙的碱基与甲上的碱基互补配对,所以乙可为甲的转录产物,
A正确;
B、图中共有5种碱基,由于DNA和RNA中的五碳糖不同,所以图中共有8种核苷酸(4
种脱氧核苷酸和4种核糖核苷酸),B错误;
C、甲中含有脱氧核糖,乙中含有核糖,C正确;
D、图中含有A、U、G、C、T共5种碱基,D正确。

故选B
15.根据下表提供的信息,可以确定色氨酸的密码子是()
C. ACC
D. UCG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DNA的转录和翻译过程中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而翻译是mRNA上的密码子与tRNA上的反密码子配对,碱基的配对方式有A与U、T与A、C与G,注意T是DNA特有的碱基,U是RNA特有的碱基。

『详解』据表中tRNA上反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为A,可推知mRNA上密码子的第一个碱基为U,该密码子的第三个碱基为G,则模板链是DNA上面的一条链,因此密码子的第二个碱基为G,即色氨酸的密码子是UGG,A正确。

故选A。

16.mRNA上的起始密码子是AUG和GUG,对应的氨基酸是甲硫氨酸和缬氨酸。

但蛋白质的第一个氨基酸往往不是甲硫氨酸或缬氨酸。

产生此结果的原因是()
A. 甲硫氨酸和缬氨酸可能对应多种密码子
B. 起始密码子是核糖体进行翻译的起点
C. 转录生成的mRNA需要进行加工修饰
D. 翻译生成的多肽链需要进行加工修饰
『答案』D
『解析』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多肽链的过程,翻译的起点是起始密码子,终点是终止密码子,且翻译形成的多肽链还需进行加工和修饰才能成为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

『详解』甲硫氨酸只对应一种密码子,A错误;起始密码子是核糖体进行翻译的起点,但这不能解释为什么蛋白质的第一个氨基酸往往不是甲硫氨酸或缬氨酸,B错误;转录生成的mRNA可能进行加工修饰,但不会把起始密码子剪切掉,C错误;起始密码子对应的氨基酸是甲硫氨酸和缬氨酸,但蛋白质的第一个氨基酸往往不是甲硫氨酸或缬氨酸,原因是翻译生成的多肽链可能进行加工修饰,甲硫氨酸或缬氨酸已经被剪切掉,D正确。

17.下列关于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每种氨基酸都至少有两个以上的遗传密码
B. 遗传密码由DNA传递到RNA,再由RNA决定蛋白质
C. 一个DNA分子通过转录可形成许多个不同的RNA分子
D. RNA聚合酶与DNA分子结合只能使一个基因的DNA片段的双螺旋解开
『答案』C
『解析』A、一种氨基酸由一至多种遗传密码决定,A错误;
B、遗传密码在mRNA上,B错误;
C、一个DNA分子上有多个基因,通过转录形成多种不同的mRNA分子,C正确;
D、RNA聚合酶与DNA分子结合能使一个或多个基因的DNA片段的双螺旋解开,D错误。

故选C。

18.根据表中基因1和基因2的表达产物,判断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B. 人体体细胞中,RNA1和RNA2一定同时存在
C. 基因1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
D. 基因1和基因2表达过程所需的能量只能由线粒体提供
『答案』C
『解析』基因控制生物体性状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合成直接控制生物性状,二是基因通过控制某些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进而控制生物性状。

不同细胞中的基因表达具有选择性。

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形成RNA、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两个过程。

『详解』A、红细胞内能合成血红蛋白和呼吸酶,所以人体体细胞中,RNA1和RNA2可能同时存在,A错误;
B、基因的表达具有选择性,呼吸酶普遍存在于生物体的细胞中,而血红蛋白只存在于红细胞内,所以人体体细胞中,RNA1和RNA2不一定同时存在,B错误;
C、血红蛋白是一种结构蛋白,说明基因1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的性状,C 正确;
D、基因1和基因2表达过程所需的能量可由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提供,D错误。

