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版】第2章-旅游心理学的理论基础-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吉姆是一个友好、外向、乐于交往、快乐的人; 吉姆是一个呆板、害羞和内向的人。
把两段材料结合起来,以1-2或2-1的顺序呈现, 结果验证了首因效应的存在。
在印象形成中,首因效应作用最明显;但近因效 应有时可起弥补作用。
首因效应的应用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某人或某事由于其突出的特征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而忽视了其它的心理和行为品质。它 有时会产生“积极肯定的晕轮”,有时会产生“消极 否定的晕轮”,这都会干扰对信息的评价,要克服晕 轮效应就必须坚持客观,不掺杂主观成分。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社会认知即对人的认知,主要包括对他人的认知 和对人际关系的认知,它是个体对他人的心理状态、 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
社会认知偏差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 们往往会对别人做出片面的甚至错误的判断,形成对 人的认知偏差,比较典型的社会认知偏见如第一印象、 晕轮效应、刻板印象等等,这些在社会交往中非常普 遍。
(二)个体心理和行为
心理学通过行为来研究人的心理。
行为是由一系列反应动作所组成而成为某种特定 的反应系统。它由刺激引起。
刺激:引发个体反应的情境 因素。 心理学研究两类行为: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 行为和心理不同,但又是密切联系的。
(三)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 人是社会的人。他总是与其他社会成员发生种种 联系,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如民族关系、阶级关系、 上下级关系、亲属关系、师生关系等等,从而就产生 了各种社会心理现象。例如,时尚、风俗、社会习惯 和偏见、舆论和流言,以及不同团体、民族和国家的 心理特点等。 因此 ,心理学还要研究团体的社会心理现象。
20世纪50年代,海伊斯夫妇收养训练一只黑程猩达3年,也 只教会它说出“杯子、爸爸、妈妈”三个单词。
20世纪60年代,加德纳夫妇教1岁黑猩猩学习美国聋哑人所 用手势语,三年学会25个手势符号,黑猩猩却始终未能学会使 用人类抽象的语言符号。
这些事实表明,无论什么样的教育环境都不能超出种族遗传 所提供的范围。
第一节 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一、心理学概述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和行为现象发生、发展及其
变化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1、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1879年,德国哲学教授、生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
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采用科学的 实验方法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从此心理学才从 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既有区别而又密切联系。
社会心理是人们头脑里的心理活动,同时又存在于 人际之间,人心相通,互有影响(即心理气氛的影响)。
社会行为是人们的外部活动。 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行为中。 社会行为是受社会心理支配的。但是,社会行为和社会 心理也并不完全一致。相同的社会行为不一定有相同的 社会心理;同样,相同的社会心理也不一定都有相同的 社会行为。 因此,当我们根据直接观察到的社会行为去分析某 种社会心理时应当十分谨慎。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有时又称为第一印象的作用,指的是知 觉对象给知觉者留下第一印象对社会知觉的影响作用。 具体说,就是初次与人或事接触时,在心理上产生对 某人或某事带有情感因素的定势,从而影响到以后对 该人或该事的评价。
近因效应
近因效应指的是某人或某事的近期表现在头脑中 占据优势,从而改变了对该人或该事的一贯看法。
基础领域: 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普通心理学
应用领域: 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社会心理
学、变态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管理心 理学、工业/组织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医学心理学、 司法心理学、健康心理学、军事心理学、运动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人的心理和动物心 理,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普通心理学以个体心理为主要内容
第二节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它是研究人的 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的 科学,它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 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 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包括内隐与外显两个方面)。
机能主义
詹姆土、杜威、安吉尔等人 心理学也研究意识,意识是流动的,个人的, 具有连续性和选择性 强调研究意识的作用与机能
行为主义
创始人:华生
主要观点: 心理学是是行为的科学,而不是意识的 科学。 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的方法 S—R是华生行为主义的公式。 强调研究 意识的作用与机能
格式塔心理学
扩展阅读2-3:遗传因素对社会化的影响
人类学家克拉格夫妇在20世纪30年代让一只7个半月的黑猩猩 同他们9个月的儿子生活在一起,使两者的生活学习环境完全相 同,同样穿衣、喂食,同样学习站立、行走、开门、用杯子、 坐便盆。但当他们的孩子能说出20多个单词的时候,黑猩猩只 能听懂指示命令,做出喝水、坐下、开门等多个动作,却说不 出话。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一)个体社会心理 (二)群体心理(Group Mind) (三)社会交往(Social Communication)心理
(一)个体社会心理
人的社会化(Socialize)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
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社会动机(Social Motivation)
人的社会化(Socialize)
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 标准,把社会的要求、期望转化为自己内心的一种要 求,并在行动上表现出来的过程,也即一个人由自然 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社会化的基本途径:一是社会的教化,二是个体 的内化。
