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强化政治监督的历史考察及其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凭姿防期卑国粪产樊彊僱取諭宣督齣
O王小亮
由于主观主义思潮长时间在党内蔓延滋生,中国共产党在大革命时期和苏区时期都遭受过惨痛的失败教训。
长征胜利结束之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总结了过去的经蹿训,客观分析了政治局势和现实情况,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监督思想的指导下,有效开展了局部执政时期政治监督工作,为其他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政治保障。
一、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强化政治监督的历史背景
除了具有更为稳固的政治环境之外,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员队伍和红军队伍规模较以往有了扩张,因而各形各色的思潮也随之涌入,使得党的局部执政面临着严峻的政治考验。
为了应对考验,中国共产党基于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开始探索和强化政治监督。
(一)马克思主义监督理论的特质要求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巴黎公社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国家产生以前,人类社会的公共权力并不具有'权力异化’现象”,并借此认为权力异化现象在阶级社会具有历史必然性,提出加强权力监督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必然选择,党内监督是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举措。
m 列宁认为“'监督'不单单是在口头上加以责备,而是要在行动上加以纠正。
”[2]对于无产阶级政党而言,对权力予以有效制约、保证权力规范运行同样是党内监督制度建设的根本目标。
在国际共运史上,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如何有效地加强自身监督,做好拒腐防变工作一宜都是各国共产党人不懈探索的重大课题。
列宁在苏联建设过程中领导建立了自上而下、全面覆盖基层党组织的党内监督专门性工作机构—
—中央监察委员会。
此外,列宁还提出了权力异体监督思想,建立了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和法律监督组成的党外监督体系,以共同对权力进行监督控制。
(二)早期革命实践失败教训的必然要求
自1921年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探求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和规律,以期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但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面对各种社会矛盾,早期的中国共产党缺乏对中国国情的准确认知。
加之共产国际的指示缺乏针对性,主观主义思潮长时间影响着党的成熟与发展,其中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李立三的左倾冒进主义以及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给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惨痛的教训。
在党的早期发展过程中,重要领导干部的权力过于集中,未受到有效的政治监督约束,使得主观主义思想在一定时期内严重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壮大和斗争决策。
尽管党的一大制定的党章对政治监督工作有所舷,但在后期工作的推进中仍然体现出权力约束的无效状态,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进驻延安之后,尤其是随着党员队伍迅速扩大,加强政治监督以促进党内民主政治建设成为中国共产党应对复杂时局的一项必要性工作。
(三)防止“权力异变”现象出现的现实要求
权力作为主体对客体的一种影响力和控制力,普遍存在于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等社会生活领域,政治制度更是直接围绕着政治权力产生,因而权力从诞生之初就有着突破其产生之初所具有的限制性条件的“异化”危险。
正如著名政治学家孟德斯鸠所说:“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很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宜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a这种“界限”就是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是对可能造成的权力“异化”趋势的限制、纠正和约束。
权力的这种特殊属性要求建立系统完备的监督机制来保障其不脱离正确的运行轨道,要求以规范性的制度措施和强制手段为保证,使监督制约具有强制性,迫使被监督对象无论愿意与否都能接受监督主体的约束。
通过这种监督行为,能有效预防和遏制权力的无限扩张,从而保证权力在程序和职责范围内严格规范运行。
中国共产党具有先进的指导思想和高尚的政治作风,在执政实践中需要防止“权力异变'现象的产生,需要通过强化政治监督来捍卫党内民主和阶级团结。
(四)巩固统一战线和党内团结的客观要求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这使得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封建军阀和官僚资本主义同劳苦大众之间的阶级矛盾转化为日本帝国主义同中国人民之间的民族矛盾。
中国国内政治形势随即发生重大转变,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在爱国主义基础上达成政治共识,成为领导中国抗日战争事业的主要力量。
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党提出的统一战线思想在外敌入侵时展现了极强的理论指导力量,对抗日战争大有裨益。
在延安时期,如何进一步维护和巩固统一战线联盟、促进党际关系和谐、增进党内团结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予以思考的重大问题。
统一战线涉及多方政治关系,必然牵扯政治权力的相互博弈,也必然影响各方的政治利益。
因此,政治民主是有效保障各方利益、促进权力主体直接对话的最佳方式,而政治监督正是捍卫政治民主的最强力武器,能够使政治权力在监督机制下受到约束,使各方利益在制度保障中达成联合,以尽可能的民主方式取代暴力方式解决冲突和分歧潍护统一战线和党内党际关系和谐。
