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整理热点题型(含多套真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全国高中历史单元测试
学校: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考号:__________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16小题,每题3分,共计48分)
1.聂荣臻在答《抗敌报》记者问时指出,此次战役是一个主动的进攻战役,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铁路、公路受到广泛破坏,井陉煤矿被彻底破坏,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治安肃正”、“以战养战”等阴谋计划。

此次战役()
A. 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计划
B. 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C. 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D. 增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
【答案】D
【解析】
2.淮海战役后,毛泽东高度评价说:“淮海战役打得好,好比一锅夹生饭,还没有完全煮熟,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吃下去了。

”这里的“夹生饭”是指()
A. 我军实力未占优势
B. 战略反攻尚未开始
C. 决战时机还不成熟
D. 土地改革尚未开展
【答案】A
【解析】淮海战役时,国民党投入兵力80万,近半数为美式装备,共产党投入兵力60万,显然人民解放军在兵力和装备上都不占优势,毛泽东因此将其比喻为“一锅夹生饭”,故A项正确。

战略反攻开始的标志是1947年6月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1948年9月辽沈战役的打响标志着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而淮海战役发生于1948年底,故B,C两项错误。

土地改革始于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的颁布,况且土地改革属于经济领域,不符合材料中的军事领域,排除D项。

故选A。

3.如图是一幅解放战争时期反映国统区人民生活的漫画,该漫画表明()
A. 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
B. 百姓赋税负担沉重
C. 社会上囤积居奇严重
D. 官场黑暗贪污成风
【答案】A
【解析】
根据题干中的时间和材料图片信息,反映了国统区物价上涨和恶性通货膨胀下的情景,说明了国统区经济面临崩溃的现象,故A排除;
BC项与材料中的米店不符,故排除;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官场的信息,故D排除。

故选A。

4.中共中央驻地曾有多次转移,某同学探究这一专题时得出了以下结论,符合史实的
是()
A. 从上海到瑞金,有利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B. 从瑞金到延安,有利于抗日战争向解放战争转变
C. 从延安到西柏坡,反映了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
D. 从西柏坡到北平,反映了工作重心转移到乡村
【答案】C
【解析】依据所学,从延安到西柏坡反映了解放战争的发展变化,故C项正确。

从上海到瑞金应是有利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从瑞金到延安应是有利于由国共内
战向抗日战争的转变;从西柏坡到北平反映了由乡村转移到城市,故A,B,D项错误。

故选C。

5.1944年,倾向国民政府的美国记者M·武道发表题为《我从陕北回来》的报道,他在
报道中写道:“我看到了战斗,关于十八集团军是否在和敌人作战,我能够回答是的,
我在晋西北看见了这样的战斗”这一报道说明()
A. 坚持抗战提高了中共的社会威望
B. 政治立场影响了记者的客观报道
C. 美国政府高度认可全面抗战路线
D. 国民政府始终坚持片面抗战路线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944”并结合题干中美国记者所说的话可知抗战已经进入到相持阶段,中共坚持抗战改变了原本倾向国民党政府的美国记者,以致他对中共的抗战给予
高度的肯定,故A项符合题意。

B项,记者的报道并没有受到影响,CD项表述太过绝对,故排除。

故选A。

6.有学者认为,在1937~1945年的8年间,长芦盐区共产盐629万吨,这期间,被日
寇掠走404万吨。

同时,日本盐业公司向日本本土输入长芦盐时,关税很低。

1939年,长芦盐场每吨价格是5.656元,而出口盐价每吨直邮7元。

这反映了日本()
A. 以战养战转嫁危机
B. 推动了盐场的转型
C. 对盐业资源的开发
D. 促进了外贸的发展
【答案】A
【解析】抗日战争期间,日本对盐业的掠夺,其实就是对我国经济资源的掠夺,以战
养战转嫁危机,故选A项。

