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为县一小四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组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案1 新人教版四年级语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

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作人。

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

推荐阅读《爬山虎的脚》生字生词卡片。

生字课件。

教学方法
自学指导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

两位作家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让我们通过读课文来了解.
3。

板书课题: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4。

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试读课文,自学生宇新词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读不顺的句子多读几遍。

2。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

教师相机出示卡片,正音巩固生字、新词,引导学生结合积累,运用多种方法记住字形。

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
黄昏客厅余晖蕴含摇曳莫名其妙
3。

汇报交流自学情况。

读词语和生字卡片。

4。

重点指导书写:篇、翻、糊,几部分要写紧凑(课件演示)。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2。

组织朗读比赛,要读得正确、流利。

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莫名其妙”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

感受叶老的认真、质朴,懂得学作文应先学作人。

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

4。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课前准备
1.搜集叶圣陶和肖复兴的资料。

2。

推荐阅读《爬山虎的脚》生字生词卡片。

生字课件。

教学方法
朗读体会法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突出重点
1。

读读、想想、画画。

边默读边想边画:叶老是怎样批改“我"的作文的?我有何感受?
2.读读、说说。

a。

分组读读各自所画的句子,说说从这些语句中可以品味出叶老是个怎样的人.
b.指名汇报,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及温暖(做人与作文). c。

指导朗读:表达出对叶老的崇敬之情读书.
3.议议、记记。

a。

分组议议:通过看叶老为“我”批改作文,参照课后的批改稿,联系个人实践总结今后写作文、改作文的方法.
b.全班交流修改作文的方法.自己动笔在笔记本上记方法。

二、深读课文,突破难点
1.通过比较,体会内涵.
将直接描写爬山虎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引导学生抓住两个语句中的不同点进行对比,体会描写爬山虎是为了表达“我”当时的心情。

2.感悟词句,升华感情。

抓住“绿”字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使学生感悟出作者对叶老的感情。

相机指导朗读进行评价.
3.积累语句,丰富语言。

把描写爬山虎的语句抄在积累本上。

朗读、背诵这些语句.
三、通读课文,回归整体
通读课文,思考:课文为什么以“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为题,解决揭示课题时的疑问。

四、布置综合性学习
我们每个人的成长道路中都会遇到一些良师益友。

失败时他们会激励我们要振作,重新再来;成功时他们会劝慰我们要谦逊,成绩只代表过去。

想一想他(她)给我们的帮助,写下来,并用学到的修改作文的方法进行修改,最后把文章送给他(她),以表达自己的谢意.板书设计
课后小记
11 白桦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和大家交流自己摘抄的诗,还可以尝试当小诗人写诗,和同学交流。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听写后,同桌互相批改。

3.配乐朗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感悟诗情
1.出示以下短语:
洁白的流苏灿灿的金晖晶亮的雪花
姗姗来迟的朝霞白雪皑皑的树枝
银色的光华
2.选择几个短语描述白桦.
3.交流白桦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4.鼓励学生读后提出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预设:
(1)第2小节中“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串串花穗、洁白的流苏”分别是指什么?
(2)“闪着晶亮的雪花"的意思是什么?
5.学生交流:通过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什么?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交流与植物有关的诗歌
1.学生拿出摘抄本,朗读自己摘抄的与植物有关的诗歌。

2.指名学生说说自己读后的体会。

四、当“小诗人"写首诗
1.试着当个“小诗人”写一首诗。

2.全班交流自己创作的诗,互相朗读,欣赏。

3.收集作品,办一期“小诗人"专栏。

五、作业布置
课后阅读、摘抄叶赛宁的诗。

白桦错误!
在教学前,我先对诗人作了介绍,再通过我的朗诵让学生对这首诗有初步的感知.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创设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自读自悟,交流白桦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再启发学生提出自己在读诗过程中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交流分享,从而感悟诗情。

对于诗中出现的意象,我未做过多的讲解,不做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16 海上日出
登泰山观日出(节选)
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今年春节期间,我有幸登上泰山观看日出。

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

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这时,我才发现自己的四周竟是一片云海。

我终于到达了日观峰,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东眺望着无际的群山,只见山峰之间白雾茫茫.大约过了七八分钟,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是那么柔和,又是那么光洁。

它不断地扩大,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

它的底部则微露着淡红色,四周的云也发白了……
一会儿,那淡红色加深了,范围越来越大,把邻近的云也照得发亮。

这时,东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红得最浓、最艳,好像燃烧着的大火正在蔓延扩大。

就在一刹那间,那红绸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角,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并且努力地上升着,变成一个半圆形,放着强烈的光,把周围的红绸帷幕撕得粉碎。