社会化的目的与结果,就是使每一个体都形成自 己独特的人格特质,获得一系列的社会角色。所有的 角色都不是自己认定的,而是社会客观赋予的。
第二章 旅游心理学理论基础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社会心理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的大致 内容和基本原理; •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掌握旅游心理学与其它相关学科的关系。
关键词
•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 心理现象 社会认知 •社会态度 社会动机 社会影响 人际关系
狼孩的故事 在1920年,印度传教士辛格在狼窝里发现两个小
女孩,小的约两岁,大的大约7、8岁。辛格把她们送 到了孤儿院,小的很快就死了,大的一直活到1929年。 人们为她取名卡玛拉,她的生理结构和身体发育同一 般儿童没有什么差距,但在心理活动方面却相差甚远。 她不会说话,只能发出单调的声音;不会直立行走, 而用四肢行走,用双手和膝盖着地休息;不懂得人类 的衣食住行;从不吃人手里拿的肉,扔在地板上她再 拣起来吃;害怕强光,但夜间视觉敏锐,所以总在夜 间活动,白天就窝在墙角睡觉;即使天再冷,她也会 撕掉给她穿的衣服和盖的被子;怕火、怕水,从不让 洗澡,完全是狼的习性。
社会化的必要条件、社会环境条件及过程和类型 1.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①健全的生命肌体 ② 作为人的生物潜能:语言、思维、学习能力。同时人有较长的生活依赖期。 2.社会化的社会环境条件:家庭、邻里,同辈群体等初级群体
学校,工作单位等社会组织 社区环境和大众传播工具 3.社会化的过程和类型 人基本的社会化①. 初始社会化 胎儿期(从受孕到出生,10个月左右)家庭。 婴儿期(1-3岁)家庭、邻里、伙伴、媒体 幼儿期(4-6岁)家庭、邻里、伙伴、幼儿园、媒体 学龄初期(7-12岁)家庭、邻里、伙伴、学校、社区、媒体。 ②.预期社会化 少年期(13-15岁)家庭、邻里、伙伴、学校、社区、媒体。 青年期(16-18岁)家庭、邻里、伙伴、学校、社区、媒体 成年期的继续社会化 发展社会化 反向社会化或逆向社会化 再社会化 老年期社会化
狼孩的故事
刚送到孤儿院时,卡玛拉的智力只相当于6个月婴 儿的水平。后来,经过辛格精心照料和教育,她两年 后学会了站立,4年后学会了6个词,6年后学会了直 立行走,7年后学会了45个词。另外,还学会了用手 吃饭,用杯子喝水。能够办一些简单的事情,如到鸡 窝取鸡蛋,到村里买东西等。到17岁她临死时,其智 力仍然只相当于4岁儿童的智力水平。
刻板效应
社会心理学认为,那种用老眼光看人造成的影响 称为“刻板效应”。它是对人的一种固定而笼统的看 法,从而产生一种刻板印象。
在学校经常可见到这种现象,教师 对那些天资 聪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脸上往往流露出喜爱的 神色,并受到器重和青睐。而天资愚笨、学习成绩较 差的学生则往往受到歧视,教师表现出急躁、厌烦的 情绪,令人沮丧的话常挂在嘴边。实践证明,经常受 到这种“待遇”的学生,会顿觉凉水浇身,丧失了学 习信心,失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以至产生颓废情绪
(一)个体的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心理操作的加工程序,包括认识 (知)、情绪、意志过程三个方面。
三者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心理特征
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经常表现 出来的稳定特点。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心理特征是密切联系的。
心理现象是心理活动过程的表现形式
五种主要研究取向的关注点 及对攻击的解释
研究取向 生物学 行为 认知 社会文化
心理动力学
关注点
对攻击的解释
心理的生物基础
外显行为及其刺激的原 因和结果
通过行为来推断认知过 程
心理多样性的文化根源
潜意识驱力
脑内的生化过程和 特殊基因 强化、模仿
认知失调
主流文化和亚文化 的熏陶
攻击本能
分支学科繁茂发展
冯特的贡献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是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
首先,他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 其次,他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 第三,他对以后心理学的发展有广泛和深远的影响。
2、现代心理学的学派纷争
构造主义
冯特,心理学的创始人,1879年,铁钦纳 主要研究意识的结构,心理学研究人的直接经验 即意识,分为两类心理元素:感觉和意象、感情。 强调实验内省法。
近因效应与首因效应是相对应的两种效应。首因 效应一般在较陌生的情况下产生影响,而近因效应一 般在较熟悉的情况下产生影响。两者都是对人或事的 片面了解而主观臆断,使得决策信息失真。
扩展阅读2-4:陆钦斯(1957)的研究
心理学家陆钦斯(1957)用两段文字材料描绘一个叫吉 姆的学生。 吉姆去买文具,与两个朋友一起边走边晒太阳。他走进 一家文具店时,店里挤满了人,他一面等待店员招呼,一面 与一个熟人谈话,出商店时,他又停下来与同学聊天。离开 商店时,他遇到了头天晚上结识的女孩。吉姆与她说了会儿 话才去学校。 吉姆放学后,独自一人离校,在阳光明媚的马路上,他 走在背阴的一边。路上他见到了头天晚上结识的女孩,他穿 过了马路进了一家糖果。店里学生很多,有几个人他认识。 他静静地等到店员看到他,卖给他东西。他坐在桌旁喝完饮 料就回家了
创始人:魏特默、考夫卡、苛勒
主要观点:
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格式塔。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坚决反对对任何心理现象进行元素分析。 提出了许多知觉中的组织原则。
***格式塔:德文单词的音译,意思是“具有一定内部结 构
的整体”
精神分析 创始人:弗洛依德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
主要观点: 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无意识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意识只是位于表 层的一个很小部分 关于性本能的观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
它既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 神分析本能的生物决定论,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人的 本性、潜能、尊严和价值,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 的现实问题。
成为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西方心理学中 的“第三势力”。
3、当代心理学的特点
多种研究取向的综合
生物学的取向(biological perspective ) 行为取向(behavioral perspective ) 认知取向(cognitive perspective ) 心理动力学取向 (psychodynamic perspective ) 社会文化取向(social-cultural approa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