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整理供打印(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概论整理供打印(一)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
第一节文学的本质
一、文学的含义
1)广义:泛指一切见诸于语言文字的材料
2)狭义:借助于想想所虚构的语言艺术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体裁)
3)折中:包括报告文学、人物传记、史论等体裁
二、两种文学观——再现论与表现论
1)再现论:文学是客观现实的再现(摹仿说)
2)表现论:文学是作家心灵的自我表现
三、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
1)审美反映的含义:审美反映是审美主体面对美的食物,精神上获得的愉悦和享受,是人
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观照。
2)审美反映的特点:
①审美反映是在审美情感中的反映,所谓审美情感是指作家、艺术家在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对过去的体验进行的沉思、梳理和加工而升华了的第二种情感,它是一种既具有鲜明形象又超越世人利害可供心灵享受的情愫。
②审美反映同时是对审美主体的反映,审美反映同时是作家、艺术家人生境界的反映
③审美反映是在审美理想观照下的反映。
第二节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一、语言在文学活动中的地位
文学以语言为媒介,塑造文学形象,表达思想意蕴,所以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二、文学活动中的言意矛盾
1)意丰言寡:具有丰富心里感受而语言平凡浅陋,另一种极端为
语言本身所携带的意义
太多、太复杂,显得不够单纯、透明,遮蔽甚至歪曲了“意”的表达。
2)言不尽意: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
言说不尽的特点。
3)言滞后于意:语言的发展滞后于意识形态
三、语言艺术的特征
1)形象感知的间接性
2)反映现实的广阔性
3)表现情思的深邃性
第三节文学的社会功能
一、文学对社会的影响
1)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
2)干预生活与改造灵魂
二、文学的审美教育作用
1)文学的认识作用
①对生活知识、生活现象的认识《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②对人类自身的认识
③同时帮助读者认识自己的灵魂
2)文学的教育作用
①通过英雄人物对读者有影响作用
②通过揭露、暴露不良品行是接受者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从而起到教育作用
③代表社会进步的艺术形象对读者的启迪作用
3)文学的审美娱乐作用
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得到娱乐和休息
第二章文学作品结构【分析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语言、形象、意蕴】
第一节文学语言
一、文学语言与普通语言的区别
1)文学语言是内指性的语言,普通语言是外指性的语言。
【所谓外指性是指符合现实有逻
辑的语言】
2)文学语言是心理蕴含性的语言,具有表现功能,普通语言是彰显性的语言,侧重于指称
方面。
【所谓心理蕴含性的语言是指表现心理、知觉、想象的语言】
二、文学语言的审美要素
1)语音层面:文学语言强调音律的和谐和节奏的鲜明。
2)文法层面:
3)修辞层面:
三、文学语言的组织结构
1)语言类型
①人物语言: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对话或独白。
目的是展示人物性格,体现作者的创作意图。
②非人物语言:作者用来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的语言,主要体现作者在作品中的姿态。
2)语境:特定意义的语言环境,在作品中主要体现为上下文之间的相互关系。
3)语体: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中文学语言的体式差异
四、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1)形象性
2)抒情性(情感性的语言概念表达情感、用物象来表达激发情感、用词的情感色彩传达感
情)
3)音乐性
4)陌生化(与日常语言有些差别,让人感觉陌生又熟悉,讲含蓄)
第二节文学形象【包括文学典型(叙事)、文学意象(抒情)、
文学象征(哲理性文学作品)
一、文学典型【典型:或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1)典型的人物性格
①具有鲜明独特丰富的性格特点
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特征
2)典型人物形象渗透作家的审美理想
3)典型与分类(类型)
4)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个人生活环境和社会历史环境】