(五)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的主观要求
中国共产党一直注重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这既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先进性,同时也反映了我们党发展成熟的曲折性。
在政治监督问题上,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具有这种监督意识,如中共一大制定的《中国共产党党纲》曾指出:“地方组织中党员人数很多时,可派他们到其他地区去工作,但是一定要受地方执行委员会最严格的监督。
地方委员会的财政、出版和政策,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
”中共二大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池强调了中央和地方执行委员会的监督职责,中共五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修正章程决议案》中首次提出选举产生中央及省监察委员会。
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和党员队伍的扩大,各种党员问题的错综复杂性使党的政治监督工作进入到了制度建设阶段,如《关于各级党部的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X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决议》以及中国共产党七大《党章》都提到了监察委员会的职责和作用。
因而,在相对稳定的延安时期开展政治监督工作既是应对党员队伍迅速扩大所带来各种违纪问题的现实需要,也是适应党的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强化政治监督的主要举措
延安时期冲国共产党从权力分配、制度约束、党内教育、异体监督等四个方面强化了政治监督的实际效用,不仅深化了中国共产党对政治监督工作的认识,而且有效促进了党内团结和党际关系发展。
(一)因势利导地合理分配权力,为政治监督提供政治前提
1940年3月,抗日根据地各级民主政权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抗日根据地政权问题》的指示,贯彻执行“三三制”原则。
即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代表小资产阶级;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
这种“三三制”的民主政权是MW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抗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政权。
在这种政权设计中,绝对权力不复存在,这为政治民主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也为政治监督的实际运作提供了基本政治前提。
换句话说,政治监督的监督对象表面上是权力拥有者,但实际上是监督权力本身,所以最有效的监督方式是从民主政治的政权建构入手,合理分配好政治权力,使政治权力都能受到有效的监督。
实践证明,“三三制”政权不仅极大提高了根据地抗日热情,
促进了军民和谐和党际关系和谐,而且提高了边区政权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使领导干部在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工作作风上都有了显著改变。
(二)恢复建立党内监察制度,为政治监督提供政治保障
在延安时期之前冲国共产党对政治监督工作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中共一大《党纲》已经明确提到了“监督”冲共二大《党章》则具体提到了中央和地方执行委员会的监督职责冲共五大成立了第一个中央监察委员会等。
但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这一制度未能很好地贯彻下去。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不仅在政治监督的制度构建上更加成熟,而且在具体监督的政策设计上也更为明确。
首先,在监督制度构建方面,党的六届六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党的组织纪律性建设,要在解放区各党委之下设立监察委员会,并明确阐述了监察委员会的产生方式和职权范围;党的七大完善了民主集中制和纪律检查制度,新党章更是明确提出了“党的各级监察委员会,在各级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工作”“党的中央委员会认为必要时,得成立党的中央监察委员会及各地方党的监察委员会”等,可见党的七大已经基本完善了政治监督体系,不仅设立了各®&机构,而且区分了监督机构与权力机构之间的关系。
其次,在监督具体执行方面,边区政府在经济了统支统收的财政峻,颁布了鉗他度、预算制度、报告制度、统一贸易制度等,试图从制度设计上杜绝贪污腐败现象的产生。
在政治上颁布了《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和《陕甘宁边区人员公约》等,通过硬性条例监督和约束政府工作人员的从政行为。
(三)进行监督意识的思想灌输,为政治监督提供思想基础
基于“三三制”民主联合政权冲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特别注重“执政为民,廉政为民”的政治形象塑造,因而为防止党员干部贪污腐化,中国共产党从党员干部的思想层面出发,在不同场合有意识地将为政清廉为民、自觉接受监督等政治观念灌输给党员干部,有效促进了党员干部政治监督意识的养成。
如毛泽东于1941年11月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强调:“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绝无私利可图,它应该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
”⑷此外,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还通过撰写《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等著作来阐述共产党人党员干部的廉政意识和公仆意识,以期改变长期影响中国人民的传统封建的“官本位”思想,形成官民平等、军民团结的新型社会关系,为政治监督的实际执行构筑思想基础。
(四)发挥异体监督的合力作用,为政治监督提供体系支撑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非常注重人民监督。
