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民俗常识1-6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体育竞技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体育竞技知识。

2.热爱蒙古族体育文化。

教学过程:
一、彪悍的博客竞技
鄂尔多斯那达慕中的摔跤比赛,以鄂尔多斯搏克为主。

鄂尔多斯搏克,是蒙古式摔跤的一种地方形式,是非常自由式的摔跤方式。

用毛毡制作的摔跤服上面将腰带斜搭在肩腰之间,双手攥紧不放,使用腰部扭动,手部摆动和双腿拌踢等技巧摔倒对方,这完全是力量均衡式的较量。

鄂尔多斯式摔跤不分年龄、不限时间。

由于有时持续时间长达半天,也是耐心、恒心、信心与决心的较量。

二、神奇的赛马技巧
蒙古马和阿拉伯马曾是世界两大名马,蒙古马就是蒙古族长期精心培育的优良马种。

蒙古族爱马,赛马也是男女老幼最喜爱的活动。

每当春末夏初,给马打鬃、去势、印号,许多青年人来帮忙,除干活外,赛马成了习惯。

就是几人在一起放牧或路上相逢也要跑几千米比比谁的骑术高,看看谁的马儿快。

每当草原举行那达慕大会,近者方圆五十公里。

远者上百公里以外的牧民,纷纷驱车乘马赶来聚会,参加披红扎彩的长距离赛马。

蒙古族赛马是蒙古族传统体育娱乐活动之一。

旧称
赛马、射箭、摔跤为男子三项竞技。

蒙古赛马比赛今多在那达慕大会时举行。

届时在内蒙古大草原上,远近百里以至几百里的牧民驱车乘马赶来聚会,参加赛马活动。

赛马场上,彩旗飘飘,鼓角长呜,热闹非凡。

蒙古族赛马不分男女老少均可参加。

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一起上阵,直线赛跑,其距离40、60、80、华里不等。

为了减少马的负荷量,不论老少,大都不备马鞍,不穿靴袜,只着华丽彩衣,配上长长彩带,显得格外英武。

规则介绍:比赛一般以红旗或口哨为令。

比赛开始,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鞭策马,竞相追赶,观者欢呼鼓掌跺脚助威,先到达终点者为优胜。

赛马结束时,一般要举行授奖仪式,获奖的马匹和骑手要并排列队于主席台前,先由专人在台上唱颂赞马词,接着往名列榜首的骏马身上撒奶酒或鲜牛奶等。

三、精湛的射箭技法
射箭,是蒙古族古老久远的一项竞技运动。

它源自于蒙古族早期狩猎时代用弓箭自卫和猎获野兽的活动,后来在作战中他们又用弓箭射杀对手。

在成吉思汗时代射箭比赛已经出现,成为蒙古族一种竞技娱乐活动和蒙古民族擅长的武功之一。

鄂尔多斯蒙古人,几百年来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弓箭。

成吉思汗弓箭,作为八白宫供奉圣物之一,在鄂尔多斯人心目中是神圣的。

因此,在那达慕大会上的射箭比赛,主要为继承传统、显示鄂尔多斯蒙古人威风而进行的。

射箭比赛开
始时,祝颂人用鲜奶抹画弓箭,并念诵《弓箭赞》:从苍天而降临
扬可汗圣主威风
震慑顽敌之魂魄
武士着装之徽星
驰骋骏马之伴随
用金银装饰的
宽大的黄色弓啊
我们赞颂你
你是
神州大地万众
吉祥幸福的象征
射箭,分骑射和静射两种。

弓箭的式样、重量、长度、拉力都不限。

骑射,就是从奔跑的马上向左右目标射箭。

参加骑射的人数不限,对骑马、弓箭都无统一要求,射场一般有宽4米,长85米至100米的跑道,设三个靶位,每靶相距约25米,从第一靶开始依次在2米高的木架上挂一个彩色布袋。

