苯(BENZENE)化学物质安全资料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安全资料表
序号:1 4第1 页/ 6 页
一、物品与厂商资料
物品名称:苯(BENZENE)
物品编号:-
制造商或供货商名称、地址及电话:-
紧急联络电话/ 传真电话:-
二、成分辨识资料
纯物质:
中英文名称:苯( B E N Z E N E )
同义名称:B E N Z O L 、CARBON OIL 、C O A L NAPHTHA 、CYCLOHEXATRIENE
化学文摘社登记号码(CA S No . ):00071-43-2
危害物质成分(成分百分比):1 0 0
三、危害辨识数据
最重健康危害效应:可能造成血液和骨髓形成受损。
吞食或呕吐可能造成倒吸入肺。
为一致癌物。
要危环境影响:具生物降解性,当释放至土壤及水中,预期会挥发掉。
害与物理性及化学性危害:其液体和蒸气高度易燃。
搅动或流动可能积聚静电。
蒸气比空气重,会传播至远
效应
处,遇火源可能造成回火。
液体会浮在水面上,火灾可能随水传播开。
高温分
解生成毒气。
特殊危害:-
主要症状:头痛、困倦、头昏眼花、晕眩、麻醉、呼吸衰竭、刺激感、皮肤炎、支气管肺炎、胸部紧缩、呕吐、脉搏加速、步伐摇晃、肺水肿、白血病。
物品危害分类:3( 易燃液体)
四、急救措施
不同暴露途径之急救方法:
吸入:1 .施救前先做好自身的防护措施,以确保自身的安全。
2 .移除污染源或将患者移至新鲜空气处。
3 .如果呼吸困难,于医师指示下由受过训的人供给氧气。
4 . 避免患者不必要的移动。
5 . 肺水肿的症
状可能延迟达 48 小时。
6 . 立即就医。
皮肤接触:1 . 必要时则戴防渗手套以避免触及该化学品。
2 . 以温水缓和冲洗受污染部位 20 分钟或直到污染物除去。
3 . 冲水中脱掉受污染的衣物、鞋子和皮饰品。
4 . 立即就医。
5 . 需将污染的衣服、
鞋子以及皮饰品须完全洗净除污后方可再用或丢弃。
眼睛接触:1 . 必要时则戴防渗手套以避免触及该化学品。
2 . 立即将眼皮撑开,以缓和流动的温水冲洗污染的眼睛 20 分钟或直到污染物除去。
3 . 避免清洗水进入未受影响的眼睛。
4 . 如果刺激感持续,
反复冲洗。
5 . 立即就医。
食入:1 .若患者即将丧失意识、已失去意识或痉孪,不可经口喂食任何东西。
2 .若患者意识清楚,让其用水彻底漱口。
3 . 切勿催吐。
4 . 给患者喝下 240~300 毫升的水,以稀释胃中的化学品,若有牛奶可于喝水后在给予牛
奶喝。
5 . 若患者自发性呕吐,让其身体向前顷以减低吸入危险,并让其漱口及反复给水。
6 . 若呼吸停止立即由
受训过人施予人工呼吸,若心跳停止施行心肺复苏术。
7 . 立即就医。
物质安全资料表
序号:1 4第2 页/ 6 页
最重要症状及危害效应: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对急救人员之防护:应穿着 C 级防护装备在安全区实施急救。
对医师之提示:1 . 患者吸入时,考虑给予氧气。
2 . 误食时,考虑洗胃。
五、灭火措施
适用灭火剂:化学干粉、二氧化碳、泡沫。
灭火时可能遭遇之特殊危害:1 . 液体极易燃,室温下可能被引燃。
,液体会累积电荷,蒸气比空气重会传
播至远处遇火源而回火。
2 . 高温会产生毒气,火场中的容器可能会破裂、爆
炸。
3 . 会累积在封闭空间内,导致毒性和引燃的危险性。
特殊灭火程序:1 . 撤退并自安全距离或受保护的地点灭火。
2 . 位于上风处以避免危险的蒸气和有毒的分解物。
3 . 灭火前先阻止溢漏,如果不能阻止溢漏且周围无任何危险,让火烧完,若没有阻止溢漏而
