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语文讲义-选择性必修上册 单篇梳理1~3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阳货》)
大学之道 (第1段)大学之道①( 根本原则 ),在明明德②( 美好的德行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③( 志向坚定不移 ),定而后能静④( 心不妄 动 ),静而后能安⑤( 性情安和 ),安而后能虑⑥( 思虑精详 ),虑而后能 得⑦( 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2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①( 获 )其知②( 知识 )。致知在格物③( 推究事物 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④(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知至而后意诚,意 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⑤( 一律 )皆以修身为本。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 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 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 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记忆导图
1.通假字
重点梳理
例句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②若火之始然
成语
释义
① 朝闻夕死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
②见贤思齐 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
③文质彬彬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④任重道远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⑤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⑥未成一篑 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八佾》) (第3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第4章)子曰:“君子喻( 知晓,明白 )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第5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反省 )也。” (《里仁》)
(第6章)子曰:“质胜文①( 华美,文采 )则野②( 粗野,鄙俗 ),文胜 质则史③( 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④(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然 后君子。”(《雍也》)
功施到今(《谏逐客书》)
⑥设置,安放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后汉书·张衡传》)
(3)齐
义项
例句
① 使……整齐有序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② 一同,一齐
落霞与孤鹜齐飞(《滕王阁序》)
③ 相同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
④ 把……看作相等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14)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 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 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青年可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士__不__可__以__ _不__弘__毅__,_任__重__而__道__远__”来激励自己敢担重任、坚定意志、不辱使命。 (15)《大学之道》中,提出的大学的宗旨是“_在__明__明__德__,_在__亲__民__,_在___ _止__于__至__善___”。 (16)《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先__修__其__身__”,修身的前提条 件是“_先__正__其__心___”。 (17)《大学之道》中,“_家__齐__而__后__国__治___,_国__治__而__后__天__下__平__”两句强调 了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
< 单篇梳理1~3 >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微点夯实
通读全文,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论语》十二章
(第1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 ( 靠近 )有道②( 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第2章)子曰:“人而( 如果 )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8)《大学之道》中,作者认为德行修养离不开对事物的正确认知,“_欲__ _诚__其__意__者__,_先__致__其__知__。_致__知__在__格__物__”道出了认识事物的智慧。 (19)《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致__知__在__格__物__。_物__ _格__而__后__知__至__”。 (20)《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句子是“_自__天__子__以___ _至__于__庶__人___,_壹__是__皆__以__修__身__为__本___”。
(第11章)子贡问曰:“有一言①( 一个字 )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②( 大概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12章)子曰:“小子①(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②( 指激发人的感情 ),可以观③(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 的盛衰 ),可以群④( 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可以怨⑤( 指讽刺时政 )。 迩⑥( 近 )之事⑦( 侍奉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⑤ 整顿,整理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
(4)贼
义项
例句
① 伤害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② 作乱叛国的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五代史伶官传序》)
③ 强盗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童区寄传》)
④祸患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
4.词类活用 (1)质
活用类型
例字例句
答案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或: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吾亦欲无加诸人)
【经典模拟】
(2)《〈论语〉十二章》中,“_朝__闻__道___,_夕__死__可__矣____”两句最能体现孔 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 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3)《〈论语〉十二章》中,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 句子是“__君__子__喻_于__义___,_小__人__喻__于__利___”。 (4)《〈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 的句子是“_见__贤__思__齐__焉___,_见__不__贤__而__内__自__省__也____”。 (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定义的 句子是“_文__质__彬__彬___,_然__后__君__子___”。
