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课程纲要

合集下载

幼儿园二十四节气教案

幼儿园二十四节气教案

幼儿园二十四节气教案
标题:幼儿园二十四节气教案
一、课程目标:
1. 让孩子们了解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感受四季的变化。

2. 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提高孩子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3. 培养孩子们热爱自然、尊重传统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
1. 春季篇
(1) 立春:介绍立春的意义,让孩子们画出春天的景象。

(2) 雨水:讲述雨水的由来,做“滴水成珠”的实验。

(3) 惊蛰:解释惊蛰的意思,教孩子们认识昆虫。

2. 夏季篇
(1) 立夏:讲解立夏的习俗,组织“立夏蛋”绘画活动。

(2) 小满:讨论小满的含义,带孩子们去田野里看麦穗。

(3) 芒种:理解芒种的概念,一起种植豆芽。

3. 秋季篇
(1) 立秋:学习立秋的知识,制作秋叶标本。

(2) 白露:解释白露的现象,观察露水。

(3) 秋分:介绍秋分的习俗,绘制秋天的图画。

4. 冬季篇
(1) 立冬:了解立冬的含义,制作冬季主题的手工。

(2) 大雪:解释大雪的原因,堆雪人比赛。

(3) 冬至:介绍冬至的习俗,品尝饺子。

三、教学方法:
采用故事讲述、实物展示、实地观察、动手实践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体验。

四、教学评估:
通过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以及他们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和记忆程度,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估。

五、教学建议:
1.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孩子们思考,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

2. 在活动中,要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做好安全防护措施。

3. 家长也可以参与进来,共同教育孩子,增强亲子关系。

大班24节气课程设计

大班24节气课程设计

大班24节气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大班学生了解并认识24节气,掌握各个节气的特点和时间,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热爱,提高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能够说出24节气的名称和顺序;•了解每个节气的气候特点和习俗;•知道节气与农事活动的关系。

2.技能目标:•能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判断当前节气;•学会用节气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搜集节气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习俗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大班24节气教材》为主线,结合生活实际和地域特色进行调整和补充。

教学大纲如下:1.节气概述:介绍24节气的概念、起源和意义;2.节气特点:详细讲解每个节气的气候特征和自然现象;3.节气习俗:介绍各个节气相关的传统习俗和农事活动;4.节气与生活:分析节气对生活的影响,教授如何根据节气调整生活习惯;5.实践探究:学生观察自然现象,运用节气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主要方法如下:1.讲授法:讲解节气的基本知识和习俗;2.讨论法:分组讨论节气对生活的影响,分享观察到的自然现象;3.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节气案例,让学生学会运用节气知识;4.实验法:学生进行节气相关实验,加深对节气特点的理解;5.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利用网络、多媒体等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和实验设备。

具体如下:1.教材:《大班24节气教材》;2.参考书:涉及节气、气候、农事活动的相关书籍;3.多媒体资料:节气相关的视频、图片、音频等;4.实验设备:用于观察自然现象和进行节气实验的器材。

教学资源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准备,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教案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教案

完整版二十四节气教案【完整版二十四节气教案】注:本教案完整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概念、起源及文化内涵,并结合具体的节气日期,提供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和材料,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传统节气文化。

一、二十四节气概述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历节气划分的产物,每个节气均代表着天体运转、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的特点。

这些节气反映了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发展状况,被誉为中国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瑰宝。

二、节气的起源与文化内涵1. 起源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黄帝时代有关,主要来源于古人对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的观察。

通过观测太阳的高度和位置变化,古人划分出了二十四个节气。

2. 文化内涵二十四节气不仅仅是时间划分的工具,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农事活动。

每个节气都与特定的传统节日、民俗习惯和饮食习惯相结合,反映了中国人民丰收、生活和民族团结的愿景。

三、具体节气及教学活动1. 立春(2月3日左右)立春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农历新年的开始。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了解立春的由来,制作春联、贴窗花传统装饰品等。

2. 雨水(2月18日左右)雨水节气意味着湿润的天气,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教学活动可以包括观察雨水的形成、制作雨滴模型并进行实验等。

3. 清明(4月4日左右)清明节气是传统的祭祀节日,学生可以了解清明的来历并制作纸扎供品、到陵园扫墓等。

4. 立夏(5月5日左右)立夏是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升高。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认识立夏的含义,制作夏季玩具等。

5. 小满(5月20日左右)小满意味着农作物开始进入丰收期。

教学活动可以包括了解小满的特点、种植和采摘小麦等。

6. 芒种(6月5日左右)芒种是麦苗长成芒果的季节,也是农作物生长最迅速的时期。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设计小麦生长实验、制作芒种主题的手工制品等。

7. 夏至(6月21日左右)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日子,学生可以了解夏至的天文现象,制作夏至饮食特色的食物等。

