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赤峰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
1. (2分) (2018高一上·大庆期中) 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一致的一项是()
例:是寡人之过也
A . 以其无礼于晋。
B . 何厌之有?
C . 此天子气也。
D . 若属皆且为所虏
二、现代文阅读 (共4题;共30分)
2. (6分) (2019高三上·四川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戏剧和小说一样,在当代人的探索和实验中,出现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倾向,但在外国文学史和戏剧史上似乎很难找到没有故事和情节的伟大小说或经典戏剧。
英国小说家佛斯特曾强调“小说是说故事”。
王国维曾断言:“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高尔基说:“对戏剧的基本要求是:戏剧应该是现实的、有情节的、充满着行动的。
”小说、戏剧同为叙述艺术,都是讲故事的艺术。
戏剧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表演故事。
小说和戏剧的不同在于,小说是讲故事,戏剧是演故事。
而戏剧对于剧作家而言,还是讲故事,只是和小说家讲述的方式不同而已。
因此,当代剧作家沈虹光坚持:“戏剧需要讲故事。
”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戏剧所讲述的故事人们耳熟能详,《俄狄浦斯王》《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窦娥冤》《赵氏孤儿》《梁山伯与祝英台》《暗恋桃花源》……无不情节精彩,故事感人。
《雷雨》的经典首先就体现在它戏剧故事的经典性上,虽然仅有精彩的故事情节并不足以使一出戏剧成为一部经典,但精彩的故事情节却是一部伟大的戏剧不可缺少的要素,是其成功的基础和具有顽强舞台生命力的前提。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第一次对悲剧进行理论阐释和总结时,曾把情节列为悲剧艺术的“六个成分”的首位,指出“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在考察了古希腊戏剧创作实践的基础上作出这样的判断的。
他举例说:“情节的安排,务求人们只听故事的发展,不必看表演,也能因那些事情的结果而惊心动魄,发生怜悯之情;任何人听见《俄狄浦斯王》的情节,都会这样受感动。
”亚里士多德谈的是悲剧,但适合于不同体裁的戏剧,如喜剧和正剧。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以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重点讨论的“情节”指
的是经过布局安排的故事情节,实际包含了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
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是故事情节乃是剧作家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深入思考、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进而呈现于戏剧中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物状态。
戏剧是生活的反映,戏剧中的故事情节就是生活的缩影、人生的写照。
精妙的戏剧故事往往具有原创性,改编自历史或民间传说的戏剧经典往往能脱胎换骨、推陈出新,其故事情节能体现出创作者新的思考和发现,显示出创作者的智慧。
原因之二,故事情节是作为叙事艺术的戏剧得以立于舞台之上的基本骨架,没有精彩故事情节的戏剧犹如身体羸弱的病人,既不能以健康的形象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不能有饱满旺盛的生命活力。
原因之三,故事情节既是剧作家反映生活、思考人生、拷问人性、探寻心灵的载体,更是戏剧吸引观众走进剧场、进而拨动观众的心弦,使之感动、沉思、悲伤、喜悦、激动、奋进的媒介。
一出没有精彩故事情节的戏剧既难以集中再现人生的多变与精彩、人性的微妙与复杂,也难以将观众吸引进剧场并让观众在剧场屏息静气观赏至剧终。
(选自《兰州大学学报》2016 年 03 期)