如1945年毛泽东在与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律"的谈话中指出:“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
”除了人民监督之外冲国共产党还注重发挥无党派人士的党外监督。
如鲁迅、萧军等文艺工作者经常与共产党领导人进行交流对话,对共产党开展的具体工作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此外,中国共产党还注重党际监督,通竝请各民主党派对延安进行访问和会谈,加强党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以促进其他党派对中共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
如在抗日战争即将结束之际,毛泽东力促各民主党派就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发表重要意见,力求达成政治共识以打破国民党反动派企图建立专制独裁政府的政治阴谋,促进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强化政治监督的启示
延安时期的执政经验是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极为宝贵的历史经验,其中关于中国共产党政治监督工作的历史经验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全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建立服务型政府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把握时代发展大势,推动政治监督工作实现创新性发展
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政治成熟的历史时期,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时期。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中国共产党针对党员数量越来越多、党内问题愈加错综复杂等自身发展新情况,有效借鉴了苏联加强政治监督的有益经验,及时对党、军队和边区政府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政治监督工作,使党、军队和政府始终不忘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宗旨,使党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下始终保持团结和谐的党内政治关系,使中国共产党与其他党派能够保持相对和谐稳定的政治关系,使中国共产党在关乎历史走向的关键问题面前能做出正确的政治抉择,这毫无疑问得益于政治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
在新时代下,国际局势越发复杂多变冲国共产党仍然需要准确判断时代大势,充分利用新时代的各种有利因素,促进政治监督
工作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助力。
(二)坚持以人民意志为中心加强人民监督,推动权力异体监督体制化完善化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无论经历何种历史变迁,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性质不会改变。
在延安局部执政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人民的力量,高度重视人民监督之于政治监督体系的重要意义,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苦的历史境遇下仍然能魏靠强大的人民力量连克强敌,最终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
在和平年代,中国共产党仍然面临着强大的历史考验和执政风险,要战胜这些风险和考验,中国共产党仍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意志,不断完善人民监督、法制监督、舆论监督、政协监督、人大监督以及党内监督的政治监督体系,使政治监督工作在法制化过程中不断完善。
(三)坚决推进政治监督机制科学化,实现对党员干部全方位全领域的有效监督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战争年代赤裸裸的生存危险,仍然存在着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贪污腐化、信念动摇、脱离群众、能力不足的问题,而今处在和平年代里,党员干部及普通党员同样面临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和消极腐败的危险。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不断加强党内政治监督,推进政治监督机制科学化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全体共产党员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始终永葆初心和使命。
但在推进党内监督工作科学化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实现监督机制和机构的完善化和科学化,更需要对全体党员尤其是重要领导干部和基层党员干部进行长效监督,在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对全体党员实现无缝对接性监督,使公权力始终处在有效的监督之下,防止权力异化和贪污腐败的产生。
(四)加强政治监督工作的奖惩机制建设,优化政治监督的监督渠道和路径
政治监督作为统治阶级维护本阶级统治的强制性手段,在约束和防止公权力异化的过程中必然是作为软监督和硬监督两种表现形式同时存在的,使权力受到充分约束、使公职人员遵纪守法是政治监督工作的根本使命和基本目标,也是检验政治监督工作开展情况的有力标准。
因此,对于在政治监督工作中査获的'两面人”应予以党纪国法的严惩,作为反面典型以警示和提醒其他公职人员。
并且应建立独立的惩处机制,将公权力和公职人员置于法律党纪和政治惩处机制的多重约束之下,强化政治监督工作的有效性。
此外,对于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党外监督机制的反馈和监督渠道应予以充分保障,充分发髀她督对于基层党建的重要作用,加强互联网等现代媒体的政治监督作用,使其成为监督和鞭策党员干部的有力抓手和'放大镜”。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列宁全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
[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黎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