8. 小暑(7月7日左右)小暑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气温持续升高。

二十四节气教案(精选8篇)_2精选全文完整版

二十四节气教案(精选8篇)_2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二十四节气教案二十四节气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十四节气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十四节气教案篇1活动目标1.对探索自然现象产生兴趣。

2.提高观察和辨别能力。

3.了解夏天和人的活动的基本特征。

活动重点:了解夏天的基本特征。

活动难度:掌握夏季人、动物、植物及各种活动的变化。

准备工作:两张挂图,一个西瓜。

活动流程:一、进口户外活动,感受夏天。

指令:“小朋友,夏天到了。

我们站在院子里。

你感觉怎么样?”(引导幼儿感受夏季天气的特点:非常热)二、拓展1.室外观察,寻找夏季植物的特征。

说明:“孩子感觉很热。

我们去看看夏天的小花小草大树是什么样的!”(1)让幼儿观察各种植物,并谈论他们的发现。

(比如大树的叶子很多,有的叶子被太阳晒干了,草和花也被晒干了等等。

)(2)让孩子在头上和身上摸东西。

(引导幼儿知道人在夏季活动后会出汗)2.在室内观察图片,了解动物如何乘凉。

指令:“夏天这么热,你知道小动物是怎么乘凉的吗?”我们回教室看看吧!"(1)这么热,松鼠是怎么乘凉的?大象怎么给自己降温?袋鼠有什么好的消暑方法?(2)根据孩子的兴趣,介绍其他动物的乘凉方法。

3.寻找夏季单品。

说明:“夏天来了。

教师应该使用哪些物品?请帮我找一下!”(儿童书籍)三、结束说明:“夏天孩子最喜欢吃什么水果?”让孩子说说西瓜等水果,活动自然就结束了。

二十四节气教案篇2活动目标:1.学习儿歌,感知和理解儿歌的主要内容。

2.试着根据儿歌的总句型来编织儿歌的句子“刷xx的人”。

对看演示和读儿歌感兴趣,愿意读儿歌和参加游戏活动。

准备工作:1.用彩色油画棒在白纸上画出房子的一角,还有游泳、爬山、骑车、卖瓜、踢足球的图片。

2.张开双臂的红太阳玩偶的拟人化图片。

3.一支着色笔,一些红色颜料和一个太阳头饰。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教学大纲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教学大纲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教学大纲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太阳在地球上的位置和地球自转的规律而形成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

在中国的农耕文化中,二十四节气被广泛应用于农事活动和生活习俗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二十四节气文化,我们需要制定一份关于二十四节气的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的第一部分应该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基本概念和起源进行介绍。

学生们需要了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人民根据太阳的运行规律而制定的时间划分方式,它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识。

同时,学生们还需要了解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下来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进行介绍。

学生们需要了解每个节气的名称、时间和特点。

例如,春分是春季的中分点,表示白昼和黑夜的时间相等;夏至是夏季的中点,表示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冬至是冬季的中点,表示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通过学习每个节气的特点,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变化和人们的生活习俗。

在教学大纲的第三部分,我们应该介绍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的关系。

中国古代农民根据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如播种、收割、施肥等。

学生们需要了解每个节气与农事活动的对应关系,以及为什么要在特定的时间进行相应的农事活动。

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事活动的关系,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农耕文化的智慧和经验。

最后一个部分应该是对二十四节气与生活习俗的关系进行介绍。

二十四节气不仅影响着农事活动,还与人们的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例如,立春是中国传统的新年开始,人们会进行祭祀和祈福活动;清明节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日子;冬至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人们会吃饺子等。

学生们需要了解每个节气与生活习俗的关系,以及这些习俗的起源和意义。

通过以上的教学大纲,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二十四节气文化。

学生们可以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认识能力,以及对农耕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十四节气课程规划案

二十四节气课程规划案

“二十四节气”课程规划案一、课程开设背景及目的中华民族在历经了上下五千年的辉煌与沧桑后,兼容并包,积累了丰厚的各具特色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世代相传,继承发扬。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历法中的一部分,是中国古代先人们在与自然交往中,一定程度上掌握的自然界发展的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为自身服务。

同时,也表现出了千百年来,人在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行为方式。

但是,目前的一些现象令人堪忧。

许多成人对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知之甚少,小学生知道的更少,对于二十四节气的名称、由来、用途、特点等都不清楚。

二十四节气的发展出现了“边缘化”危机。

据了解,目前对二十四节气的研究大多是从科学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研究其文化价值。

对它的教育价值的研究很少,更少有学校将二十四节气纳入其课程资源的一部分。

二十四节气延伸出丰富的文化内容,如文学、科学、健康、艺术等,这些文化对少年儿童的审美情趣、审美感受能力、文化品格和科学态度等方面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学生可以通过了解节气来熟知自然界的规律,感受自然的奥秘。

