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陶罐和铁罐(完美版)教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陶罐和铁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1个字。

能正确读写“国王、骄傲”等词语。

2.结合课文相关语句,了解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能说出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4.能说出“阅读链接”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的相似之处。

过程与方法:
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学会正确全面地看待事物,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描写陶罐和铁罐语言、神态的句子,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通过读描写陶罐、铁罐神态和语言的句子,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不软弱。

2.理解课文所讲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大家一起认识了两个新朋友,它们是——生齐读:陶罐和铁罐。

2.你喜欢陶罐还是铁罐,为什么?(指名说:因为陶罐谦虚,而铁罐很傲慢。

)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说出文中最感兴趣的地方,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二、细读对话,了解铁罐和陶罐的性格特点。

1.从文中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陶罐谦虚,而铁罐很傲慢呢?
出示朗读要求:
默读课文:(1)用波浪线画出铁罐说的话,用直线画出陶罐说的话。

(2)圈出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词语,并想象它们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语气。

(3)同桌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朗读课文。

(1)教师读提示语,一生读铁罐说的话,另一生读陶罐说的话。

(2)自由组合读。

课件出示:课文第2~9自然段。

3.总结陶罐和铁罐的性格特点。

(板书:谦虚骄傲)
师:铁罐那么傲慢,究竟为什么?
生预设:因为铁罐很坚硬,所以它很骄傲。

师:陶罐那么谦虚,它为什么不跟铁罐碰一碰?
生预设:因为陶罐很容易破碎。

师过渡: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相比,那是无法比较的。

大家能不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和体会,填上形容它们说话的语气或心情的提示语?
课件出示第6~8自然段,请为它们加上形容说话的语气或心情的提示语。

(1)“何必这样说呢?”
师:你想加哪些提示语?(不紧不慢、心平气和)
为什么加上这样的提示语?(因为陶罐不想跟铁罐吵,它想和铁罐和睦相处,所以说话不紧不慢)
带着你的理解读读。

师:何止是陶罐和铁罐需要“和睦相处”,咱们同学之间需要,老师之间需要,家庭成员乃至整个社会也需要。

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2)“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
师:你想给这句话加哪些提示语?(火冒三丈、怒气冲天)
是啊,铁罐越来越生气了,说话的声音更大了,说的话也更难听了,此时它已火冒三丈了。

你能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生读)
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生评)你也来试试。

师:生气时,我们也可加上适当的动作。

师:就是这样傲慢、神气的铁罐,就是这样谦虚、宽容的陶罐,同桌之间一起来演一演它们的故事吧!(自由练)哪对同桌来演一演这两个罐子?(请同学上台演)
他们两个表现得怎么样?
师:让我们一起分角色演一演吧!请想当铁罐的站起来,陶罐坐着,准备好了吗?
评:同学们不仅读得好,而且演得也很棒,简直就是小演员!
课件出示:
听了陶罐和铁罐之间的对话,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又想对自己或谁说些什么?
设计意图:
根据这篇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

通过角色体验引导学生体会陶罐和铁罐的心理,悟出这篇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三、精读课文,明白寓意。

铁罐自以为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二者就发生了争吵,最后以不欢告终。

随着时间的流逝,故事又有什么变化?请大家快速默读第10~17自然段,并思考:
1.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子?铁罐呢?
陶罐:光洁,朴素,美观。

(板书)
铁罐:不复存在。

(板书)
2.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呢?
(高兴、惊讶。

它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
当年被铁罐奚落的陶罐,如今却成了很有价值的文物,被人们永久地保存了下来。

而当年狂妄自大的铁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当初铁罐想到这样的结果了吗?
(没有,因为它只看到自己坚硬的一面,而没有看到自己易氧化的短处。

)
3.从陶罐和铁罐不同的表现以及最后不同的结局,你有什么启发?
提示: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让学生自主学习,概括出陶罐和铁罐的不同变化,说出自己的启发。

四、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1.通过学习这则寓言,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课件出示:这则寓言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陶罐和铁罐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看待问题要全面,任何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不能用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相比,更不能因此而骄傲。

2.阅读课后“阅读链接”中《北风和太阳》的故事,想想故事中的北风和课文中的铁罐有什么相似之处。

预设:北风和铁罐都是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

设计意图:
进一步体会本文的寓意,并能恰当地用到课外文章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课堂小结。