(1)下列关于“情节”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当代人在戏剧和小说的创作过程中,进行过淡化情节、不要故事的探索和实验,但这不符合文学史和戏剧史的基本规律。
B . 小说和戏剧都是讲故事的艺术,离不开情节,中外戏剧史上的经典作品,每一部都达到了情节精彩、故事感人的程度。
C . 亚里士多德说“情节乃悲剧的基础,又似悲剧的灵魂”,把情节安排在悲剧艺术“六个成分”的首位,这表明了情节的重要性。
D . 《诗学》用了不短的篇幅讨论“情节”并得出一些结论,虽然其讨论的对象是悲剧,但其结论的适用性却不局限于悲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文章开头一段列举了大量的实例来论证“戏剧也需要讲故事”的观点。
B . 文章列举《雷雨》的例子来说明一部戏剧之所以称为经典,精彩的故事情节是前提。
C . 文章第四段侧重说理,深入分析了故事情节之于戏剧之所以重要的原因。
D . 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方法,论证严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故事情节在经过布局安排之后,能够包含我们今天所说的戏剧故事和戏剧结构,这是今人研究《诗学》所得出的结论。
B . 故事情节是剧作家在戏剧中所呈现的现实的或历史的人生状态,蕴含着剧作家的思考和发现,折射着他们的创作智慧。
C . 故事情节对戏剧这一舞台艺术来说,具有基本骨架的重要意义,否则将难以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也会缺乏生命活力。
D . 故事情节是一种载体的媒介,剧作家借助它反映生活、思考人生、拷问人性、探寻心灵,观众则被它引发多种情感体验。
3. (12分) (2017高三上·佛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戒猎
王族
加拿别克骑马向山谷深处走去。
正是黄羊下山喝水的日子,狼在这时会跟踪黄羊而来,他要利用机会开始开春的第一次猎狼。
很快黄羊便成群出现,加拿别克趴在石头后一动不动,等待它们过去。
加拿别克的目标是黄羊后面的狼。
很快,五只狼出现了。
加拿别克在一个射击点位瞄准了一只狼,他有信心一枪把它打死。
只要打死一只狼,另外四只狼就会迅速逃走,他只需把打死的狼扛回村里。
但他很快发现了一头比其他狼都高的大狼,它犹如王者,气宇轩昂。
加拿别克弃其他的狼于不顾,调转枪口向那狼中王者射击。
子弹准确击中了它,但它却挣扎着逃跑了。
加拿别克骑上马就追。
他知道狼已经中弹,会因为奔跑而大量流血,而急促的追赶无疑会加速它的死亡。
这些人能想到,但狼不懂。
这就是猎人经常谈论的话题,猎人打猎不仅靠枪和子弹,还要靠智慧。
有了智慧,才能确保猎物逃不出猎人的手掌。
山谷中,一只狼中王者和一人一马展开了“马拉松”。
加拿别克在逼近,狼在逃跑,二者之间的距离在缩短。
最后,当狼想爬上山坡时,终因体力不支滚了下来。
加拿别克跳下马准备向它开枪,但它发出的一声哀鸣让他心头一颤,勾扳机的手犹豫了。
他看见它口吐鲜血,一定是因为刚才奔跑让伤痛加剧,它的命不长了。
这是他预谋的猎杀方案。
一切似乎都在意料之中。
狼又嚎叫一声,他的心又一颤。
大狼悲惨的叫声,如果换作人,一定是血泪飞溅的那一刻才能发出的。
生的希望如火苗熄灭,死的深渊已张开大口。
它已没有挣扎逃跑的力气,只是望着他。
加拿别克看见它眼里布满痛苦,那
是一种经过较量、挣扎之后屈服的痛苦。
死亡之神正在移动看不见的手指,紧紧扼住它的喉咙,狼无法挣扎,无法逃脱。
加拿别克下不了手,蹲在它身旁看着它抽搐。
加拿别克看见它的眼中滚出了泪水,他的心一颤,勾扳机的手松开了。
它是狼中王者,但恐惧让它身上的光彩骤减,并且把悲哀迅速放大。
所有生命在死亡面前都是脆弱的,谁又能从深不见底的死亡黑洞中爬出?加拿别克有些悲哀,他不想看见这样的死亡尤其是在死亡边缘的挣扎和绝望。
看见了这样的场景,便犹如自己正在经历死之一样,让他感到不祥。
他不打算要它的命了。
天很热,他抱来一些野草将它盖住,以起到降温的作用,也让它缓解伤痛。
如果它命好,或许可躲过这一劫。
一个多小时后,他掀开野草,发现血已在狼的唇角结成黑色痂块,它的呼吸也十分微弱,但那双眼睛却睁得更大了,里面是放大的绝望和恐惧。
他在它跟前走动,它的眼神随之移动,似乎希望他帮助自己从死亡中挣脱出来。
但死亡的绳索已死死将它捆绑,它无望再活下去。
加拿别克估计,它还得受两天左右的折磨才能死去。
一个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晚上会有熊出现,一旦发现它便会扑上来用大掌拍打一番。
那样的话,它在死亡的最后一刻又会遭受屈辱。
即使没有熊的出现,它在两天里的慢慢等死又是多么痛苦!