同时更能使少年儿童乐于亲近自然、探索自然、感受自然,在自然活动得到身心灵的成长。

儿童对二十四节气的认识不会只是浮于表面的符号认识,他们会去发现蕴藏的各种各样的神奇:天气的变化,动物的活动,花朵的盛开,当然还有人们的活动。

教育的作用不是要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多少科学知识,而是让他们从小便发现大自然的美妙与神奇,引起他对周围环境的好奇心,激发他不断探索世界的渴望,这是我们教育要实现的目标之一。

本课程旨在发掘二十四节气中的教育价值并尝试将其融入小学课程,让更多的小学生接受由中国农俗农谚等衍生的丰富的文化内容的教育,以此提高小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文化品格和科学态度等素质。

二、课程内容以《二十四节气歌》为基本内容,融合音乐、语文(古诗、朗读)等基础性课程,并结合运用本地区的节气风俗或者传说。

(一)基础性课程(主要对象为一、二年级)学习《二十四节气歌》(二年级下《语文园地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幼儿园二十四节气教案

幼儿园二十四节气教案

幼儿园二十四节气教案引言:幼儿园是孩子们生活起步的地方,其中的教育教学环节对于他们的成长至关重要。

在幼儿园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认知能力和对于自然界的了解,其中,二十四节气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本教案将以幼儿园二十四节气的教学为主题,通过创设情境、讲故事和互动游戏等方式,提高孩子对于自然界的认知和兴趣。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全貌和含义。

2. 学习与每个节气相关的节日和习俗。

3. 培养对于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感受能力。

4. 提高孩子们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准备1. 幻灯片、图片等教具展示二十四节气的信息。

2. 绘本、故事书和手偶等讲故事所需的材料。

3. 小组活动所需的贴纸、彩纸、画笔等。

4. 音乐和舞蹈教材。

三、教学过程1. 知识导入通过幻灯片和图片展示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和相关信息,引起孩子们的兴趣。

并简单介绍每个节气的大致含义和与之相关的节日和习俗。

2. 讲故事根据每个节气的特点,选择一个相应的故事讲述,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春分这个节气,可以讲述关于生命的故事,如“种子的成长”。

3. 创设情境选择一些节气或节日,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让孩子们体验其中的乐趣和意义。

例如,在立冬这个节气,可以设置一个“温暖小屋”的角色扮演区域,让孩子们感受到冬天的温馨和亲情。

4. 互动游戏设计一些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进行游戏的同时学习更多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

例如,在谷雨这个节气,可以进行“找宝藏”的游戏,让孩子们通过寻找隐藏在教室中的谷雨符号来加深记忆。

5. 小组活动将孩子们分成小组,并为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节气进行深入学习。

他们可以通过绘制画作、制作手工等方式展示所学节气的特点,并分享给其他小组。

6. 集体表演孩子们可以在学习了每个节气的知识后,一起编排一个节目,表演与之相关的音乐和舞蹈。

通过合作和团队意识的培养,加深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理解和记忆。

7. 总结与评价和孩子们一起回顾所学的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并进行评价和总结。

“二十四节气”课程纲要

“二十四节气”课程纲要
加强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家长、社区等参与,争取社会对拓展性学科的关注和支持。
(3)采用积分制评价
采用档案积分卡的形式,过程性评价。
1.积极参与
2.认真落实要求
3.成果优秀展
附评价细则
学习主题
(内容)
课时
内容
实施要求
评价细则
2
二十四节气知多少
走进八卦田
1.积极参与活动
2.能熟背二十四节气歌
2.通过搜集资料,自制二十四节气图、以故事表演、倾情读诗,了解天干地支以及节气与天干地支的内在联系,提高人文素养,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3.通过参观走访,搜集、欣赏、实验、走秀等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实践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主题
(内容)
课时
内容
实施要求
2.基于传统文化的缺失
学生对24节气的学习只停留在识记的层面,对于其背后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少了解。
3.基于学生与生活的断层
学生大都处在“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与生活的脱节、断层,很多孩子连传统习俗都不了解,更谈不上对农作物、农时、养生等的认识。
课程目标
1.通过亲历自然,初识二十四节气。熟知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时间和基本特点,初步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范例一:
“二十四节气”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二十四节气
背景分析
目的和意义
1.基于教材的拓展
语文课本有关于《二十四节气歌》的内容介绍,科学教材也有关于月相、自转公转等板块的学习。但是语文教材中对于《二十四节气歌》的学习要求只停留在了背诵的层面,而科学教材中的知识点也相对零散。因此,通过课程的拓展,让学生有序而有层次地学习了解24节气相关知识显得有必要且重要。