先灭火,蒸气会与空气行程爆炸性混合物而再引燃。
4 . 隔离未着火物质且保护人员。
5 . 安全
情况下将容器搬离火场。
6 . 以水雾冷却暴露火场的贮槽或容器。
7 . 以水雾灭火可能无效,除
非消防人员受过各种易燃液体之灭火训练。
8 . 如果溢漏未引燃,喷水雾以分散蒸气并保护试
图止漏的人员。
9 . 以水柱灭火无效。
10. 大区域之大型火灾,使用无人操作之水雾控制架或自
动摇摆消防水瞄。
1 1 . 尽可能撤离火场并允许火烧完。
12. 远离贮槽。
1 3 . 贮槽安全阀已响起
或因着火而变色时立即撤离。
14. 未着特殊防护设备的人员不可进入。
消防人员之特殊防护装备:消防人员必须配戴全身式化学防护衣及正压空气呼吸器(必要时外加抗闪火铝质
被覆外套)。
六、泄漏处理方法
个人应注意事项:1 .在污染区尚未完全清理干净前,限制人员接近该区。
2 . 确定是由受过训之人员负责清理之工作。
3 . 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
环境注意事项:1 . 对该区域进行通风换气。
2 . 扑灭或移开所有发火源。
3 . 报告政府安全卫生与环保相关单位。
清理方法:1 . 不要碰触外泄物。
2 . 避免外泄物进入下水道、水沟或密闭的空间内。
3 . 如可在安全状况下阻止或减少溢漏,设叉阻漏及减漏。
4 . 用砂、泥土或其他不与泄漏物质反应之吸收物质来围堵
泄漏物。
5 . 少量泄漏:用不会和外泄物反应之吸收物质吸收。
已污染的吸收物质和外泄物具有
同样的危害性,须置于加盖并标示的适当容器里;用水冲洗溢漏区域。
小量的溢漏可用大量的水
稀释。
6 . 大量泄漏:联络消防,紧急处理单位及供货商以寻求协助。
七、安全处置与储存方法
处置:
1.此物质是极易燃性和毒性致癌液体,处置时工程控制应运转及善用个人防护设备,仅可能使用密闭式操作系统;工作人
员应受适当有关物质之危险性及安全使用法之训练。
2 . 若有此物质释放应立刻戴上呼吸防护具且离开,直到确定释放的严
重性。
3 . 溢漏或通风不足应立即向上呈报。
4 . 工作区应有立即可得之逃亡型呼吸防护设备。
5 . 熟知中毒的征兆及症状,
若有不适立即呈报。
6 . 除去所有发火源并远离热及不兼容物。
7 . 工作区应有“禁止抽烟”标志。
8 . 液体会累积电荷,
考虑额外之设计以增加电导性。
如所有桶槽、转装容器和管线都要接地,接地时必须接触到裸金属,输送操作中,应降低
流速,增加操作时间,增加液体留在管线中之时间或低温操作。
9.当调配之操作不是在密闭系统进行时,确保调配的容器
和接收的输送设备和容器要等电位连接。
10 . 空的桶槽、
容器和管线可能仍有具危害性的残留物,未清理前不得从事任何焊接、切割、钻孔或其它热的工作进行 11. 桶
槽或贮存容器可充填惰性气体以减少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1 2 . 作业场所使用不产生火花的通风系统,设备应为防爆型。
13 . 保持走道和出口畅通无阻。
14 . 大量操作的区域,考虑安装溢漏和火灾侦测系统及适当的自动消
防系统或足够且可用的紧急处理装备。
15. 作业避免产生雾滴或蒸气,在标示专用的指定区内( 如排烟柜、手
套箱、隔离橱柜等装置并保持适当气流流动或负压状态) 操作并采最小使用量,操作区与贮存区分开。
16 . 必
要时穿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以避免与此化学品或受污染的设备接触。
17. 不要与不兼容物一起使用( 如过氧
化钠、过氧化钾) 以免增加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18. 使用兼容物质制成的贮存容器,分装时小心不要喷洒出来。