5)典型形象的特点
①典型人物具有整体个性的特点
②典型人物的普遍性在于体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蕴涵。
③典型人物在表现人生上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文学意象
为抒情写意而塑造的形象,采用移情入景、景中藏情、因景生情的手法
三、文学象征
文学形象中蕴含某种观念、哲理如:《鹰之歌》、《海燕》
第三节文化意蕴
一、意蕴及层次性
1)意蕴层的含义:文本的现象层——形象体系所蕴涵的审美意识,它是文学文本的内容、
实质、核心、灵魂之所在。
2)意蕴的含义:蕴涵于文本现象层之中的意义,具有含蓄、多义的特点。
3)层次性
①形而下意蕴层:是指文本的现象层通过特定的社会历史内容所传达出的比较明确、具体的情感和观念,亦即本事意蕴。
②形而上意蕴层:超越了特定社会历史内容,是带有全人类性的,更为普遍、永恒的一种精神体验和哲理思考,是对人生终极意义的探寻和追问。
二、主题及其构成
主题作为作品核心意蕴,是作家立言之本意,读者阅读之所见,作品形象之所藏
三、多主题与主题的多义性
1)多主题的含义:一部作品的主题,除正主题外,还有一个及其以上的副主题,正主题贯
穿在文本之中,统摄着副主题,副主题起着丰富升华补充正主题的作用,两者相得益彰,构成一个艺术整体。
如:《复活》的正主题揭露沙皇统治者的罪恶,副主题表现道德忏悔。
2)主题的多义性:指对一个文学文本的主题可以做出多种理解和解释的现象。
正如“一千
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三国演义》就有正统说、仁爱说、历史规律说等说法。
第三章文学作品的差别
第一节文学作品种类及划分
一、文学种类和体裁的含义
1)种类:根据研究对象的性质或特点划分的关于研究对象的门类。
2)和文学种类并列的名称是文学体裁,文学种类或体裁是依据作品的描写对象的特征、作
家创作的情感体验方式以及结构布局、语言运用、表现手法等划分出来的,是文学作品在这些方面呈现出来的整体面貌和稳定的审美形式规范。
【文学种类和体裁一方面是与题材、结构、语言等相并列的概念,是各种文学门类的总称,另一方面又指某一具体作品的具体种类和样式,如称李白的《蜀道难》为抒情类作品或诗歌体裁,称鲁迅的《阿q正传》是叙事类作品或小说体裁。
】
二、文学的种类和体裁的划分
1)二分法:韵文——“文”散文——“笔”刘勰
2)三分法:叙事文学、抒情文学、戏剧文学古希腊
3)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现今还有影视文学)
第二节:诗歌及其特征
一、诗歌的基本概念
诗是饱含着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语言生动,富有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作品。
二、诗歌的发展历程
1)我国最早的诗歌:四言——《诗经》
2)汉代前后:五言诗——《汉乐府》、《古诗十九首》古体诗
3)三国时期(大概)产生第一首七言诗——曹丕《燕歌行》
4)魏晋南北朝以后出现近体诗——律诗和绝句
5)宋代——词迅速发展但李白的《菩萨蛮》被认为是中国的第一首词
三、诗歌的特征
1)诗歌是最富有情感的文学体裁
2)诗歌是最精炼最富有节奏感、音律的文学体裁
3)诗歌有特殊的表现手法
第三节小说及其特征
一、小说的概念
以现实和历史作为题材,在作者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的支配下所创造的一种新的世界的生活。
二、小说的发展变化
1)先秦两汉:古典小说(神话、文学史传等)
2)魏晋南北朝:志人志怪小说(《世说新语》)
3)唐朝:传奇
4)宋元:话本、拟话本、演义小说
5)明清:章回体《红楼梦》
6)民国以来至新世纪:现代小说
7)新世纪:网络小说
三、小说的特点
1)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具有多样性
①通过叙述人的语言对人物进行介绍
②通过人物行动描写人物
③通过对话描写人物
④通过心理描写人物
2)小说具有完整、复杂、曲折生动的情节
①情节按逻辑关系组织起来的一系列细节,细节是情节的部分
②情节可以启人心智
3)小说可以充分具体地描绘环境
4)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情节展开的场所,其作用如下
①可以说明故事发展的时间、地点、和条件
②表现人物活动的现实根据,以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③可以烘托人物的心境,现实人物性格特征
④展现一定的社会风貌,体现当时社会历史动向和精神
四、小说的叙事观点
1)主观的叙事观点(又叫内聚焦型)《简爱》《伤逝》鲁迅
特点:叙事者是座屏时间的参与者,充当小说的一个角色
感情色彩浓厚,是小说具有特别的亲切感和说服力
2)客观的叙事观点(又叫外聚焦型)
叙述者采取客观态度从旁观察没从旁叙述,它真实地几下作品中的主人公的表情、动作、语言环境,甚至微妙的内心世界,视角形象真切,现场感强烈。
五、小说的叙事结构
1)情节结构
2)心理结构:人物的心理活动、意识流程、情感背景作为小说的线索。
第四节散文及其特点
一、散文的含义
散文是以记“我”的金立、感受、体验、见闻、联想为主表现手法灵活,文情并茂的文学作品
二、散文的分类
抒情性散文、叙事性散文
三、散文的特征
情感与思绪的感发性,真实、真切、真诚
补充:杂文:是以政治性和文学性相结合,以政论性为契机,文学色彩很浓的文体。
