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精选33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精选33篇)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1
初识《文化苦旅》,还是在七年级背诵表上字里行间的诗意中品会到这本书的魅力,自此,一直未停下追寻的脚步。
终于,有幸读完它。
追寻余秋雨笔下的足迹,仿佛游览完全中国的山水人文。
不过,我渐渐发觉,我读的仅仅是引人入胜的山水人文吗?不,我读的是余秋雨。
他笔下的自己,他对民族历史的解读与回味,他笔下的种种情思和要传达出来的见闻,无不吸引着我,使我梦魂牵萦,回味无穷。
他的笔墨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吸引力,使我对中华文化条条框框的固有思想一次又一次被打破。
莫高窟“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苍凉的沙漠不仅仅是望不到边际,天地共色的不毛之地,而是“深得天地之韵律的历史余韵”;庐山不仅仅是高峻的山峰,更是“鸿儒云集,智能饱和的圣地”;苏州园林不但有小桥流水,还有“清晨的残梦,历史的浩叹”……
对这些只言片语有了深深的共鸣感和认同感,自然就喜欢上了余秋雨先生笔下的文字。
正如我喜欢历史,中国的那股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熏陶着我们,我们为何不加以思考和探寻?在我看来,这本书里的散文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交织在一起,加上磅礴而行云流水的文风,在立意上提高了层次的同时,也牵动了读者的心灵。
不过纵观全文,我内心深处的一个问题始终得不到解答——这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他到底苦在何处?是这条探寻文化的漫漫长路孤独又艰辛,还是对如过往云烟般历史的消散的感慨?或许余秋雨也有他的难言之隐,亦或是我年纪尚轻,不能完全读懂这本书。
不过我坚信,时间能改变一切,相信自己往后定会寻找到心底的那份答案。
感谢余秋雨先生,文化道路上的旅行仍然漫长,我时刻追随您的脚步。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2
倘若读懂了作者“借古人的尸,还自己的魂”的深隐之意,便会觉得这是一篇作呕指数很高的“文化散文”,与其说通篇都在兜售着“文化”这个已被其弄得俗得不能再俗的空泛概念,倒不如说是一个文化人急于想做官的心灵告白,整篇文字都流露出作者浓厚的“官本位”的思想意识,甚至十分露骨的用“倒是现任柳州市副市长的几句话使我听了眼睛一亮。
”这样肉麻的话来直接会通今古,就差从棺椁中拉出柳宗元来现场讲几句了,并且说“从根子上使柳州开通”的乃是因了“柳宗元和其他南下贬官”,柳州当代的开放和崛起是否真是“从根子上”靠了千年之前的南下贬官们的文化遗产,我不清楚,但我清楚的是余秋雨的醉翁之意不在酒,没忘记格外强调了这位副市长“也是个文人”,那么我们可以说他余秋雨也是个“文人”,而且是级别更高的大文人,那么中国若想“从根子上”好起来,实在只有起用这群大文人、小文人们来做大官、小官这一条不二法门了?可以说透过此文,我们完全看得出余秋雨骨子里几乎全然未消化现代法治社会、宪政民主的政治理念,他或许知道一些理论,但他接受的却是比当代新儒家还要保守的政治文化意识,这样的结果,是做官的附庸风雅操控着文化,文化人附势权力卖弄着文化,可笑的是余在文中竟还哀叹柳宗元失去了“个人的意义”,在官本位的专制体制下,个体当然无法独立或倍受压制,余既然看到了这点,却不向制度问责,而把希望寄托在“文人作官”的“人治”上,殊不知他岂是真在替古人鸣冤?“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罢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3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篇__,我认为这一篇极其经典。
我并没有去过莫高窟,以前是很想去的,滚滚黄沙,大漠孤烟,却有敦煌壁画,亦真亦幻。
可现在我真的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那里。
我不配,我不能去真正的领悟古人对宗教的热忱,不能真正的感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辛劳和付出,不能更深地领会那个时候一个民族深重的危机并不只是外国的侵略,清政府的软弱无能。
去了跟没去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再次加快了这些色彩脱落的速度,何况我要怎样去看那个早被搬空了的藏经洞?所以就不要去了。
敦煌本该失中华最值得骄傲的,比之长城它多了绚烂,比之皇宫它多了内涵,可最后它却是中华之伤。
在第二节里,余秋雨一开始并没有写他自己的感受,而是两段的叙述,他写王道士怎样将洞壁上的“唐代笑容”、“宋代衣冠”刷白。
他写王道士怎样将塑雕“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余秋雨的笔触很轻,只是略加了些修饰,读来却痛入骨髓。