我的眼睛被这强光刺激着,微微感到疼痛,可我仍然盯住它,就像怕它跑掉似的。

那半圆形不断上升,越来越圆,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最后终于挣脱了地面。

“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1。

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游览胜.地( ) ①胜任;②制服;③名胜古迹。

(2)依稀可辨.()①辩论;②区分、辨别;③治理。

2。

照样子,写词语。

白雾茫茫(ABCC式): 、
重重叠叠(AABB式):、
3。

读画线句子,“我”的喊声里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呢?
4. 找到关于云海的句子读一读,再想一想:云海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写出它的这些特点?
5.太阳出来了,美丽的云海还会有哪些壮丽的景象?展开想象写一写吧。

【参考答案】
1. (1)③(2)②
2。

示例:白雪皑皑微波粼粼浩浩荡荡郁郁葱葱
3。

“我”的喊声里包含着喜悦和自豪的情感。

4。

云海的特点是壮美。

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把云海的千变万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5。

示例: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盛开的雪莲花飘落在瑶池里,有的像五彩的纱巾缠绕在山间,有的像打翻的葡萄美酒飞溅起来。

大海日出(节选)
【日】德富芦花
凌晨四时过后,海上仍然一片昏黑。

只有澎湃的涛声。

遥望东方,沿水平线露出一带鱼肚白.再上面是湛蓝的天空,挂着一弯金弓般的月亮,光洁清雅,仿佛在镇守东瀛.左首伸出黑黝黝的犬吠岬.岬角尖端灯塔上的旋转灯,在陆海之间不停地划出一轮轮白色的光环。

一会儿,晓风凛冽,掠过青黑色的大海。

夜幕从东方次第揭开。

微明的晨光,踏着青白的波涛由远而近。

海浪拍击着黑色的矶岸,越来越清晰可辨.举目仰望,那晓月不知何时由一弯金弓化为一弯银弓,蒙蒙东天也次第染上了清澄的黄色。

银白的浪花和黝黑的波谷在浩渺的大海上明灭.夜梦犹在海上徘徊,而东边的天空已睁开眼睫。

太平洋的黑夜就要消逝了。

这时,曙光如鲜花绽放,如水波四散。

天空,海面,一派光明,海水渐渐泛白,东方天际越发呈现出黄色.晓月,灯塔自然地黯淡下来,最后再也寻不着了。

此时,一队候鸟宛如太阳的使者掠过大海。

万顷波涛尽皆企望着东方,发出一种期待的喧闹—-无形之声充满四方。

五分钟过去了—-
十分钟过去了.眼看着东方迸射出金光.忽然,海边浮出了一点猩红,多么迅速,使人无暇想到这是日出.屏息注视,霎时,海神高擎手臂。

只见红点出水,渐次化作金线,金梳,金蹄。

随后,旋即一摇,摆脱了水面。

红日出海,霞光万斛,朝阳喷彩,千里熔金。

大洋之上,长蛇飞动,直奔眼底.面前的矶岸顿时卷起两丈多高的金色雪浪.
(选自《自然与人生》新星出版社)
1.在选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蔚蓝——()清楚——()
凝视——()顷刻——()
2.读一读下面的句子,回答问题.
(1)此时正是明治二十九年十一月四日清晨,我正在铫(yáo)子(日本关东地方东部城市)的水明楼之上,楼下就是太平洋。

这句话点明“我”看海上日出时间的词语是:,地点是: 。

(2)一队候鸟宛如太阳的使者掠过大海.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掠”写出
的样子。

3。

这篇选文是按照顺序来写的,表现这一顺序的词有: 。

4.阅读这篇文章,你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呢?
【参考答案】
1。

湛蓝清晰注视霎时
2.(1)明治二十九年十一月四日清晨铫子的水明楼之上(2)比喻候鸟飞过大海时轻快
3。

时间凌晨四时过后、一会儿、这时、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
4。

阅读这篇文章,我体会到作者看日出时激动、欢喜的心情,以及他对光明的向往,对大
自然的热爱。

《西门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会认“娶、逼”等7个生字,会写“淹、官"等14个字,正确读写“管理、田地"等词语。

2.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情感目标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西门豹是怎样勇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西门豹是怎样勇于破除迷信、为民除害的,受到破除迷信、尊重科学的教育.
教学媒体
1.收集关于西门豹的资料。

2.投影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尝试读,整体感知
1.板题激趣:板书“西门豹”,谁知道这三个字怎样读?知道是什么意思吗?请学生自由说。

没听说过“西门豹”的人肯定会认为这是一种动物──豹子的种类。

那么,西门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来读课文。

2.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这一课生字比较多,请同学们反复读一读.
3.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利,愿意试一试吗?谁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4.默读,想一想这件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什么.试着连起来说几句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思考读,体会感悟
1.边读书边思考边批注。

a.批注读书感受、读书心得。

教师引导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b.批注本课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2.小组交流.
“邺在什么地方?西门豹姓什么?西门豹如何开凿十二条渠道?”等问题,由学生借助资料解决。

