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福建省平潭一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福建省平潭一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卷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时常充当情感的符号。

从概念、范畴命题到自然科学的分子式或者数学、物理公式,理性或者思想的展开都拥有严密的符号系统。

理性或者思想的每一步进展无不诉诸上述符号。

相对来说,情感领域的活动纤细、灵敏,同时又飘忽、模糊。

人们常委托文学描述情感的波纹,并且形成了不同的文学形式体系。

如何再现情感的微妙轨迹?中国古代诗人遗留下许多甘苦之言,例如“欲说还休”“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如此等等。

很大程度上,叙事作品的故事情节可以视为情感的容器。

曲折惊险、悲欢离合、扣人心弦的每一个转换点无不带动了情感的波澜起伏。

当然,叙事作品的故事情节包含了内在的因果关系,例如《水浒传》中林冲跌宕起伏的命运——由于一次又一次地遭到陷害,忍无可忍的林冲终于放弃八十万禁军教头的身份,踏上梁山,落草为寇。

从高衙内调戏娘子到林冲误入白虎堂、野猪林险遭不测,再到风雪山神庙,故事情节环环相扣,显示了严密的前因与后果。

然而,人们可以发现,故事情节的因果关系同时裹挟于强大的情感波澜之中,惊心动魄。

换言之,单纯的因果关系——譬如,超额的重量压垮了桌子,炽热的温度导致了燃烧——无法作为故事情节承担情感符号的重任。

如同理性做出的判断或者思想观念形成的结论,情感领域的喜怒哀乐不仅产生了另一种性质的内心倾向,而且隐合了强烈的行动性。

很大程度上,这就是文学所具有的激动人心以及号召、动员的能量。

古往今来,许多政治家、文学批评家均把文学在情感领域的能量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倡导“文以载道”或“文以明道”。

《毛诗序》谈到了《诗经》——尤其是“国风”——的教化作用:“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

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

风,风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近代的梁启超阐述了“小说与群治”的关系,并且概括了小说形成的“熏”“浸”“刺”“提”四种情感特征。

胡适、陈独秀、鲁迅等“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寄望于新文学开启民智、改造国民的思想,从而造就现代的文化性格。

世界范围内,许多革命领袖对文学委以重任。

对于文学来说,“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功能并非仅仅复述某种抽象的理论语言,而是很大一部分诉诸情感领域。

文学史可以证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平凡的世界》这些作品的主角曾经成为读者心目中的偶像,甚至引起各种程度的模仿。

相对来说,另一些作品是以整体构造形成的情感经验潜移默化地影响读者。

例如,人们无法从《红楼梦》中认定某种单一的主题。

无论是贾宝玉、林黛玉式的叛逆,还是贾母、王熙凤式的世事人情,这一部作品让人在百感交集之中经历一次情感的成熟。

情感的成熟可以与理性的成熟相提并论,这个命题构成了现代主体的内涵之一。

很大程度上,情感的成熟是现代文学承担的一个
隐蔽使命。

无论是鲁迅的《阿Q正传》、茅盾的《子夜》,还是巴金的《家》、曹禺的《雷雨》,一系列现代文学作品为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冲击。

从历史的感悟、个人内心的反省、深刻的同情、见贤思齐的崇敬到抗争的激情、搏斗的勇气、独立的人格、新的伦理,现代文学负责从情感方面塑造现代人的心灵。

(摘编自南帆《情感轨迹与时代精神肖像》)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诗人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这说明情感微妙轨迹是无法再现的。

B.作品的情感全靠故事情节来表现,情节的曲折惊险会激起人的情感的巨大变化。

C.喜怒哀乐的情感和理性判断、思想观念形成的结论一样,都隐含着强烈的行动性。

D.胡适、鲁迅等“五四”新文化运动主将认为,大部分文学的功能在情感领域得以实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谈文学与情感的关系,再谈文学怍品中情感所起的重要作用,最后谈情感影响的两种方式,层次分明。

B.第一段运用了正反对比的手法,如理性或者思想与情感的对比,故事情节的因果关系与单纯的因果关系的对比。

C.文章第二段引用《毛诗序》里的语句,论证文学批评家等重视情感能量,倡导“文以载道”或“文以明道”的观点。

D.文章第三段举例全面而典型,从时间方面说,有古代的,有近现代的;从空间方面说,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达情感的符号与表现理性或者思想的发展之符号是不同的,后者是概念、范畴、命题、分子式或数理公式等。

