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安徽省铜陵一中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 (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安徽省铜陵一中高二(上)期中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共48.0分)
1.下列反应中,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A. Na与H2O的反应
B. Al与Fe2O3的反应
C. 石灰石高温分解
D. NaOH与HCl的反应
2.下列关于化学反应与能量的说法正确的()
A. 中和反应是吸热反应
B. 燃烧属于放热反应
C. 化学键断裂放出能量
D. 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一定相等
3.对于所有的化学平衡体系,采取下列措施,一定会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
A. 改变温度
B. 增大压强
C. 改变浓度
D. 使用催化剂
4.下列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通常用反应物或生成物的质量变化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
B. 对于任何化学反应来说,反应速率越大,反应现象越明显
C. 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C(s)+H2O(g)=CO(g)+H2(g),增加C(s)的量,反应速率不变
D. 某化学反应速率为0.5mol/(L·s)是指该反应在1s时某物质的浓
度为0.5mol/L
5.向盛有足量A的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加入B,发生反应:A(s)+
2B(g)⇌4C(g)+D(g)ΔH<0。

一定条件下达到平衡时,C的物质
的量与加入的B的物质的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其他条件不变,下列
措施能使θ值增大的是()
A. 降低温度
B. 增大压强
C. 加入催化剂
D. 再加入少量A
6.已知热化学方程式2H2(g)+O2(g)=2H2O(g)ΔH,下列有关ΔH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形式无关
B. 与H—H键、O=O键、H—O键的键能有关
C. 与是否使用催化剂有关
D. 与物质的状态无关
7.在一定温度下,反应:2A(s)+2B(g)⇌C(g)+D(g)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能说明该反应已
经达到平衡的是()
A. 容器内的压强不随时间而变化
B. B的正反应速率等于C的逆反应速率
C. A的质量不再改变
D. 单位时间内生成2a mol A,同时消耗a mol C
8.有关工业合成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高压下有利于增大反应速率和转化率,所以压强越高越好
B. 增加N2、H2的投料比目的是提高N2的转化率
C. 温度控制在500℃左右的目的是有利于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D. 使用催化剂的目的是提高反应的速率进而提高生产效率
9.对于H2(g)+I2(g)⇌2HI(g),ΔH<0,根据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t2时可能使用了催化剂
B. t3时可能采取减小反应体系压强的措施
C. t5时采取升温的措施
D. 反应在t6时刻,HI体积分数最大
10.在一定条件下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一定量的混合气体发生反应:aA(g)+bB(g)⇌cC(g)△
H<0,达到平衡时,测得c(B)=0.48mol⋅L−1。

保持温度不变,把容器体积扩大到原来的2倍,使其重新达到平衡,测得c(B)=0.27mol⋅L−1。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a+b>c
B. A的转化率增大
C. C的体积分数降低
D. 平衡一定逆向移动
11.只改变一个影响因素,平衡常数K与化学平衡移动的关系叙述错误的是()
A. K不变,平衡可能移动
B. 平衡移动,K值一定变化
C. 平衡移动,K值可能不变
D. K值变化,平衡一定移动
12.下列关于可逆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与互为可逆反应
B. 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可达到平衡状态,该状态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都为零
C. 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必然有反应物剩余
D. 可逆反应的速率很小,达到最大限度时反应停止
13.反应A2+B2⇌2AB在不同温度和压强改变条件下,产物AB的生成情况如图所示.a为500℃,
b为300℃时情况,c为300℃时从时间t3开始向容器中加压(压缩)的情况,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A2、B2、AB均为气体,正反应放热
B. AB为气体,A2、B2中最少有一种为非气体,正反应放热
C. AB为气体,A2、B2中最少有一种为非气体,正反应吸热
D. AB为固体,A2、B2中最少有一种为非气体,正反应吸热
14.在水溶液中,重铬酸钾K2CrO7存在以下平衡:Cr2O72−+H2O⇌2CrO42−+2H+,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A. 向该溶液中加入过量浓NaOH溶液后,溶液呈橙红色
B. 该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
C. 向该溶液中滴加适量的浓硫酸,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再次达到平衡后,氢离子浓度比原
溶液大
D. 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是K=c2(CrO42−)⋅c2(H+)
c(Cr2O72−)⋅c(H2O)
15.CO与H2可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燃料甲醇。

