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世南老先生诗九首赏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世南老先生诗九首赏读
刘世南先生是当今学者中学问深湛而诗作水平一流的
老辈代表,8月27日“诗国江西”推出老先生最新一联一诗及解读之后,许多朋友建议我多选刘老的一些作品再作赏读。
我觉得这个意见很好,趁此机会再温习和细品,也是一种学习和提高方式。
以下解读若有不当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刘先生各体兼擅,但对广大诗友最有帮助的可能是律诗。
刘先生最有代表的恐怕是七律,下面选的最多的是七律,一共六首。
题《爰居阁诗》孔雀文章信有之,钤山圆海足谈资。
清言从未因人废,名士何堪为世嗤。
不信佳人甘作贼,或怀异见昧知几。
海隅能赏爰居阁,尚念东林笑骂时。
[作者自注]郑海藏、王观堂皆以反激进主义,而与双照楼、爰居阁甘居下流,丧名败德。
揆以时势,异代平议,或有悖于今日者未可知也。
虽然,涪翁所称临大节而不可夺,吾终韪其言。
故吾诗卒章显志焉。
(东林后辈于筵间观《燕子笺》,既赏才艺,复鄙阮才不补行,于是笑骂交作。
余于郑、王、汪、梁辈,窃比于侯朝宗、陈贞慧诸君焉。
)杜华平赏读(这首8月27日已解,因有几处疏漏,现更正重发。
其他八首都是新的解读)明代王世贞《袁江流钤山冈当庐江小妇行》有曰:“孔雀虽有毒,不能掩文章。
”钤山,指严嵩。
严是分宜人,以故乡分宜的钤山作书斋名。
圆海,是阮大铖的号。
严、阮
都诗才甚高,但严为权奸,阮向来被斥为依附权臣的小人。
故第五句用《北史》“卿本佳人,奈何作贼”之典。
不过,《论语·卫灵公》有“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之言,而民国以来,研究严嵩、阮大铖,视其为名士,且对他们评价很高的学者大有人在。
这就是第三、四句的意思。
刘先生认为:有《爰居阁诗》的梁鸿志与汪精卫、郑孝胥等民国文人属于同类。
郑、汪、梁,政治立场上,与王国维一样反激进主义(诗中的“异见”指此)。
王国维自尽,保全名节,而汪、郑、梁则终亏大节,“才不补行”,是为可悯,亦为可悲。
此诗是因听说台北近来新刊《爰居阁诗》而作,第七句点出此意。
西游初夜终宵轮铁自鸣雷,老我西游亦壮哉。
三赋曾怜少陵笔,万言枉费谪仙才。
乐游原惜斜阳暮,宝塔山惊倦眼开。
兴废有常天道迩,秦关百二首频回。
杜华平与刘先生,李陶生摄
杜华平赏读此诗作于2010年8月6日。
当时江西师大文学院组织教工赴陕西作文化考察。
学院成规,退休教工身体健康者也欢迎参加。
刘先生平时晚八点半左右即卧,一般次日两三点即醒。
当晚在火车上,同事们聊天到十一点多,生活规律打破,刘先生这晚几未成眠,便在车上口占成此诗。
首句从听觉写乘火车的感觉,引出次句的“壮哉”的主观感情。
可见,老人并未因睡不好而心情烦躁,而是因有此游而兴奋。
下面就秦中的历史展开思维的空间。
杜甫在长安曾度过十年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屈辱求仕岁月,终因上《三大礼赋》而惊动玄宗,得到待制集贤院的礼遇。
可惜的是杜甫并未因此而飞黄腾达。
李白好一点,曾在天宝元年奉诏入京,待制翰林,有过传奇的内廷供奉的荣耀。
然而这样的经历不过两年多,李白就被“赐金还山”。
写过“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李白,却终于发出了“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的悲叹。
