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苏轼》作文6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描写《苏轼》作文6篇
苏轼的肩膀
他将至情流动成笔下四溢的华彩,他将真我交织成理念奔腾的旋律,他将挚意挥洒成形云流水的文字,他用厚实的肩膀承担起生命的重量……
在这个有着惨白月色的夜晚,他独坐短松冈,一壶清酒伴着泪千行,他的面容在月光下憔悴而又落寞。
他一定是赶了好久的路后才回到这里,来不及洗去脸上的浮尘,来不及整理泛白的鬓角,他只想快快回到这里,再好好看看那个让他魂牵梦绕的女子,他仿佛又看见她凭轩倚窗,乌黑的长发倾泻而下。
可如今,只有那棵棵松树掩映下的坟冢默默地回应他的呼唤。
他的手轻轻抚过坟头,将清酒缓缓撒在坟前,深深凝望后毅然转身。
这是怎样的悲痛,曾经伉俪情深,如今只剩下他自己形单影只,但他没有沉沦,他用他坚实的肩膀撑起这份悲痛,撑起他残落的家,用他的肩膀撑起对亡妻深深的思念,化作一首千百年来被人传诵的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亡妻的思念。
左牵黄犬,右擎苍鹰。
策马奔腾,锦衣华服,骑匹高头大马,浩浩荡荡踏过平冈,他弯弓射箭,呼啸声间射透天边云朵,霞光万丈,那是他对豪迈忠义的褒奖和勇敢无畏的勋章,他在军帐中揣起一琬酒,二话不说干脆饮下,一擦嘴角,再度斟满酒。
他的双目微涨,全然忘了鬓角的银丝,他口出豪言——誓将大宋统一吾王!他再一次用肩膀撑起报效祖国的铁胆丹心,用肩膀承担统一大宋的豪情壮志,一杯酒,映着发红的双颊,将忠心与道义用肩挑!泼墨写下:“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对祖国的忠心。
他满腔的报效祖国的热血被一群小人破坏殆尽,他被一贬再贬,从京城到黄州,到密州,到杭州,到惠州,甚至到了荒凉的海南,他却执著地挂念天下苍生,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杭州有苏堤,惠州有苏公祠,朝廷待他不好,但他从来待百姓不薄,他把民生扛在肩膀上,兴修水利,解缓灾役,他如此坦荡的胸怀,没有装下半分勾心斗角的邪气,却将社稷与百姓放在比得失宠辱还重要的位置。
他用他的肩膀,撑起热爱生命、关怀百姓的爱民之心,用他的肩膀担起“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园乞儿”的豪言壮志。
这是苏轼的肩膀,苏轼用肩膀承担民计民生的大任。
古代像苏轼这样的文人很多,但拥有如此厚实肩膀的人只有苏轼一个。
陶渊明只愿躲进精神的桃花源,却把一片污浊留给世间,自己独享清闲;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慨叹的确沉重,但却放弃了用肩膀承担为民造福的重任;陆游和辛弃疾却把挫折放在第一位,不免惆怅满怀,壮志未酬鬓发先白,给人的感觉是肩膀弱不禁风……只有苏轼有如此厚实的肩膀,上承百姓国家,下承相思之情。
仰望苏轼的肩膀,那是一座山……
七绝·西湖瞻苏轼像
千年烟雨醉风流,
一笑诗书登顶楼。
多少苏堤慕名客,
豪吟九拜胜仙游。
关于苏轼诗人的作文
苏轼!一个震撼人们心灵的诗人,他的词或空旷,或雄放,或凝重,或空灵,可以到达人们心灵深处,一个出生于北宋时期的人,留下百篇诗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一首咏月抒怀的词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月下有一抹清影正在独自望月的情景,只是那一抹清影可是他正念着“水调歌头”词一首?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点点
是离人泪”一首“水龙吟”仿佛已苍老了前世今生。
一朵朵鲜艳的红花已衰零坠地,却再也无法将它重坠到枝头上,三分的春容,其中两份化为尘土,一份坠入流水已无踪影,其实那是离人的眼泪啊。
一份份缠绵悱恻的情思,早已到达物语神游的境界。
又有何人能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周郎赤壁。
”他的词婉转,空灵,却也很豪放。
奔腾的大江滚滚的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风流千古的人物,他感慨:人生如梦,岁月流逝的遗憾。
他说,千古风流人物即使身名惧灭,但江山在,江月长留,当举酒当杯。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惟有泪千行。
”整整十年,唯有相思伴终生,可惜相思比梦长,望也望不到尽头……凄美的感慨,永明深处的是一份执着的感情。
满腹的凄凉,唯有对千里之外的孤坟倾诉,到生命的尽头,也只有泪千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情。
”披一身蓑衣任海湖中度平生,等到老的时候,再回首来程风雨潇潇时的情景,早已不管它是风雨或是晴,只要飘摇一生,长夜漫漫也不会觉晓……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暗中流年偷换。
”流年似水,抓也抓不住,漫步在寂院中,时而可见稀疏流行度过银河,夜色已过,月波淡玉绳,星随着北斗低旋。
是的,苏轼在感慨,年华似水,岁月如此轻易的逝去。
因思秋风而感念流光飞逝的胀惋之情,无一显露。
“墙里秋千墙里到,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墙里佳人一笑,便让墙外行人枉自多情,而徒加惆胀,不知这些“愁”是不是诗人的一番情操。
《水调歌头》、《蝶恋花》、《念奴娇》、《江城子》都是他留下的宝物,婉约清丽的词震撼了人们的心灵,也影响了我们,无论怎样,她是一个流芳千古的诗词家,谁又会忘得了……
满分作文:我心中的苏轼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
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
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
苏轼泛游赤壁,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一首怀古之诗词。
读《赤壁赋》,读到“叹吾生只须臾”两句,忍不住启唇轻诵。