靶位距跑有一定距离,每人每轮一马三箭,共射三轮为九箭,最后
静射,就是站立射靶。

蒙古族射箭活动用的靶,在早期有草靶和牛羊皮靶,近代才出现了毡靶或棉布袋靶。

比赛用的弓在民间有传统的榆木弓和柳木弓,高档次的为牛角弓和钢
弓、塑弓。

现代射箭,在距射手15至20米处设一靶牌,靶心向外以次为黄、红、兰、黑、白五种颜色的圆环,射中最里面的得100分,然后依次为80、60、40、20分。

此外,还有
布鲁是蒙古族狩猎和放牧的工具。

早期的布鲁大都是榆木制作的,后出现头部带有金属的布鲁。

按用途和形状的不同,布鲁可分为“朱日很布鲁”、“图古乐根布鲁”和“海雅木拉布鲁”3种。

“朱日很布鲁”用铜、锌、铁、铅铸成鹊卵大小的椭圆形小球,然后用铁线串起拴在布鲁头上,多用于野外行走或夜晚出行时当作防身武器。

“图古乐根布鲁”在布鲁头部用刀刻制细而深的花纹并灌入铅而成,用于掷远和打猎。

“海雅木拉布鲁”头为扁形,握柄为圆形,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遍使用的布鲁。

布鲁比赛分掷远和投准两种。

掷远布鲁为“海雅木拉布鲁”,投准布鲁为“图古乐根布鲁”。

掷远时按一定的距离,用规定布鲁掷远,掷出最远者为胜。

教学反思:
第二课智力竞技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智力竞技。

2.掌握一定的智力竞技技巧。

教学过程:
一、游牧生活的演示—沙嘎游戏
在蒙古民族漫长的生活岁月里,产生了许多种体育和娱乐性游戏,而玩“沙嘎”就是其中的一种掷骨游戏。

玩“沙嘎”,蒙古语又叫“杰林亥衣那”,意即“扔六十个子”的游戏,因以六十颗黄羊腿腕骨为子而得名。

黄羊腕骨细小精巧,十分适合于这种游戏。

如没有黄羊骨,也可用普通羊腕骨代替,但需打磨棱角,使之圆润光滑;沸水熬煮,使之存肉尽剔,且呈乳黄亮色为宜。

“沙嘎”的玩法一般以四人以内为宜。

因为此种游戏需取用蒙古包中矮柜之盖以为盘,盘小人多,玩起来不方便,所以二人游戏者居多。

如四人参加游戏,则两两人为对家,其余二人为另一组。

游戏至多六个人参加,而此时则需两付“沙嘎”,分两个盘子进行游戏了。

二人游戏时,先取两子掷于盘上,若两子形状各异,则由另一人再掷,直至其中一人先掷出两子形状一致者方可开局。

开局者满捧六十子撒于盘上,观察子与子互相有无重叠压倚者,有无撒出盘外六子及以上者。

如有上述情况,则判为犯规,由另一人再撒,直至最低五十五个子均在盘中,且
子与子间互不相侵,方可以指相弹,并根据子的四个面坐、站、躺、卧形态,分别以羊、马、山羊、骆驼名之,使名称相同的两子相弹碰撞,不可出盘,也不可碰撞其它子,如此便算吃掉一子,从盘上取下,握在手中。

其中玩法很多,有的规定握在手中的子满十个才能放在盘外,否则即犯规;有的规定欲碰撞哪个子时,就不能再中途变换碰撞别的子,也不准以手指指点点,只许静坐默察,然后动手弹子。

如此这般,直至两人将盘中子尽行弹完,以弹掉的子多者为胜。

也有一种玩法是在盘中只剩数子时,一方可添手中子相同枚数于盘上,直至将盘中子尽弹入囊中而告结束。

准时按一定的距离立一物,选手投三次,投准多者为胜。

二、狩猎生活的智慧—鹿棋
鹿棋是蒙古族传统的竞技娱乐项目,蒙古语里称作“包哥吉日格”,它是蒙古族人民尤其是青少年喜爱的棋类。

鹿棋有很精致的木雕鹿和狗的棋子,棋盘绘在木板上。

但平常游艺时可以用牛羊的踝骨和小石子做棋子,把棋盘画在纸上或沙土上,便于人们可以随处下鹿棋。

三、草原智者的游戏—蒙古象棋
蒙古象棋,蒙语称为“沙塔拉”,亦写为“喜塔尔”,这是阿拉伯“沙特拉兹”的转音。

是自蒙古古代社会就流行的一种棋种。

蒙古象棋的某些走法与国际象棋相同。

但是蒙古象棋又有自己的特色,如马无别足限制和不得最后将死对方的官长,官长和车之间一般不能易位,需易位时,先动
官长向车走两格,然后让车从官长上面跳过去,马或驼不能直接做杀,一般不允许吃光对方,要给对方留一子。

