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划重点+双减作业设计)(原卷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梳理与双减作业设计第8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政论家和文艺理论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被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他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小说、剧本,还有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等。

代表作品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海上劳工》,剧本《克伦威尔》等。

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后,为“使中国皇帝产生最大的震动”,于1860年10月焚掠了圆明园焚烧,并在其国内利用舆论掀起爱国狂热。

此时雨果因反对帝制而流亡海外。

法军上尉巴特勒写信给雨果,企图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捧场。

但雨果写了这封公开信,强烈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强盗行径。

圆明园是中国清代皇家园林,遗址在北京西郊,由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组成,也叫圆明三园。

园内填湖堆山,种植奇花异木,集国内名胜40景,建成大型建筑140余处,并收集了难以计数的艺术珍品和图书文物。

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远瀛观等西洋风格的建筑群。

艺术价值甚高,被世人冠以“万园之园”“世界园林的典范”“东方凡尔赛宫”等诸多美名。

清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劫掠园中珍物,并纵火焚毁。

字音:赞誉.(yù)恍.若(huǎnɡ)绸缎
..(chóu duàn)晨曦.(xī)洗劫.(jié)惊骇.(hài)瞥.见(piē)赃.物(zānɡ)制裁.(cái)缀.满(zhuì)
珐琅
...(liú lí)琅.(fà lánɡ)箱箧.(qiè)
..(fà lánɡ)珐琉璃
字形:赞誉恍若绸缎琉璃惊骇瞥见剪影劫掠脏物制裁荡然无存富丽堂皇丰功伟绩
多音字:
奇(qí)奇迹

(jǐ)给予

(jiǎo)凤毛麟角(jī)奇数(ɡěi)给面子(jué)主角
形近字:
赃(赃物)瞥(瞥见)骇(惊骇)
脏(肮脏)蔽(隐蔽)赅(言简意赅)
绸(绸缎)缀(缀满)缭(眼花缭乱)
稠(稠密)啜(啜泣)燎(星火燎原)
倜(倜傥)辍(辍学)撩(撩动)
晨曦:晨光。

瞥见:一眼看见。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

赃物:通过贪污、受贿或抢劫、盗窃等非法手段得来的物品。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

名,说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

荡然,空无所有的样子。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美丽。

丰功伟绩:伟大的功绩。

1.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

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
这座园林。

【解析】从建筑材料、装饰及规模方面,描写细腻,有很强的感染力。

2.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解析】盛赞了圆明园在世界建筑中的艺术价值与地位,从侧面表明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行径是对整个人类的犯罪。

3.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就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茫然无存。

【解析】这里运用了反语。

以反语的形式强烈讽刺强盗的行径和罪恶,强调强盗们这次的行动更丑恶、更野蛮。

4.丰功佳绩!收获巨大!
【解析】这个句子运用反语,句末连用感叹号,模拟强盗的口吻,写出掠夺者贪婪无耻的丑恶嘴脸,饱含着作者尖锐的嘲讽意味,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正义感。

5.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解析】“文明”和“野蛮”运用反语,“文明人”破坏人类文明;“野蛮人”却是人类文明之所在。

显示出作者对这个强盗政府颠倒黑白、恬不知耻、厚颜无耻的丑恶嘴脸的讽刺与批判,显示出作者的凛然正气和博大胸襟。

6.中国被英法联军掠夺,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者是很自然的,而雨果作为一个法国人这样说,表现了他怎样的胸怀和品格?
【解析】充分表现了雨果正直、是非分明的品格,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结的博大胸怀。

7.作者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美有什么作用?
【解析】这里极写圆明园之美,以“美”衬“丑”,反衬英法联军毁灭圆明园这一丑恶行径的可鄙可耻,为下文谴责英法联军的暴行做铺垫。

8.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作者是什么立场和态度?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立场和态度:站在人类的立场,立场明确,态度坚定,对英法联军的罪恶行径进行了强烈谴责和辛辣讽刺。