者不惧
(2)宾语前 仁以为己任
置句
句式特点或标志词 标志词为“则”
无标志词判断句
“仁”是介词“以”的宾 语,翻译时需把“仁”放 至“以”后
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或标志词
(3)固定 句式
①人而不仁,如礼何
标志词是“如……何”,意为“拿 ……怎么样”
②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标志词是“不亦……乎”,表反问
6.成语积累
本字及意义 同“纳”,结交 同“燃”,燃烧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①平地 譬如平地
解析(古今义) 古义:_填__平__洼__地___ 今义:平坦的土地
古义:_一__旦___ ②一日 一日克己复礼
今义:一天
小子何莫学夫 古义:_老__师__对__学__生__的__称__呼__
③小子
《诗》
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1)形容词作名词 见贤思齐焉
①见贤思齐焉 (2)形容词作动词
②就有道而正焉
①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3)使动用法
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③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释义 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与……看齐 匡正,端正 使……整齐有序 使……显明,使……彰明 使……真诚
5.特殊句式句式源自例句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1)判断句 ②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
3.多义词语 (1)质
义项 ① 质朴,朴实 ② 质地,底子 ③ 资质,本性 ④ 询问 ⑤ 同“贽”,见面礼
例句 质胜文则野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并序》)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义项
例句
⑥抵押品,指作为保证 必以长安君为质(《触龙说赵太后》)
(6)《〈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 而有毅力的原因是“_任__重__而__道__远___”。 (7)《〈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 现为“_仁__以__为__己__任__”和“_死__而__后__已__”。 (8)《〈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 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己__所__不__欲__,_勿__施__于__人__”。 (9)《〈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 怨”,还可以“__迩__之__事__父__,__远__之__事__君__。_多__识__于__鸟__兽__草__木__之__名___”。 (10)《〈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 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_君__子__食__无__求__饱___,_居__无__求__安__”。
(1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 “_敏__于__事__而__慎__于__言___。”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1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 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_就__有__道__而__正__焉___”,认为只有这样才 是好学的表现。 (1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 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_一__日__克__己__复__礼___,_天__下__归__仁__焉___”。
(第7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任 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②( 停止),不亦远乎?”
(《泰伯》)
(第8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盛土的竹筐 ),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第9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第10章)颜渊问仁。子曰:“克①( 克制,约束 )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②( 称赞,称许)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渊曰:“请问其目③( 条目,细则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④( 资质愚钝 ),请事⑤ ( 实践,从事 )斯语矣。”(《颜渊》)
⑦为山止篑 比喻功败垂成。
⑧一篑之功 成功前的最后一筐土,比喻成功前的最后一分努力。
考点巩固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考所考】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因此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的苦 难强加给其他国家与民族,正如《论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2022年北京卷)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①( 狠心对待别人 )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 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② ( 运转,转动 )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③( 假如,如果 ) 人乍④( 突然 )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⑤( 惊骇,恐惧 )恻隐⑥(哀痛,怜 悯(别人的不幸) )之心;非所以内交⑦( 结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 ⑧(博取 )誉于乡党⑨(同乡 )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 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 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⑩( 萌芽,发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的人或物
⑦正,刚刚
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⑧同“锧”,古代腰斩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用的砧板
(2)施
义项
例句
① 施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 施行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③用
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
④施与,给予 留待作遗施(《孔雀东南飞并序》)
⑤ 延续