现将2molCO和4mol H2置于一容积不变的2L
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态甲醇:CO(g)+2H2(g)⇌CH3OH(g)ΔH=akJ·mol−1(a<0),测定不同条件、不同时间段内CO的转化率,得到如下数据:
CO转化率1h2h3h4h
T 140%70%80%80%
T 255%65%α 1α 2
根据所给的数据,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A. 温度T1℃时,反应在2h的时候混合气体密度比1h的时候大
B. 温度T1℃时,反应在2h的时候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比1h的时候小
C. 温度T2℃时,反应在2h的时候v(H2)正=2v(CH3OH)逆
D. 温度T2℃时,α1=α2>65%
16.达到化学平衡的条件是()
A. 逆反应停止进行
B. 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相等
C. 正反应与逆反应停止进行
D. 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17.在2L密闭容器内,800℃时反应2SO2(g)+O2(g)⇌2SO3(g)体系中,
n(SO2)随时间的变化如下表:
时间(s) 0 1 2 3 4 5 n(SO 2)(mol) 0.020
0.010
0.008
0.007
0.007
0.007
(1)O 20~2s (2)图中a 、b 、c 、d 四条曲线中表示SO 3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是 ______ 。

(3)恒温恒容条件下,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______ 。

A.v(SO 3)=2v(O 2) 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 逆(SO 2)=2v 正(O 2) D.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三、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4.0分)
18.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很多,某课外兴趣小组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探究。

实验一:甲同学利用Al 、Fe 、Mg 和2 mol/L 的稀硫酸,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

研究的实验报告如下表所示: 实验步骤
现象
结论
①分别取等体积的2 mol/L 稀硫酸于试管中;
②分别投入大小、形状相同的Al 、Fe 、Mg
反应快慢
Mg >Al >Fe 反应物的性质越活泼,反应速率越快
;若要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还需要控制的实验条件是 。

实验二:已知2KMnO 4+5H 2C 2O 4+3H 2SO 4=K 2SO 4+2MnSO 4+8H 2O +10CO 2↑,在开始一段时间内,反应速率较慢,溶液褪色不明显;但不久突然褪色,反应速率明显加快。

(2)针对上述现象,某同学认为该反应放热,导致溶液温度上升,反应速率加快。

从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看,你猜想还可能是 的影响。

(3)若用实验证明你的猜想,除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草酸溶液外,可以在反应一开始时加入 。

A.硫酸钾
B.硫酸锰
C.氯化锰
D.水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4.0分)
19. 如图是某同学设计的放热反应的观察装置.其实验顺序是:①按图所示
将实验装置
连接好.②在U 形管内加入少量红墨水(或品红)溶液.打开T 型管螺旋夹使U 形管内两边的液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再夹紧螺旋夹.③在中间的试管里盛1g 氧化钙,当滴入2mL 左右的蒸馏水后,同时打开螺旋夹即
可观察.试回答:
(1)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2)该实验中必须进行的一步实验操作是______.
(3)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
(4)实验中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______.
(5)说明CaO、H2O的能量与Ca(OH)2的能量之间的关系______.
(6)若该实验中CaO换成NaCl,实验还能否观察到相同现象?______.
20.(1)下列条件的改变能增大活化分子百分数的是______
A.增大压强
B.增大反应物的浓度
C.升高温度
D.使用催化剂
(2)破坏(或形成)1mol化学键所吸收(或放出)的能量称为键能.已知白磷和PCl3的分子结构如图
所示,现提供以下化学键的键能(KJ⋅mol−1):P−P 198、Cl−Cl 243、P−Cl 331.
则反应P4(s,白磷)+6Cl2(g)=4PCl3(s)的反应热△H=______KJ⋅mol−1.
-------- 答案与解析 --------
1.答案:C
解析:解:A.钠与水反应制取氢气反应是常见放热反应,故A错误;
B.铝热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B错误;
C.石灰石在高温下的分解反应是吸热反应,故C正确;
D.HCl与氢氧化钾反应是中和反应,属于放热反应,故D错误;故选C.
根据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物质燃烧、所有金属与酸反应、金属与水反应,所有中和反应、绝大多数化合反应和铝热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有:绝大数分解反应,个别的化合反应(如C和CO2),少数分解置换以及某些复分解(如铵盐和强碱).
本题考查吸热反应,抓住中学化学中常见的吸热或放热的反应是解题的关键,对于特殊过程中的热量变化的要熟练记忆来解答此类习题.
2.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和能量变化,注意记忆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注意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的变化,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不相等。

【解答】
A.中和反应是酸和碱发生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A错误;
B.可燃物燃烧发生的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反应,是放热反应,故B正确;
C.断裂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故C错误;
D.化学反应过程中一定伴随能量的变化,反应物总能量与生成物总能量一定不相等,故D错误。