思想感情:表达了对被侵略者和被掠夺者巨大的同情,饱含着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9.最后一段中“赞誉”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呢?
【参考答案】以“赞誉”一词作结,既照应了文章的开头,又具有极其尖锐的嘲讽意味。

该句鲜明地表达了雨果对远征中国之举的态度——强烈谴责,立场非常鲜明。

同时,也表现了雨果正直、公正、人道的伟大品格,摒弃狭隘的民族主义,胸怀博大。

这封书信高度赞扬了圆明园的文化艺术价值,愤怒地谴责了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揭露了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表达了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敬重。

1.运用反语,讽刺有力。

作者巧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有力地谴责了英法侵略者的罪恶行径,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2.对比鲜明,爱憎分明。

文章多次运用对比,充分表达了作者鲜明的爱憎态度,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效果,突出了主旨。

如:将欧洲人的“文明”与中国人的“野蛮”相对比,“野蛮”的中国人民“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创建了“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圆明园,而“文明”的法兰西、英吉利“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使圆明园荡然无存,这一对比,将英法联军的野蛮、中国人民的文明表现得一清二楚。

一、通读全文,看看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文中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参考答案】这封书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毁灭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

作者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朗读第3段,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一下圆明园的美。

再想一想: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具有怎样的地位?
【参考答案】示例:①想象圆明园的美:恍若月宫,用雪松做屋架,屋子上上下下缀满
宝石,披上绸缎,神殿、后宫、城楼鳞次栉比,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珐琅、黄金,金碧辉煌。

园子里还有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令人眼花缭乱。

真是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美丽的花园!
②在雨果的心目中,圆明园的地位:圆明园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几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它是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三、文章的后半部分围绕着“两个强盗”的比喻展开,这样写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国家、政府的形象是抽象的,用“强盗”来比喻英国政府和法国政府,使两国政府的形象具体化、贬义化,鲜明地揭示出英法联军所谓“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突出表明了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四、作者善于运用反语表明自己的态度,例如:“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请从文中再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些反语的含义和作用。

【参考答案】①从前他们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不同的只是干得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分析:“更漂亮”原本是赞美的词语,这里运用反语,讽刺、批判了额尔金等人对巴特农神庙和圆明园的破坏,表达了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讽刺和愤慨。

②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分析:按照常理,文明人应该有文明人的样子,但是自称文明人的英法两国却对中国进行了最不文明的行动——侵略,对圆明园这个人类文明的典范进行了最不文明的行径——劫掠和焚毁,这里作者用讽刺辛辣的语言道出了英法侵略者野蛮、无耻的实质。

五、雨果是法国人,但对法国的“胜利”没有喜悦,没有赞美,而是站在正义和良知的立场上揭露和批判了这次“胜利”。

他这样是不是不够“爱国”?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示例:不是不够“爱国”。

所谓爱国,是指爱自己的国家,但爱国并不是建立在劫掠其他国家、破坏人类文明文化成果的基础之上的。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是建立在劫掠、破坏人类文明文化成果的基础上的,并不是站在人类的立场上的。

作者作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对英法联军的侵略行为是持否定态度的。

【技巧点拨】“谈个性感悟”类题的常见题型及答题要领
1.常见题型。

(1)谈看法。

①基本要求: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现实生活;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语言通顺、流畅、简洁、有条理。

②答题时,要有标志词,如“我认为……”“比如……”。

先用“我认为……”亮明观点,再用“例如”“比如”一类的词,结合选文观点,运用举例论证或道理论证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2)谈体会、启示、见解。

①基本要求:观点积极向上,思想健康;言之有理,结合典例分析。

②答题步骤:首先指出选文的思想意义,写出“我”的收获体会或明白的道理,二者可合二为一,可用选文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作品主题的句子作答;然后结合选文和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加以说明;最后结合自身体会谈该怎么做。

2.答题要领。

(1)细读文本,正确领悟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思想内涵。

(2)认真审题,紧扣选文,结合选文作答。

(3)要有新意,有独特的感悟。

(4)理由充分,言之成理,分条作答。

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你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你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多谢你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