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爱》《礼运(节选)》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质”“施”“齐”“贼”“举”“治”“明”“攻”“与”“独” 等重要实词。 2.背诵《〈论语〉十二章》《〈老子〉四章》第24、33章和《五石之瓠》《礼 运(节选)》,翻译重点句子。 3.掌握状语后置的特点。
大学之道 (第1段)大学之道①( 根本原则 ),在明明德②( 美好的德行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③( 志向坚定不移 ),定而后能静④( 心不妄 动 ),静而后能安⑤( 性情安和 ),安而后能虑⑥( 思虑精详 ),虑而后能 得⑦( 处事合宜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第2段)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 意。欲诚其意者,先致①( 获 )其知②( 知识 )。致知在格物③( 推究事物 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④( 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知至而后意诚,意 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 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⑤( 一律 )皆以修身为本。
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 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 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 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记忆导图
1.通假字
重点梳理
例句 ①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②若火之始然
成语
释义
① 朝闻夕死 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迫切。
②见贤思齐 见到贤能的人就想向他看齐。
③文质彬彬 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来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④任重道远 担子很重,路程又长,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艰苦奋斗。
⑤死而后已 死了以后才罢手。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而奋斗终生。
⑥未成一篑 犹功亏一篑。比喻功败垂成。
(《八佾》) (第3章)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第4章)子曰:“君子喻( 知晓,明白 )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
(第5章)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反省 )也。” (《里仁》)
(第6章)子曰:“质胜文①( 华美,文采 )则野②( 粗野,鄙俗 ),文胜 质则史③( 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④( 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然 后君子。”(《雍也》)
功施到今(《谏逐客书》)
⑥设置,安放 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后汉书·张衡传》)
(3)齐
义项
例句
① 使……整齐有序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② 一同,一齐
落霞与孤鹜齐飞(《滕王阁序》)
③ 相同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阿房宫赋》)
④ 把……看作相等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
(14)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 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 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青年可用《〈论语〉十二章》中的“_士__不__可__以__ _不__弘__毅__,_任__重__而__道__远__”来激励自己敢担重任、坚定意志、不辱使命。 (15)《大学之道》中,提出的大学的宗旨是“_在__明__明__德__,_在__亲__民__,_在___ _止__于__至__善___”。 (16)《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_先__修__其__身__”,修身的前提条 件是“_先__正__其__心___”。 (17)《大学之道》中,“_家__齐__而__后__国__治___,_国__治__而__后__天__下__平__”两句强调 了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走上轨道的重要性。
< 单篇梳理1~3 >
《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微点夯实
通读全文,解释加颜色的词语。 《论语》十二章
(第1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① ( 靠近 )有道②( 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 (第2章)子曰:“人而( 如果 )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8)《大学之道》中,作者认为德行修养离不开对事物的正确认知,“_欲__ _诚__其__意__者__,_先__致__其__知__。_致__知__在__格__物__”道出了认识事物的智慧。 (19)《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_致__知__在__格__物__。_物__ _格__而__后__知__至__”。 (20)《大学之道》中,对所有人提出个人修养要求的句子是“_自__天__子__以___ _至__于__庶__人___,_壹__是__皆__以__修__身__为__本___”。
(第11章)子贡问曰:“有一言①( 一个字 )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②( 大概 )‘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第12章)子曰:“小子①( 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②( 指激发人的感情 ),可以观③( 指观察政治的得失、风俗 的盛衰 ),可以群④( 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可以怨⑤( 指讽刺时政 )。 迩⑥( 近 )之事⑦( 侍奉 )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⑤ 整顿,整理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
(4)贼
义项
例句
① 伤害
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② 作乱叛国的人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五代史伶官传序》)
③ 强盗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童区寄传》)
④祸患
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论积贮疏》)
4.词类活用 (1)质
活用类型
例字例句
答案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或: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 吾亦欲无加诸人)
【经典模拟】
(2)《〈论语〉十二章》中,“_朝__闻__道___,_夕__死__可__矣____”两句最能体现孔 子的道德价值观: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 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3)《〈论语〉十二章》中,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的 句子是“__君__子__喻_于__义___,_小__人__喻__于__利___”。 (4)《〈论语〉十二章》中,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 的句子是“_见__贤__思__齐__焉___,_见__不__贤__而__内__自__省__也____”。 (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定义的 句子是“_文__质__彬__彬___,_然__后__君__子___”。
