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研究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研究法》读书报告
【摘要】
【关键词】历史的渊源;史料;搜集鉴别;论次
《中国历史研究法》史学理论和方法论的专书,分为六章,史之意义及其范围;过去之中国史学界;史之改造;说史料;史料之搜集与鉴别;史记之论次。

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后面三章。

这对于历史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能让历史研究者获益匪浅。

第一章史之意义及其范围
梁启超先生将历史定义为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校其总成绩,求得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者也。

分为三个方面说明:一、活动之体相。

二、人类社会之赓续活动。

三、活动之总成绩及其因果关系。

首先,历史是人类全体或其大多数人创造的,而不是个人所为,所以它的性质是社会的而非单独的;复次,人类社会的活动必须是连续不断的,因为社会是螺旋形的向上发展的;再次“凡活动,以能活动者为体,以所活动者为相”,所以凡是能活动的事项,能使人类的情感、理智、意志产生的事项都是历史的范围;再次,社会活动成就的取得全社会人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包括重要的英雄式人物的作用,也包括小市民的作用,而且活动之间因果关系是特别不容忽
视的。

最后,现在史家做史的目的已经不再是为统治者服务,
而是使国民知道现在的生活与过去的、未来的生活之间的休戚关系,从过去的生活中吸取经验教训为现世后世所用。

第二章过去之中国史学界
讲述了中国历史的起源最初记载为诗歌,观诗之内容,而时代之先后亦略可推也。

在中国的各种学问中,惟史学最为发达。

其原因大概在于史官的设置,古代史官为一社会最高学府,其职不徒在作史而已,乃兼为王侯公卿之高等顾问,每遇疑难,咨以决焉。

关于史类的书籍也是种类繁多,写作体例也各不相同,例如:断代体、编年体、纪传体。

司马迁的《史记》就开创了纪传体体例;断代为史,始于班固的《汉书》。

与纪传体并峙为编年体,陆贾之《楚汉春秋》、荀悦《汉纪》(现存新编年体之第一部书)善钞书者可以成创作。

袁枢之《通鉴纪事本末》开创了纪事本末体。

政书有《通鉴》、《通典》。

上述纪传、编年、纪事本末、政书四体千年以为目录。

梁启超认为史籍可分为两类:一曰供后人著史之原料者,二曰制成局部的史籍者。

史籍既多,则注释考证,自然踵起。

注释有二:一曰注训诂,如裴骃、徐野民等之于《史记》;二曰注事实,如裴松之于《三国志》。

考证者,所以审定史料之是否正确,实为史家求征信之要具。

近代著录家多别立史评:一,批评史迹者;二批评史书者。

一是对于历史上所发生之事而加以评论。

例如《史记》、《通鉴》。

批评史书者,质言之,则所评即为历史研究法之一部分,而史学所赖以建设也。

有左丘明、班固、司马迁等人,中国才开始有史。

而有刘知几、郑樵、章学诚,然后中国才有史学也。

第三章史之改造
梁启超认为“旧史中无论何体何家总离不开贵族性”,所以现今的人该读何史是历史改造中的首要问题。

他还认为改造后的历史应该为生人而做,而非为死人古人而做;史学的范围应以收缩为扩充;做客观性质的历史;人类活动相注重其情态;还应改掉古代著述的短句单辞、不相联属。

因此今日之史当分为专门史与普遍史。

第四章说史料
史学所以至今未能完成一科学者,大概是因为史料的搜集十分困难的原因。

那么史料又是什么呢?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的东西。

而留痕者已不多,所留之痕又未必皆有史料的价值。

