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水资源配置为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资源是不可替代的基础性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经 济资源 ,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和极为重要的 物质基础 ,水利工作领域已从单一为农牧业服务扩展到 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来。
随着自治区经济社会 的稳步发展 ,特别是“三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工农业、城 乡间、地区间争水现象逐步显现。
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 的支撑和保障作用越来越明显。
285 亿 m 3 。
另外 ,还有黄河正常年份分水指标 58. 6 亿 m 3 ,黑河分水指标 8 亿 m 3 。
1. 2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005 年全区水利工程
年供水量为 178 亿 m 3
,其中为农业年供水量占 86. 8 % ,
工业占 5. 1 % ,城乡居民生活占 4. 3 % ,生态占 3. 8 %。
(2) 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全区人均综合用水量高
3
出全国人均水平近 290 m , 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仅为 40 % ,城市管网漏失率达 20 %以上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 率约为 45 %。
(3) 开发利用潜力分析。
全区目前水资源进一步开
1 内蒙古水资源开发利用概况
1. 1 概况
全区水资源总量为 546 亿 m 3 ,水资源可利用量为
m 3
,可利用模数为 2. 54 万 m 3
/ a ·km 2
;牧区水资源总量为 5 373.
81 亿 m 3 / a ,总水资源模数为 12. 15 万 m 3 / a ·km 2
;全国水资源总
量为 28 124. 4 亿 m 3
,全国总水资源模数为 29. 46 万 m 3 / a ·km 2 ,
可见牧区是我国水资源贫乏地区。
各省区土地面积、水资源总 量及可利用总量分布情况见《全国牧区分省区土地面积、水资源 总量及可利用总量分布情况柱状图》。
结论
我国牧区总体来看 ,水资源贫乏 ,且地区分布不均衡 。
云 南 、四川水资源极丰富 ,水资源模数一般在 50 万 m 3 / a ·km 2 左 右 。
东北三省及西藏牧区水资源较丰富 ,水资源模数一般在 8 ~15 万 m 3 / a ·km 2 之间 。
宁夏 、甘肃中西部 、内蒙古中西部及 新疆的南疆牧区水资源极度贫乏 ,水资源模数一般在 1 ~5 万 m 3 / a ·km 2 之间 。
从《全国牧区各省区水资源总量计算成果表》 中分析看出 ,各地水资源模数相差十倍甚至是几十倍 。
因此 , 为了实现牧区生态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 ,需掌握牧区水
4 (编校 :郭宝丽)
收稿日期 :2005 - 11 - 02
作者简介 :崔淑卿 ( 1959 - ) ,女 ,高级工程师 , 现从事水资
发利用潜力约168 亿m3 ,其中地表水约为140 亿m3 ,地下水约为28 亿m3 。
———地表水。
全区地表水还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但地域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
———地下水。
全区大部分地区地下水还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特别是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
(4) 存在的问题。
随着自治区“三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配置状况、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布局要求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 ①区域性水资源供需矛盾非常突出。
呼、包、鄂是自治区的金三角地区,自产水资源量只占全区的8 . 9 % 。
由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黄河、辽河及内陆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
②用水水平不高。
全区人均综合用水量高出全国人均水平近290 m3 。
农业灌溉水利用率仅为40 %左右,低于全国近5个百分点;城市管网漏失率达20 %以上。
③水资源调控配置工程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区水资源最丰富的呼伦贝尔市和兴安盟,最匮乏的西部地区,水资源调蓄工程较少, 水资源调配工程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④结构性缺水突出的状况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全区农业用水比例占87 % ,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15 个百分点,现状用水结构难以适应自治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
⑤水环境和生态环境治理任务艰巨。
全区32 条主要河流污染河长占监测总河长的65 % 。
呼和浩特、通辽等部分城市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
2 “十一五”期间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及需水预测
“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速农牧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强化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构筑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业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北方生态屏障。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建设和谐内蒙古。
主要预期目标是: 自治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 %以上, 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000 美元,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 %左右,城镇化率达到55 %左右。
预测全区2010 年总需水量将达到200 亿m3 左右,全区万元G D P 用水量控制在320 m3 左右,灌溉水利用率达到45 %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 % 以上,中水回用率达到50 % 。
(1) 要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和保障自治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工农业生产的布局要服从水资源条件,新建项目的布局和规模要符合当地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要以水定规模,以水定发展。
(2) 要统筹兼顾的原则。
要统筹考虑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统筹考虑地表水和地下水、当地水和跨流域调水、传统水和非传统水。
(3) 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原则。
开源方面,要坚持“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采地下水、强化利用非传统水”的原则。
节流方面,要大力发展节水型工农业,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污水处理和回用工程建设。
3 . 2 主要措施
(1) 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把节水作为一项革命性措施贯穿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全过程。
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度体系。
实施水资源宏观总量控制和微观定额管理新机制。
黄河、辽河流域主要通过节水来满足部分新增生活、工业、生态用水需求,缓解水资源供需
(2) 完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
因地制宜,坚持传统和非传统水资源开发相结合、市场运作和政府扶持相结合、审批和核准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利用地表水,合理开发地下水,同时考虑必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和非传统水资源利用,构建较为完善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增加水资源的有效供给。
逐步完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
(3) 大力调整用水结构。
通过政府调整用水指标节水、水权转换、用水补偿机制等综合措施,实现农牧业、工业、城镇、生态用水结构的优化配置,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4) 加强水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
以防治水污染及控制地下水超采为重点,全面推进水功能区划制度的实施。
要通过各种措施, 保障重点生态建设用水促进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彻底好转。
(5) 积极探索加快水利发展的新机制。
以管好资源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为核心,大力推进水利改革的步伐, 努力拓宽投融资渠道, 加快水价改革步伐,稳步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促进水利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编校:张竹琴)
收稿日期:2007 - 05 - 25
作者简介:陈佳,会计师,从事规划设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