“二十四节气”课程纲要

“二十四节气”课程纲要
加强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家长、社区等参与,争取社会对拓展性学科的关注和支持。
(3)采用积分制评价
采用档案积分卡的形式,过程性评价。
1.积极参与
2.认真落实要求
3.成果优秀展
附评价细则
学习主题
(内容)
课时
内容
实施要求
评价细则
2
二十四节气知多少
走进八卦田
1.积极参与活动
2.能熟背二十四节气歌
“二十四节气”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二十四节气
背景分析
目的和意义
1.基于教材的拓展
语文课本有关于《二十四节气歌》的内容介绍,科学教材也有关于月相、自转公转等板块的学习。但是语文教材中对于 《二十四节气歌》的学习要求只停留在了背诵的层面,而科学教材中的知识点也相对零散。因此,通过课程的拓展,让学生有序而有层次地学习了解24节气相关知识显得有必要且重要。
2
二十四节气知多少
走进八卦田
2
二十四节气与天干地支
自制二十四节气表
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二十四节气的故事
故事汇
6
二十四节气与诗情
为你读诗
2
二十四节气西方文化
讲授
6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秘笈
食蔬时俗、食俗、冬病夏治、艾灸、走访中医馆
4
二十四节气与天气
俗语对联、农时民谚、农具
6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
竖鸡蛋、饼干月相、
服饰秀
3
二十四节气与古画欣赏、邮票收集
学习主题内容课时内容实施要求二十四节气知多少走进八卦田二十四节气与天干地支自制二十四节气表二十四节气的故事故事汇二十四节气与诗情为你读诗二十四节气西方文化讲授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秘笈食蔬时俗食俗冬病夏治艾灸走访中医馆二十四节气与天气俗语对联农时民谚农具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竖鸡蛋饼干月相服饰秀二十四节气与古画欣赏邮票收集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春种养蚕秋收成绩评定形成性评价资料档案袋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优化学生的传统文化储备

二十四节主题课程设计

二十四节主题课程设计

二十四节主题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及其对应的时令特点。

2. 学生能理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气象、地理等学科知识的联系。

3. 学生能了解二十四节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技能目标:1. 学生能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掌握判断二十四节气的技巧。

2. 学生能运用二十四节气知识,进行简单的农业活动规划和气象预测。

3. 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文化作品。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自然界的热爱和敬畏之心,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能够认识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学生能够培养团队协作、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在通过二十四节气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自然、文化、科学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学生特点:五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思考、动手能力,对自然现象和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兴趣。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课程目标,实现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及意义- 引导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掌握其在中国农耕文化中的重要性。

- 课本章节:《季节的变化》2. 二十四节气的具体内容- 讲解春雨惊春清蜇天、夏满忙夏暑相连、秋露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等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时间及其特点。

- 课本章节:《二十四节气歌》3. 二十四节气与自然现象的关系- 分析二十四节气与天气、物候、农作物生长等自然现象的关联。

- 课本章节:《大自然的节奏》4. 二十四节气在生活中的应用- 探讨二十四节气在农业、健康、饮食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 课本章节:《节气与生活》5. 二十四节气的文化内涵- 引导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诗词、民俗等文化的联系。

24节气全部课程设计

24节气全部课程设计

24节气全部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掌握24节气的名称及其在农历中的时间顺序。

2. 学生能理解每个节气所代表的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的意义。

3. 学生能描述节气与季节变化、气候特征之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预测本地在不同节气下的天气变化和农业活动。

2. 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和比较,培养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绘画等形式,表达对节气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通过学习节气知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性,增强环保意识。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合作精神、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以传统文化和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学生特点:考虑到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他们对自然现象和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兴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观察和思考。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升能力。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节气的基本概念与由来- 介绍节气的定义、起源及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地位。

- 分析节气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2. 24节气的详细解读- 逐一讲解24节气的名称、时间及其自然现象和农事活动。

- 引导学生了解节气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如饮食、穿衣、农耕等。

3. 节气与季节变化- 分析每个节气对应的季节特征和气候变化。

- 探讨节气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

4. 节气观察与记录- 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自然现象,记录节气变化。

- 通过图表、绘画等形式,展示节气观察成果。

5. 节气与文化传承- 介绍节气相关的民间习俗、诗词、故事等,弘扬传统文化。

- 分析节气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传统节气校本课程设计

传统节气校本课程设计

传统节气校本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二十四节气的起源、意义及其在中国农业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描述各个节气的特点、农事活动和相应的气候特征。

3. 学生能了解节气与传统节日的关系,以及节气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指导意义。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自然现象,提高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节气知识,进行简单的农事活动规划,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提升表达与沟通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通过节气学习,激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3. 学生在了解节气与生活密切关系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校本课程,结合学生所在年级的知识深度,注重学科融合,将自然、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知识融入课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生特点分析:考虑到学生年级特点,他们在认知、情感和动手能力方面均有一定的基础,但需要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究和体验。

教学要求:1. 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注重知识传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2.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

3. 教学评价应关注学生的综合表现,包括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二、教学内容1. 引言:介绍二十四节气的概念、起源和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节气有初步的认识。