它的棋盘是由颜色深浅交替排列的六十四个小方格组成的正方形,与国际象棋的的棋盘一模一样。

浅色的叫白格,深色的叫黑格,棋子也分白黑两种,共三十二个,双方各有一王、一帅、双车、双象、双马和八个小兵。

不同的是,蒙古象棋把象刻成骆驼,把兵刻成猎狗的形象,增添了草原游牧生活的气氛和特色。

在民间,玩蒙古象棋仍然是古波斯的走法,这也是国际象棋原来的走法
教学反思:
第三课人生礼仪
教学目标:
了解蒙古族的人生礼仪。

教学过程:
一、诞生礼
蒙古族人民对于生儿育女极其重视,所生婴儿无论男女,均在婴儿落地后即在家门外树立标志。

如生婴儿为男的,即用榆树枝条削一付一尺五寸至二尺的弓矢,挂在门外。

如所生婴儿为女的,就在门外挂一个红布条。

婴儿出生后第三天举行洗礼仪式,备办酒席招待亲朋,以示报喜。

洗完后用羊皮襁褓把婴儿包起来,并以传统习俗用黄油等奶食涂抹婴儿
额头,祝福他健康成长。

婴儿满月时,再次屠牛宰羊,张设酒宴大飨亲友,以示庆祝。

亲友所赠礼品中,唯婴儿外祖父母的最重,如是冬季,赠送各种讲究的裘皮,夏季多为绸缎、布匹,如果婴儿的外祖父母家生活富裕,还要送牛羊或骏马。

婴儿在襁褓时期,在内蒙古东部地区,一般皆备有木制摇篮,篮内铺有软物品和荞麦皮厚褥子,婴儿仰脸卧于其中,并用布绳紧紧地绑起来,枕的是装满糜米的小硬枕头,据说这样成长的孩子头行与体形都好看。

在摇篮挡头上挂有古钱或其他象征吉祥之物。

一般婴儿满月后即入摇篮,首次入摇篮时要举行小型摇篮宴,并用黄油等奶食涂抹摇篮,以示庆贺。

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一般在室内用布为婴儿隔开一角,以遮挡风寒。

为保持婴儿身体的正常体温,还要为婴儿铺盖上用驼绒制做的被褥,把明沙炒熟后装在两个布袋内,轮换放在婴儿肚腹两侧。

在备有摇篮的地方,把摇篮放在母亲身边,母亲时常以手摇动,有的还哼着摇篮曲,令婴儿安睡。

在婴儿大小便的地方,放上易吸收潮气的经过热炒的明沙,湿了再换新的。

这在当时的条件下,也算解决得既方便又卫生。

笔者就是在这种传统的摇篮里被紧紧绑着长成人的,未见体格有何异常之处。

现虽已达古稀之年,健康状况良好,身体还挺硬朗。

这也许是得益于我的民族的传统的抚育方式吧。

今天除在家乡民间仍有人使用这种摇篮外,居住在城市的蒙古人已经很少有人用它了。

我的三个孩子就不是
经过旧式摇篮的捆绑长大的。

他们现在也很健康,都是年轻有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辛勤地工作着。

而这当然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蒙古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分不开的。

二、人生的祝福—剪发礼
剪发礼是蒙古族人生三大喜事之第一大喜事,是蒙古民族生存状态与生存逻辑的凝聚点而存在的民间习俗,是海西蒙古族非常讲究的人生礼俗。

海西蒙古族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四周的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格尔木市、大柴旦及茫崖行委等地区,海西蒙古族人口为2.48万人。

海西蒙古族是蒙古民族和硕特部的主体,和硕特部是西蒙古四部之一,由于长期群落独居,因此礼俗风尚独具特色。

海西蒙古族在孩子未长到三岁前,孩子的胎毛不准剪发、不准染尘、不准洗梳;剪发礼首先要掐算剪发吉祥日;仪式首先剪发贵人开第一剪,其次是家剪,三是客剪;参加剪发礼的客人要给被剪发孩儿赠送礼品;一是哈达,象征吉祥如意;二是年幼母畜,象征财富,是孩子的第一笔财产,它与孩子一起成长、繁殖;剪发礼赞词是对孩子一生的教育珍言。