以上是刘先生此诗第三、四句的意思,概括的是文人在盛世的命运。
接下来,刘先生又想起长安郊外的乐游原,想起李商隐的名作《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是衰世的景象,是乱世文人命运的慨叹。
刘先生参加的这次秦中之游,目的地还包括陕北的延安,第六句以下即由此而发。
意谓:过去听得特别多的宝塔山,很快可以亲眼看到了,共产党建政前的早期形态可以实地感受了。
尾联反用了郑子产的典故,《左传·昭公十八年》记有子产名言:“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
”子产认为祭天求神,在“天道”上花心思,不如“尽人事”,在“人道”上积极作为。
刘先生则把“天道”定义为历史规律,并且总结出“兴废有常”四字(此处回应“兴亡周期律”之说),其意姑且可解为:王朝的兴亡,并不复杂,“百二秦关”[出自《史记·高祖本纪》“秦,形胜之国,带河山之险,县(悬)隔千里,持戟百万,秦得百二焉。
”]的地理形势也难以依凭。
兴于人心,亡于人心,才是最根本的规律。
前半对文人命运的感慨,便与此有了关合。
此诗是怀古诗的常规写法,把历史与现实,与自我抒情两相结合。
议论历史,犹指诸掌,书生意气,让人想起诸葛亮、想起杜牧。
读《文汇报》彭荆风文,始知江一波已于八年前病殁。
枕上步其旧作原韵成挽诗一首痛哭最怜阮步兵,诗情画稿枉经营。
鹤疑辽海千年化,灯忆京华十里明。
塞北滇南悲瓦裂,高天厚地觉头轻。
流光圆月凭传语,泉下应无梦可惊。
江一波及其国画《松鹤延年》,图片来自网络杜华平赏读此诗作于1993年。
诗中怀念的江一波是刘先生在1940年以后的至交。
江一波是福建闽侯人,生于1908年,以写意花卉最为知名。
抗日战争期间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曾担任福建省抗敌剧团执行导演。
1939年冬,迫于战争形势迁居江西吉安,先后担任江西省民生手工纺织社管理部主任、营业部主任等职。
就在这期间与刘世南先生结为知交。
江一波此后曾在南昌女子职工学校图工科任教师,教授中国画和中国美术史,并在南昌、九江、牯岭等地连续举办个人画展。
四十年代末投身解放军,并跟随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进军大西南,在部队做文化工作多年。
1955年入京,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最资深的会员之一。
1958年调宁夏。
“文革”中受迫害,1975年被平反后再调云南省话剧团。
1985年2月去世。
刘先生在“文革”期间与江一波失联之后,一直到1993年从
《文汇报》上读到彭荆风回忆江一波文,才得知江于1985
年去世。
江一波在抗战时写的一首七律,刘先生一直记得,曰:“我是落荒一败兵,身无寸甲附无营。
都凭赤手朝谋夕,犹抱丹心晦望明。
征战过来名利薄,飘零到此死生轻。
莫因狂放嗤年少,倘遇风云亦可惊。
”读彭荆风文后,思绪滚滚,即步故友旧作的原韵作了这首挽诗。
诗首先把江一波诗与阮籍的穷途痛哭联系起来,并解读为“诗情画稿枉经营”。
江一波另有诗句曰:“魂梦连宵到京国,街灯璀璨月华明。
”颔联恰好可作江一波这两句的注脚,用了辽东丁令威成仙后化鹤而归的典故,这既是对“魂梦连宵到京国”的转译,又因这个典故还可表达人去世之意,而扣紧了“枉经营”三字,此即“挽”意。
第五句顺着此意写故友虽有诗画之才,却因“历史不清白”等原因,被视为异类,远放宁夏和云南数十年,第六句写出他的艰难人生。
末联说:现在得知了失联半世的友人情况,要通过“流光圆月”传语给友人。
那么,他得到我的消息,知道我平生患难,应该要吃惊的,但他却已在泉下,再无梦可惊了。