故选B。

3.答案:A
解析:解:A.任何化学反应一定伴随能量的变化,升高温度,化学平衡向着吸热方向进行,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故A正确;
B.对于没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或是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压强不会引起平衡的移动,故B错误;
C.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同等程度改变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平衡不移动,故C 错误;
D.使用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的速率,不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故D错误.
故选A.
A.任何化学反应一定伴随能量的变化,改变温度,化学平衡一定发生移动;
B.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且前后气体体积变化的反应,压强会引起平衡的移动;
C.对于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变的反应,同等程度改变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浓度,平衡不移动;
D.使用催化剂改变反应途径,影响化学反应的速率,不会引起化学平衡的移动.
本题考查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难度不大,理解温度、浓度、压强等外界条件对平衡移动的影响,注意反应物为固体或纯液体,反应前后气体的体积不变等特殊特征.
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明确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及计算表达式、化学反应速率的理解等即可解答,选项D为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故A错误;
B.有些反应无反应现象,如酸碱中和反应,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瞬间进行速率大,但反应现象
不明显,故B错误;
C.C是固体,固体的量变,但浓度不变,所以在密闭容器中进行的反应C(s)+H2O(g)=CO(g)+H2(g),增加C(s)的量速率不变,故C正确;
D.因化学反应速率为平均速率,则化学反应速率为0.5mol/(L⋅s)是指1s内该物质的浓度变化量为
0.5mol/L,故D错误;
故选C。

5.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的图象分析,明确图象中的纵横坐标含义及隐含平衡时的信息是解答的关键,并
利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影响因素来解答,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
A.降低温度,平衡正向进行,C的物质的量增大,B的物质的量减小,由图可知,θ值增大,故A正确;
B.增大压强,平衡逆向进行,C的物质的量减小,B的物质的量增大,由图可知,θ值减小,故B错误;
C.加入催化剂,平衡不移动,θ值不变,故C错误;
D.再加入少量A,平衡不移动,θ值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6.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含义,注意焓变与化学计量数、物质的状态、键能相关,与催化剂无关,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热化学方程式中的△H随化学反应方程式计量数等变化而变化,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形式有关,故A错误;
B.断裂H—H键、O=O键吸热,生成H—O键放热,ΔH与反应物旧键断裂所需能量与生成物新键生成释放出热量有关,故B正确;
C.催化剂对△H无影响,故C错误;
D.物质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不同,△H与物质的状态相关,故D错误。

故选B。

7.答案:C
解析:解:A、两边的气体计量数相等,容器内的压强始终不随时间而变化,故A错误;
B、B的正反应速率等于C的逆反应速率的2倍,达平衡状态,故B错误;
C、A的质量不再改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C正确;
D、单位时间内生成2a mol A,同时消耗a mol C,都反映的是逆向,故D错误;
故选C.
根据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解答,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物质的浓度、百分含量不变,以及由此衍生的一些量也不发生变化,解题时要注意,选择判断的物理量,随着反应的进行发生变化,当该物理量由变化到定值时,说明可逆反应到达平衡状态.
本题考查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难度不大,注意当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为0.
8.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合成氨的应用,涉及反应速率、转化率、化学平衡的移动,难度一般。

【解答】
由化学方程式知N2(g)+3H2(g)⇌2NH3(g)△H=−92.4kJ/mol
A.高压下有利于增大反应速率和转化率,但高压设备要求较高,不适于工业生产,故A错误;
B.增加N2、H2的投料比目的是提高H2的转化率,故B错误;
C.温度控制在500℃左右与催化剂活性、反应速率有关,故C错误;
D.使用催化剂的目的是提高反应的速率进而提高生产效率,故D正确。

故选D。

9.答案:D
解析:解:A.改变压强、使用催化剂,平衡均不移动,可能增大压强或使用催化剂,故A正确;B.t3时正逆反应速率同等程度减小,可能为减小压强,故B正确;
C.t5时正逆反应速率增大,且逆反应速率大于正反应速率,改变条件为升高温度,故C正确;D.平衡逆向移动,HI的体积分数减小,t1~t5时HI的体积分数相等且最大,故D错误;
故选:D。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为高频考点,把握平衡移动与速率变化的关系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D为解答的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10.答案:B
解析:解:保持温度不变,将容器的体积扩大两倍,如平衡不移动,B的浓度为0.24mol/L,实际B 的浓度变为0.27mol/L,说明平衡向生成B的方向移动,即向逆反应移动;
A、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移动,即a+b>c,故A正确;
B、平衡向生成B的方向移动,即逆反应移动,A的转化率降低,故B错误;
C、平衡向逆反应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气体物质的量增大的方向移动,气体的物质的量增大,C物质的量减小,故C的体积分数下降,故C正确;
D、由上述分析可知,平衡向逆反应移动,故D正确;
故选B。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移动,以及化学平衡的分析判断,利用假设法判断平衡移动方向是解题关键,题
目难度中等。

