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地区种植慈姑的技术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地区种植慈姑的技术研究
慈姑(Sagittaria sagittifolia L.) 属泽泻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 又名燕尾草、剪刀草, 其植株高大, 叶丛生, 基部多根须, 根部附近生出纤细状匍匐枝, 秋后匍匐枝末端膨大于地下, 形成可食用的球茎。
慈姑作为一种天然水生蔬菜, 富含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 以及铁、锌和硼等多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 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增殖, 具有抗癌肿、解毒、消痈的作用。
慈姑性味甘平、生津润肺、补中益气、清热消肿, 对劳伤、咳喘等病有独特的疗效。
慈姑原产于我国东南地区, 在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份广泛栽培, 是南方人们喜食的水生蔬菜。
而慈姑在北方地区却少见种植, 现利用废弃鱼塘进行慈姑北方地区栽培技术研究, 供生产参考。
1、品种选择
依据种植地的气候条件, 选择生长期适宜、优质高产、抗逆性强且符合市场消费习惯的品种。
栽培的品种为"宝应紫圆慈姑";, 俗称"刮老乌";, 该品种植株矮壮、生长整齐、肉质紧密, 具有耐低温、成熟早、抗黑粉病、品质好、产量高等特点。
2、催芽育苗
为了使慈姑尽早出芽, 育苗前应先进行慈姑的催芽。
上年冬季选择符合品种典型特征、成熟度好、大小适宜、无畸形、无病虫害、顶芽较弯曲且粗0.8~1.0cm的球茎作姑种。
用刀将顶芽稍带一部分球茎切下, 并适当摊晾至表面干燥后窖藏越冬, 即为留种用的顶芽。
4月中旬取出顶芽进行慈姑催芽, 催芽时将顶芽用干净的稻草包好, 每天淋水1次, 以保证每只顶芽都有充足的水分供给, 特别注意搬动时勿要将芽折断。
当温度维持在15℃, 相对湿度保持在≥95%时, 顶芽经10d左右便可出芽, 其后便可进行露地育苗。
通常每667m2秧田需种芽15~20kg。
育苗于5月上旬进行, 按行、株距各12~15cm插入顶芽, 插播深度一般要求顶芽从下向上的第3节插入土中1.5~2.0cm即可, 同时保持2~3cm的浅水。
如遇种芽大小不一, 应将大小顶芽分开插播, 以便秧田管理。
秧苗萌芽生长期间, 继续保持2~3cm的浅水层, 以利提高土温, 促进发根。
播后8~10d追施一次苗肥, 促进早发, 每667m2施尿素5kg, 并注意除草和防治蚜虫;其后逐渐加深水层到10~12cm, 并适当追施磷钾肥, 保持秧苗健壮生长。
3、田间栽培管理
3.1、大田栽植
在定植前8~10d, 将鱼池底部深耕20~30cm, 同时每667m2施用腐熟的有机质肥1 000kg、尿素10kg和过磷酸钙20kg, 耙细耙平, 灌入浅水备用。
当慈姑具4~5片叶、株高30cm 左右(45~50d) 时, 便可进行大田定植。
定植时株行距为40cmx50cm, 每667m2栽植3 300株。
栽植时将慈姑苗带根拔出, 摘除外围叶片和老根(防止栽苗时过多老根产生浮力不利定苗) , 每株留3叶1心, 以减少水分蒸腾和避免遇大风雨动摇植株。
栽植时用手捏住顶芽基部, 将苗栽稳到土中, 栽插深度一般为9~12cm, 随即回土填平根旁空隙, 保持水层2~3cm。
栽植过深不易发棵;过浅则易受风吹动摇。
3.2、田间管理
3.2.1、水分管理
慈姑的生长期需浅水灌溉, 但不同生长期的需水量又有所不同。