B.《水浒传》揭示了林冲接二连三被陷害而逼上梁山这些情节的前因后果,令人信服,但这些情节缺乏情感波澜。

C.《阿Q正传》《子夜》《雷雨》这些现代文学作品都表现出情感的成熟,为读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灵冲击。

D.《红楼梦》对人影响的方式与《青春之歌》这类作品是不同的,《红楼梦》是通过情感经验不知不觉地感染、影响读者。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豹子头林冲
茅盾
这一夜,豹子头林冲在床上翻来覆去。

日间那个失了花石纲的青面兽杨志的一番话,不知怎地在林冲心窝打滚。

他林冲一年多前何尝不曾安着现在杨志那样的心思;但是在这月白霜浓的夜半,那几句话像油煎冷粽子似的格在林冲胸口,如鲠在喉。

虽说莽撞粗拙,林冲有时却也粗中有细;当他把一桩事放在心上颠来倒去的时候,也会想到远远的过去,茫茫的将来。

那时,他朴野粗直的心,便像被朴刀尖撩了一下,虽然有些疼,可是反倒松朗些,似乎从那伤处漏出了一些光亮,使他对于人,我,世界,人生,都仿佛更加明白。

月光冷冷地落在床前,林冲睁圆大眼看着发愣,幼年生活朦胧地被唤回来。

本是农家子的他,素来没有什么野心;父亲辛苦一世,还不够供应官家的征发;庄稼人的生活是受得够了,这才投拜了张教头学武,想在边庭上一刀一枪,也不枉父母生他一场。

他从没到过“边庭”。

父老传说,那是一片无边无垠、水草肥沃的地方,胡笳声动,“胡儿”扫过,只剩下烧残的茅屋:每逢这样的图画在林冲想象中展开的时候,便朦胧地觉得学习武艺不仅为养活一张嘴。

“边庭”呐!曾使豹子头林冲怎样的激昂!
但在“八十万禁军教头”任上第二年,他看见了许多把戏;他断定那些权贵暗地里是怎样地献媚胡儿!一伙吮咂百姓血液的凶狠恶魔!
林冲拿起拳头在床沿猛捶一下,两只眼睛更睁得大了:
“咄!边庭上一刀一枪!——哈!”
那个杨志不是还在做这样的梦么?“三代将门之后,五侯杨令公之孙”,从前是不明不白掉了官职,现在又想到高俅那厮手里弄回个官儿来!林冲现在是再也不信那些话了,他倒觉得杨志有点可怜。