加拿别克产生了一个念头。
他不再犹豫,将枪口对准狼的头部,转过脸勾动了扳机。
枪响过后,狼一动不动躺在那里。
它的痛苦终结,生命终结。
加拿别克从此戒猎。
(摘选自《百花园》2017年第1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小说的开头单刀直入,寥寥数语,就直接交代了故事的主要对象以及事件缘由,有助于读者快速进入文本,语言比较简捷、平实。
B . 小说中的加拿别克,对狼的生活习性了如指掌,善于选取猎杀的时机,他追逐猎物讲求策略,是一个塑造得非常成功的猎人形象。
C . 在与加拿别克的较量中,大狼虽然处于下风,命运被加拿别克牢牢控制在手中,但是即使面对死亡,它也保持着王者应有的威严。
D . 在猎杀的过程中,猎手与大狼的关系逐渐产生了变化,加拿别克的选择“转过脸勾动了扳机”,把情节推
向高潮,也深化了主题。
(2)联系文本,从描写手法的角度对下面句子进行赏析。
加拿别克有些悲哀,他不想看见这样的死亡,尤其是在死亡边缘的挣扎和绝望。
看见了这样的场景,便犹如自己正在经历死亡一样,让他感到不祥。
(3)小说以“加拿别克从此戒猎”为结尾,请结合文本分析这样处理的作用。
4. (10分) (2017高二上·思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诗词,除了课堂与考试,也可以变成《中国诗词大会》这样的综艺节目,引发全民追捧;二胡,除了街头与舞台,也可以走进直播平台,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的一次演出,吸引21.5万观众;故宫除了景点与博物馆,也可以化身折扇、玩偶、便签,一年文创产品的销售额达10亿元……传统文化,正抖落历史的尘与土,脚步轻快地跟上了时代。
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
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
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
谈及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
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
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
”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
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
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
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
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
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
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
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
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
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
(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期)
材料二:
一场二胡直播吸引21.5万用户,一位古筝主播年收入超千万元--平日里许多传统艺术表演家想都不敢想的受关注度,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一些进军网络直播平台的传统音乐艺术表演家身上。
箜篌、古筝、琵琶……这些普通人在古诗词里读到,却没有什么机会看到的乐器,正由演奏者在直播平台上真实展现。
平日里“冷门”的传统乐器,为什么放到网络直播平台上就“火”了?这首先要归功于互联网传播的助力。
比如,中央民族乐团中胡首席蔡阳,平时如果到国家大剧院演出,观众最多的时候也不过2000人左右。
这还是在文化资源和传统艺术爱好者集中的北京。
但是,一旦网上直播,艺术传播突破了时空障碍,全国甚至全世界喜欢这门艺术的人都可以观看。
(摘自人民网2016年4月7日)
材料三:
全国政协委员、非物质文化保护专家田青表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不能为了迎合流行而搞“转基因”。
田青委员坦言,在传统艺术保护问题上自己是“保守派”,传统艺术要坚持自己本质的东西,不能“转基因”。
“转基因的结果就是迎合人,这不是艺术家要做的事,艺术家要有自己的坚持和创造。
”田青认为,对于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让自己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不变非常重要。
“假如为了迎合年轻人,所有的戏剧都改成流行音乐了,那干吗还要200个剧种,”田青表示,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自己的底线,比如昆曲古琴要有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迎合。
(摘自《中国日报》2015年3月3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 . 上述三则材料,分别来源于报纸和网络,所谈内容各有侧重,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同时都关注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创新这个话题。
B . 材料一,材料二都谈到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
材料二侧重谈利用互联网传播的助力,使艺术传播突破时空障碍。
C . 从材料二可知,把传统艺术放到直播平台去表演,让观众看到更多平时看不到的乐器,这种形式更优于在音乐厅、剧场表演的传统形式。
D . 材料三中田青委员认为传统艺术要坚守住本质的东西,让传统文化和传统艺术原汁原味保持自己的基因。
他明确反对将戏剧改成流行音乐。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合理的两项是()
A . 材料一中以季羡林的故事为例,来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不能像德国的“梵文”那样“阳春白雪”,需要亲近普通民众。
B . 材料一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才能焕发新一轮的蓬勃的生命力。
C . 材料一提出不能“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材料三提出“坚守住本质的东西”,都是为了强调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媚俗,不能自降格调来迎合观众的口味。
D . 材料二运用数字说明,通过网络直播平台,无论是观看人数还是经济收入,传统表演艺术家都可能得到体面的回报。
E . 材料三强调,传统艺术的从业人员要坚持底线,如需要一定文化积累和修养才懂得欣赏的昆曲古琴,就不能因为听众现在还没达到这一修养就去搞网络直播。
(3)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应该注意哪些方面?请根据三则材料概括并作简要分析。