我自认为不是易动感情的人,别人可以看到哭的故事,我最多也只是皱眉或者面无表情。
可能这次是真正的感受到了笔者压抑在文字下的心情,并且被他带动了。
我想他写的时候一定是在苦笑吧?苦是痛苦,笑是惨笑。
之后的一段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
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只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
“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
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一片惨白。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4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处处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说中国文化是太平洋的话,那么余秋雨就是一个航海家,而我也勉强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随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
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陈景润那样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说是飞翔,从山脚飞向山顶,从江南飞向那更远的地方。
第一站,我们来到了道士塔。
青砖黄泥,这再普通不过;细细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机,可是这也是一种耻辱。
道士塔只是个普通的佛教地方,可当那王道士开掘了一门永久性学问的洞穴后,这儿再也不普通。
王道士也成了达官贵人宠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谀逢迎的官场的中国的古文物,它们的清白也渐渐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国友人的不客气,王道士的傻笑,中国古文物就此一车一车地安全运出国境,王道士与外国友人的寒暄,唉!伤心欲绝!经历如此难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个三峡吧,离开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刘备罢了。
也许三峡之流正是为了这两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争流着。
放眼现在,三峡大坝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国人逐渐满足了自己对能源的需求,这无不是三峡的功劳。
无论怎样,三峡蕴藏着无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点儿跌宕而已。
对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无休止的,那是因为人生也是个无休止的边界。
就正如智者说不在乎你拥有多少钱,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钱。
同样不在乎你有多聪明的头脑,就在乎了有多少有内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罢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5
自从余秋雨先生走遍世界山河,以新奇的视角写下《文化苦旅》这本书后,引起了全国人民出门旅行的浪潮,可是却没有出现第二本《文化苦旅》。
为什么呢?
我开始思考余秋雨先生看世界的态度与角度。
余秋雨创作的历史并不是抽象的历史,他试着与历史对话,与历史共鸣,在自身与历史的交谈中形成了他独特的文风、独特的情怀。
他厌倦了虚伪的官场,正如东晋陶渊明一般,他想着离开案头,换上一身远行的装束去旅行,他并不同一般人一样为了轻松、为了猎奇、为了开阔眼界而出行,而是为了“寻找一所横亘千年的人格学校”。
正是因为这种意图,使他与世界文化更近,使他的“苦旅”倒不像苦旅,而是一场人文、自然、历史的盛宴。
纵观全书,并没有多少优美的词句,华丽的辞藻,其间多的是睿智的语言,是一篇篇通俗的故事。
余秋雨先生也并未对山水名胜作具体的描写,只是笔锋一转,便描绘出了一幅幅浓郁而又深沉的人文图景,紧跟着便进入了直抒式的咏叹,继而以纵横四海的气势挥洒着对中国古文化历史的种种遐想与议论。
它解读了历史的苍凉与大漠黄河文化的兴衰,以一种全新姿态去评价、思考人生与未来。
作者是以一个文化人的姿态,站到了时代的角度上,淋漓尽致地表现着自己的观点。
身为一个普通人,我们是否能用这种不一样的专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角度去观察、去审视这个世界呢?如果做到了,余秋雨先生的文迹与足迹就不会再让我们望尘莫及了吧?
