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高三语文主题阅读 走进唐诗素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唐诗
导引:
常常在入夜时分,挑灯夜读唐诗。
一个个如星辰般璀璨的名字从目下划过,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时隔千年以后,那些文字仍然活色生香,浓醇如酒,性灵如鱼,散淡如烟,焕发着青春的气息。
他们创造了文学与审美的奇迹,使我欲罢不能。
那些有如神助的文字,是长夜里的灿烂星光……
在唐诗中踏青
梅玉荣
麦苗青青,草木青青。
当春天走来,满眼青翠,禁不住,一颗心也变得青葱欲滴了。
走,踏青去!
踏青是极富情趣和养生意义的雅事。
翻开典籍,唐朝颇为繁盛,佳句华章,俯拾即是。
那就让我们走进唐朝,且行且吟。
出得门来,首先遇见的也许是柳。
杨巨源《城东早春》一诗说:“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他着意描绘的是柳的颜色。
贺知章《咏柳》赞道:“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他刻意描画的是柳的外形。
李白是春游踏青的行家,先是感叹:“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随后顿悟:“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春天,无疑是从柳尖上开始绿起来。
绿柳之外,最惹眼的便是桃花了。
李白有诗云:“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想来,这“枝上花”必当是桃花。
而那书生崔护,也许不曾料到,他的《题都城南庄》曰:“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已留下了千古韵味,把一个没有结局的爱情故事渲染得浪漫又凄婉。
踏青宜至江边湖畔。
盂浩然描绘了这样的陶然之境:“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一诗中写道:“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诗中生动描写了所见江南物候,却也触景生情,寓含了对故乡的怀念。
比如白居易,在杭州西湖的绿柳桃红间,骑马一路行来,看尽西湖美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除了乱花浅草,还有莺歌燕舞,果然一派生机。
而杜甫的诗曰:“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生。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则选择了江山、花草、泥沙、燕子、鸳鸯等自然景物,凝练地写出了春意盎然的迷人景象,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
孟浩然似乎更喜欢向山中行进。
他说:“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脚踏柔软青草,肩披飘柔落花,其情可感!诗人刘全乙《阙题》诗云:“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看白云,赏清溪,心情也一定畅快之至。
李华在《春行即兴》中写道:“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是的,到山中踏青兴味当然更浓,因为山中有鸟,鸟鸣是未经污染的天籁。
多么让人向往!我也愿意到江边,到山中,偕二三知己,伴一路鸟语,落花淡淡生香,溪水潺潺流韵,不亦乐乎?
你看,唐代的人们如此懂得享受春光,你还等什么呢?
背起简单的行囊,拉起恋人朋友的手,踏青去!
品读:
走进唐朝,走进唐诗,不仅可以赏优美诗句,更可以品诗意人生。
桃红柳绿,鸟语花香;诗一般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真是美不胜收,令人留连忘返!
夜读唐诗宋词
王相雷
长夜茕独,一灯荧荧,每当喧嚣散去、纷繁萧条之后,我总要退居书房,到这里沉淀一天的心绪。
海德格尔呼吁人应该“诗意的栖居”,置身于都市钢筋水泥的森林里,生活的毁人,生趣的消弭,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夜深人静,尤其是一窗明月的夜晚,读一读唐诗,吟一吟宋词,是我理想的心灵归依,也是一个个体生命可以固守的生存方式。
读唐诗宋词,在清丽中感受刚健,在苍凉中体悟壮阔。
唐诗是青春的腾跃,宋词是迟暮的远行;唐诗
是勇往直前的飞奔,宋词是瞻前顾后的徘徊;唐诗是笑傲江湖醉酒狂欢的洒脱,宋词是秋雨纱窗悠然品茗的温馨;唐诗是搏击奋进的煌煌火炬,宋词是栖惶短憩的袅袅心香;唐诗是芍药海棠锦花繁彩,宋词是寒梅秋菊幽韵冷香;唐诗是划亮苍穹的明月,宋词是濡染心灵的婵娟;唐诗是“独上西楼”的憧憬,宋词是“寻寻觅觅”的悲伤……吟哦佳词妙句,在甘美中品味历史的沧桑,在愁绪中体会作者的苦涩和辛酸,越品越有滋味,心是那般的充实而安静,梦想在诗中升腾,我在诗意的萦绕中学会了超脱,拥有了空灵。