5. (2分)(2017·太原模拟)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随着大工业时代的到来,导致我国许多传统手工技艺大量流失,而匠人身上那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匠人精神”,也渐被世人甚至是工匠遗忘。
B . 不论从专业程度、品质规模还是关注范围来看,视频网站自己制作的视频内容在短期之内都不可与卫士播出的影视剧、综艺节目相提并论。
C . 为防止扬尘污染,环保局要求工地对建筑垃圾采取严格的防尘措施,并要求所有未采取湿法作业的拆迁工地全部停止施工处罚。
D . 朝鲜2月7日宣布利用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卫星,美国、日本韩国纷纷指责朝鲜发射卫星是没有道理的,将造成东亚及太平洋地区的“不稳定”。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6. (11分) (2019高三上·湖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韦凑字彦宗,京兆万年人。
永淳初,解褐婺州参军事。
徙资州司兵,观察使房昶才之,表于朝,迁扬州法曹。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入为相王府属,时姚崇兼府长史,尝曰:
“韦子识远文详,吾恨晚得之。
”六迁司农少卿。
忤宗楚客,出为贝州刺史。
睿宗立,徙太府,兼通事舍人。
景云初,作金仙等观,凑谏,以为:“方农月兴功,虽赀出公主,然高直售庸,则农人舍耕取顾,趋末弃本,恐天下有受其饥者。
”不听。
凑执争,以“万物生育,草木昆蚑伤伐甚多,非仁圣本意”。
帝诏外详议。
中书令崔湜、侍中岑羲曰:“公敢是耶?”凑曰:“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朝廷为减费万计。
出为陕、汝、岐三州刺史。
开元初,欲建碑靖陵,凑以古园陵不立碑,又方旱不可兴工,谏而止。
迁将作大匠。
诏复孝敬皇帝庙号义宗,凑谏曰:“传云:‘必也正名。
’礼:祖有功,宗有德,其庙百世不毁。
历代称宗者,皆方制海内,德泽可尊,列于昭移,是谓不毁。
孝敬皇帝未尝南面,且别立寝庙,无称宗之义。
”遂罢。
迁右卫大将军,玄宗谓曰:“故事,诸卫大将军与尚书更为之,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寻徙河南尹,封彭城郡公。
会洛阳主簿王钧以贼抵死,诏曰:“两台御史、河南尹纵吏侵渔,《春秋》重责帅,其出凑曹州刺史,侍御史张洽通州司马。
”久之,迁太原尹,兼北都军器监,边备修举,诏赐时服劳勉之。
及病,遣上医临治。
卒,年六十五。
(节选自《新唐书·韦凑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B .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C .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D . 州人孟神爽/罢仁寿令/豪纵/数犯法/交通贵戚吏/莫敢绳/凑按治杖杀之/远近称伏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解褐”指脱去平民穿着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
B . “南面”指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 . “故事”有多种含义,也指一种文学体裁,文中用以表示旧日的典章制度。
D . 《春秋》是儒家的经典,叙事简要,深寓褒贬,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韦凑富有胆识,深受长官好评。
任扬州法曹时,孟神爽触犯法令,勾结权要,韦凑果断处置,依法杖杀;入为相王府属吏,上司遗憾与他相见太晚。
B . 韦凑参议朝政,敢于据理力争。
景云初年,朝廷议建金仙观,他认为农事季节,建观必使农民抛弃耕作;
皇上不听从,他又会同其他官员一同诤。
C . 韦凑学识渊博,善于以古证今。
开元初年,朝廷议在靖陵建碑,他上奏说明古代园陵不立碑;议论孝敬皇帝庙号时,他又引经据典说不可称“宗”。
D . 韦凑因受株连,遭到皇上责罚。
在河南尹任上,部属洛阳主簿王钧犯事,皇上认为韦凑放纵属吏侵吞牟利,理应负责,于是将韦凑降职为曹州刺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厚禄,死不敢顾,况圣世必无死乎?
②近时职轻,故用卿以重此官,其毋辞!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
7. (7分) (2018高一上·长春期中)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恨别①
杜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②洛城:洛阳。
③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⑤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B . 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
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边了。
“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
C . 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D .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情。
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
(2)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共1题;共6分)
8. (6分) (2018高一上·黄平月考) 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每天都要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生活状况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作诗人想象与贤才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诉说往日情谊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句,集中描写自己做官时的苦闷心情,强化了自己向往自由的田园生活情趣。
六、语言表达 (共1题;共5分)
9. (5分)校园中师生间的交流要讲究方法。
以下两个情境中师生的话语不够得体,请根据其要表达的意思作调整,使听者乐于接受。
情境一:高三的一次月考后,沈鑫成绩下滑,心里很难过,就去找班主任谈心。
班主任说:“你这次考得不好,早在我预料之中,还难过什么!不好好反省反省,下次只会更糟。
”
情境二:韩梅上数学课时有些内容没听懂,中午她去找郝老师,郝老师正在批改作业。
韩梅说:“老师,你今天讲课速度太快了,我没听懂,你现在给我讲一讲吧。
”
班主任说:
韩梅说:
七、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
10. (5分) (2018高三上·深圳月考) 阅读下面小诗,结合你对生活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