或许余秋雨先生也正是像我们一样由一个普通人慢慢走来,带着不一样的眼光与角度,渐行渐远,却终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6
书中作者所有的情感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但在所有情感中,我感受到了寂寞。
__本身是不会骗人的。
《莫高窟》里,莫高窟从繁盛又渐渐被人遗忘。
“整个画面出现了扬眉吐气般的快乐,只能是唐朝。
”到“明清时期的莫高窟,已经没有
太多东西可以记住。
”是文化的辉煌与寂寞。
那些不懂得珍惜文化的人终究会遭人唾弃和遗忘,但文化却在寂寞中消失,只剩残骸,没人听到作者对文化的叹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名句也不再出现,阳关的诗人们是寂寞的,当年文化的巅峰变成了眼前的荒凉。
西出阳关的诗人越来越少,而阳关终成废墟。
作者这样不忍心地让阳关继续寂寞下去。
《杭州宣言》,白居易和苏轼被贬,人们毫不知晓大诗人的存在,在寂寞里,他们筑成了今日依旧繁华的苏堤与白堤。
《黄州突围》,名人惨遭的待遇。
苏东坡的优异让人妒忌而疏远,不说舒亶,李定,王珪,李宜之这样心胸狭隘的人,竟让昔日挚友沈括离他而去。
苏东坡曾经的半生为朋友而活,而朋友在他最失意的时候,离开了他不能不说,东坡后来的辉煌成就始于黄州,诞生于寂寞。
跳出__本身来说,在历史中许多人在他成就辉煌的时刻,也无法逃离寂寞。
一个人如果要得到什么,那么他必定要付出些什么。
我在《文化苦旅》里,体会到了一丝无奈,寂寞的旅途而让余秋雨尝到了真正的文化,真正的“苦”。
不知作者是否怀揣着这样的心情去创作这篇__,但我的内心接收到了这份寂寞。
也许下一次读《文化苦旅》会收到不一样的心情,会产生不一样的观点。
但这就是在书中探寻的过程。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7
每一次,读《文化苦旅》,就好象身陷一场沙尘暴,在深沉的文字之间步履维艰,被千年沉淀的沧桑感压得抬不起身子来。
从来都是很骄傲,骄傲于盛唐的艳丽,骄傲于祖先的智慧。
从来都是很心疼,心疼中华大地的伤痕累累,心疼中华蒙受的耻辱。
但是读完这本书,我又开始心疼中华文化的步步艰辛。
沿着历史碾过的痕迹,伫立于敦煌千年的风沙中,听风声里无奈的叹息,身处阳关落雪处,望一眼故人褪色的青衫;包裹在天一阁中,触摸范氏一族代代坚持的守护。
这里,有中华文化的积累像流水般溜走,有历代工匠的梦銹刻的婀娜的身姿,有四面边声连角起的恢宏战场,有君子其役,不知何期的忧愁哀伤,有李白对酒当歌的豪情,有与扬州八怪渲染笔墨的意想。
王道士慷慨地送出敦煌中祖先留下的瑰宝一箱又一箱,我们看着这些触目精心的数字,让心一阵又一阵地抽搐;莫高窟静静地藏在广袤的沙漠中,外表只是一座小山包,可它却把宗教和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载歌载舞。
废墟在历代的颠簸中坍塌,重建又坍塌又重建;阳关倒在中华民族的精神领域中,在朔风中越来越黯然。
也许一个中学生对于这些历史并不能理解得太深入,可是,作为一个中国的孩子,真得好好看看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文化。
并不是书本上的之言片语就能撑起一个华夏的文明,我们在追求那些无所谓的明星时,是不是应该转过身来,追捧已经消逝的宏大?在匆忙的脚步中,拾起一丝空闲,静看细水流长,细数庭前花落。
我不是一个学者,也不是名家,我只是一名中学生,深深地爱着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文化。
让这艰难的中华文化,走进我们的心吧,只需轻轻地蹲下身,摸一摸文化的土地,便能感受到沉淀的沧桑。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8
信客是一个非常“苦”的职业,不仅身体“苦”,更是心灵“苦”。
信客这个职业早已远离我们,但我们能从余秋雨生动的语言中穿越回当时。
这个工作更像是一个民众福利:工资少的可怜,干的活却最多。
还要遭到外界的质疑,这不就是“信客精神”吗?