虽然他杨志只不过想封妻荫子,但这一片孤忠终要被辜负吧!那献媚妥协的行径,林冲只觉得太卑劣。

他不想占便宜,可亦不肯忍受别人的欺侮。

那时候,他要报复!才不管是高太尉、高衙内,或是什么陆虞侯,简截地要他们的命!自从那天冤屈地被做成发配沧州的罪案后,他除了报仇什么幻想都没有。

流血,他不怕。

但无缘无故杀人他亦不肯。

因此那个白衣秀才王伦要他交纳什么“投名状”的时候,他觉得这个泼皮原也是高俅一类,不过住在水泊罢了。

为个人的利害去杀一个无仇无怨的人,不是豹子头的性情!可是形势所逼,他只好应承。

他原打算杀一个看来不是善良之辈,不料最后碰到这倒霉的杨志!
暴躁在林冲胸头炸开,他皱眉向墙上的朴刀一望,翻身离床,拿了朴刀,便开门出来。

宿雪还没消融,白皑皑的照得聚义厅前如同白昼;朔风又把残雪吹冻,踏上去只是簌簌作响。

林冲低头倒提朴刀,只顾往前走。

大柏树上一群鸟忽然惊飞起来,林冲猛可曳住脚步,抬头看,半轮
冷月在冻云中浮动,像是泼皮涎着半边脸笑人。

几点疏星远远地躲在天角,也在对林冲眨眼。

林冲剔起眉毛,再往前走。

然而一个“转念”——“到底要结果哪一个?”
这青面兽原也是无仇无怨,但不是无抵抗的善良百姓,林冲觉得在“刀枪无情”的理由下原是问心无愧的。

可现在呢?这汉子虽已剥露出更卑污的本相,但若乘他睡眼朦胧就一刀了事,也不是豹子头做的。

须吃江湖好汉们耻笑呐!
遥望聚义厅前两排戈矛剑戟,林冲的杀心便移到了第二个对象。

是那王伦!顶了好汉的招牌却在这里把持地盘,妒贤嫉能!
林冲睁圆怒目四下眺望。

好一个雄伟的去处呀!港汊环抱,四面高山,进可攻退可守!争不成给王伦那厮把持了一世,却叫普天下落魄好汉,被压迫的老百姓,受尽腌臜气!
重下决心,林冲挺起朴刀,托开左手,飞步抢过聚义厅前,便转向右首耳房。

“来者是谁?”
听到这声吆喝,林冲摆开步式,朴刀在怀,定睛前瞅。

“呀,林教头,是你!”
巡夜的做出一副吃惊的脸相。

林冲眼纵着不说话。

不是没了主意,却是在;他不忍多杀不相干的人。

“林教头,半夜三更到这里做什么?”
一句平常询问蓦地勾起误入“白虎堂”那回事,抬头一望,明明是“聚义厅”,不是“白虎堂”!
“林头领好武艺,这早晚也还打熬力气!”
林冲竟下意识点头,随即耳根发热,惭愧有生以来第一次撒谎。

看着喽啰走远的背影,林冲倒提朴刀,头微微下垂,踏着冻雪,又走回卧房去。

心中再次估量:腌臜畜生的王伦自然不配作山寨之主,但谁配呢?要有胆略,有见识,江湖闻风拜服才配呐!不乏自知之明的林冲想法和提刀出房时颇不同了。

这压迫者的圣地固然需要一双铁臂膊,更需一颗伟大的头脑。

“梁山泊又不是他的!我在此又不是替他卖力!只是这地方可惜!”
这时清脆的画角声已经在寒冽的晨气中呜咽发响。

(有删改)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品开头虽未直接引述青面兽杨志的话,但从下文林冲的心理活动可以推知,杨志还存着顾念家人,期待能另找门路图出身的想法。

B. 文中用抒情性的笔调描绘林冲早年的“边庭”理想,“无边无垠、水草肥沃”“胡笳声动,胡儿扫过”,边塞豪情的画面却与冷酷的现实形成鲜明的反差。

C. 作品景物描写凝练传神,文中划线部分段落语句,渲染出紧张气氛,也隐约透露出林冲内心的犹豫,为
下文的“转念”埋下伏笔。

D. 文中对林冲行为的延宕多有表现,人物的本性与刺杀的意志始终处于紧张的矛盾中,但最终,林冲还是因为不忍杀害无辜的喽啰,而放弃了刺杀王伦的想法。

5. 本文以林冲心理活动为线索,采用第三人称叙述重写经典,这样的写法有何艺术价值?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本文中的“豹子头林冲”与课文节选《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林教头”形象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文本加以说明。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①在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越来越为人们所熟知和向往的时候,我们回顾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这种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与之异曲同工。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比西方文化更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

强调诗性、追求精神居所和理想家园的情怀,使中国传统的人居环境思想能超然于现实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

②《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对中国传统居住文化的诗性智慧的形成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诗经·硕鼠》从“逝将去汝,适彼乐土”到“乐国”“乐郊”,提出了建立“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再也不会过哀伤悲叹的日子,是早期的“乌托邦”思想的萌芽,有似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蓝图。

从人居环境的角度来讲,中国古代文人山水诗、山水画所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就足以反映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③山水田园诗以描写山水田园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为主,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图景,以表达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以实现心灵的皈依。

东晋陶渊明的作品,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他的田园诗,是其人格精神的外化,他写景物重在写意,只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的融合,呈现出浑然天成的大境界。

因为“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所以,著名的《桃花源记》便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自给自足”“路不拾遗”的“世外桃源”之境,成为中国古人追求自然本性的社会梦想。

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经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宋代欧阳修提到:“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

