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宁公路宁河段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报告书主要内容摘要【模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宁公路宁河段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建设单位:XX市公路处
评价单位: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二〇一四年十二月
报告书主要内容摘要
1.建设项目概况
1.1建设地点及背景
依据《XX市干线公路网规划》,武宁公路作为路网中东西走向的干线公路之一。
武宁公路宁河段既是规划武宁公路的组成部分,也是规划G112的组成部分,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及XX市公路网主骨架的规划要求,是对XX市干线公路网的完善与补充,武宁公路的全线贯通将有效缓解津榆公路、北杨公路、九园公路、天津外环线公路等干线公路的交通压力。
同时,武宁公路的建设将连通XX区、XX县、XX县三地区,为该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完善的交通运输条件。
1.2主要建设内容
武宁公路宁河段工程起于XX县津榆公路潘庄镇内,路线向西北跨越青排渠及清污渠后,到达宝坻宁河界。
路线全长3.33km。
本项目采用一级公路标准,设计速度为80公里/小时,双向四车道,路基宽度为30米,其中起点穿潘庄镇工业区段(长0.85km)为双向六车道,路基宽度为37.5m。
路面宽24—31.5m,路基宽30—37.5m,征地宽度50—60m。
工程全线需新建中小桥3座,涵洞7道。
工程共新建沥青砼路面面积约8.8万平米,共需征地17.67hm2,拆迁房屋1000平方米。
估算总投资2。
27亿元,所需资金由XX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及XX县所属天津宁顺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筹措解决。
项目拟于2015年3月开工,2016年10月建成通车。
图1.2-1 本工程地理位置图
表1.2-1 主要技术指标表
1.3规划符合性
武宁公路宁河段既是规划武宁公路的组成部分,也是规划G112的组成部分。
武宁公路的全线贯通将有效缓解津榆公路、北杨公路、九园公路、天津外环线公路等干线公路的交通压力。
同时,武宁公路的建设将连通XX区、XX区、XX县三地区,为该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提供完善的交通运输条件。
本工程建设与《XX 市干线公路网规划》(2012-2030年)相符。
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
2.1 环境影响评价范围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范》的要求,以及对工程所在地环保等主管部门咨询,本工程评价范围及执行的评价标准如下:
表2.1-1 评价范围及评价标准
2.2 生态环境现状
(1)本工程位于XX市XX县。
工程所在区域的土壤类型为盐化湿潮土。
(2)根据《XX市生态功能区划》及本工程的位置,本工程位于II2-3大黄堡-七里海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功能区。
(3)工程周边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旱地和鱼塘,自然植被较少。
工程占地17.67hm2,其中旱地17.47hm2,水域0.20hm2。
(4)本工程所在区域范围内主要是以人类起主导作用的农业生态系统。
评价范围内以人工栽培植物和绿化植物为主,主要分布于现有沿线旱地以及道路两侧、水渠两侧等地,区域动物种群优势度很低,评价范围内没有珍稀濒危和国家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
(5)工程沿线景观主要分为旱地景观、水域景观、道路和城镇景观。
2.3水环境现状
工程沿线渠系发达,路线主要跨越青排渠及其排干渠,为农业用水,Ⅴ类水体。
周边无水污染排放源,水质状况符合Ⅴ类水体标准。
2.4 环境空气
经现场踏勘,项目所在区域为农村地区,沿线主要为旱地,居民点较少,路线两侧没有大型的工业污染源。
空气质量良好。
根据引用《XX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13年)中XX县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该地区常规大气污染物中除SO2年均值达标以外,PM2.5、PM10、NO2年均值均不满足GB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要求。
2.5 声环境
本工程为农村地区,起点附近位于潘庄镇。
监测结果表明:沿线敏感点声环境质量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沿线声环境质量较好。
3.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
3.1 环境保护目标分布
根据现场踏勘及调查,沿线无已识别文物。
3.1.1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工程K0+830~K3+330段穿越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
施工营地拟租用附近村庄房屋,不设置预制场、拌合站、筑路材料拟商业购买,工程无临时占地。
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见表3.1-1。
表3.1-1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3.1.2水环境保护目标
本工程沿线水环境保护目标为地方排灌沟渠,其中两处较大的排灌渠分别为青排渠和青污渠。
青排渠现状水面宽28m,东西两侧分布较多排干渠。
工程与沿线水保护目标的位置关系见表3.1-2。
表3.1-2 沿线水环境保护目标功能和执行标准
3.1.3环境空气、声环境保护目标
根据现场调查,本工程评价范围内无大气及声环境保护目标。
3.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减缓其不利影响的措施