故选C。

19.如图中A、B、C表示的是物质,1~5表示的是过程,关于图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3、4过程可发生在真核生物的任何细胞中
B. 人体细胞中的基因可能是图中A物质或B物质的一个特定的片段
C. A物质中的一个碱基发生替换,可能导致表达的C物质(肽链)的长度发生改变
D. T2噬菌体是DNA病毒,可发生1、2、3、4过程
『答案』C
『解析』中心法则的图解:
,结合图示可知,A为DNA,B为RNA,C为
蛋白质,1为转录,2为逆转录,3为翻译,4为DNA复制,5为RNA复制,据此分析作答。

『详解』A、图中1转录和3翻译几乎发生在真核生物的任何细胞中,但是4DNA分子的复制只发生在能正常分裂的细胞中,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分裂能力,不发生DNA复制,A错误;
B、人体细胞中的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A),不可能为RNA片段(B),B错误;
C、A的基因中的一个碱基发生替换,有可能导致该处对应mRNA上的密码子变成终止密码子,因此表达的C的肽链的长度可能发生改变,C正确;
D、T2噬菌体是DNA病毒,不会发生2逆转录过程,D错误。

故选C。

20.若DNA分子上某一段编码多肽链的碱基序列为TACGCCCAT,而tRNA所携带的氨基酸与反密码子的关系如表所示:
A. a—e—d
B. b—f—c
C. d—e—f
D. d—b—f
『答案』B
『解析』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过程,其中转录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翻译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过程,该过程中mRNA 和tRNA配对,据此答题。

『详解』DNA分子上某一段编码多肽链的碱基排列顺序为TACGCCCAT,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控制该多肽链合成的mRNA的碱基序列为AUGCGGGUA,其中AUG对应的反密码子是UAC(所带的氨基酸是b),CGG对应的反密码子是GCC(所带的氨基酸是f),GUA 对应的反密码子是CAU(所带的氨基酸是c)。

因此,以此来合成蛋白质时,氨基酸的排列顺序为b-f-c。

即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1. DNA 的复制方式,可以通过设想来进行预测,可能的情况是全保留复制、半保留复制,
分散(弥散)复制三种。

究竟是哪种复制方式呢?下面设计实验来证明DNA 的复制方式。

实验步骤:
A.在氮源为14N 的培养基中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 分子均为14N—DNA(对照)。

B.在氮源为15N 的培养基中生长的大肠杆菌,其DNA 分子均为15N—DNA(亲代)。

C.将亲代15N 大肠杆菌转移到氮源为含14N 的培养基中,再连续繁殖两代(Ⅰ和Ⅱ),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不同分子量的DNA 分子将分布在试管中的不同位置上。

实验预测:
(1)如果与对照(14N/14N )相比,子Ⅰ代能分辨出两条DNA 带:一条_________带和一条__________带,则可以排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子Ⅰ代只有一条中密度带,则可以排除__________,但不能肯定____________。

(3)如果子Ⅰ代只有一条中密度带,再继续做子Ⅱ代DNA 密度鉴定:
若子代Ⅱ可以分出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则可以排除分散复制,同时肯定半保留复制;
如果子Ⅱ代不能分出_____________密度两条带,则排除_____________,同时确定为_____________。

『答案』轻(14N/14N ) 重(15N/15N ) 半保留复制和分散复制 全保留复制 半保留复制或分散复制 一条中密度带 一条轻密度带 中、轻 半保留复制 分散复制
『解析』
(1)如果子代Ⅰ中有一条轻带(14N/14N )和一条重带(15N/15N ),则说明DNA 分子是全保留复制,故可排除半保留复制和分散复制;
(2)如果子代Ⅰ只有一条中密度带,则说明DNA 分子是半保留复制或分散复制,故可以排除全保留复制;
(3)如果子代Ⅱ中出现一条中密度带和一条轻密度带,则说明DNA 分子是半保留复制。

如果子代Ⅱ不能分出中、轻密度两条带,则说明DNA 分子是分散复制,排除半保留复制。

22.如图表示细胞内与基因有关的物质或结构,请仔细阅读并回答问题。


(1)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_____,基因和g的关系是_____。

(2)e和g的关系是_____,g被彻底水解后的产物可用字母_____表示。

(3)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_____,基因和i的关系是_____。

(4)g的成分与RNA的成分相比,主要差异在于_____。

(5)g的空间结构一般表现为_____。

『答案』g DNA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g(DNA)片段e是g的基本单位b、c、d i 染色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碱基和五碳糖的种类不同双螺旋
『解析』分析图形:f是基因,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e是组成DNA的单位脱氧核苷酸,bcd是脱氧核糖、磷酸、含氮碱基,元素a是C、H、O、N、P,g是DNA,h 是蛋白质,i是染色体。