信客精神是为他人着想的,老信客受到外界的质疑后决定不当信客。
他首先做的不是抱怨这个世界的不公,而是尽快找到继承人,好让村子再与外界联系,这种精神在当今是十分匮乏的,有的人在地铁上独占几个座位,有的人这样篮球场上还不允许别人参与……从今天起,做一个为他人着想的人,把别人的感受当做自己的感受,把自己所拥有的当做别人所拥有的。
信客精神是侠义的。
宋达在遇到一些不公的事,或对国家不利的事都拔刀相助,毫不退缩。
当今社会同样缺少这样的人,有的人因害怕得罪别人,视而不见,有的人甚至加入反派,并从中谋取利益……从今天起,做一个侠义的人,把别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把别人的痛苦当做自己的痛苦。
这篇__不止赞美了信客精神,还讽刺了人们多疑的性格,以及人云亦云的恶习。
要是没有这些人作怪,老信客就不会失去工作。
这就体现了当时单向信任的现状,老信客信任叶渡,但全村人都不信任他,对此,我们只能叹息老信客的不幸。
从今天起,做一个能信任别人的.人,宁可天下人负我,我不负天下人。
引用海子的诗歌名句,串起全篇;三段论式行文,利落清晰。
用他人的故事,滋养我们的生命——这就是读书的意义之一。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9
提起余秋雨,可能想说得太多,满腔话语积压于心底,随时都有迸发出去的可能。
但我还是愿意只打开一个小口,让那话语如涓涓细流一样涌出,将自己再次滋润。
读余秋雨的第一篇散文,是他的《文化苦旅》的开篇之作——《道士塔》。
当时,我第一遍读,愤恨;第二遍读,无奈;第三遍读,就只有压抑了。
目睹的一个个惊人的流失数字,我的压抑与它共存。
王元禄是个罪人,没有错。
但是,将敦煌文化的大量流失、出卖之罪完全归咎于他——那样一个20世纪初中国随处可见的猥琐、短目之人,更像是嘲笑自己。
因为,他的卑微,实在不配承受这
罪。
他意识不到这份文明的伟大与灿烂,他只知道一百卷经卷值一个铜板,一车古画值三块大洋;他只知道如果在飞天甜美、神秘的微笑上刷一点白石灰,墙壁就干净了;他只知道本以强盗身份来这里的斯坦因,是西方来东方“取经“的人。
他的卑微,承受不起这罪!我的压抑与这些耻辱共存。
正像余先生喊出的:“我好恨!”
终于,《莫高窟》紧随其后,让我稍稍欣慰,余先生用敦煌壁画上明快的、油彩一般的语言,从诞生曙光的时候起,描绘到飞天腾空撒花的唐初鼎盛之期。
欣慰于毕竟我们厚重的土地,还以它三千年孕育出的魔力,留住、或是说吸引住了一部分文明,就算是文明的碎片,也能使后人从中拾取精华,沐浴灵魂。
唐后,风格一次次改变,风沙一次次动摇这里,但是,风骨从未泯灭过。
然后,飞天神秘的微笑朝向了日不落,这微笑后面是愤恨,是压抑,是无奈……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10
第一次知道余秋雨这个人时,我才只有一年级,偶尔在《语文新天地》上见过他的名字。
而现在,我则在《行者无疆》、《文化苦旅》中,细细地品味他的__……
《文化苦旅》诉说着一个个中国古文化,外国文明的盛兴、衰落。
余秋雨将它们讲述地栩栩如生,他游历四方,将所有的感悟都写了下来,便有了此书。
书中的“苦”并非肉体上的辛苦,而是那些不朽的文明经历过的风霜雨雪,经历过的不为人知的秘密……
全书的主调是凭借事物以寻求文化的灵魂,人生的真谛。
作者以艺术家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惨不忍睹,壮丽,凄惨的画面:王道士——王圆?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逃荒到甘肃,做了道士。
几经周折,不幸由他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他从外国冒险家手里接过极少数的钱财,让他们把难
以计数的敦煌文物一箱箱运走。
“飞天”古壁画被王圆?用石灰刷白:“这样才干净。
”阳关古址一片凄凉、荒无人烟,一望无边的古战场尸骨遍地……
我深深地感觉,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真得很耀眼,很璀璨,但过去很多人都不重视,中华伟大的作品都白白被糟蹋。
我真想回到过去,告诉那些人:“求求你们,不要再这样了!这些都是艺术瑰宝呀!”但在他们眼中,这些东西毫无价值,再大的发泄也是空气一堆,换来的是他们一脸茫然……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11
文化苦旅,在文海中遨游;文化苦旅,在学海中航行。