慈姑定植长叶期, 保持2cm左右的浅水即可;匍匐茎伸长期, 此时正值慈姑的生长旺盛阶段, 水层可加深到10~15cm;其中夏季高温多雨期, 可于8月上旬搁田1次, 以控制地上植株徒长, 使其生长强健, 提高抗性;当气温升高到35℃以上时, 可于清晨引灌凉水, 提深水层至12~20cm, 以减轻高温对慈姑不良影响;9月上旬气候转凉, 再逐渐恢复8~10cm水层;10月直至球茎膨大期, 慈姑需水量减少, 此时田面应保持3~5cm的浅水层, 促进养分积累和球茎膨大, 提高结球率。
3.2.2、施肥管理
在慈姑定植10d后, 每667m2施用尿素5~8kg回青提苗, 以后每隔半月看苗施肥。
如植株浓绿旺盛, 则不需施肥;如发现植株长势弱、叶片发黄, 应及时追肥, 每667m2施尿素8kg和有机复合肥10kg。
慈姑球茎开始形成并膨大, 就应该追施膨大肥。
通常共施3次, 第1次施肥后40d施第2次, 其后20d施第3次膨大肥。
每次的施肥量为每667m2施钾肥15kg 和尿素8kg, 以促进球茎膨大。
3.2.3、中耕管理
中耕管理主要包括除草、压苗和捺叶等。
慈姑定植缓苗后, 每隔20~30d除草1次,
直至球茎开始形成。
结合中耕除草进行压苗, 将长出泥面的分株幼苗, 用手斜压入泥中8~10cm, 以达到控制群体分株、促进主苗健壮和球茎肥大的目的。
慈姑生长至7~8片叶时要进行捺叶, 捺叶时将植株外围老叶连同叶柄埋入株旁泥中, 每月捺叶1次, 生长中前期每棵植株保留4叶1心, 球茎膨大期应保留10片叶左右, 改善行间通风透光条件, 减少病虫危害, 直至球茎开始形成为止。
结球阶段应减少下田, 保护地下根系和匍匐茎, 以加强养分运输积累。
为节约劳力和时间, 除草、压苗和捺叶可同时进行。
4、病虫害防治
黑粉病又称为泡泡病, 是慈姑栽培的主要病害, 易发生在夏季高温多湿的季节。
黑粉病主要危害慈姑叶片和叶柄, 有时也可危害球茎。
该病开始时会在叶柄和叶片上出现绿圆色小斑点, 逐步发展为黄色至橙黄色稍隆起大小不等的疱斑, 最后疱斑破裂, 散发出大量黑粉, 故称泡泡病。
防治方法:催芽时首先对顶芽进行消毒处理, 用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h;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1 000倍液加75%百菌清1 000倍液喷雾预防, 每隔5~7d喷施1次, 连续喷2~3次, 同时摘除病叶并进行深埋。
慈姑常见的虫害有蚜虫、蛀心虫等。
该试验慈姑田原为养鱼池塘, 远离农业耕作区, 因此没有发生上述虫害。
如有发生, 蚜虫可用10%吡虫啉2 000倍液喷杀;蛀心虫可用50%辛硫磷1 500倍液喷杀。
通常隔7~10d喷杀1次, 连续防治2~3次。
5、收获留种
10月中下旬慈姑地上部分枯黄时便可准备采收, 采收时首先判断球茎是否充分成熟, 随机选取几株慈姑, 用手探摸慈姑茎块, 如茎块粗大且松软, 则证明养料已集中到先端的球茎, 便可进行采收;如茎块细小坚实, 则说明尚未充分成熟。
收获时排干田水, 割去地上叶片, 用齿耙剥去20cm土层, 捡取茎块, 同时选择具有品种特性, 茎块肥大, 顶芽饱满球茎留做种茎。
每667m2慈姑的产量为1 500kg左右, 在充分利用废弃鱼塘的同时, 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唐世林.慈姑特征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农技服务, 2009, 26 (4) :28-29.
【2】周雪霞, 王日芳, 林子良, 等.白肉慈姑引种表现及优质丰产栽培技术.广东农业科学, 2011 (12) :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