海西蒙古族剪发礼体现了具有民族信仰和崇尚观念的价值趋向,并立足于海西蒙古族人生礼俗之首,所以,它具备了民族习俗、史料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海西蒙古族剪发礼具备了传承歌曲、赞祝词的重要作用,使
剪发礼歌曲、赞词得以保存。

海西蒙古族剪发礼赞词和歌曲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反映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生活习俗及长辈对晚辈的关心呵护和寄托等,蕴涵着教育、哲理、思想等方面的丰富内涵,使其成为剪发孩儿的人生第一课。

三、生命的里程—成年礼
成吉思汗祭奠的第三天,是一年一度的成人仪式,又叫做查干苏鲁克祭,每个满十五岁的少年都要在那一天参加仪式走向“成人”。

关于查干苏鲁克大典的来历,在鄂尔多斯有几种传说。

一种是:成吉思汗刚到五十大寿之时,忽染贵恙,两月后方愈,遂谓从此了结八十一天的凶兆,便在三月二十一这天,拉起万群牲畜的练绳,用九十九匹白母马之乳,向九十九天祭洒,并将“溜圆白骏”涂沫成圣,谓之玉皇大帝的神马;另一种传说是:成吉思汗五十岁那年春天,碰上罕见的荒年旱月,成吉思汗认为春三月主凶,是个凶月,必须使之逢凶化吉,于是就用九十九匹白母马之乳,向苍天祭洒。

将一匹白马用白缎披挂,使之成圣,作为“洁白的畜群”的象征加以供奉。

以后每年举行这一仪式,便称之为“查干苏鲁克”祭典。

在元代所著的《十福经典白史》中也明确地记载,“成吉思汗系母马九十九匹,洒祭鲜奶”。

史书《水晶珠》中也写道:“成吉思汗五十岁之辛未年,属于客鲁连河畔之时,用宝马之初乳,向无上苍天献祭,并将此事好生定为法令,降旨蒙古全国而行之”。

据史料记载,成吉思汗以前他的祖先就用母马之乳洒祭
苍天。

成吉思汗于1211年,在客鲁伦河畔举行过查干苏鲁克大典。

查干苏鲁克大典,是因为挤洒九十九匹白母马鲜奶而得此名。

这一大典,也称“鲜奶祭”仪式。

查干苏鲁克大典,是以萨满教的习俗继古老的祭天、祭祖仪式而延续下来的庆典、祭祀活动。

庆典、祭祀活动意在祈求苍天和祖宗保佑人畜兴旺,大地平安。

四、生命的延续—婚礼
蒙古民族远在十二、十三世纪以前,就形成了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实行同一个氏族或部族不能通婚的习俗。

当时,除王公贵族的姑娘不嫁平民百姓外,一般贵族和平民可以成婚。

讲求伦常,严格辈分也是蒙古族婚姻的通例。

蒙古民族的成婚过程和形式,早在十三世纪以前就形成了郎才女貌的聘婚制度。

当然这种聘婚都是由父母来决定的。

据《蒙古秘史》记载,少年铁木真(即成吉思汗)的亲事就是聘的,而且那时的婚礼仪式也比较简单。

铁木真九岁时,其父也速该带他到其舅族部落聘婚,途中遇到德薛禅,德薛禅见铁木真“其目有烨,其面有光”,便说,“我有小女,亲家请婚之”。

于是也速该到德薛禅家,“及观其女,则其面有光,其目有烨”,而感到合意,遂以一匹马作为给字聘妇的定礼,如此而已。

据说,从那时起,蒙古族称女婿为“胡里根”,就是把难的送到女家的意思。

直到今天,蒙古族的结婚仪式,元、明以来受汉族和满族婚礼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一套繁琐的礼节。

其成婚大体上有以下几个过程:相
看、下哈达(即订婚)、过礼、婚礼、回门等。

相看,就是男儿到一定的年龄,其父母即为之五色对象,得知某家有闺女,年岁相当,则托媒到女家提亲,然后两家父母彼此往来,互相了解家庭情况及男女性情,观看容貌,如果不合意就算了,尚不清楚能否成婚,所以在相看时,一般采取不公开的方式进行,如只说某年某月有朋友来家做客等,以免婚事不成,留下不好的影响。