全诗怜友即自怜,自怜背后更有愤世之意。
用意深曲,而情深动人。
五月十一日晚九时许,得黄山书社欧阳慧娟女史电话,言《大螺居诗文存》即将寄校样来,请作终校,喜赋长句我生太半苦忧虞,失喜衰年得坦途。
幸有豹皮留后世,应从蝉蜕识今吾。
时艰难慰张平子,句好终惭高达夫。
多谢黄山小欧九,诗人主客又成图。
杜
华平赏读此诗是2009年作。
诗题实际是小序,交代具体事情。
中华诗词研究院斥资在黄山书社出版“当代诗词家别集丛书”,刘先生的《大螺居诗文存》收入这套丛书。
先生得知经过前期的编校,校样即将寄到,自己平生的诗文著作即将出版,心情自然很激动,于是写下此诗。
首联回顾平生,大半生都处在忧患中,年轻时适逢世乱,思想激进,而终无用武,1949年以后长期在永新、新建等地中学任教,又遭遇文革,不能有所作为。
直到1979年被推荐到大学任教,才逐渐走上了坦途。
颔联借用豹皮和蝉蜕两个典故来说明自己诗文集的问世。
《新五代史·王彦章传》和欧阳修《王彦章画像记》都记载王彦章语:“豹死留皮,人死留名。
”这个典故取的是留名之意。
夏侯湛《东方朔画赞序》:“蝉蜕龙变,弃俗登仙。
”《文选》吕延济注:“蝉蜕,谓脱壳出其身。
龙变,谓解其骨而腾形。
弃俗登仙,有如此者。
”这个典故取的是登仙之意。
可见刘先生还是很看重自己这部著作能列入“当代诗词家别集丛书”的。
东汉张衡(字平子)《思玄赋》末尾有“俟河之清只怀忧”,《归田赋》亦谓:“俟河清乎未期。
”第五句所说的“时艰”即是“河不清”,刘先生借此提示《大螺居诗文存》思想情感的内涵。
第六句是自谦,过去史书说高适(字达夫)五十岁以后才有诗(旧说有误),但盛唐人殷璠却推崇高适,在所编《河岳英灵集》中选入高适十三首诗,评曰:“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第七句称赞责编,
因她姓欧阳,故借欧阳修以称之。
末句是说编入这套丛书的这些诗词家,就像唐人张为编《诗人主客图》那样,这套书把当代的诗词家作了集中展示,使当代的传统诗词蔚为大观。
当然,这之中,中华诗词研究院和黄山书社为“主”;这些诗词家为“客”。
读这首七律,刘先生在“失喜”中回顾过往,在“时艰”中体味人生的形象,应能引人深思。
就诗艺而言,若参读《清诗流派史》校稿后所作的长篇五古(如果你很需要该诗的解读,请留言告知),也是很意思的。
刘世南先生随记
小年比邻祭灶忆儿时,好事上天喜可知。
旧梦留痕聊复尔,老怀如水亦凄其。
相看平辈秋深叶,默察生涯劫后棋。
文苑儒林双寂寞,眼中若个是男儿?杜华平赏读此诗作于2008年2月1日,时即丁亥年腊月廿五日,南昌的小年。
刘先生诗往往典奥深曲,此篇却甚为平畅。
先生回忆儿时故乡的小年祭灶习俗,稍加反思,即有“旧梦留痕”之感,近顾晚年,又生“老怀凄其”之感。
具体点,便是:平辈渐少,就像深秋时候挂在树上的叶子不多了,还不断地在继续零落;自己的生涯呢,则是劫后馀生,一局残棋。
再加以提炼,则有:环顾宇内,文场、学林有几个算是真男儿?先生的心情是低沉的,内中体现了传统士大夫忧患意识,与叹老嗟卑的旧文人习气无关。
八月十九日为亡妇下世匝月之期,午夜四时枕上成此永忆十年“文革”祸,乱中濒死赖扶持。
著书
幸遇休明日,伤足忍吟曲郤辞?事与愿违濡沫苦,泪随声尽散灰迟。
悲怀自古终难遣,元相当年枉费词。
刘先生与夫人1980年代初合影杜华平赏读此诗作于2001
年8月19日凌晨,刘先生住井冈山红星宾馆。
一个月之前,与先生相濡以沫的夫人去世。
此诗为悼亡之作,信笔所之,不事曲折,与刘先生一般作品的典事密集很不相同。
当中只有第四句出自《庄子·人间世》所引的楚狂接舆歌以下几句:“迷阳迷阳,无伤吾行。
吾行郤曲,无伤吾足。
”根据高亨先生的解释,迷阳和郤曲都是带刺的植物。
“散灰”指撒骨灰。
末联引元稹著名的悼亡诗《遣悲怀》。