题干讲述了日本掠夺盐业资源、不是开发盐业资源,盐场受到日本控制,没有转型,
故排除B,C两项。

题干反映了日本将盐业资源输往日本本土,关税很低,与外贸发展无关,故排除D项。

故选A。

7.下图是1949年出版的《1948年的时事漫画》中华君武的漫画作品《上帝救我》。


漫画直观反映了()
A. 淮海战役
B. 辽沈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根据图中的“海州”可知,此战役为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 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
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
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A项正确。

BC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A。

8.仔细观察如图,该委任状应该签发于()
A. 北伐战争期间
B. 十年内战期间
C. 全面抗战期间
D. 解放战争期间
【答案】C
【解析】仔细观察图片,委任状是蒋介石颁发的,发给朱德,任命朱德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故判断是全面抗战时期,故C正确。

ABD均明显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9.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评价抗日战争“引起国内各派政治势力彼此消长的大变化。

……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正是通过在这场战争中的实际观察,才真正认识中国共产党并团结在它周围”。

由此说明了抗日战争()
A. 为民主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B. 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C. 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答案】A
【解析】
10.1949年4月,陈毅欣然写道:“旌旗南指大江边,不尽洪流涌上天。

直下金陵澄六合,万方争颂换人间。

”该诗描写的历史事件是()
A. 渡江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挺进大别山
【答案】A
【解析】由材料“1949年4月”、“金陵”,可知该事件是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渡江战役,推翻南京国民政府,故A符合题意。

平津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与材料时间、地点不符,故BC不符合题意。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挺进大别山发生于1947年,与材料“1949年4月”不符,故D不符合题意。

11.罗家伦在《凯歌》中写道:“祝捷的炮像雷声响,满街的爆竹,烟火飞扬。

漫山遍野是人浪!笑口高张,热泪如狂。

”诗人描绘的狂喜情形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使中国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屈辱历史
②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
③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的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B
【解析】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
解放战争,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下,雪洗了近百年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
独立,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
了坚实的基础,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②③④正确。

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新中国的成立的意义,排除①。

综上所述。

故B正确。

排除ACD。

12.晏阳初,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

1945年,他在与蒋介石的一次会面中说;“人民遭受了二十一年的内战,他们流尽了鲜血。

现在该是为农村的大众干一些事情的
时候了。

”蒋介石说:“你是个学者,我是个战士。

等消灭了对手之后再说吧。

”对此后
蒋介石消灭对手所作所为的表述正确的是()
A. 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揭开了全面内战的序幕
B. 渡江战役以读枯拉朽之势迫使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
C. 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由重点进攻转为全面进攻
D.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
【答案】D
【解析】A.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是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表现,不是全面内战开始的序幕。

B.材料反映的应该是蒋介石准备打内战,而不是逆战即将结束,另外,蒋介石发出求
和声明,是1949年元旦,而渡江战役是1949年的4月份。

C.1947年春天,国民党是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

D.为了消灭对手,蒋介石在1946年6月进攻中原解放区,拉开了内战的序幕。

13.抗日战争时期,一份延安各界祝捷电报中写道:“我英勇八路军……一举克复娘子关
等无数据点,继则正太、平汉、津浦、平绥、北宁等路交通齐予破坏,敌伪丧胆,奸
贼寒心,提高抗战必胜之信心,证明自力更生之正确。

”延安各界此次祝捷的战役是
()
A. 平型关战役
B. 台儿庄战役
C. 枣宜会战
D. 百团大战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期间,百团大战以破袭战为主,鼓舞了中国人
民抗战信心。

据此依据材料“我英勇八路军……一举克复娘子关等无数据点,继则正太、平汉、津浦、平绥、北宁等路交通齐予破坏,敌伪丧胆,奸贼寒心,提高抗战必胜之
信心,证明自力更生之正确”等可知D正确。

ABC均发生在正面战场,排除。

14.在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告诫全党“必须把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
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问题……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

这次会议()
A. 形成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B. 行使了最高国家权力机关职能
C. 推动中国向新型民主国家迈进
D. 明确了中共与民主党派的关系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中“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可知,七届二中全会是中共向全国
发出的民主党派人士能够参政议政的重要信号,这为新中国成立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
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是中共推动中国向新型民主国家迈进的努力,C项正确;
1949年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形成的重要标志,A项错误;
第一届政协会议曾代行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并不是七届二中
全会,B项错误;
材料未体现中共与民主党派是执政党还是参政党的关系,排除D项。