蒙古人娶媳妇设三次宴才过门。

第一哈达宴,第二送羊宴,第三娶亲宴,娶亲去七人。

下哈达或哈达宴,即男女两家父母以为合意,选定订聘的吉日之后,由男方媒妁带着哈达、烧酒等行聘事宜。

之所以将订婚称为下哈达既是吉祥福物,又是信物,所以以哈达为头礼,定下儿女亲事,也就是很自然是事了。

在哈达宴上议定彩聘礼及穿戴之后,再另行选吉日,约媒妁与亲友若干人,携带男方准备的牛、羊、布匹、绸缎和烧酒送到女家过礼。

女方也邀请近亲若干人,共同议婚礼仪式。

在婚礼仪式中后来定亲和过礼这两个仪式,其界限并不明显,有的把这两个仪式合并在一起进行了。

居住在各地之蒙古族的成婚过程和仪式,只是大同小异,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至于彩礼数目之多少,婚礼规模之大小,全由双方家庭的今年经济条件来决定,贫富贵贱相差很大。

但蒙古人崇尚九数,认为九是最大的数,所以聘礼都从一九到九九址,如九只、四十五只、五十四只、八十一只等。


般“五九”礼居多。

举行结婚大礼时,新郎穿礼服。

科尔沁地区则扎两侧坠白布“箭巾”的腰带,“箭巾”上挂腰子状的小荷包,头戴红缨帽,脚穿绣花大绒面黑色马靴,配挂弓箭,骑“质孙马”,因为就是图吉利而特定毛色的马。

与伴郎和主婚人等数人,携带象征长寿的“金龟图”和彩车前往女家迎亲。

当到了女家门口时,女家则故意闭门不纳。

这时双方都有一名职业和半职业祝颂家出面,以极其优美的诗句高歌长篇颂词,引经据典地回答彼此的提问,说明原委。

在经过若干回合之后,女方才接受顶门哈达,始请新郎和迎亲人员入门。

新郎呈献哈达于女家父母,女方父母接纳之后臵于室内正中。

然后设丰盛的整羊酒席,与女家邀请的宾客一起款待迎亲人员。

正席开始后,新郎到女家主婚人席前换穿女方备制的新衣。

送亲人员随之,新娘与其几个姐妹同乘张彩蓬车,由女家送亲人员陪伴。

这时姑娘即使心甘情愿,也要大声哭叫,否则被认为缺乏家教。

此时,男方正张灯结彩的功能接新娘的到来,及至,新娘与新郎先拜天、拜祖,再行拜火礼,以示家道兴旺。

拜火礼毕,新娘另入一室梳妆打扮,换穿新婚嫁衣,然后拜见公婆和诸亲友,行叩头礼,男方举办的结婚大宴开始,仍是一片歌声,边饮边歌,直至次日天明。

送亲人员临走之前,长辈们还要到新娘住处恭喜和庆贺,并用一块石头压住新娘的后衣摆,预祝新娘在家里受到器重,成为里里外外一把手的好媳妇。

当送亲人员喝罢欢送
酒,起程回去时,新郎和伴郎等还要乘马欢送一程,大家都尽情纵马奔驰,互相追逐,并以夺帽为嬉。

真是有呼有应,又嬉又戏,情景好不热闹。

新娘过门后的第三天清晨,首先要收拾炉灶倒灰,煮茶做饭,打扫房屋,开始承担家务,参加劳动。

同时脱下华丽的嫁衣,换穿不加绣饰的、色调朴素的衣服,表示少女时代已经结束,必须老成持重。

至于蒙古族已婚姑娘的回门,不是在第三天,而是娘家人到女婿家探望女儿的大小两次“额尔格勒特”(意为探视)之后,即女儿过门后十三天半个月内娘家要去人看望一次,这次叫“巴嘎额尔格勒特”,意思是“小探视”,因此去的人少。