忘形得意知者寡,不若见诗如见画。

”明代画论专家李贽也有这样的评价:“画不徒写形,正要形神在;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

”究竟什么样的画最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宋代山水画论专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中的一段话给我们很好的启迪,他说:“世人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凡画至此,皆入妙品。

但可行可望,不如可居可游之为得。

”很明显,可居、可
游的画境,是笃爱山水的人们实现自身理想和满足自身精神欲望的理想境界。

宋代著名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描绘了大大小小几百个村落形态,多为可居可游之境,充分表达出理想居住之境的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

古代众多的山水画和村居图中表达的居住胜境充分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摘自刘沛林《诗意栖居:中国传统人居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追求诗性、寻求心灵轻盈与静谧,乃至回归明净无瑕精神家园的思想是与中国传统的居住文化和人文情怀异曲同工的。

B. 《诗经·硕鼠》中表现的“乐土”“乐国”“乐郊”的美好理想,人人平等、幸福,正是后世的《桃花源记》所期待的理想生活蓝图。

C. 陶渊明追求的平和悠闲的心境与恬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田园诗,经典地表达了古代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理想。

D. 山水画若能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画家需要在画中展现山水的可行,梅花的可望,房屋的可居,村落的可游。

8.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一段从海德格尔的名言写起,引出了中国传统文化较早地追求着以诗性和精神家园为目标的人居理想这一观点。

B. 文章第二段以《诗经·硕鼠》为例,指出中国传统居住文化智慧深刻影响着中国人几千年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C. 文章第三段从山水田园诗表达出来的诗意情怀的角度,具体论述了古代中国人对“诗意栖居”的理想的追求。

D. 文章第四段是从山水画可居可游的画境引人入胜和优美宜人的角度来充分表达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的。

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没有《诗经·硕鼠》《桃花源记》《千里江山图》等成功的诗画作品,就不容易证明中国人几千年来拥有不变的“诗意栖居”的梦想。

B. 明代李贽的评价“诗不在画外,正写画中态”,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是同源的观点提供了佐证,同时也直接证明了山水画能够表达“诗意栖居”的理想境界。

C.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所描绘的可居可游之境,与古代众多村居图的居住胜境一样,都表达了中国人追求“诗意栖居”的美好愿望。

D. “诗意栖居”自古及今都是人们追求的一种人居理想,人们会借助山水田园诗、山水画来表达对能超于现实
而达到心灵与自然的静默和融合的理想。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晋王还晋阳。

王连岁出征,凡军府政事一委监军使张承业,承业劝课农桑,畜积金谷,收市兵马,征租行法不宽贵戚,由是军城肃清,馈饷不乏。

王或时须钱蒱博及给赐伶人,而承业靳之,钱不可得。

王乃置酒钱库,令其子继岌为承业舞,承业以宝带及币马赠之。

王指钱积呼继岌小名谓承业曰:“和哥乏钱,七哥宜以钱一积与之,带马未为厚也。

”承业曰:“郎君缠头皆出承业俸禄,此钱,大王所以养战士也,承业不敢以公物为私礼。

”王不悦,凭酒以语侵之,承业怒曰:“仆老敕使耳!非为子孙计,惜此库钱,所以佐王成霸业也,不然,王自取用之,何问仆为!不过财尽民散,一无所成耳。

”王怒,顾李绍荣索剑,承业起,挽王衣泣曰:“仆受先王顾托之命,誓为国家诛汴贼,若以惜库物死于王手,仆下见先王无愧矣。

今日就王请死!”阎宝从旁解承业手令退,承业奋拳殴宝踣地,骂曰:“阎宝,硃温之党,受晋大恩,曾不尽忠为报,顾欲以谄媚自容邪!”曹太夫人闻之,遽令召王,王惶恐叩头,谢承业曰:“吾以酒失忤七哥,必且得罪于太夫人,七哥为吾痛饮以分其过。