19. 不要以空气或惰性气体将液体自容器中加压而输送出来。
2 0 于实验室入口,贮存区和专用的指定区张贴警告标示。
21.纪录收获日期、开启日期和使用量。
22. 保持工作区清洁,使用容易除污的工作表面。
23. 当连接
真空系统使用时,不可污染空气或水系统,单独使用真空系统并将废气排至排烟柜。
2 4 . 实验室的气流仅可能是低于污染区流向高污染区。
25 . 除非调配区以耐火结构隔离,否则不要在贮存区进行调配工作。
2 6. 使用经
认可的易燃性液体贮存容器和调配设备。
2 7. 不要将受污染的液体倒回原贮存容器。
2 8. 容器要标示,不使用
时保持紧密并避免受损。
29. 操作区附近应有适当的灭火器和清理溢漏设备。
储存:
1.贮存在阴凉、干燥、通风良好以及阳光无法直接照射的地方,远离热源、发火源及不兼容物。
2 . 贮存设备应以耐火材料构筑。
3 . 地板应以不渗透性材料构筑以免自地板吸收。
4 . 门口设斜坡或门坎或挖沟槽使泄漏物可排放至安全的地方。
5 . 贮存区应标示清楚,无障碍物,并允许指定或受过训的人员进入。
6 . 贮存区与工作区应分开;远离升降机、建筑物、房间出口或主要通道贮存。
7 . 贮存区附近应有适当的灭火器和清理溢漏设备。
8 . 安装溢漏侦测和警报系统,使用接地不产生火花的通风系统防爆设备和安全的电器系统。
9 . 定期检查贮存容器是否破损或溢漏。
1 0. 检查所有新进容器是否适当标示并无破损。
11 . 限量贮存。
1
2. 以兼容物质制成的贮存容器装溢漏物。
1
3. 贮桶接地并与其它设备等电位连接。
1
4. 贮存易燃液体的所有桶子应安装释压阀和真空释放阀。
15 . 依化学品制造商或供货商所建议之贮存温度贮存,必要时可安装侦温警报器,以警示温度是否过高或过低。
1 6. 避免大量贮存于室内,尽可能贮存于隔离的防火建筑。
1 7. 贮槽之排气管应加装灭焰器。
1 8. 贮槽须为地面贮槽,底部整个区域应封住以防渗漏,周围须有能围堵整个容量之防液堤。
19. 空桶应分开贮存并保持密闭。
八、暴露预防措施
眼睛防护:化学安全护目镜、护面罩。
皮肤及身体防护:连身式防护衣、工作靴。
卫生措施:1 . 工作后尽速脱掉污染之衣物,洗净后才可再穿戴或丢弃,且须告知洗衣人员污染物之危害性。
2 . 工作场所严禁抽烟或饮食。
3 . 处理此物后,须彻底洗手。
4 . 维持作业场所清洁。
九、物理及化学性质
十、安定性及反应性
安定性:正常状况下安定
特殊状况下可能之危害反应:1 . 过氧酸钠、过氧酸钾─ 会自燃。
2 . 酪酸酐、过锰酸、氯─ 会爆炸。
3 . 硝酸、臭氧、二硼烷、卤素间化合物( 如二氟化溴、五氧化溴、三氟化氯、
五氟化氯、五氟化碘、七氟化碘、二氧二氟、二氧四氟硼酸盐、过锰酸、过氧
二硫酸、过氧硫酸) ─ 可能起激烈反应增加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4 . 金属过氟
酸盐( 如过氯酸银) ─ 若自苯结晶会自行爆炸。
5 . 硝酰过氯酸盐─ 会轻微
爆炸和闪火。
6 . 六氟化铀─ 起激烈反应。
应避免之状况:1 .静电 2 . 火花。
3 . 明火。
4 . 热和引燃源。
应避免之物质:过氧酸钠、过氧酸钾、酪酸酐、过锰酸、氯、硝酸、臭氧、二硼烷、卤素间化合物、二氧二氟、二氧四氟硼酸盐、过锰酸、过氧二硫酸、过氧硫酸、金属过氟酸盐、硝酰过氯酸盐、六氟化铀。
危害分解物:—
十一、毒性资料
急毒性:吸入:1 . 长期暴露会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导致困倦、头晕、头痛、恶心、丧失协调功能、混淆和丧失意识。
2.