者不惧
(2)宾语前 仁以为己任
置句
句式特点或标志词 标志词为“则”
无标志词判断句
“仁”是介词“以”的宾 语,翻译时需把“仁”放 至“以”后
句式
例句
句式特点或标志词
(3)固定 句式
①人而不仁,如礼何
标志词是“如……何”,意为“拿 ……怎么样”
②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标志词是“不亦……乎”,表反问
6.成语积累
本字及意义 同“纳”,结交 同“燃”,燃烧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①平地 譬如平地
解析(古今义) 古义:_填__平__洼__地___ 今义:平坦的土地
古义:_一__旦___ ②一日 一日克己复礼
今义:一天
小子何莫学夫 古义:_老__师__对__学__生__的__称__呼__
③小子
《诗》
今义:男孩子;人(用于男性,含轻蔑意)
(1)形容词作名词 见贤思齐焉
①见贤思齐焉 (2)形容词作动词
②就有道而正焉
①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3)使动用法
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③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释义 有贤德、有才华的人 与……看齐 匡正,端正 使……整齐有序 使……显明,使……彰明 使……真诚
5.特殊句式句式源自例句①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1)判断句 ②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
3.多义词语 (1)质
义项 ① 质朴,朴实 ② 质地,底子 ③ 资质,本性 ④ 询问 ⑤ 同“贽”,见面礼
例句 质胜文则野 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兮辞并序》) 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 厚币委质事楚(《屈原列传》)
义项
例句
⑥抵押品,指作为保证 必以长安君为质(《触龙说赵太后》)
(6)《〈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 而有毅力的原因是“_任__重__而__道__远___”。 (7)《〈论语〉十二章》中,曾子认为读书人(有志之士)任重道远,具体表 现为“_仁__以__为__己__任__”和“_死__而__后__已__”。 (8)《〈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做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自己都 不想做的,就不要希望别人也能做到的句子是“_己__所__不__欲__,_勿__施__于__人__”。 (9)《〈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诗的重要性,认为诗可以“兴观群 怨”,还可以“__迩__之__事__父__,__远__之__事__君__。_多__识__于__鸟__兽__草__木__之__名___”。 (10)《〈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在吃饭和居住 方面提出了要求的句子是“_君__子__食__无__求__饱___,_居__无__求__安__”。
(11)《〈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 “_敏__于__事__而__慎__于__言___。”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12)《〈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对君子在吃饭、居住、做事和说话等方 面提出了要求以后,还要求君子“_就__有__道__而__正__焉___”,认为只有这样才 是好学的表现。 (13)《〈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 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_一__日__克__己__复__礼___,_天__下__归__仁__焉___”。
(第7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 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任 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②( 停止),不亦远乎?”
(《泰伯》)
(第8章)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盛土的竹筐 ),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第9章)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第10章)颜渊问仁。子曰:“克①( 克制,约束 )己复礼为仁。一日 克己复礼,天下归②( 称赞,称许)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 渊曰:“请问其目③( 条目,细则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④( 资质愚钝 ),请事⑤ ( 实践,从事 )斯语矣。”(《颜渊》)
⑦为山止篑 比喻功败垂成。
⑧一篑之功 成功前的最后一筐土,比喻成功前的最后一分努力。
考点巩固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考所考】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因此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的苦 难强加给其他国家与民族,正如《论语》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2022年北京卷)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①( 狠心对待别人 )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 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② ( 运转,转动 )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③( 假如,如果 ) 人乍④( 突然 )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⑤( 惊骇,恐惧 )恻隐⑥(哀痛,怜 悯(别人的不幸) )之心;非所以内交⑦( 结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 ⑧(博取 )誉于乡党⑨(同乡 )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 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 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⑩( 萌芽,发端 )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
的人或物
⑦正,刚刚
质明,避哨竹林中(《指南录后序》)
⑧同“锧”,古代腰斩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人用的砧板
(2)施
义项
例句
① 施加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 施行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③用
徒留无所施(《孔雀东南飞并序》)
④施与,给予 留待作遗施(《孔雀东南飞并序》)
⑤ 延续
选择性必修上册
《〈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老子〉四章》《五石之瓠》《兼爱》《礼运(节选)》
复习重点
1.积累并记牢“质”“施”“齐”“贼”“举”“治”“明”“攻”“与”“独” 等重要实词。 2.背诵《〈论语〉十二章》《〈老子〉四章》第24、33章和《五石之瓠》《礼 运(节选)》,翻译重点句子。 3.掌握状语后置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