”王连饮四卮,承业竟不肯饮。

王入宫,太夫人使人谢承业曰:“小儿忤特进,适已笞之矣。

”明日,太夫人与王俱至承业第谢之。

未几,承制授承业开府仪同三司、左卫上将军、燕国公。

承业固辞不受,但称唐官以至终身。

(选自《资治通鉴·后梁纪五》)
10. 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承业劝课农桑,蓄积金谷曲课:赋敛
B. 而承业靳之,钱不可得靳:吝惜
C. 王不悦,凭酒以语侵之凭:依仗
D. 承业奋拳殴宝踣地踣:向前倒地
11. 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 凡军府政事一委监军使张承业③ 王怒,顾李绍荣索剑
② 不过财尽民散,一无所成耳④ 仆受先王顾托之命
A. 两个“一”字不同,两个“顾”字相同
B 两个“一”字不同,两个“顾”字也不同
C. 两个“一”字相同,两个“顾”字不同
D. 两个“一”字相同,两个“顾”字也相同
12. 下列对文章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承业劝课农桑,蓄积金谷,收市兵马,广征租税,以应军需,晋王索要也不给,认为惜此库钱,非为子孙计,所以佐王成霸业也。

B. 张承业以为自己受先王顾托之命,誓为国家诛汴贼,若以惜库物死于王,则愧见先王于地下,有负先王托孤之重。

C. 张承业为国聚财,未得奖赏,心中不平。

所以晋王敬酒他不喝,授官也不要,但称唐官以终。

D. 张承业受先王顾托之命,所以逆晋王,殴阎宝,理直气壮。

但因自己不过一老敕使耳,不免有悲愤之情。

13.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郎君缠头皆出承业俸禄,此钱,大王所以养战士也。

(2)吾以酒失忤七哥,必且得罪于太夫人,七哥为吾痛饮以分其过。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送郑十八虔①贬台州司户
杜甫
郑公樗②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注:①郑十八虔:即郑广文。

他是杜甫最要好的朋友之一。

“安史之乱”中郑虔为叛军所劫并授予伪职,肃宗平贼收复两京后对接受叛军伪官的一批官员进行了惩处,虔以次三等罪被贬台州司户参军。

时郑虔被“严谴”仓惶赴台,杜甫没能为他饯行,因此作诗遥赠。

②樗(chū):落叶乔木,质松而白,有臭气。

此指无用之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刻画郑虔的音容笑貌,白发苍苍,是“樗”那样的“无用之材”,即使喝了酒后,他只是自称“老画师”而已,足见他并没有什么政治野心,从而为郑虔贬鸣冤。

B.颔联紧承首联,层层深入,抒发了对郑虔的同情,表现了对严谴的愤慨,可说是一字一泪。

C.本诗结构上前后照应,衔接紧凑。

如颈联“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紧承“严谴”而来。

D.尾联想到朋友已是古稀,贬所远在万里,这一别哪里还有机会再见呢?也许只能黄泉之下再重逢了。

含蓄地表达了与友决别的悲痛之情。

15.前人评这首诗说:“万转千回,纯是泪点,都无墨痕”。

请结合具体诗句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千岩万转路不定,______。

(2)______,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3)________,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4)熊咆龙吟殷岩泉,______。

(5)我欲因之梦吴越,______。

(6)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7)________,悠悠我心。

(8)何以解忧,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下面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马拉多纳的去世让无数人为之悲痛,②并为这位阿根廷球星深深悼念和缅怀。③这位阿根廷民族英雄的遗体告别仪式在阿根廷总统府举行,④以此悼念他对阿根廷的巨大贡献。⑤11月27日,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万人空巷,⑥成千上万的球迷前来为马拉多纳送别,⑦最终,马拉多纳在贝拉斯塔公墓安葬,⑧与他的父母处在同一地点。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疫情期间有一副对联。

其中一联的语序、结构已被打乱,请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对此联进行正确调整,确定上下联。

未打乱一联:赤胆耀神州,担高义,施良策,送瘟驱疫立奇功。

已打乱一联:持妙术、临险境、白衣、悬壶济世、怀仁心、显大爱。

上联: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屈原虽遭流放,仍眷顾楚国,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的生死存亡紧密相连。

苏武“胡沙不隔汉家天,一节坚持十九年”,始以强壮出,终以须发尽白还,初心不改,坚贞不移……
《孟子·离娄上》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家国情怀”是个体对国家的一种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作为青年一代,该如何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家国情怀”,又该如何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发扬“家国情怀”呢?请围绕“家国情怀”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