暴露于25 ppm没有影响,50 ~150 ppm产生头痛和疲倦、刺激鼻子和喉咙,暴露20000ppm下5 到10 分
钟可能导致死亡。
3.一般急性暴露不会累积导致血液和免疫系统受损。
皮肤:1 . 经皮肤微量吸收,为慢性作用,刺激皮肤。
眼睛:1 . 可能刺激眼睛。
食入:1 . 食入后很容易吸收引起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其症状如吸入所述。
LD50( 测试动物、吸收途径) :93 0 mg/kg( 大鼠、吞食)
LC50( 测试动物、吸收途径) :9980 ppm/7H( 大鼠、吸入)
局部效应:2 0 m g / 2 4 H ( 兔子,皮肤) 造成中度刺激。
2 mg/24H( 兔子,眼睛) 造成严重刺激。
致敏感性:-
慢毒性或长期毒性:1 . 苯会造成白、红血球及血小板的形成受损,受害程度及影响何种细胞因人而异。
2 . 可能影响骨髓,但与暴露时间及强度不直接相关。
3 . 长时间低浓度暴露会损害神经系统,典型症状有:听
力影响、长期头痛、晕眩、昏厥、视力受损,平衡感降低。
4 . 重复长期接触会使皮肤发炎、干燥
鳞状及起泡。
5 . 苯会引起白血球癌症。
6 . 苯会穿过胎盘于胎儿血液中出现。
对女性引起月经不
规则。
7 . 苯会使高度暴露的工作者染色体不正常。
特殊效应:50 ppm/24H( 怀孕 7 - 1 4 天雌鼠,吸入) 造成胚胎中毒。
IARC 将其列为 G r o u p 1 :确定人类致癌。
ACGIH 将之列为 A 1 :确定人类致癌
十二、生态资料
可能之环境影响/ 环境流布:
1 . 生物蓄积是不被预期,会由皮肤、肺、尿排出。
2 . 土壤、淡水及海水的生态族群中,有许多微生物均可将苯分解掉。
3 . 释放至水中,预期很快会由水中蒸发掉。
4 . 在空气中,会与氢氧自由电子基结合,其半衰期约为 6 天,另外因苯亦溶于水,所以空气中的苯可以被雨水
冲洗掉。
5 . 释放至土壤中,预期大部份在土表之苯会挥发进入空气中。
十三、废弃处置方法
废弃处置方法:
1 . 参考相关法规处理。
2 . 可采焚化法处理。
十四、运送资料
国际运送规定:1.DOT 49 CFR 将之列为第三类易燃液体,包装等级Ⅱ。
(美国交通部)
2.IATA/ICAO 分级:3 。
(国际航运组织)
3.IMDG 分级:3 。
(国际海运组织)
联合国编号:1 1 1 4
国内运输规定:1 . 道路交通安全规则第 84 条
2.船舶危险品装载规则
3.台湾铁路局危险品装卸运输实施细则
特殊运送方法及注意事项:-
物质安全资料表
序号:1 4第6 页/ 6 页
十六、其他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