展读唐诗宋词,我惊佩古人的凝炼、睿智和透彻,我甚至怀疑他们是神而不是人。
我佩服李白的诗才,更赞叹他那忧乐圆融的智慧:仕途不达则求诸仙道,仙道幻灭则寄情美酒,难寻美酒则邀明月,恋红尘时可入皇宫,隐退时游遍名山大川。
李白是一轮充满伤情的皎洁明月,一壶满载忧伤的百年陈酿,一位壮志满怀却怀才不遇、孤独寂寞的酒中仙人。
我喜爱苏东坡的旷达。
东坡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谈禅而不佞佛。
他无论在怎样失意的情况下都能保持心境的平和,都能欣赏身边的风景。
他在赤壁赏月,在西湖种柳,一派诗心;贬谪黄州,他能“长江绕郭知鱼美”,贬谪琼州,他能“日啖荔枝三百颗”,随遇而安,总能在既有的境况中获得满足,这是生存的大智慧。
我喜爱东坡放任旷达的大气节,我佩服东坡宠辱不惊的大气度,宁将醉人的功名弃之脑后,任凭一次次的机遇擦肩而过,任凭一代代的繁花逐水流走,你只留意于云影天光,日出日落;你只醉心于一蓑烟雨,满眼风波。
我醉心于李商隐和李清照的纯粹。
我觉得古今诗人中只有他们二人情感最少受生活和文化的污染,单纯到透明,真挚到只剩下真挚本身,忧伤是生命和情感找不到目的的纯粹忧伤,而不是忧于时伤于物的世俗化情绪。
李白的浪漫里仍掺杂着对功名的牵挂;杜甫的国家意识大于生命意识;李贺荒寂敏感,有点病态;王维的禅性一半得自技巧一半得自悟性,过高的艺术悟性取代了他对生命的真诚投入;柳永在风尘烟巷里走得太远,他是一个真诚地玩情游戏的人,他不是情感生活中的圣人……李商隐和李清照是活在心灵世界的人,他们是以爱为信仰的人,对爱很投入,爱才是这个世界不死的灵魂,是生命的意义。
但爱情给他们的却是五味俱全,而苦的记忆尤为深刻,爱使他们体验了透明的幸福,也感到了彻骨的绝望。
夜读唐诗宋词,淡淡地走向精神的家园,走向广大和悠远,走向肃穆和美丽,这难道不是人生的一大乐事么?是的,现代人很难找回古迹斑驳的心情,失去“江天一色无纤尘”,失去“千里莺啼绿映红”,都市生活中,谁还能体会唐风宋韵中的一滴滴怀旧、一寸寸断肠、一声声壮阔呢?曾经回荡着唐诗宋词吟哦声的这块土地上,没有了小巷树影婆娑的月色,没有了“明月松间照”之类的意境,周围都是高楼大厦,生活却少了许多意味。
品读: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民族灵魂的胎记。
经典的唐之韵,一次又一次地向我们诉说着唐代诗词的繁荣与昌盛;而流传不朽的宋代旋律,字里行间都向我们展示着那伫立于顶峰的风采。
读唐诗宋词,给人的是唯美的享受,是性情的熏陶,更是精神上的陶冶,是诗意的栖居。
在唐诗里隐居
李开周
我在小城镇安家,两层楼,小独院,窄巷深深,矮树荫荫,出门向北走,不远处就是菜地,若向南,小巷口即是商场,进可为市民,退可为农民,既享生活便利,又得郊野之趣,很让一朋友羡慕。
该朋友在我这儿住了两天,临行赠诗一首,是王维的《渭川田家》。
他说:你这儿毗邻田园,很像渭川田家嘛。
诗里这景象,跟我的住处其实一点儿不像。
“墟落”是村子,我这儿是城区。
“穷巷”倒是有的,但穷巷里归来的不是牛羊,而是汽车。
除了汽车,还有摩托车、电动车、三轮车、自行车,铃声汽笛声响成一
片,躁动着嘈杂的现代感。
诗里有“牧童”,我这儿没有,孩子们该上学的上学去了,该打工的打工去了,二傻子才当牧童。
诗里还有“野老念牧童”,野老倚着拐杖,而我这儿只有媳妇念老公,媳妇倚着擀面杖——男人们喝大酒打麻将,夜半归来,得挨媳妇的打,打起来鸡飞狗跳,所有邻居爬起来围观,真不古典。
王维瞧见渭川田家,觉得很古典,很有诗意,于是“怅然吟式微”。
“式微”是《诗经》里的句子,原句是:式微式微,胡不归?意思是天都黑了,你咋还不回家呢。
喻指城居疲累,不如隐居。
作为一个仍然保留着古典心情的人,我跟王维一样,也觉得城居疲累,也想隐居。
可是作为一个现代人,王维看好的渭川田家绝不是我理想的隐居地。
第一,那里没电。
第二,那里没网线。
第三,那里没银行没商场没邮局没书店,我估计也不通公路,哪天出趟门,得骑驴,自己出不去,朋友也进不来,“故人京洛满,何日复同游”?
我现在的住处也不是理想的隐居地。
巷子太窄,隔音太差,一家吵架,全巷喧哗,我的书房在二楼,紧邻巷子,白天写字,得把窗户关严,再捂上一床棉被。
乍来做客的朋友或许觉得新鲜,时间一长,就有逃离的打算。
王维后来整得不错,他买来老大一片山庄,改装成别业,山水俱全,大得很,故此幽静。
别业里有很多房子,但王维不打扫,他雇了十个清洁工,让俩管家督促着,“地不容浮尘”。
别业里还有很多水田,但王维也不耕种,他承包给几家佃户,佃户们锄禾日当午,王维在旁边看,一边看一边赞叹:好一派田园风光啊。
苏东坡经常问人家:“君知隐居之乐乎?”
这个问题王维能回答——所谓隐居之乐,就是生活便利,衣食无忧,别人劳动,你在旁边歌颂劳动之美。
品读:
生活在世俗中,哪儿才是自己的世外桃源?红尘滚滚,物欲横流,何处才有能容自己心灵栖息的一方净土?也许只有在意境幽远、韵味无穷的唐诗中,展翅飞翔,我们才能寻觅到自己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