1.会概括故事内容。

2.分角色练读课文。

3.明白寓意并会运用。

【板书设计】
6陶罐和铁罐
陶罐铁罐
谦虚骄傲
光洁,朴素,美观不复存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陶罐和铁罐》教学方案
教材分析
《陶罐与铁罐》讲的是国王橱柜里的铁罐自持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

陶罐则很谦和,争辩几句后,不再理会铁罐。

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文物,铁罐却不复存在。

故事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这篇寓言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说明道理。

“陶罐子”“懦弱的东西”“你算什么东西”“我要把你碰成碎片”等语言,表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而“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把,有什么可吵的呢?”,则提现了陶罐谦和、友善、克制的性格特点。

此外,文中还有很多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如“傲慢”“轻蔑”“恼怒”等词语,就直接展现了铁罐的蛮横无礼,而“谦虚”“不再理会”等则表现了陶罐的谦和友善。

课文配有两幅插图。

第一幅插图描绘的是陶罐和铁罐对话的场景,展现了两个角色不同的性格特点,铁罐一副傲慢的表情,闭着眼,叉着腰,鼻子高高地翘着,满脸的不屑。

陶罐则是一幅谦和友善的模样。

第二幅插图画的是许多年以后的场景,画面上只有一个陶罐,仍完好如初,而铁罐缺无影无踪了,暗示了两个人物不同的结局。

两幅插图将故事的主要情节直观的展现了出来,图文对照,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相关词句,了解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

2.默读课文,能说出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懂得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学习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教学重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结合课文相关词句了解陶罐和铁罐不同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陶罐和铁罐之间发生的故事,懂得其中的道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巩固生字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陶罐和铁罐》,再来看一下这些字词认识了吗?
朗读词语,并将注音的词语默写在本子上。

陶罐御厨奚落 jiāo ào(骄傲)
轻蔑争辩恼怒nuò ruò(懦弱)
hé bì(何必) chén tǔ(尘土) qiān xū(谦虚)
羞耻流逝dài jià(代价)掘开
和睦相处相提并论翻来覆去
2.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陶罐和铁罐》。

板书:陶罐和铁罐
【设计意图】本节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字词,进而导入新课。

承上启下。

二、品读感悟
学习课文第1-9自然段,体会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骄傲的铁罐为什么会常常奚落铁罐呢?
2.出示第一自然段:
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罐,一只是铁罐。

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他。

3.骄傲的铁罐为什么会常常奚落铁罐呢?
因为铁罐觉得自己很坚硬,看不起容易破碎的陶罐。

(二)学习铁罐的“傲慢无礼”。

1.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9自然段,思考:(1)用“——”在文中划出铁罐奚落陶罐的话语。

(2)用“△”标出表示铁罐神态、动作的词语。

2.出示课文中铁罐说的话。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语气。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3.读读铁罐的话,看看铁罐是个什么样的人?
铁罐很傲慢,自以为是。

4.出示铁罐的对话:标出表示标出表示铁罐神态、动作的词语。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语气。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我们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5.出示: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1)“傲慢”是什么意思?
骄傲。

(2)傲慢是这句话的关键词,通过“傲慢”,我们能知道说话人当时的神态,还能理解说话人当时的心情。

(3)指导朗读,读出傲慢的语气。

(语调上扬)
6.出示: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语气。

(1)为什么铁罐敢骂陶罐是“懦弱”呢?
因为它觉得陶罐易碎,不敢碰自己。

(2)指导朗读。

语调下沉,突出懦弱。

7.出示句子: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1)为什么铁罐觉得陶罐不能跟自己相提并论呢?
因为他只看到陶罐的短处:易碎,觉得陶罐会破成碎片,而自己坚硬永远不会消失。

(2)指导朗读:声高气粗。

8.出示句子: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1)填一填。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的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火冒三丈,暴跳如雷。

(2)指导朗读。

读出他的火冒三丈。

9.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铁罐的什么呢?
傲慢、无理取闹。

过渡:铁罐如此傲慢无理地奚落陶罐,陶罐又是怎样对待他的呢?我们按照学习铁罐的方法,来找找。

(三)学习陶罐的“谦虚”。

1.自由朗读课文的第2-9自然段,思考:
(1)用“﹏﹏”在文中划出陶罐回答的话。

(2)用“ O ”标出表示陶罐神态、动作的词语。

2.出示陶罐回答的话:标出表示陶罐神态、动作的词语。

“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再说……”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3.出示句子:
“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谦虚地回答。