教材章节:《中国古代农业文化》中“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发展”。

2. 节气特点与农事活动:详细讲解每个节气的气候特征、农事活动和民间习俗。

教材章节:《地理》中“气候与农业”、《中国民俗》中“节气与民间习俗”。

3. 节气与自然现象:探讨节气与季节变化、动植物生长的关系,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

教材章节:《自然科学》中“季节变化与生物生长”。

4. 节气与传统文化:介绍节气与传统节日、诗词、书画等文化形式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学校节气特色课程设计

学校节气特色课程设计

学校节气特色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并理解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含义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描述各个节气对应的自然现象、农事活动和民间习俗。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节气对当地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校园及周边环境在节气变化下的自然现象,提高观察和探究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报告等表现形式,展示节气变化对生活的影响,提升表达和沟通技巧。

3.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2. 学生通过学习节气知识,感悟中华民族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学生在了解节气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过程中,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培养绿色生活观念。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校节气特色课程,结合学科知识,注重实践性与探究性,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了解传统文化。

学生特点:针对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究欲望和表达能力。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总结,将节气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通过分解课程目标为具体学习成果,为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依据。

二、教学内容1. 二十四节气的起源与意义:包括节气的定义、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参考教材相关章节,让学生了解节气制度的重要性。

2. 节气与自然现象:介绍每个节气对应的自然现象,如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分析节气对气候、生物、农业等方面的影响。

3. 节气与农事活动:结合当地实际,讲解不同节气下的农事安排和民间习俗,使学生了解节气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4. 节气观察与记录:指导学生观察校园及周边环境在节气变化下的自然现象,进行记录和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5. 节气与传统文化:挖掘节气相关的诗词、故事、谚语等,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小学《二十四节气》校本教材

小学《二十四节气》校本教材
实现可持续发展。
03
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与特点
节气的划分
01
节气划分依据
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 分为24等份,每份为一个节气,共24个节气。
02
节气时间
每个节气大约间隔15天,分布在一年四季中,反映了四季 的气候变化和农事活动特点。
03
节气顺序
按照太阳黄道角度从小到大排列,依次为立春、雨水、惊 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 、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 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气候化与健康
随着节气的更替,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影响。例如,冬至前后是感冒高 发期,人们应该注意保暖和增强免疫力。
节气与饮食养生
每个节气都有与之对应的饮食养生原则。例如,春分时宜食用清淡养阴之品,如 春笋、菠菜等;立夏时节应多吃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绿豆等。
节气与文化传承
传统文化的载体
二十四节气不仅是自然现象的反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二十四节气,学生可以了解古 代天文、历法、气象等方面的知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实践性强
教材中设计了丰富的实践活动,如观察气象、种植农作物 等,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让他们在实际 操作中感受和理解二十四节气。
图文并茂
教材中穿插了大量的插图和图表,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 二十四节气的特点和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 记忆。
文化内涵丰富
教材深入挖掘了二十四节气背后的文化内涵,包括诗词、 故事、民俗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材注重趣味性、互动性和实践性, 通过丰富的活动和任务,引导学生主 动探索和学习。

幼儿园节气项目课程设计

幼儿园节气项目课程设计

幼儿园节气项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了解并描述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及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2. 学生能够认识和区分各个节气,了解每个节气的特点及对应的农事活动。

3. 学生能够掌握至少四个节气的习俗和相关的民间故事。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体验和动手操作,培养观察力、表达力和创造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制作节气相关的手工艺品和绘画作品。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节气项目的展示和分享。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2. 学生能够关注大自然,关爱环境,树立绿色生态观念。

3. 学生能够学会尊重他人,培养合作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幼儿园节气项目课程,以实践性、趣味性和探究性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合作精神。

学生特点:幼儿园学生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和游戏,对大自然有浓厚的兴趣,但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

教学要求:教师应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收获成果。

通过课程目标的分解和实施,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二、教学内容1. 二十四节气概述:介绍节气的起源、意义和在我国农业文化中的作用。

- 教材章节:《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四季”第一章“节气知多少”。

2. 节气认知:学习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节气名称、顺序及其特点。

- 教材章节:《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四季”第二章“四季的节气”。

3. 节气习俗与民间故事:了解各个节气的传统习俗和相关的民间故事,如立春的打春、清明节的扫墓等。

- 教材章节:《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手册》第三单元“我们的四季”第三章“节气的习俗和故事”。

4. 节气观察与体验: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观察,体验不同节气下的自然变化,如植物生长、气候变化等。

二十四节气幼儿园讲课教案

二十四节气幼儿园讲课教案

二十四节气幼儿园讲课教案一、引言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孩子们学习自然知识和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为了帮助幼儿园的教师更好地进行二十四节气的讲课教学活动,本教案旨在提供一套详细的教学内容和活动安排,帮助教师在幼儿园课堂上生动有趣地讲解二十四节气的知识,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材准备1. 《二十四节气诗词集锦》:提供丰富的二十四节气的诗词内容,便于教师使用。