在你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你很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②既然你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③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艺术有两个起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A】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请你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B】请你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因,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
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

总而言之,请你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观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园林。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

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④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选自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1.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内容。

2.仔细揣摩下面几句话中的加点词语,综合概括
....它们在句中的表达作用。

(1)有一个世界奇迹
..。

(2)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
..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3)一个几乎
..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4)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
..的话。

3.仔细揣摩选文中【A】【B】两处句子,请任选一处作赏析。

答:我选择()
赏析:
4.请结合下面材料,联系选文内容,说说雨果是一位怎样的人?
【材料一】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生于军官家庭。

早期诗作《短歌集》将中世纪理想化、歌颂波旁王朝复辟。

后受进步思想启发,逐步摆脱保皇党观点。

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反对专制和教会,路易·波拿巴政变后,被迫离开法国。

1861-1869年完成长篇小说《悲惨世界》,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1870年回国,1874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描写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景。

其他作品有诗作《历史传说集》,歌颂历史上人民反对统治者的斗争。

还写有政论和演说稿等。

【材料二】①宁愿贫贱卑微,穷困潦倒,蒙羞含垢,死在绞刑架下,让野狗啃尸,也不愿卑鄙下流……
②一个叛徒或诡计多端的骗子,如果犯下滔天罪行,则任何人——不论地位高低——都有权当面判决他!
(选自雨果《吕意▪布拉斯》)
③在上帝创造的万物中,放出最大光明的是人心,不幸的是,制造最深黑暗的也是人心。

(选自雨果《悲惨世界》)
5.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中“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中“赞誉”一词是文章的关键词,总领全文,为下文做铺垫。

B.选文是一篇书信式议论文,雨果借给巴特勒上尉回信的机会表明自己的观点:圆明园是一个世界奇迹。

C.选文中雨果对巴特勒上附用了很多敬语,如“多谢”“请”等,这是真正出于对巴特勒上尉的尊重。

D.选文第③段,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有直接描写,也有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

此外,写伏尔泰谈圆明园是引用论证。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您征求我对远征中国的意见。

您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

多谢您对我的想法予以重视。

在您看来,打着维多利亚女王和拿破仑皇帝双重旗号对中国的远征,是由法国和英国共同分享的光荣,而您想知道,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②既然您想了解我的看法,那就请往下读吧。

③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

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艺术有两个来源,一是理想,理想产生欧洲艺术;一是幻想,幻想产生东方艺术。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

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和巴特农神庙不一样,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如果幻想能有一个典范的话。

请您想象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
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请您用大理石,用玉石,用青铜,用瓷器建造一个梦,用雪松做它的屋架,给它上上下下缀满宝石,披上绸缎,这儿盖神殿,那儿建后宫,造城楼,里面放上神像。

放上异兽,饰以琉璃,饰以珐琅,饰以黄金,施以脂粉,请同是诗人的建筑师建造一千零一夜的一千零一个梦,再添上一座座花园,一方方水池,一眼眼喷泉,加上成群的天鹅、朱鹭和孔雀。

总而言之,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其外貌是神庙,是宫殿,那就是这座名园。

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

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过去的艺术家、诗人、哲学家都知道圆明园,伏尔泰就谈起过圆明园。

人们常说:希腊有巴特农神庙,埃及有金字塔,罗马有斗兽场,巴黎有圣母院,而东方有圆明园。

要是说,大家没有看见过它,但大家梦见过它。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④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⑤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另一个强盗放火。

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看到,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额尔金父子是著名的英国殖民主义者。

小额尔金曾任英国驻加拿大总督,1860年10月,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罪魁之一。

老额尔金曾任外交官员,参加毁坏希腊雅典巴特农神庙的行动,并掠走该神庙的精美大理石赠像。

)的名字有关,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富丽堂皇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欧洲。

这就是这两个强盗的故事。

⑥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不过,我要抗议,感谢您给了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⑦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今天,帝国居然还天真地以为自己就是真正的物主,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我希望有朝一日,解放了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⑧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⑨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节选自《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对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主要看法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奇迹?
3.说说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