报告文学(边缘文学):既有文学性,又有新闻报道性,半实半虚的文体,其特点是快。
第五节戏剧及其特征
一、戏剧文学的界定和种类
1)含义:戏剧学学是一种文学剧本,是一种语言艺术,它规定了戏剧的主题、人物、情节、
语言和结构,是舞台演出的依据。
2)种类:
①按编剧年代分为历史剧和现实剧
②按语言表现形式分为话剧、歌剧、歌舞剧(又称戏曲)
③按戏剧反映的矛盾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又称悲喜剧)
二、戏剧的文学特征‘
1)高度集中的戏剧情境(三个一:一天内一个地点发生一件事)
2)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
3)严格要求的戏剧语言(可以更好地塑造形象,要求语言上口入耳,潜台词和言外之意表
现好)
4)有着分幕分场的特殊结构
三、戏剧文学的重要类别
1)悲剧
①广义:泛指一切表现人生的不幸、痛苦、死亡,而具有悲剧意味的作品。
②狭义:争议和邪恶两种力量在斗争中争议的一方遭到失败甚至毁灭,从而激起人的悲痛、怜悯一直崇敬的感情的戏剧作品。
③悲剧的审美作用:悲剧具有巨大的认识作用;悲剧具有深刻的教育作用;悲剧具有强烈的鼓舞作用。
2)喜剧的审美功用:喜剧寓庄于谐,使人在大笑后继而对生活、社会有着严肃的思考,并
从中有所感悟;喜剧使人心情舒畅,增强乐观主义精神。
3)正剧(悲喜剧):介于悲剧喜剧之间,兼有喜剧悲剧的元素,是一种更接近于日常生活
的戏剧形式。
第四章文学创作
第一节文学创作的基础
一、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
1)作家的创造能力
审美感受能力、思想开掘能力、艺术想象能力(移植嫁接、完全创造)、表现技巧能力
2)作家的创作动机
二、文学创作的客体
指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客观对象,渗透着作家情感意识。
三、文学创作主客体的统一
第二节文学创作的过程
一、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积累素材
1)有意识的观察、吸取和掌握占有
2)对生活的自发积累
二、文学创作的构思阶段
1)对素材进行梳理,提炼主题
2)灵感:在艺术构思的过程中在偶然机缘的触发下,突发其来,文思泉涌的现象。
3)灵感的思维特征:偶发性、短暂性、亢奋性和创造性
三、文学作品的传达阶段
题材的选择、结构安排、语言风格
第三节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
一、创作个性
1)含义:指作家在审美创作过程中形成并表现在作品里的独特性,是作家成熟的标志。
2)具体体现:对题材的选择上、作者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追求上、
作家的遣词造句上
二、文学风格
1)风格:包括作家风格、作品风格、流派风格、时代风格、民族风格、文体风格等,主要
指作品风格。
作品风格体现作者创作作品的整体格调。
2)文学风格的特征:独创性和稳定性
3)文学风格的分类
刚健与柔婉素朴与绚烂庄重与滑稽崇高与荒诞
4)风格的文化形态
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域风格
第五章文学思潮、流派与类型
第一节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
1)文学思潮的含义: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一些思想相近、创作主张与审美思想相同的作
家共同形成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文学潮流。
2)文学流派的含义: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由思想倾向、艺术倾向、文学见解、创作风格
相近或类似的作家自觉或不自觉地结合而成的文学派别。
3)文学流派的特征(或形成条件):思想倾向的一致性;文学观念的相似性。
第二节文学类型
一、含义:各种文学体裁的总体类别
二、分类:现实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
①含义:开始于16—17世纪,兴起于18世纪,19世纪形成高潮。
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表现生活、塑造形象,并对现象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②特征:
关注现实的文学精神(首要);
富于真实性和典型性;
注重写实的手法。
2)与现实主义相关的文学思潮及创作方式
①古典文学创作
含义:17世纪产生于法国及其欧洲国家的一股和模仿古希腊、古罗马艺术的文学思潮。
特征:
a.强调摩纳哥自然和反映重大社会体裁;
b.人物塑造有类型化倾向;要求古朴的、典雅的古典风格;
c.强调理性至上、道德至上,压抑情感(有很大的说教成分)
②自然主义创作
含义:真实描写客观外在的现实与人性,人的机体并以这些为突出特征的文学类型。
特点:
a.主张纯客观地再现生活
b.主张从生物学、病理学、遗传学的角度去描写人物
c.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和揭露性
3)浪漫主义文学
①概况:18世纪末19世纪初,兴起于德国,然后波及至英法俄等国,代表作有歌德的《浮士德》、雨果的《巴黎圣母院》、雪莱的《西风颂》。