3.2.1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本工程建设将会对工程所在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永久性占地和施工活动,工程占地对当地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和景观影响较小,同时工程所在区域的自然植被及野生动物较少,工程设置的桥涵工程可将道路两侧的水力联系及对生物的阻隔作用将至最低,通过采取有效环保措施,本工程建设在对该地区生态环境影响上是可接受的。
3.2.1减缓不利影响措施
Ⅴ本工程无新建施工便道、预制场、拌合站等临时占地,所需材料均采取商业购买,施工便道主要采用现有道路。
施工人员住宿主要租用工程附近房屋。
建议施工期间占用现有道路作为施工便道时,合理安排施工运输时间,尽可能降低对现状交通的影响。
Ⅴ工程完成后及时实施绿化工程,并加强对绿化植物和管理与养护,保证其成活率。
同时,绿化物种选用当地物种,避免因引来外来物种而引起生物入侵危害。
做好施工场地的水土保持措施,综合采用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及临时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建设单位根据《天津古海岸与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和保护区管理部门的相关要求办理相关手续。
3.4 水环境影响评价与污染防治措施
3.4.1影响评价
本工程不单设施工营地,施工人员租用附近房屋作为施工营地。
施工污水主要来自施工现场砂石材料的冲洗废水。
营运期产生的水环境影响来自路面径流雨水。
3.4.2防治措施
Ⅴ施工期废水禁止排入沿线水渠,施工场地内可设置免水冲厕所,粪便由委托当地环卫部门定时清运处理。
Ⅴ运营期加强管理,采取工程措施将沿线路面径流污水排入市政管网,不得随意漫流。
3.5 声环境影响评价与防治措施
3.5.1影响评价
根据预测结果:
施工期:工程施工场界噪声均超过《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规定(昼间70dB,夜间55dB)。
昼间施工临路房屋均将超标,建议合理安排施工,积极防噪;夜间施工噪声严重超标,建议禁止敏感点程四淀村等路段(K6+000~K12+370)夜间施工;
营运期:营运期沿线4a类区已不能达标;至营运中期,穿潘庄镇工业区段K0+000~K0+850达到2类要求的噪声防护距离为红线外228m、一般路段
K0+850~K3+330达到2类要求的噪声防护距离为红线外232m。
建议工程噪声防护距离范围内,临路首排不宜规划建设学校、医院及居民住宅等噪声敏感建筑。
3.5.2防治措施
施工主要环保措施:合理科学地布局施工现场;合理安排施工作业时间、施工运输车辆的走行路线和走行时间;选用低噪音设备,并采取降噪措施,高噪声设备施工现场,靠近外侧设置临时隔声挡板或吸声屏障。
营运期主要环保措施:
Ⅴ营运期合理规划公路沿线两侧开发建设项目。
Ⅴ控制噪声传播途径,强化路两侧的绿化设施管理。
Ⅴ加强交通职能化管理,减少车辆鸣笛。
3.6 环境空气影响评价与防治措施
3.6.1影响评价
施工阶段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主要是扬尘与沥青烟气污染,营运期对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是汽车尾气,工程建设和营运对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
3.6.2防治措施
Ⅴ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应严加管理,采取洒水、蓬布遮挡等措施,尽量将起尘量降到最低;应采用商品混凝土和成品灰。
Ⅴ加强公路绿化,栽种可吸收或吸附汽车尾气中污染物的乔木、灌木等树种及草坪,以控制废气向周围环境扩散。
3.7 固体废物影响评价与处置措施
施工人员生活垃圾及其他不能回收利用的固体废物集中由环卫部门清运。
营运期公路沿线的固体废物主要是运输车辆、过往行人产生的垃圾。
对于沿途运输车辆和行人应加大宣传力度,严禁沿途随意丢弃垃圾,并对公路两侧垃圾及时进行清理。
3.8 风险事故影响分析
本工程环境风险敏感路段为跨越水渠桥梁及穿越引滦水源一级保护区路段。
敏感路段营运期运输危险品车辆发生翻车等重大交通事故造成水体污染的可能性非常小。
要求公路管理部门做好应急计划,通过加强运输车辆管理,将污染影响降到最低。
3.9 环境管理与监控计划
XX市环境保护局、XX县环境保护局监督建设单位实施环境管理计划,执行有关环境管理的法规、标准;协调各部门之间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负责行政管辖范围内项目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竣工、运行情况的检查、监督管理。
XX市公路处委托有资质的环境监测单位对工程进行施工期与营运期监测,项目建设完成后应开展环境保护竣工验收,以确保工程建设严格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
3.10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本工程施工期、运营期环保投资总计490万元,占工程总投资的2.16%。
在采取必要的环保措施后,可以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的统一和诣发展。
4.公众参与
4.1 公众参与形式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文),本次评价除
采取网上发布信息外,还在工程沿线村庄、有关单位进行实地采访、填写问卷等方式向公众发布信息,针对沿线受影响的人群、单位、政府机关等不同对象做内容有差异的调查。
公众参与工作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在工程前期工作阶段,建设单位、设计单位与各相关部门和工程沿线各级政府已经做了大量的调查和协调工作。
建设单位在委托天科所开展环评工作后,于2014年12月2日在环评爱好者论坛上(网址:******/thread-773479-1-1.html)上将工程环评信息予以发布,广泛征求公众对本工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图4.1-1 第一次公示
第二阶段:即征求意见阶段。