11.答案:B
解析:解: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主要有浓度、温度、压强等。

A.K值只与温度有关,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有利于正反应的进行,K值不变,平衡向右移动,故A正确;
B.若是改变浓度或压强使平衡发生移动,而温度不变,则K值不变,故B错误;
C.若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有利于正反应的进行,平衡向右移动,但K值只与温度有关,故K值不变,故C正确;
D.K值是温度的函数,K值变化,说明温度发生了改变,则平衡一定发生移动,故D正确;
故选:B。

平衡常数K是温度的函数,只与温度有关,温度一定,平衡常数K值一定,温度发生变化,平衡常数K值也发生变化。

本题考查平衡常数与平衡移动的关系,题目难度中等。

要注意平衡常数K是温度的函数,只与温度有关。

12.答案:C
解析:解:A.可逆反应的反应条件应相同,与不互为可逆反应,故A错误;
B.化学平衡为动态平衡,则达到平衡状态,该状态下,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都不为零,故B错误;
C.可逆反应不能完全转化,则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必然有反应物剩余,故C正确;
D.反应速率与转化的限度无关,反应速率很小,不能判断反应限度,且达到限度时反应不会停止,故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可逆反应及化学平衡,为高频考点,把握可逆反应的判断、平衡的特征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D为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13.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图象问题,题目难度中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根据图象的变化曲线判断温度、压强对平衡移动的影响。

【解答】
升高温度AB的含量减小,说明升高温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则该反应的正反应为放热反应,则△H<0,从时间t3开始向容器中加压,AB的含量减小,说明平衡向逆反应方向进行,说明反应物气体的化学计量数之和小于生成物化学计量数,则AB为气体,A2、B2中至少有一种为非气体,如都为气体,增大压强平衡不移动,故B正确。

故选B。

14.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为高频考点,把握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离子浓度变化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选项D为解答的易错点,题目难度不大。

【解答】
A.加入过量浓NaOH溶液后,氢离子浓度减小,平衡正向移动,则溶液黄色加深,故A错误;
B.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B错误;
C.滴加少量的浓硫酸,氢离子浓度增大,则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再次达到平衡后,氢离子浓度比原溶液大,故C正确;
D.水为纯液体,不能代入K的表达式中,故D错误;
故选:C。

15.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计算,侧重考查比较分析判断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正确判断T2、T1相对大小及密度和摩尔质量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关系是解本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解析:
A.根据ρ=m
,反应前后全部是气体,混合气体质量不变,容器体积不变,所以密度始终不变,故A
V
错误;
B.,反应正向建立平衡,正向气体分子数减小,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M增大,故B错误;
C.通过对比CO在T1、T2温度下,1h∼2h的转化率的变化,判断出T2温度较高,且在2h时已经达到平衡状态,此时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所以温度T2℃时,反应在2h的时候v(H2)正=
2v(CH3OH)
故C正确;
逆,
D.T2温度较高,2h时已经达到平衡状态,α1=α2=65%,故D错误。

故选C。

16.答案:D
解析:解: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反应没有停止,为动态平衡,达到平衡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变,但不一定相等,只有D正确.
故选D.
化学平衡的实质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当达到平衡状态时,各物质的浓度不变,由此衍生的一些物理量也不变,即可解答该题.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题目难度不大,本题注意把握平衡状态的特征以及判断的角度.17.答案:0.0015mol/(L⋅s);b;BC
解析:解:(1)0~2s内v(SO
2)=
0.02mol−0.008mol
2L
2s
=0.0030mol/(L⋅s),同一化学反应同一时间段内,各
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所以氧气的反应速率V(O2)=1
2
v(SO2)=0.0015mol/(L⋅s),故答案为:0.0015mol/(L⋅s);
(2)根据二氧化硫物质的量的变化知,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三氧化硫的物质的量在不断增大,且同一时间段内,二氧化硫减少的物质的量等于三氧化硫增加的物质的量,所以表示SO3的变化的曲线是b,
故答案为:b;
(3)A.v(SO3)=2v(O2),只是表示了正反应速率之比,无法判断正逆反应速率是否相等,故A错误;
B.反应前后气体体积不同,压强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各组分浓度不变,故B正确;
C.v逆(SO2)=2v正(O2)时,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C正确;
D.恒容容器,反应物生成物都是气体,质量不变,所以密度不变不一定平衡,故D错误;
故选:BC.
(1)根据△v=△n V
△t
计算二氧化硫的反应速率,再结合同一化学反应同一时间段内,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其计量数之比计算氧气的反应速率;
(2)根据二氧化硫物质的量的变化知,该反应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则三氧化硫的物质的量在不断增大,且同一时间段内,二氧化硫减少的物质的量等于三氧化硫增加的物质的量;
(3)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是正逆反应速率相同,各成分含量保持不变,反应过程中“变量不变”是分析的依据。