再过半个月二十天后,娘家又到婿家去看望女儿一次,这次叫“依克额尔格勒特”,意思是“大看法”,去的人数比第一次多。

并在这次探望期间,双方两亲家母商定新娘回门的具体日期和住娘家时间的长短。

蒙古族的婚礼歌很有意思,虽也有地区之分,但总的有上马迎亲、闭门迎亲、闭门迎婿、献羊祝酒、求名问庚、新娘上马、新娘拜火等几大系列的宴歌。

婚礼歌以祝、赞词贯穿整个婚礼议事,大都用比喻、夸张手法。

届时,人们按照婚礼本身的客观进程,分别在不同场合演唱。

因为这些歌曲数量大,难度高,风格多样,礼仪要求特别强,先后次序上不能有半点差错,所以在结婚议事上,往往要聘请吟诵祝、赞词为职业或职业的民间艺人来唱。

他们博古通今,能言善
辩,以动人的歌声和风趣的谈笑来活跃气氛。

蒙古族的男婚女嫁至今还留有远古时代抢亲婚俗的烙印。

如:布里亚特的抢枕头,鄂尔多斯的抢折羊脖胫骨,科尔沁的抢羊胫骨等,就是作为婚礼仪式的戏剧性场面保留下来的古老遗风。

其中,科尔沁的抢羊胫骨的“沙恩吐宴”,就别有一番情趣。

这是女方的第二酒宴,也是姑娘嫁日前的一次小型晚宴。

其特点是新郎和伴郎同新娘的姐妹们共同入席,席间由女方的首席姑娘和新郎之间争夺“沙恩吐”——带踝骨的羊胫骨。

即将结束少女时代的新娘也是当然的参加者,但此时此刻,她还不能同自己的终生伴侣见面,只能悄然躺在众姐妹的背后,在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遐想中度过。

这桌酒席名曰“公平席”,其实并不尽然,倒有几分“偏袒”女方之嫌。

因为本应归新郎所有的那块象征儿女联姻的羊胫骨,在女方司仪的安排下,乘新郎不备之际,端上桌子就被女方首席姑娘抢先夺取。

席间引起一阵哄笑。

接着,首席姑娘抢先执刀切三片“手把肉”,一片一片地递给新郎吃,表示婚姻美满,生活富裕。

这也是一次打趣的机会,首席姑娘总是要切三大块非肉给新郎吃,而且故意让新郎伸长脖子才能吃上,这又引起一阵哄堂大笑。

这时有一长者出面帮新郎说情,姑娘们不依,要新郎唱歌,唱到满意时才奉还“沙恩吐”。

于是善唱的伴郎或特邀歌手,唱起“母亲的歌”颂扬伟大的母爱,感谢妈妈的恩情;唱起“姑娘之歌”,赞美
姑娘的美丽和贤惠,向对方索取“沙恩吐”,一直唱到“赞沙恩吐”。

歌中唱道:玲珑的小“沙恩”/连着骨头连着筋/只要“沙恩”在呀/大腿小腿不能分/珍贵的小“沙恩”/连着血肉连着心/“沙恩”若比人哟/连着男女两家亲……
唱罢了“沙恩”,再唱“报时歌”,起程时辰已到,时间催人快登程,女方的姐妹们这才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把羊胫骨交还给新郎。

因为待到举行拜天大礼时,以夫妻双全、儿女满堂著称的主婚父(为新娘分发及料理婚事的老人),还等着用这块“沙恩吐”骨为新娘分发绾头,把一对新人的头发联结起来之后,这一对男女的生命才算是真正地联系在一起,成为白头偕老的结发夫妻。

蒙古族的婚礼习俗,如今也在发生着变化,他们在继承本民族传统的、有益的婚姻关系的同时,又发展形成了适合本民族历史文化特点,经济特点,居住地域特点的婚姻关系,如:不要彩礼,自由恋爱等。

在婚礼仪式上,也减少了那些过分繁琐的礼节和浪费财物的形式,但仍保留着嬉戏、唱歌、跳舞、吃喜糖,以及男女两家距离较远可以在女家举行婚礼等既实事求是,有富有民族特点的风俗习惯。

五、生命的礼赞—祝寿礼
祝寿和过本命年的日期一般在正月。

只要有给老人祝寿的人家,主人家的儿女们的从年底开始就准备设宴。

初一就开始来迎接陆续到来祝寿的客人了。

也有的人家选定一个吉日,再通知众乡亲、朋友、亲戚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