这是一本集历史、山水、人文的散文集。
读历史,知名人名事;读山水,览大江南北;读人文,赏民风民俗。
它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的心灵。
为什么叫《文化苦旅》?先说一个现象:中国人每当假期,总想去名胜古迹旅游。
我们向往的,仅仅是景色吗?当然不是,游客更想体会的是文人曾经的情怀,去寻觅曾经使人陶醉的诗意,去感悟意味深长的哲理。
当我们徜徉在古圣先贤曾流连忘返的花径绿洲时,仿佛瞬间与先贤们产生了穿越千年的心灵对话,人们想借此对国家、历史产生新的理解与感悟。
余秋雨先生,正是想借此来弘扬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伟大的精神。
但是,这种精神并不好悟,需要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去思考、体会,才能领悟到真谛。
“回去吧,时间已经不早,怕还要下雪。
”这意味深长的语句出自这本书里的《阳关雪》。
阳关,这个地名是那么令人荡气回肠!“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的真情和儒雅已在阳关道飘荡千年,他所表达的阳关,是威武雄壮的,寄托了深深的友谊……唐人就是这样,再大的困难也抵挡不住他们前进的步伐,扼杀不掉他们乐观。
如果每个人都如此乐观,那这个社会将更加美好。
阳关,我觉得它是中华民族品质的象征,它屹立在黄沙之中,昂首挺胸,眺望远方,这不是中华儿女的坚强性格吗?它开放积极,丝绸之路在它脚下通往西
域,向世界展现中国的风姿,这不是中华儿女的博大胸怀吗?但是几百年后,余秋雨来到阳关,看到的只是土墩、沙坡、荒草、石碑,还有残雪……阳关被废弃,阳关的坍塌,使中华民族更有骨气。
阳关之后,再无阳关!
苦,苦如开山,功成始得琼瑶;旅,旅如探险,完后必获璞玉。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12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__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__,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
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
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
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__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__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
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13
天寒夜梦台风来,落霜墙角阴心间。
这种历史风格,不嚣张也不冷清,一切都在无声之中淡漠,在看似平静中凄凉。
伴随着余秋雨先生的足迹,我愈书行。
不知天一阁,你是否安好。
文化的命运交错,你曾记得有一个叫范钦的年轻书生,将你充实,将你覆满笔墨清香。
那一刻,你便有了生命,一种来自灵魂深处生命的气息,跳跃不息。
也许,这就是书籍的力量吧,穿越千古而不朽,用看似无情的文字告诉你人世间无数的恩恩怨怨和灵韵成章。
纵然世间的一切气息都随风飘散了,但文字依然可以永留于世,终可传千古。
但水火无情,脆弱的文明,被风卷残云,支离破碎,散落一地,正如余秋雨老师在书中那如泣如诉的呼唤:“上天,可怜可怜中国和中国的文化吧!”
你只是单一的,迷离的望着远方,似乎在等着,等你的主人,等你那些丢失的记忆和沿袭上百年的痕迹。
一切的一切,你都默默记着,似乎那时的你,才是真正的你,才是最美的你。
一代文化良知在被唤醒,思考着你存在的真谛。
而你,似乎在哭泣。
天一阁!
历史的辛酸,伴着泪水,在你空荡的阁楼中盘旋。
时光不能永恒,这里写满了屈辱抗争,这里写满了悲哀华殇。
这里终是凭借穿越上百年的风骨灵韵得以留存。
且问你存在的凭据是什么,也许你存在的凭据就在历史长河中,就在那些不知去向的书籍中,就在范家人世世代代充满希望的目光中。
轻轻脚步,踏上你饱经风霜的楼梯,不知道你,天一阁,是否会想起那个叫范钦的书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