(1)相对于傲慢无礼的铁罐,陶罐怎样啊?
很谦虚。

(2)指导朗读。

读出谦虚的语气,加上表情动作。

4.出示句子: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再说……”
(1)这只陶罐不止谦虚,还很友善(克制)呢,当铁罐骂他懦弱时,他并没有以凶还凶。

(2)他为什么会争辩呢?
因为他觉得自己有长处,可以盛东西,虽然自己的缺点是比较容易破碎。

(3)省略号说明什么啊?
他还想说下去。

(4)想象说话:陶罐还会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发言。

(5)指导朗读,读出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5.出示句子: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1)填一填。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的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心平气和、好言好语。

(2)指导朗读,读出陶罐的宽容。

6.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得到陶罐的什么呢?
谦虚有礼,不懦弱。

(四)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

1.出示。

“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的问。

“不敢,铁罐兄弟。

”陶罐谦虚地回答。

“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互相碰撞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

再说……
“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陶罐不再理会铁罐。

2.思考:
(1)铁罐那么傲慢,究竟为什么?
生:因为铁罐很坚硬,所以它很骄傲。

(2)陶罐那么谦虚,他为什么不跟铁罐碰一碰?
生:因为陶罐很容易破碎。

3.小结:拿自己的长处跟别人的短处相比,那是无法比较的。

过渡:难道陶罐一点长处也没有了吗?
(五)学习第10-17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10-17自然段,按课文内容填一填。

多年之后,陶罐依然那么()、()、(),而铁罐()了。

2.完成填空。

多年之后,陶罐依然那么(朴素)、(美观)、(有价值),而铁罐(什么也没有了)。

3.易碎的陶罐成为了古董,坚硬无比的铁罐却变得无影无踪。

从这篇课文中我们懂得了一个什么道理?
生:不能光看到别人的短处,还要看到别人的长处。

4.师小结:对呀,我们要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因为人人都有优点也都有缺点。

5.想象说话:童话故事学完了,铁罐的结局让人感到悲哀,试着想象一下,陶罐和铁罐再次相遇,会有怎样的对话呢?
很多年以后,受了伤的铁罐也被人挖出来了,他()对陶罐说:“对不起,我只看到了你的缺点,没看到你的优点。


陶罐()说:“人人都会有缺点,也都会有优点,我们要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


6.写法指导。

表示人物神态、动作的关键词都来源于生活,只要善于观察,你的写作就会变得非常生动。

抓住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不光可以帮助我们把人物说的话读好,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体会人物说话时的心情以及人物的性格、品质等。

(六)拓展延伸。

1.从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结局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2.小结:是啊,我们要像陶罐一样做个谦虚的人,跟同学们要和谐相处。

【设计意图】本环节为品读感悟,主要抓住重点的字词对文章进行理解,结合想象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细致的感悟,重点语段重点朗读,多读,在读中体会词语的深意。

重点抓住比喻的修辞手法。

三、拓展阅读
1.课件出示:北风和太阳
2.学生自由阅读,指名读,教师范读。

3.互相交流,说说。

《北风和太阳》说明了什么道理?
待人处事不是给人压力、给人逼迫,就能成功,疾言厉色或者使用暴力,是无法令人心服口服的,反而是要给人温暖、安详、以尊重、爱语,让人心生欢喜、心悦诚服,才是胜利者。

4.师小结。

融化了满河冰冻的是温柔的春风,拂绿了遍野荒原的是无声的春雨,解去心中愁绪的是善意的微笑。

强硬和暴力换来的是敌对与仇视,唯有爱的暖阳,才可以融化人心中的寒冰。

【设计意图】拓展阅读,重点还是阅读,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读了关于陶罐与铁罐的故事,明白了一个道理:人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希望大家今后要向陶罐学习,谦逊有礼,而不要像铁罐一样傲慢自大。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主要内容进行一个全面的总结,加深学生对于本节课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的好词好句。

2.像陶罐和铁罐这样的故事我们以前在课内课外都读到过,试着自己也能编一个这样的童话故事。

6 陶罐与铁罐(2课时)
学习字
词(25分钟)
初读课文
学习字
词(25分钟)
第一部分(1~9):通过陶罐和铁罐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铁罐的蛮横无理和陶罐谦和友善的形象。

第二部分(10~17):写经过历史的变迁,陶罐成为文物,而铁罐却化作了泥土。

4.认读生字新词。

(1)出示学生认为难读的词语:
橱柜骄傲陶罐奚落谦虚懦弱轻蔑
争辩恼怒羞耻覆灭废墟朴素价值
(2)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教师相机正音。