『详解』(1)细胞内的遗传物质是DNA(g),基因是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

(2)e是组成DNA的单位脱氧核苷酸,g是DNA,e和g的关系是e是g的基本单位,g 被彻底水解后的产物为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可用字母b、c、d表示。

(3)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是染色体(i),一条染色体上有许多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4)g为DNA,g的成分与RNA的成分相比,主要差异在于碱基和五碳糖的种类不同,DNA中的五碳糖是脱氧核糖,RNA中的五碳糖是核糖,DNA特有的碱基是T,RNA中特有的碱基是U。

(5)g为DNA,空间结构一般表现为双螺旋结构。

『点睛』本题知识点简单,考查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RNA的分子组成,要求考生识记DNA和RNA分子的化学组成及特点,能列表对两者进行比较,再根据题干要求准确解答。

23.如图表示某真核生物基因表达的部分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表示遗传信息的_____过程,发生的场所是_____,此过程除图中所示条件外,还需要_____等。

(2)③表示_____,合成的主要场所是_____,通过_____转移到细胞质中,穿过_____层膜,_____(填“需要” 或“不需要”)能量。

(3)图中方框内的碱基应为_____,对应的氨基酸应为_____(赖氨酸密码子为AAA,苯丙氨酸密码子为UUU)。

『答案』翻译核糖体酶和能量mRNA 细胞核核孔0 需要UUU 赖氨酸
『解析』分析题图:图示为翻译过程,其中①是氨基酸,②为tRNA,③为mRNA,④为核糖体。

『详解』(1)图中表示遗传信息的翻译过程,场所是核糖体;该过程需要的条件有:原料(氨基酸)、模板(mRNA)、酶、能量和tRNA,因此除图中所示条件外,还需要酶和能量等。

(2)③表示mRNA,其是通过转录过程合成的,而转录的主要场所是细胞核;mRNA合成后通过核孔到细胞质中,因此穿过0层膜,需要消耗能量。

(3)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图中方框内的碱基应为UUU,对应的密码子是AAA,编码的氨基酸为赖氨酸。

『点睛』本题结合图解,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等基础知识,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24.如图所示为甲、乙、丙三种类型病毒的遗传信息的传递方式,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3、10均表示_____过程,此过程正常进行所必备的三项条件为_____(填酶的名称),_____及_____。

(2)图中1、8均表示_____过程;图中2、5、9均表示_____过程。

(3)图中7表示_____过程,此过程的进行需要_____的催化,发现这一现象的意义是_____。

(4)图甲中遗传信息传递的过程可表示为__________。

『答案』DNA复制解旋酶、DNA聚合酶ATP 四种脱氧核苷酸转录翻译逆转录逆转录酶对中心法则的补充
『解析』分析题图可知,甲病毒是DNA病毒,1过程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
mRNA的过程,2过程是以mRNA为模板翻译形成蛋白质的过程;3过程是以DNA的两条链为模板进行复制形成子代DNA的过程;乙病毒是RNA病毒,4和6是RNA的复制过程,5过程是翻译过程;病毒丙是具有逆转录酶的RNA病毒,7是逆转录过程,8是转录过程,9是翻译过程,10是DNA复制过程。

『详解』(1)3、10都表示DNA复制过程,此过程正常进行所必备的条件要有DNA双链作模板、四种脱氧核苷酸作原料、ATP提供能量、酶等条件,其中酶主要包括解旋酶、DNA 聚合酶等。

(2)1、8都是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的转录过程;2、5、9都是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的翻译过程。

(3)7是逆转录过程,需要逆转录酶的催化;逆转录过程的发现可以对中心法则进行补充。

(4)甲图中遗传信息的流向是从DNA流向DNA,从DNA流向mRNA,进而流向蛋白质,遗传信息传递过程图如答案所示。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析题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及理解中心法则知识要点,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综合解答问题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