2014年12月15日~16日,评价单位在建设单位XX市公路处的大力配合下,走访起点附近的潘庄镇以及XX县规划局、环保
局、文化馆等,向其介绍工程概况等环评信息,同时在沿线敏感点张贴《武宁公路宁河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公告》。
同时,将环评简本在天津政务网之天津路网(网址:******/)上进行公示,简本索取方式于2014年12月17日在渤海早报进行公告,并于简本公示前后现场派发填写公众意见调查问卷。
并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广泛收集意见。
第三阶段:公众意见反馈落实阶段。
评价单位将公众参与的调查意见进行了归纳总结,并与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多次进行磋商,对公众意见分别作出答复。
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通过以上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网络、报纸等媒体发布等方式,让公路沿线公众了解本工程的概况、施工期和营运期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以及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同时收集公众对工程的意见和建议。
4.2 截止目前现场调查结果基本情况统计
本次评价在公众参与过程中,对工程起点附近的潘庄镇居民进行走访,发放个人公众意见调查问卷,回收有效个人公众意见调查问卷30份。
受访公众人员结构统计情况见表4.2-1~2。
4.3 调查结果分析
公众个人意见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见表4.3-1。
对公众个人意见调查问卷的统计情况分析如下:
(1)在本次调查之前,33.3%的居民表示对项目的建设清楚,66.7%的居民表示对项目不了解。
沿线居民经本次公众参与的宣传工作,对工程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2)100%的被调查居民表示赞成工程的建设。
(3)80%的被调查居民对目前居住地的环境表示满意,20%的被调查居民对目前居住地的环境表示不满意,主要是指对大的现状环境空气质量(雾霾)表示不满。
(4)多数居民(73.3%)的被调查居民对目前居住地的交通条件现状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26.7%的被调查居民表示不满意,认为现有交通仍有不便,希望通过本项目进一步改善周围交通条件。
(5)80%的被调查居民认为本项目的建设会给他们的收入、就业机会和生活带来有利影响,20%的被调查居民认为本项目的建设对他们的收入、就业机会和生活没有影响。
(6)多数被调查居民认为公路施工中主要的影响是施工噪声(66.7%)、施工扬尘(60.0%);另外,16.7%、20%的被调查居民分别认为施工期的主要环境影响是造成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以及施工废水等。
(7)公路立交营运后沿线多数居民(60%)认为主要环境影响为汽车尾气污染,33.3%的被调查人认为是交通噪声污染。
(8)30%被调查居民认为工程建设不会对沿线河流造成影响,其余均认为对
沿线河流水质影响一般。
(9)100%的被调查居民标示当地没有已识别的文物。
(10)100%的被调查居民认为如果公路在住宅前近距离通过,希望采取绿化措施。
4.4 公众意见回馈
评价单位将公众参与调查的意见及时反馈给了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同时表示将严格按照国家环保法律、法规采取各项环保措施,将不利的环境影响降至最低,并使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程度,在积极落实环评报告书所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的同时,结合公众参与的意见,拟采取以下措施:
(1)本工程建设将加强环境保护投入,将环境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
(2)施工前,首先对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进行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3)施工中,及时洒水,防止施工场地、便道扬尘,并及时清理施工垃圾和生活垃圾;
(4)在施工期,使用性能好的、噪声低的机械,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施工前委托有关单位对工程沿线作进一步的勘探工作,尽量避免施工对地下文物产生破坏。
建议在后续设计、施工和运营阶段,建设单位应充分听取周边群众和单位的意见,对其合理环保要求和意见给予进一步落实和妥善解决。
5.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武宁公路宁河段工程符合XX市相关规划要求。
工程穿越天津古海岸与湿地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
工程施工期将对大气、水、声环境及生态和社会环境产生一定影响,运营期主要是交通噪声的影响,本工程在认真落实报告书中提出的各项污染防治措施,取得保护区主管部门同意并严格执行国家和XX市相关环保法规、政策以及环保“三同时”制度前提下,从环境保护角度认为本工程的建设是可行的。
6.公示主要事项及联系方式
6.1 征求公众意见的范围和主要事项
调查范围:受项目建设直接影响或间接影响的单位和个人以及关注项目建设的单位和个人。
主要事项:
Ⅴ对本项目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Ⅴ对本报告提出的对策及措施的意见和建议;
Ⅴ对本报告环境影响评价结论的意见。
6.2 起止时间和联系方式
请您在公告发布后10个工作日内,将您的意见或建议通过来信、来访、发邮件等方式反映给环评单位或建设单位。
6.3 建设单位联系方式
建设单位名称:XX市公路处
地址:XX市南开二纬路18号邮编:******
联系人:XXX
电话:022-********
6.4 环评单位联系方式
评价单位:交通运输部天津水运工程科学研究所地址:XX市塘沽区新港二号楼2618号
邮编:******
电话:********-6219
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