重点强调:
注意读准翘舌音“弱”,前鼻音“罐、谦”,鼻音“懦、恼”。

(3)展示读:开火车读,分组赛读。

5.识记字形,正确规范书写生字。

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骄傲谦虚懦弱提尘捧代价
(1)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形近字比较:虚—虎懦—糯代—伐价—阶
组词扩展:骄傲骄横骄躁骄阳骄纵
谦虚谦恭谦逊谦让自谦谦谦君子
取代替代代表现代时代取而代之
形声字结构特点:比如“捧”,形旁是“扌”,表示与手部动作有关,“奉”是声旁,表示读音。

(3)教师重点针对以下几个字进行指导、范写:
“骄”,左窄右宽,“马”下面的一横变成了提。

“谦”,左窄右宽,注意右面部分,注意书写顺序,右边的第四笔是横折。

“虚”,半包围结构,不要写成上下结构,注意虎字头里面的“七”笔顺是:横、竖弯钩。

“尘”,上下结构,下面是“土”,不要写成“士”。

指导学生按笔顺规则写字,并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

6.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说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讥讽嘲笑。

傲慢:轻视别人,对别人没有礼貌。

谦虚:虚心,不自满,肯接受批评。

懦弱:软弱,不坚强。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争辩:争论;辩论。

相提并论: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混在一起来谈论或看待(多用于否定式)。

和睦相处:相处得融洽友爱,不争吵。

翻来覆去:形容一次又一次。

也形容来回翻动身体。

课堂练

巩固提

(5分
钟)
课堂小结
课后作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摘抄、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4.画出文中让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

业(5分钟)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今天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生字,了解了生字的音义以及相关的词语,并结合具体语句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

同时在整体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还给课文划分了层次,弄清了每一部分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

同学们在读文中学会了思考,提出了很多不懂的问题,希望在下节课让同学们的疑问得到解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2.通过分角色朗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体会陶罐的谦虚却不软弱,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陶罐说的话。

3.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学会正确看待人和事物。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

难点:理解“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道理。

教学准

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

教案设计幻灯片示例
复习旧知
巩固字词(9分钟)
1.听写词语,教师随机抽查,并小结指导。

橱柜骄傲陶罐奚落谦虚懦弱轻蔑恼怒
羞耻废墟相提并论和睦相处翻来覆去
2.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

(示例:本文讲的是橱柜里有两个罐子,骄傲的铁罐仗着自己的坚硬瞧不起易碎的陶罐,常常奚落陶罐。

面对铁罐的傲慢无礼,陶罐表现出了谦虚、克制、友善的态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只罐子的命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消失得无影无踪。


精读课文
读中感悟(25分
1.指名读第一部分(第1~9自然段)。

(1)铁罐常常奚落陶罐,那它是怎样奚落陶罐的?读读铁罐的话,看看铁罐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a.“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从铁罐奚落陶罐时刻薄的语言与轻蔑的神情,足见铁罐的傲慢无礼和盛气凌人。

b.“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恼怒”形象地写出了铁罐理屈词穷的神态。

通过对铁罐生硬的语言描写,更是将铁罐蛮横无理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c.“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铁罐尖刻的话语充分暴露
钟)
精读课文
读中感悟(25分钟)了它的咄咄逼人和自以为是。

(2)前面我们通过铁罐的话分析了铁罐的性格特点,那么对于铁罐的奚落,陶罐是怎样回应的呢?陶罐又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
a.“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

”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

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就比你差。

再说……”这是陶罐受到铁罐奚落之后的据理力争,陶罐表现出谦虚克制的态度,它不跟铁罐针锋相对地打嘴仗,而是向铁罐讲明道理,表现出陶罐谦和而不软弱的特点。

b.“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陶罐再一次以礼相待,显示了它的宽容。

2.指名读第二部分(第10~17自然段)。

出示句子:时间在流逝,世界上发生了许多事情。

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废墟上,上面覆盖了厚厚的尘土。

引导学生思考:这段话有何作用?
(朝代的更替,历史的变迁,交代了发生的变化,为下文陶罐和铁罐的结局做了铺垫。


出示句子:捧起陶罐,倒掉里面的泥土,清理干净,它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详细描写陶罐出土后的样子?有何作用?
(这句话讲陶罐被清理干净后光洁如初、朴素美观,说明陶罐有不朽的文物价值。

为后文写铁罐的无影无踪埋下了伏笔。


出示句子:“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不行了。


引导学生思考:这里又一次描写了陶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