本题考查较综合,涉及化学反应速率计算、化学平衡状态判定、反应速率影响因素、化学平衡计算
及能量转化,综合性较强,题目难度中等,注重高考高频考点的考查,侧重分析能力、计算能力的
夯实。

18.答案:(1)比较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相同
(2)催化剂(Mn2+的催化作用)
(3)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题目难度中等。

【解答】
实验一:(1)根据表中的信息得出该同学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较大,故根据控制变量法,要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还需控制的实验条件是保持温度相同,
故答案为:比较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温度相同;
实验二:(2)可以从比较生成物Mn2+(过渡金属)与K+(主族金属)的区别中找到答案,即通常是过渡金属或其离子具有催化性;
故答案为:催化剂(Mn2+的催化作用);
(3)反应方程式2KMnO4+5H2C2O4+3H2SO4=K2SO4+2MnSO4+8H2O+10CO2↑中,浓度变化较大的为锰离子,所以选择的可以做催化剂的试剂应该含有锰离子,应选择硫酸锰,不能选择氯化锰,因为氯离子对实验有干扰,故只有B正确,
故选B。

19.答案:U形玻璃管里的红墨水(或品红)会沿开口端上升;检查装置气密性;CaO和水反应放出热量使大试管中空气膨胀,引起红墨水(或品红)在U形管中的液面不再相平;CaO+H2O=Ca(OH)2;CaO和H2O的能量和大于Ca(OH)2的能量;否
解析:解:(1)氧化钙和水之间的反应是放热的,所以试管内温度升高,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导致内部压强增大,U形玻璃管里的红墨水(或品红)会沿开口端上升,
故答案为:U形玻璃管里的红墨水(或品红)会沿开口端上升;
(2)该实验是由于气压原因导致的实验现象出现,所以实验之前一定要检查装置气密性,
故答案为:检查装置气密性;
(3)CaO和水反应放出热量,使大试管中空气膨胀,内部压强增大,引起红墨水(或品红)在U形管中的液面不再相平,
故答案为:CaO和水反应放出热量使大试管中空气膨胀,引起红墨水(或品红)在U形管中的液面不再相平;
(4)CaO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O+H2O=Ca(OH)2,
故答案为:CaO+H2O=Ca(OH)2;
(5)CaO+H2O=Ca(OH)2,根据实验现象知道:氧化钙和水之间的反应是放热的,CaO和H2O的能量和大于Ca(OH)2的能量,
故答案为:CaO和H2O的能量和大于Ca(OH)2的能量;
(6)氯化钠和水混合后,几能量的变化很不明显,试管内气体压强几乎不变,不会出现任何现象,故答案为:否.
(1)氧化钙和水之间的反应是放热的,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由于气压原因导致的实验现象一定要保证装置不漏气;
(3)根据实验所用药品的性质以及气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来回答;
(4)CaO和水反应的化学反应生成Ca(OH)2;
(5)根据反应物总能量和生成物总能量之间的大小关系决定反应的吸放热情况;
(6)氯化钠和水混合后,能量的变化很不明显.
本题通过实验形式来探究放热反应,题目难度中等,可以根据所学知识来回答,注意知识的迁移和应用是关键,试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灵活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20.答案:CD;−1326KJ/mol
解析:解:(1)温度、催化剂能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百分数,故选:CD;
(2)已知白磷和PCl3的分子结构如图所示,现提供以下化学键的键能(kJ⋅mol−1):P−P 198,Cl−Cl 243,P−Cl331.则反应P4(白磷,s)+6Cl2(g)=4PCl3(s)的反应热△H=198KJ/mol×6+
6×243KJ/mol−4×3×331KJ/mol=−1326KJ/mol;
故答案为:−1326KJ/mol。

(1)增大浓度、压强,活化分子的浓度增大,但百分数不变,升高温度、加入催化剂,可增大活化分子的百分数;
(2)依据反应焓变△H=反应物键能总和−生成物键能总和得到.
本题考查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为高频考点,把握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即可解答,侧重活化理论的理解及分析的考查,而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和盖斯定律计算应用,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