当时呈现在东坡面前的应是怎样一番景象啊,使得那感概遁着千年贯穿古今的线索而来,在我面前停格,打动的是自古而来千万的文人墨客。
在《后赤壁赋》中上下颉颃翻飞的黒雁,不仅入了苏轼的梦,更是让我心头一悸。
若不是苏东坡,北飞的雁儿又怎会名垂千古?苏轼善文,更善感概啊。
若只是犷野豪放与荡气回肠,苏轼这千年前的男子并不会倾了我的心。
你不会不知那悲怆凄痛的《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深情的悼亡词,是东坡为亡妻王弗所作。
那描绘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毛笔,写起旧人描眉的动作,竟如此深入骨髓。
且看那“小轩窗,正梳妆”,那“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是无法离世的痛楚与哀愁。
遒劲的风吹过荒山野岭,吹过王弗安眠的地方,你可听到苏轼哽咽中念诵的词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
在苏轼的一生中,乌台诗案是他征途日渐消沉,文技每况愈上的转折点。
黄州,一个凄凉的城,囚住了苏轼的形,却囚不住他的神。
他自比孤鹏,在梧桐树枝头飞过,哀鸣,愤懑不平。
“谁见幽人独往来”,东坡不忧亦不恼,甘做幽人,独来独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不攀高枝,不附权贵,气节让他不肯择木而栖。
“缺月挂梳桐”他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明月松间照”时,他把酒临风。
任长廊上的清风贯穿春秋,苏轼不觉苦闷,有词足矣。
苏轼,他是古代的学者,他有一往情深和高洁的气节。
千年后的我懂得他,在他的笔锋间如痴如醉。
哪怕今后阅文无数,苏东坡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是无可取代的,我坚定!
题西林壁苏轼读后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使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的形状,因为站的角度不同,看到庐山的样子也不一样。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
有的人也是相信自己的眼睛的,但是他在庐山里看庐山,却怎么也看不到庐山的真面目。
有的人站在庐山顶峰看景色,不仅看得远,而且看得很全面。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在生活中,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更要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与苏轼共赏月作文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题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曾经的曾经有多少前人无法和想念的人相见,只能向月光诉说那肝肠寸断的思念。
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那千般离愁,万种相思抒发得淋漓尽致……
夜,难眠;心,郁结;神,恍惚。
中秋佳节,月圆人圆,本是一个令人愉悦的日子——我们和家人相聚、饮酒、聊天、赏月。
所有人都笑靥如花,喜气洋洋,神州大地,一片欢腾,好不热闹。
然而却有这么一个人——月下孤影伤离愁,独上高楼,独上高楼,把酒嗔说好个秋。
世间落寞孤寂之情怕是尽在此处!
忽闻得“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那略带些忧伤的声音飘入我耳内,使得我的心灵受到涤荡。
我浅笑,爬上了屋顶。
月光下,苏轼举杯对月,似是诉说着对家人无尽的思念。
我想到了南唐后主李煜的一首词“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只是此时,月,很圆,很圆。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苏轼蓦然回首,微有惊讶。
“是你?”我点头,坐在他身边,“想念子由了?”苏轼淡淡的“嗯”了一声。
“是啊,中秋佳节,人人都可以团圆。
唯独我,只能在千里之外向月亮诉说着对
子由无尽的想念。
”苏轼的思绪似是飘向了远方,我想,那定是千里之外,他和子由共同成长的乐土。
我呡了一小口酒,“这明月如何?”苏轼回神,“明月虽美,给人一种静谧感和朦胧感。
只是我们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看到一轮明月。
”“你是否想到月亮上住一住?”苏轼摇头。
我甚是不解。
“为何?”“宫殿虽华美、富丽,只是你高高在上,抵御不住的寒风肆意向你涌来,令你无从招架,高处不胜寒。
”
我轻轻一笑,“今夜这月光定会透过窗户照在不眠人身上,我想,这月亮对人们不该有什么怨恨吧?!只是它为什么一定要在人们分离之时月圆呢?”我故意问道苏轼。
“自古以来,人就有分离团圆之时,这月亮也并非都是圆月,它也有阴晴圆缺之时,想要一直和亲人团圆,想要这天空中永远都是一轮圆月,这样的事情在古代都很难做到,更何况是在当下呢?”苏轼望着天上的明月,颇有感慨,略微惆怅的说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色如水倾泻,也有着婵娟为我们互传心里的祝福,不是很美好吗?”苏轼侧过脸,略有所悟的看着我,但笑不语。
片刻之后,他开口道“我只愿子由可以平平安安啊,健健康康。
这样即使我们相隔千里无法相见,却仍旧可以共赏这月下美景。
除此之外,我别无所求。
”
当即,苏轼书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并留下千古佳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只是后人所不知道的是,那里面除了包含他对子由美好的祝愿外,还有他那无处诉说却又肝肠寸断的思念。
多年之后,我仍旧记得苏轼的那句话,“我只愿子由可以平平安安,健健康康,这样,即使我们相隔千里无法相见,却仍旧可以共赏这月下美景,除此之外,我别无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