全篇将悼亡之情置于世路艰难的伤怀中来表达,情深动人,在刘先生的作品中别是一种面貌。
念袁伟时先生卧雪曾无恙,抱冰大有人。
岭南留正气,江右惜累臣。
梦醒终还骨,时危敢爱身?堂堂义宁老,相对振乾坤。
杜华平赏读此诗是2007年9月30
日作。
袁伟时,中山大学教授,主要研究中国现代哲学史,所著《中国现代思想散论》《大国之道》《帝国落日:晚清大变局》《近代中国论衡》在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因与主流观点有很大差异而成为有争议的名人。
刘先生与袁先生有深交,此时听到一些对袁先生不利的消息,很担心袁先生,因作此诗。
首句借《后汉书》“袁安卧雪”之典,问袁先生还好吗。
次句的“抱冰”是张之洞的书斋名。
张之洞曾任湖广总督,在广州立广雅书院,这里也借来称赞袁先生。
颔联上
句从袁先生的角度说,是称赞的口气;下句从自己的角度说,是担忧之情。
累臣,原特指被放逐的屈原,亦是被拘囚于异国的官员对所在国的自称。
颈联的“还骨”即削骨还父之意。
“梦醒”有所指,人们都懂,不必费词解释。
下句出自杜甫《奉送严公入朝十韵》“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和《江上》“时危报明主”。
这两句可看作是刘、袁精神相通的解释。
末联“义宁老”指晚年在中山大学的著名史学家陈寅恪。
当年陈先生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风节为知识人树立了崇高的楷模,那么,现在的袁先生则与陈先生后先辉映,高立于中国的南天。
这首五律与前面所选七律风格有别,气骨崚嶒,精光内含,别是一种滋味。
登岳阳楼用东坡《百步洪》韵孟夏来识洞庭波,寥寥舟楫快投梭。
湖上时时落清影,惟见水天相荡磨。
岳阳门内吞万里,周匝广砌依崇坡。
三层楼观俯烟水,广玉兰尚斗新荷。
有客语我此湖尾,以譬湖心犹微涡。
我昔尝惊具区广,此视彼真海笑河。
楹帖佳句时一遭,恶诗两壁竞收罗。
亦知忧乐关天下,防海意在悲铜驼。
时平能共山水乐,游者意态殊委蛇。
斯楼新构毋忘故,旧制历历作蚁窠。
柳毅祠傍二妃墓,相望奈此君山何!烟雾濛濛愁渺渺,不渡应为神所呵。
杜华平赏读此诗作于1985年6月18日,这天正好是夏历五月初一。
当时刘先生赴荆州参加中国屈原学会成立大会路经湖南岳阳,登岳阳楼并作了此诗。
此诗从观览印象起笔,由“来识洞庭波”、湖
上舟楫往来,写到湖面宽广,水天相接。
再把镜头拉远,写洞庭湖的整体形势。
再写到三层的岳阳楼,和楼下的春天开放的广玉兰和新出水的莲荷。
接下来四句以太湖(即“具区”)为宾,借以写出八百里洞庭的浩瀚。
下面写到楼内所挂众多楹联,时多佳句,奇怪的是所挂诸多诗篇中竟有不少“恶诗”。
马上又想起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又想起堤防和水患,想起晋朝索靖预知天下将乱,指洛阳铜驼而悲叹曰:“会见汝在荆棘中耳!”(见《晋书·索靖传》)但马上又打住,转写“时平”的游人意态的从容(典出《诗经·召南·羔羊》)。
于是提醒人们关注历史变迁,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教训。
末尾四句写湖中的君山虽在望中却不能游览,君山上的柳毅祠、二妃墓都无缘凭吊(这两个景点都有左宗棠题联)。
这是一首七言歌行,不仅用苏轼在徐州期间的名作《百步洪》的韵字:波、梭、磨、坡、荷、涡、河、罗、驼、蛇(上古为歌韵,托何切)、窠、何、呵,而且也仿苏轼原诗的风格,用跳宕变化的笔墨写登楼观赏时的丰富观感。
描摹各个局部的印象都既简括又具体,形象鲜明清晰。
写感受则或者将当下实感和记忆中别处的感受互相映衬,或者将实感与历史文化联系起来。
全诗笔力雄健,富有气势,胸襟和才情外显。