2. 《二十四节气绘本故事集》:包含二十四节气的绘本故事,用于给孩子们讲解和阅读。

3. 制作和收集相关图片和实物道具:如展示二十四节气的图片、节气标志牌、传统节日食物等,用于课堂展示。

4. 制作活动需要的材料:如纸、颜料、画笔、手工制作材料等。

三、教学目标1. 教育目标:a. 培养幼儿对二十四节气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b. 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c. 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集体认同感和团队意识。

2. 知识与能力目标:a. 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时间和代表意义。

b. 学会用简单的语言描述每个节气的特点和相关习俗。

c. 学会制作与节气相关的手工制品和绘画作品。

四、教学内容与活动设计1. 活动一:二十四节气知识梳理a. 内容:通过展示图片和绘本故事,引导幼儿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时间和代表意义。

b. 活动设计:教师用图片或制作的节气标志牌展示,依次介绍并讲解每个节气的名称、时间和传统习俗。

并根据绘本故事,与幼儿共享传统节气习俗的故事。

2. 活动二:绘画创作a. 内容:通过绘画创作,帮助幼儿表达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和感受。

b. 活动设计:教师给幼儿提供白纸、颜料和画笔,让幼儿根据自己对某个节气的理解,自由绘画表达。

教师引导幼儿思考和描述自己作品中表达的节气特点和意义。

3. 活动三:手工制作a. 内容:通过手工制作,让幼儿实践和体验二十四节气的习俗和传统文化。

24节气科普课程设计

24节气科普课程设计

24节气科普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24节气的概念、起源和意义。

2. 学生能了解每个节气的具体时间、特点和相关的农事活动。

3. 学生能掌握24节气与季节变化、气候特点之间的关系。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释实际生活中的节气现象。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记录和比较,掌握分析节气变化的方法。

3. 学生能够运用图表、报告等形式,展示对24节气的理解和研究成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热情。

2. 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培养民族自豪感。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本课程针对的学生群体为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具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课程性质为科普类课程,旨在通过学习24节气,让学生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关注季节变化,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节气的基本概念与起源- 了解24节气的定义及其在我国历史中的发展。

- 探讨节气与太阳直射地球的关系。

2. 24节气的具体内容与特点- 学习每个节气的名称、时间及其对应的气候和农事特点。

- 分析节气与季节、气候之间的关系。

3. 节气与生活实践- 探讨节气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如饮食、穿衣、农事等。

- 学习如何根据节气变化调整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

4. 节气与传统文化- 了解节气与传统节日、习俗的关系。

- 学习与节气相关的民间故事、诗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编排,注重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大纲明确如下:- 第一课时:节气的基本概念与起源- 第二课时:24节气的具体内容与特点- 第三课时:节气与生活实践- 第四课时:节气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课本紧密关联,结合实际教学进度,确保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深入了解节气文化,提高学习兴趣。

节气课程纲要

节气课程纲要

内容简介《节气里的读写:小学生24节气语文课程》以24节气为经线,以读写能力为纬线,采用讲故事、读经典等形式识节气、学成语,积淀语言,普及气候、民俗常识,把语文的学习放入自然的源泉中去,把节气当作写作的内容。