有价值而留痕者,失去也很容易。

因为必须要有证据证明史料的真实,而证据一丢掉,则史料也随之湮没。

其幸存下来的史料又或误和伪,非经别裁审定,也是不能够使
用的。

综上所述,所以史学和其他学科相比,搜集资料和选择资料是最难最辛苦的。

得到史料有两个途径:一是在文字记录以外者,二是在文字记录者。

1.在文字记录以外者。

这种史料的性质分为三类:
现存的实迹;传述的口碑;遗下的古物。

现存的实迹指全部现存者。

换言之,则现代史迹其中有构成史料价值者之一部分。

还有指的是实迹的部分留存者,就是能活动之人所活动之相,其人与相皆不可得见矣,所留者仅活动制成品之一种委蜕而已。

今之治史者能一改其眼光,知道此类遗迹的可贵而分类调查搜集,然后用比较统计的方法编成抽象的史料,则史之面目一新。

采访而得其口说,此即口碑性质之史料也。

已湮没的史迹全部意外发现,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原物之宝或再现者。

例如:①殷周间礼器;②兵器;
③符玺;④度量衡器;⑤镜属;⑥货币;⑦玉石;⑧陶瓷;
⑨瓦砖;⑩地层中之石器。

实物的模型及图影。

实物的原型原质传留至今者。

2.文字记录的史料。

旧史。

旧史专以记载史事为职志,我应为这是正当的史料。

虽然著作的年代、著作者的性格学识、著书的宗旨体例等不同,所含史料的价值也不同。

人物本位之史,列传的价值,不在其为史而在其为史料。

旧史之作列传,其本意不是想要记录社会文化的,然而人不能不生活在社会环境,既叙人则不能不写到他所处的环境这是我们最渴求的史料,十分可贵。

史迹的文件。

搜罗自近代开始,最大宗当属档案与函牍,私家之行状、家传、墓文等,这是极为重要的史料。

史部以外的群籍。

如:群经、子部之书、集部之书、古文辞、小说、寻常百姓的账簿等。

类书及古逸书辑本。

书越古,学问上的价值越高。

古逸书及古文件;金石及其他镂文;外国人著述。

综上所述,史料无处不在,只在于你去发现的眼睛和探索的决心。

第五章史料之搜集与鉴别
对于搜集史料的方法,梁启超举了几个他亲自研究的例子,如研究春秋以前部落分立之情状,研究中国与印度文化沟通之迹而考论中国留学印度之人物,研究中国人种变迁混合之迹,研究六朝唐造像,记录每次读到的“也可里温”字样。

他每次都将脑筋练纯熟,使之有锐敏的感觉,再加上耐心,这样史料便能搜集到位。

很多大家如洪
迈、赵翼都是这样做的,这种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其中还得特别注意一种消极性质的史料,它是指某时代无某种现象,反之则称积极的史料。

消极史料也尤为重要。

间接史料是不能直接从史书记载中查阅得到或旧史中全然失载、缺略的史实。

这便需要博搜旁证,同时将相关史料进行联络、排比,方可观其原委,辨明真相。

梁启超先生欲计算某时代中国人口的数量,但我国素无统计,各史《食货志》及《文献通考》等书虽间有记载,但断断续续,不能各时代俱有。

于是他试将各史《本纪》及《食货志》所记作为假定,益以各《地理志》中所分记各地方户口之数,再益以方志专书,悉汇录而勘比之。

又将各时代正史、各杂史、笔记中无论文牍及谈话,凡有涉及人口数目者,一一抄录无遗。

又将各时代征兵制度、户籍制度一一研究,而与其时所得兵数、租税相推算。

经过如此推算他认为至少能于一二时代中之一二地方的有较近似之资料,然后以此为基本与他时代、他地方求相当之比例,则于历史上人口之智识, 必有近于今日之数。

所以他认为,史料全绝之事,吾敢信其必无,不过所遗留者或多或寡,搜集直或难或易耳。

2.史料鉴别的方法
史料以求真为目的,而真的反面就是误和伪。

正误辨伪就是鉴别。

鉴别史料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列举一个极有力的反证。

对于一些极不可信却又无法反证的史料来说要抱有两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