顺便说到,此诗在中国屈原学会成立大会期间传到了一同与会的四川师大教
授屈守元先生那里,屈先生即邀与相会,两人从此结下深厚
友谊。
还要说到,当今知名度很高的诗人刘梦芙读刘先生诗就最欣赏五七言古体长篇,在《大螺居诗文存》序言中评价这类诗“铺张扬厉,挽硬盘空,最见学力与思境,可摩近现代名家之垒。
”陈永正先生赠诗,即步元韵奉答与君接席谈,豁若破云月。
乃知君子儒,猛志初未歇。
智者千虑馀,虚怀惊若揭。
政制所见同,清议力透骨。
震旦何时旦?矫首望明发。
伟论时推袁,共君探理窟。
安得霹雳手,一举清健鹘。
杜华平赏读此诗作于2006年1月31日。
陈永正先生是中山大学教授,著名古文献专家、诗人、书法家。
2000年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了陈先生《王国维诗词全集校注》,刘先生细读后,曾以《前后固应无此作,一书上下二千年》为题写了书评,列举了50多个例子称赞陈先生学富功深,嘉惠后学。
又举了21处有阙误待完善的例子。
此文发表后,陈先生不仅虚心接受,而且后来与刘先生交往更深、更多。
此诗便是因陈先生赠诗而应答。
“接席”出曹丕《与吴质书》“行则连舆,止则接席”之典。
“君子儒”出《论语·雍也》,与“小人儒”相对。
朱熹注引谢氏解释谓:“以私灭公,适己自便”即为“小人儒”,反之则为“君子儒”。
前四句回顾刘、陈二先生相会的情形,总体上称赞陈先生是“君子儒”,有“猛志”,且头脑清醒、有思想。
第五、六两句即提及刘先生上述书评的事,说陈先生智者千虑稍有一失,看到刘先生指瑕后决不护短,虚怀若渴。
“若揭”语出《庄子·达生》,
后世成语“昭然若揭”亦出此。
第七、八两句说两先生的政治观点相同。
此下六句再由政治观点继续发挥。
“震旦”是古代印度称中国的叫法。
“明发”即平明,出《诗经·小雅·小宛》。
“袁”指中山大学袁伟时,中国现代思想史专家。
“理窟”原谓义理的渊薮,可用以称人富于才学,后又可转指义理的奥秘,如元代侯克中《挽姚左辖雪斋》诗:“深探理窟得心传,洞彻先天与后天。
”刘先生此诗所用同侯克中。
“霹雳手”原指断案的快手,又可引申指能吏。
末尾这六句对中国未来发展既寄寓期望,又深表担忧,是从古以来士大夫心忧天下传统的延续。
这首短古瘦劲清刚,逐首赏读所选刘老先生九首诗之后,考虑到此处的阅读对象有很多传统诗写作的爱好者,所以,我想从作诗的角度再作点补充。
刘先生作诗既遵循传统,又并不死守传统中的一切成规。
其诗观有两点尤其值得一说:第一,先生主张平仄掌握要严,他自己写诗遵照唐宋诗家的声调用法,只在韵部上偶尔突破平水韵,如上选五律《念袁伟时先生》,四个韵字人、臣、身、坤,前三字都是平水韵十一真部的,末尾的“坤”字却是十三元部的,这还是过去有的“孤雁入群格”,但先生还有的诗走得更远些,因为他主张韵可以掌握得稍宽些。
第二,现在学诗的,一般都按王力先生当年总结出来的一套声律规则,专攻近体诗,谨防出律。
譬如王力先生核验《全唐诗》,发现《全唐诗》近体诗中仅有两处犯孤平,因而认为孤平是
唐人严格避忌的禁律。
不过,这里要说明的是:王先生的核验工作作得有点粗,我本人曾把浦起龙《读读心解》中的律诗作了全面查验,发现其中的孤平就超过两例。
刘老先生熟读历代诗篇数十万,发现古人并非以孤平为雷区而绝不可犯,所以,他自己作诗也时有不避孤平之处,上选七首律诗,“痛哭最怜阮步兵”“好事上天喜可知”“抱冰大有人”三句就属于犯孤平之例。
我个人认为:学诗初期掌握声律严点可能有好处,此即训练从严。
但是,写诗老手不应再过于强调对声律的死守了,相反倒要敢于适当突破格律。
当然,突破格律之后的句子必须是佳句,破律才有价值。
这个意见,与先生交流,他也表示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