折叠编辑本段图书目录序一跟着节气学语文序二奇妙的"杂"书--写给小读者第1课立春听着老师讲故事:龙女拜观音借着影像认事物:麻雀看着照片学成语:威风凛凛读着名作识节气:城市的麻雀跟着老师看节气:江南的春节随着节气练写作--意志力:拍照写立春第2课雨水听着老师讲故事:崇明水仙的两个传说借着影像认事物:水仙看着照片学成语:春寒料峭读着名作识节气:水仙跟着老师看节气:阳光灿烂的日子随着节气练写作--说明力:说说元宵第3课惊蛰听着老师讲故事:山茶花的故事借着影像认事物:茶花看着照片学成语:春风化雨读着名作识节气:早春茶花赋跟着老师看节气:鸟在惊蛰随着节气练写作--描写力:惊蛰前后第4课春分听着老师讲故事:邓尉探梅借着影像认事物:梅花看着照片学成语:含苞待放读着名作识节气:对一朵花微笑跟着老师看节气:花草开始笑了随着节气练写作--抒情力:春天来了第5课清明听着老师讲故事:寒食节借着影像认事物:樱花看着照片学成语:桃红柳绿读着名作识节气:清明春跟着老师看节气:生如春花烂漫随着节气练写作--敏感力:清明时节第6课谷雨听着老师讲故事:谷雨的由来借着影像认事物:紫藤看着照片学成语:繁花似锦读着名作识节气:紫藤萝瀑布跟着老师看节气:万物崭新而从容随着节气练写作--抒情力:这个季节第7课立夏听着老师讲故事:香樟树的故事借着影像认事物:香樟看着照片学成语:悠闲自在读着名作识节气:小池麦子跟着老师看节气:迎接夏天随着节气练写作--意志力:立夏第8课小满听着老师讲故事:麦子的故事借着影像认事物:麦子看着照片学成语:生机勃勃读着名作识节气:鲜花的早晨跟着老师看节气:岁月繁茂随着节气练写作--描写力:猫咪的小满第9课芒种听着老师讲故事:屈原沉江借着影像认事物:燕子看着照片学成语:嗷嗷待哺读着名作识节气:燕子跟着老师看节气:2011年的端午随着节气练写作--议论力:说说英雄第10课夏至听着老师讲故事:八仙花的传说借着影像认事物:夹竹桃看着照片学成语:舐犊情深读着名作识节气:花的学校跟着老师看节气:最长的白天随着节气练写作--说明力:跟别人说说蜀葵第11课小暑听着老师讲故事:榆树村借着影像认事物:榆树看着照片学成语:姹紫嫣红读着名作识节气:夏跟着老师看节气:暑假,到老家去随着节气练写作--意志力:橘子的幸福第12课大暑听着老师讲故事-:那时候的"低碳" 借着影像认事物:凌霄看着照片学成语:风起云涌读着名作识节气:下大雨跟着老师看节气:在最热的日子里随着节气练写作--议论力:迟开的花朵第13课立秋听着老师讲故事:牛郎织女借着影像认事物:蝉看着照片学成语:出水芙蓉读着名作识节气:爱莲说荷花跟着老师看节气:"立秋"这一天随着节气练写作--意志力:拍照写立秋第14课处暑听着老师讲故事:目连救母借着影像认事物:太阳花看着照片学成语:争奇斗艳读着名作识节气:种一片太阳花(节选>跟着老师看节气:夏天就要过去了随着节气练写作--描写力:苏铁的变化第115课白露听着老师讲故事:嫦娥奔月借着影像认事物:木槿看着照片学成语:秋高气爽读着名作识节气:水调歌头月迹(节选)跟着老师看节气:等待月亮随着节气练写作--记叙力:编故事第16课秋分听着老师讲故事:桂花与桂花酒借着影像认事物:桂花看着照片学成语:枝繁叶茂读着名作识节气:过故人庄没有秋虫的地方跟着老师看节气:天凉好个秋随着节气练写作--敏感力:秋天来了第17课寒露听着老师讲故事:辣椒的歌借着影像认事物:辣椒看着照片学成语:叶落归根读着名作识节气:秋颂跟着老师看节气:菊花还没有开随着节气练写作--说明力:介绍寒露第18课霜降听着老师讲故事:有一种菊花叫醉陶借着影像认事物:台湾栾树看着照片学成语:独行踽踽读着名作识节气:秋风的手跟着老师看节气:雨落无声随着节气练写作--议论力:七嘴八舌话秋天第19课立冬听着老师讲故事:金银花的传说借着影像认事物:金银花看着照片学成语:秋风落叶读着名作识节气:落叶跟着老师看节气:立冬,在天津随着节气练写作--意志力:拍照写立冬第20课小雪听着老师讲故事:陶渊明与菊花借着影像认事物:菊花看着照片学成语:风和日暖读着名作识节气:晚秋初冬跟着老师看节气:叶落、野猫与其他随着节气练写作--描写力:我是一片银杏叶子第21课大雪听着老师讲故事:"金腰带"和"钥匙花"借着影像认事物:红掌看着照片学成语:如影随形读着名作识节气:问刘十九冬天跟着老师看节气:大雪未雪随着节气练写作--描写力:走近苏铁第22课冬至听着老师讲故事:吃冬节丸借着影像认事物:火棘看着照片学成语:松柏之茂读着名作识节气:冬至夜思家风中的鸟巢跟着老师看节气:冬至,夜晚最长最温暖随着节气练写作--敏感力:变化,在冬至第23课小寒听着老师讲故事:蜡梅原本无香味借着影像认事物:蜡梅看着照片学成语:纵横交错读着名作识节气:发寒独秀蜡梅花跟着老师看节气:最美是蜡梅随着节气练写作--记叙力:--的自述第24课大寒听着老师讲故事:祭灶的传说借着影像认事物:迎春看着照片学成语:天寒地冻读着名作识节气:雪跟着老师看节气:去年大寒逢大雪随着节气练写作--抒情力:过年了跋悄悄地提醒立春梅花分外艳,雨水红杏花开鲜;惊蛰芦林闻雷报,春分蝴蝶舞花间。

二十四节气教案

二十四节气教案

二十四节气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二十四节气的来历、特点以及与生活的关系。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来历2.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及特点3.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系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及特点,了解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理解二十四节气的来历及科学原理。