故选C。

15.人民解放军发起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首先进行的是()
A. 辽沈战役
B. 平津战役
C. 淮海战役
D. 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人民解放军发起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中首先进行的是辽沈战役,辽沈战役是
第一个战役,也是三大战役中最为关键的战役。

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打响,
东北野战军先后分路奔袭北宁路。

到10月1日,切断了北宁路,一部分主力进抵锦州城下。

16.影响表中1927年至1928年、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共
同因素是()
A. 中国共产党工作重心转移
B. 工农联盟的发展壮大
C. 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D. 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答案】A
【解析】根据表格数据可知,1927年中共五大上工人党员比例占50.8%,而农民党员
比例仅18.7%,而1928年距离五大不到一年,工人党员比例下降到10.9%左右,农民
党员比例上升到76.6%。

结合所学可知,中共五大召开于1927年(蒋介石四一二反革
命政变之后),同一年的八七会议,确立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党的工作重心开始从
城市转向农村。

随着工作重心的转移,更多农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加入
了中国共产党,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者。

同样,1949年底工人党员比例为2.5%,到1956年上升到8.8%,而农民党员比例则从59.6%下降到52.4%,结合所学可知,1949
年3月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决定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革
命转向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由此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开始转移到城市,所以城市工
人党员的比例开始上升。

因此,造成两次党员比例变化的共同原因是党的工作重心的
转移,故答案为A;
表格数据本来就显示中共是工农联盟,没有比较不能说发展壮大,排除B;
材料无法体现革命统一战线、也不能体现出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CD两项错误。

故选A。

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2小题,每题15分,共计30分)
17.(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明治政府改革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

17.(2)材料二从哪些维度来划分戊戌变法面临的阻力?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戊戌
变法中打击“习惯势力”的举措。

17.(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

【答案】(1)特点:政府一面从宽让步,一面蚕食封建特权和封建束缚的基础。

举例:发放年金或公债补偿;废藩置县,实行国民平等,地税改革,建立近代教育体制,建立新式军队等。

【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政府就一面不惜从宽让步,一面蚕食封建
特权和封建约束的基础”分析其特点即可;第二小问举例,结合明治维新的具体改革措
施作答即可。

【答案】(2)维度:政治利益;传统思想文化。

举措: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兴办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选派学生留学;设
立译书局,组织翻译外国书刊等。

【解析】(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中“第一,守旧势力……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势力”可知,其是从政治利益和思想文化两个角度分析;第二小问举措,结合戊戌变法的
具体措施作答即可。

【答案】(3)因素:改革的策略是否得当(或改革者是否善于操纵各种社会力量,或
改革者是否善于化解各种“反动”势力);改革过程是否循序渐进;改革的措施是否可行;改革者与反对者的力量对比;改革的目标和指导思想是否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是
否获得足够的社会支持等。

【解析】(3)根据材料三中“改革者不但要……善于操纵各种社会力量,而且在对社会
变革的控制上也必须更加老练”可知其因素为改革的策略是否得当;根据材料三中“但
又不能变得太彻底,他要求逐步变革,而不是剧烈的变革”可知为改革过程是否循序渐进、能否获得足够理解与支持等。

18.(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抗日战争时期至20世纪50~70年代
中国民间外交活动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18.(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实现民间外交转型的历史
条件。

18.(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间外交转型的历史启示。

【答案】变化趋势:民间外交方针逐步规范科学;民间外交地位日益重要。

原因:两极格局的影响;中央政策的支持;官方外交理念的推动。

【解析】
【答案】历史条件:新时期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中国国际环境与外交工作中心发生变化;意识形态对立的打破;国际环境的变化、全球化发展。

【解析】
【答案】启示:充分发挥民间外交对官方外交的补充和辅助作用,服务于新时代中国新型外交关系的建立,以民间外交为渠道;不断调整外交主题,使民间外交活动与国内社会发展相适应,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解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