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融合教学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程思政与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融合教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3-01-17T15:07:21.229Z 来源:《中国教师》2023年1月作者:刘银燕[导读] 道德与法治课与各学科思政教育都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形成学校的大思政教育格局,需要加强各学科课程思政与道德与法治课融合教学,通过拓展道德与法治课本身的思政教育内容,发挥对各学科课程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加强与各学科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合理定位小学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树立课程思政融合教育共建意识,才能有效促进学校立德树人教育水平提升。

刘银燕丰顺县汤坑镇第一中心小学
【摘要】道德与法治课与各学科思政教育都是对小学生进行思想政治与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形成学校的大思政教育格局,需要加强各学科课程思政与道德与法治课融合教学,通过拓展道德与法治课本身的思政教育内容,发挥对各学科课程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加强与各学科课程思政教育的协同,合理定位小学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树立课程思政融合教育共建意识,才能有效促进学校立德树人教育水平提升。

【关键词】课程思政;小学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8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2023)1-176-01
立德树人是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它是一项全面、系统、经常性的教育工作,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高学校立德树人水平,需要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思政教育机制,需要各学科重视开展课程思政教育。

为了形成小学思政教育合力,道德与法治课要重视与各学科课程思政进行融合教学,要注重发挥思政教育的引领作用,才能构建学校大思政格局,从而促进学校立德树人水平全面提升。

一、道德与法治与学科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的要求
要实现道德与法治与学科课程思政融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道德与法治与学科融合教学的要求。

一是要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引领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是小学阶段的思政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在与其它学科思政教育融合教学中,要注重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引领作用;二是要加强道德与法治课与学科思政教育协同。

要形成学校思政教育合力,需要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加强与各学科教师思政教育协同,制定统一的思政教育目标实施各学科思政教育,加强分工与合作,避免“各自为战”;三是要重视发挥各学科思政教育的特点与优势。

各学科在思政教育中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思政融合教育中,各学科要注重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最大限度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四是学校要加强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的管理。

要实现课程思政“三全育人”,需要学校加强对道德与法治与学科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的管理、监督、协同与评价,以激励各学科教师开展思政教育的动力。

二、道德与法治与学科课程思政融合的实施策略
(一)拓展道德与法治课教育内容,积极融入多元化思政教育元素
要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课与各学科开展课程思政融合教育,首先要拓展道德与法治课本身的教育内容,积极融入和渗透多元化思政教育元素。

一是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元素。

结合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可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涵、优越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史、新中国发展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思政教育元素;二是融入家国情怀思政教育元素。

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可融入爱国主义教育、亲情教育、孝道文化、乡土文化、爱家庭爱家乡教育、各民族团结、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思政教育元素;三是拓展法治观念教育内容。

可根据教材内容拓展和加入普法教育、宪法教育、规则意识教育、公民义务与权力教育、维权意识教育等方面的思政教育内容;四是社会责任教育。

教师可针对一些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象,增加集体主义精神教育,维护集体荣誉教育,承担社会责任教育,正确“三观”教育、生命与安全教育等方面的思政教育元素;五是融入良好行为习惯与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与道德习惯、健康的心理素质等都是立德树人教育和道德与法治课教育的重要内容,增加这方面的教育,能够丰富和拓展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又能融入更多课程思政教育内容。

(二)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引领作用,加强与学科课程思政教育协同
要提高小学生思政教育有效性,需要道德与法治课发挥思政教育“主阵地”的引领作用,并加强与各学科思政教育协同。

一是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在融合教学中的引领作用。

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小学阶段的思政课,无论是课程内容体系,还是课程理念、教育教学目标等都比较全面系统,是专门针对小学生特点选编的内容和制定的教育要求,对整个小学阶段思政教育具有引领和导向作用,在道德与法治课与各学科课程思政融合教学中,要注重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引领作用,使各学科与道德法治教育尽可能保持同步或同向,才能提高思政教育效果;二是加强与学科课程思政教育内容协同。

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要加强与各学科思政教育内容的协同,明确各学科思政教育内容分工,突出各学科思政教育优势发挥,才能提高各学科思政教育成效。

例如,道德与法治课在与体育学科、劳动课等体力类学科进行思政教育融合协同时,体力类学科应重点从实践方面、行动方面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思政教育;在与音乐、美术等艺术类学科进行思政融合教育时,应重点从审美素养方面开展思政教育;在与语文、英语等人文学科进行思政融合教育时,应主要从爱国主义、传统文化等方面进行思政教育。

通过协同与分工,能更全面地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

(三)合理定位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共建意识
要正确发挥课程思政教育的作用,需要各学校合理定位小学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注重全面提高学校各学科教师课程思政教育共建意识。

一是合理定位小学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为了能够科学指导各学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需要教师全面理解掌握小学阶段课程思政教育的目标定位。

小学阶段课程思政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启蒙小学生的道德情感,也就是要培养小学生树立爱党、爱国家、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初步形成对国家政治制度、国家、文化、法律等方面的认同,这样的目标才能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才能取得良好教育成效;二是全面提高学校教师课程思政共建意识。

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各学科教师树立全局观念和共建意识。

为此需要从学校层面建立课程思政教育共建共享、交流合作机制,制定全校统一的思政融合教育发展规划,加强对教师思政教育能力培训等,才能在全校形成课程思政融合教育合力,从而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作用。

三、结语
总之,思政教育是学校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各学科教师共同的育人责任,要开展各学科课程思政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融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课程思政融合教学的要求,拓展道德与法治课教育内容,融入多元化思政教育元素,发挥道德与法治课引领作用,加强各学科课程思政教育协同,合理定位课程思政教育目标,提高教师课程思政共建意识,才能构建学校大思政教育格局,从而提高学校立德树人水平。

参考文献:
[1]钱金戈.小学课程思政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分析[J].百科论坛,2020(12):98.
[2]王扬宁.课程思政背景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改革探究[J].文理导航,2021(8):8.
[3]冯立功.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视野下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J].农家参谋,2020(2):1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