②特征
向往理想的文学精神
具有强烈的抒情性
大胆的幻想和异常的夸张
4)现代主义文学
①含义:指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各国兴起的形形色色的文学艺术流派的总称。
②原因: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方社会已经呈现城市化、工业化、机械化的面貌,现代化进程使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同时,人们的精神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丰富的物质生活冲击着人们的宗教信
仰,导致精神危机。
③基本特征:
强调自我表现
强调反传统
表现手法上主张创新和多样化
塑造全面异化的人物形象
三、现代文学的主要流派
1)意识流小说
①含义:指根据意识流直觉及精神分析原理,用内心独白等方法突破自然时空顺序,主要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小说作品。
②特点:
确立了“意识中心”
确立“心理时空”的叙事结构
独特的语言表述
代表作:乔伊斯《尤利西斯》
2)荒诞派戏剧
①概况:兴盛于20世纪50、60年代,没有完整的情节,没有典型的人物形象,没有尖锐的矛盾冲突,代表作有爱尔兰作家萨缪尔贝克特的《等待戈多》、罗马尼亚作家尤奈斯库《秃头歌女》。
②特征:
无传统戏剧中的舞台形象
无连贯的合乎情理的戏剧情节
弱化理性的合乎规范的人物语言
3)魔幻现实主义
①概况:是拉丁美洲当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流派,起初是一个风格独特的西方现代绘画流派经杂志社翻译转载静茹文学领域。
②产生原因
拉丁美洲种族文化杂糅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理念的影响
拉丁美洲的艺术意识
③特点
在内容方面表现为现实与幻想的结合
在表现形式上,打破主客观的自然时序,突破理性思维,常常时空倒置,神化与现实不分,带有神秘魔幻色彩。
④代表作: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
四、对现代主义文学的评价
1)对其整体评价应持肯定意见
2)其作品表现的思想对人们认识西方现代社会及其弊病有一定的意义
3)现代主义文学在形式和方法上的创新,对推动文学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4)对其一味地表现悲观主义、颓废主义思想,人的变形异化及扭曲心理则需要认真辨析
5)对一些表现手法(自动写作、无标点)有损文学创作的艺术形式。
第三节通俗文学
一、通俗文学的分类
按照文学的文化形态(作品和作者的文化倾向,接受者的文化程度,作品的文化本质)分为高雅文学、通俗文学、民间文学和探讨文学四类。
二、通俗文学的具体类型
1)高雅文学:又称精英文学、严肃文学、纯文学。
它是积极参与社会发展进程的文学作品,
是传道授业解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文学,它是在艺术上追求独创,思想上进行严肃的人生意义探讨的作品。
如:托尔斯泰、屈原、鲁迅、巴金、曹禺等的作
品。
2)通俗文学:是一种满足未受高层次文化教育的城市市民文学。
其发展过程为唐俗讲——
宋话本——明拟话本《三言》
3)民间文学:未受教育的农民阶层的文学,乡村农民既是创作者也是接受者。
如:歌谣、
神话。
4)探索文学:针对创作技巧、方式,与传统文学有很大的不同。
如荒诞戏剧。
三、通俗文学的本质
通俗文学是成年人地通话,它是以超越的态度看世界的一种富有理想的文学。
也有人把通俗文学称作“逃避文学”。
四、通俗文学的审美特征
1)基本格调的凡俗性
2)故事情节的传奇性
3)创作目的的娱乐性和教育性
文学鉴赏
为了满足审美需要,,在理解文学作品的基础上,通过想像、联想、情感、思维、再创造等心理活动,以形成审美意象、获取美感愉悦的接受活动
文学批评
是以文学鉴赏为基础根据一定的文艺观点和审美标准对各种文学现象特别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评价判断的科学活动文学接受的多层次性
欣赏性(普通读者),批评性(学者),创作性(作者)
欣赏对象的条件
满足读者的审美趣味
1、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要有鲜明生动性和丰富多样
2、要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价值
3、要给读者以想像和再创造的余地
欣赏主体的条件:
1、要有一定的生活经验
2、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和艺术修养
3、要具有良好的审美心境
文学欣赏的心理活动过程:重建形象阶段、情感共鸣阶段、理解领悟阶段、延留回味阶段文学欣赏与文学批评的比较
文学欣赏,审美活动,爱憎美丑;文学批评,科学活动,善恶是非
文学批评的基础:1、敏锐的审美能力2、深厚完备的理论修养3、客观公正的科学态度4、丰富广播的经验学识
政治对文学的影响:制度方针政策对文学的影响;政治思想对文学的影响
经济对文学的影响:经济基础决定这文学创作的时代风貌;经济基础决定着文学的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