三、集中交流,梳理问题
1.提出本课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及不明白的问题,全班讨论。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a.“面如土色、提心吊胆”等词语.(可由学生联系上下文,借助图理解,并随机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相关句子)
b.邺这个地方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原因是什么?
c.西门豹是怎样惩治巫婆和官绅的?他的办法妙在哪里?
d.西门豹为什么“等了一会儿”“站了很久”“再等一会儿”?
e.西门豹为什么不把官员也扔进漳河?
2.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a、b为重点研究问题。

第二课时
一、探究读,品味赏析
1.西门豹初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面对这样的景象,他立即展开调查,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深入读文,概括归纳。

2.铺垫问题,加深理解:假如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如果他们也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他们会怎么说,怎么做?大胆想象。

3.西门豹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细细揣摩其语句,体会西门豹的巧妙用意。

引导学生说一说,再引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句,学生再自评、互评。

例如“扔巫婆”一节,抓住“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

”“麻烦你去催一催吧。

”“架起、投进”等词句揣摩、体会,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二、感情读,入情入境
1.自由选择朗读方式,自己读也行,找小伙伴分角色读也可以;读全文也行,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也可以。

2.朗读展示。

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谁愿意选择部分段落读给大家听?
说说写写,拓展延伸
文中说,“这一天,漳河边上站满了老百姓。

”设想一下,岸上的人们,有官绅、老百姓、老人、小孩等,他们看了事情的经过会说些什么呢?说一说,再写下来。

三、识字写字
1.自学生字,交流识字方法。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能既整齐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你有什么话要提醒大家或给大家介绍经验?3.书写生字词,注意写字姿势的指导.
四、拓展活动
1.西门豹破除迷信、惩治坏人的方法很巧妙,你还能想出其他办法吗?
2.编演课本剧.
语文乐园(七)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有关气象知识的谚语,使学生了解相关的气象知识,激发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对大自然的关爱之情。

2、通过朗读地名小诗,认识生字,了解祖国的各行政区简称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爱国之情。

3、通过写背有关成才的名言警句,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
4、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适合于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5、通过口语交际“大家一齐行动”进一步激发学生关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谚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谚语的意思。

2、查阅字典或相关资料,进一步加深对谚语意思的理解。

3、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理解。

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

4、全班齐读,集体反馈。

学生汇报自己对这几条谚语的理解,老师可对谚语所表达的气象原因稍作指导。

5、适当延伸: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气象知识的谚语?说出来跟大家共同欣赏吧。

二、读一读
1、出示中国行政区域地图,指导学生看图了解京九铁路所经过的省市线路.
2、学生试读,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3、借助字典或有关资料,了解“京、津、冀、鲁、豫、皖、鄂、赣、粤”相对应的9个省市的全称.
4、齐读地名诗.
5、分组学习,了解简称相对应的省市全称。

6、集体交流、信息反馈.
7、学生读读议议,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写一写,背一背
1、学生自读,边读边思,想一想这几条名言的字面意思。

2、抄写名言,写后再读深思,说说名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3、小组交流,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说什么是“江山代有才人出”,“世上今人胜古人",“青出于蓝胜于蓝”等等。

4、熟读,背诵三条名言。

5、启发学生议一议:这几句名言对自己有什么启发?
6、师生共同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诗歌。

2、读思结合:
⑴根的生长有什么特点?
⑵它对生活的看法是怎样的?
⑶根的可贵之处是什么?对你有什么启发?
3、学生自读自悟,然后同桌交流学习体会。

4、全班交流反馈,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5、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二、探究与发现
1、学生自由读题。

2、读后思考:通过这种表格的设计,能很快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由此对你有什么启发?
3、小组交流:在平时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你还有哪些好的学习方法?
4、指名学生作典型发言,介绍自己好的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评议。

5、师生共同小结,肯定、表扬与鼓励好的语文阅读方法,并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实践.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明确目标。

1、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学习要点.
2、明确本次口语交际要求我们办一起关于环境保护的板报,要求大家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为办好板报出谋划策。

二、质疑激趣,开拓思路.
社会在进步,生活水平在提高,人们更加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但是,为了追求眼前的利益,人类又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用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收益的最大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和体会?
三、联系实际,举例说明
`1、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或现象?
2、同桌互相交流。

四、看课文提示,学生小组交流、互动:要办好这一期板报,应该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准备工作?
五、学生讨论交流,老师做好巡视指导。

六、明确分工,小组协作
1、自拟稿件
2、搜集相关资料和图片,丰富板报内容
3、设计板报的版面、配画、插图、装饰等
4、推荐字写得好的同学抄写板报,绘画水平高的同学为板报配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