四、教学过程1.导入(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年有四季吗?四季是如何划分的呢?(2)引导学生思考:其实,我国古代的二十四节气,就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将一年分为24个时间段,每个时间段为一个节气。

2.二十四节气的含义及来历(1)讲解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每个节气都有其特定的气候特点,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清明、谷雨、芒种、小满等表示气候的变化;惊蛰、夏至、秋分、冬至等表示自然现象的变化。

3.二十四节气的顺序及特点(1)展示二十四节气顺序表,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朗读。

(2)讲解每个节气的特点,如立春: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清明:春雨绵绵,祭扫先烈;芒种:麦田金黄,收割忙;冬至:白雪皑皑,冰封雪锁。

4.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二十四节气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2)讲解二十四节气与农业、气象、民俗等方面的关系,如惊蛰:春雷响起,百虫复苏;立夏:气温升高,万物生长;秋分:昼夜平分,丰收在望;冬至:寒冷降临,注意保暖。

5.活动环节(1)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节气,讨论该节气的特点、来历以及与生活的关系。

(2)成果展示:每组派代表进行分享,大家互相学习、交流。

(2)引导学生认识到二十四节气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培养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五、课后作业1.熟记二十四节气的顺序。

2.选择一个节气,深入了解其来历、特点以及与生活的关系,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展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二十四节气的含义、来历、顺序及特点,培养了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强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尊重学生的差异,让学生、家长、社区等参与,争取社会对拓展性学科的关注和支持。
(3)采用积分制评价
采用档案积分卡的形式,过程性评价。
1.积极参与
2.认真落实要求
3.成果优秀展
附评价细则
学习主题
(内容)
课时
内容
实施要求
评价细则
2
二十四节气知多少
走进八卦田
1.积极参与活动
2.能熟背二十四节气歌
食蔬时俗、食俗、冬病夏治、艾灸、走访中医馆
4
二十四节气与天气
俗语对联、农时民谚、农具
6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
竖鸡蛋、饼干月相、
服饰秀
3
二十四节气与古画欣赏、邮票收集
6
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
春种、养蚕、秋收
年级拓展性课程申报表
序号
招生对象
人数
课程名称
指导老师
场地、器材等要求
6
二十四节气与农作物
春种、养蚕、秋收
成绩评定
形成性评价
(资料档案袋评价)
促进学生的学习,优化学生的传统文化储备。课程评价应体现学生的发展功能。
(1)多种评价方式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更多的落实形成性评价,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资料,采用学生成长档案袋,记录学生的收获和成长。
(2)多元和互助
2.通过搜集资料,自制二十四节气图、以故事表演、倾情读诗,了解天干地支以及节气与天干地支的内在联系,提高人文素养,传承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
3.通过参观走访,搜集、欣赏、实验、走秀等实践活动,深入了解、实践二十四节气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学习主题
(内容)
课时
内容
实施要求
2.基于传统文化的缺失
学生对24节气的学习只停留在识记的层面,对于其背后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缺少了解。
3.基于学生与生活的断层
学生大都处在“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状态,与生活的脱节、断层,很多孩子连传统习俗都不了解,更谈不上对农作物、农时、养生等的认识。
课程目标
1.通过亲历自然,初识二十四节气。熟知二十四节气的名称、时间和基本特点,初步感受优秀传统文化。
2
二十四节气知多少
走进八卦田
2
二十四节气与天干地支
自制二十四节气表
4
二十四节气的故事
故事汇
6
二十四节气与诗情
为你读诗
2
二十四节气西方文化
讲授
6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秘笈
食蔬时俗、食俗、冬病夏治、艾灸、走访中医馆
4
二十四节气与天气
俗语对联、农时民谚、农具
6
二十四节气与传统节日
竖鸡蛋、饼干月相、
服饰秀
3
二十四节气与古画欣赏、邮票收集
2
二十四节气与天干地支
自制二十四节气表
1.基本绘制
2.二十四节气图绘制美观
3.二十四节气图绘制美观,会据图解说
4.二十四节气图绘制美观,会据图解说且有创意
4
二十四节气的故事
故事汇
6
二十四节气与诗情
为你读诗
1.积极搜集资料
2.录制诗歌1首
3.《为你读诗》投票平台
2
二十四节气西方文化
讲授
6
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秘笈
“二十四节气”课程纲要
课名称
二十四节气
背景分析
目的和意义
1.基于教材的拓展
语文课本有关于《二十四节气歌》的内容介绍,科学教材也有关于月相、自转公转等板块的学习。但是语文教材中对于 《二十四节气歌》的学习要求只停留在了背诵的层面,而科学教材中的知识点也相对零散。因此,通过课程的拓展,让学生有序而有层次地学习了解24节气相关知识显得有必要且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