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骨架接头结构的轻量化改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7
《 电技术》2 1 机 0 0年第 2期
机 电研究及 设计制造
范 ・ 米塞 斯应 力是 采用 第 四强度 理论 计算 的等 效
应力 ,其 计算 公式 为:
的约束 和加 载情 况分 别如 图 3和 图 4 示 。 所
O =/( -" + 2 3+ - O。 ' 、 l0 ( 一 ) ( 一"J e Y【 2 o 1 q 寺 ) 二 3 )
最大应力 出现在接头焊缝处,而各杆件其余地方
的强度 刚度 均有 富 余 。所 以,本 文拟 对 该 结构进 行 轻量 化 改进 。具体 方 法是 :在立 柱 与纵 梁焊 接 接 头处 的两侧 各 加焊 两 个直 角 边长 为 3r 的等 8m a 腰 直角 三角 板 ,在 立柱 与 横梁 1的焊 接 接头 处加 焊 两个 直角 边 长 为 3 r 0m的等腰 直 角三 角板 , a 即一 共加 焊 6个三 角板 。各矩 形 杆件 长度 不 变 ,而壁 厚均 减 小 0 5m .m ,即 改进 后各 杆 的截 面参 数如 一 : F
的 结构 有 了显 著 的提 高 , 即在 该空 间接 头 结构 中 采用 减 少杆 件 壁 厚并 加焊 角 板 的方 法进 行 轻量 化
改进 是 可行 的 ,并 且效 果显 著 。
5 结论
参 考 文献 :
[]潘翔 .角板对客车车身基本 结构静动态性能 的影 响[] 1 D .福州 :福建农林 大学 ,2 0 . 09
DXm) M (皿 04 3 . 8
位移 减小系数 d( ) %
(P M
a )
应力减小系数 S() %
4 . 2 17 4
改进 前
277 . 7
16 6 . 9 3 .3 8 9
8 . 3 960
3 . 1 987 5.8 5 5
横 向载荷
改 进 后
按照 以上 的轻 量 改进 方案 ,减 重效 果 明显 , 如表 3所 示 ,质量 减 小 系数 m达 到 1 . 2 。 9 2 %
4 计算结果
经 有 限元 计算 分析 ,可 得 改进前 及 改进后 的 接 头 结 构 分 别 在 纵 向和 横 向载 荷 下 的 最 大位 移
( D X ,和最 大 范 ・ 塞斯 应力 值 ( S X 即 M) 米 即 M) 及 其所 在位 置 ,计算 结果 如表 1 所示 。
模 型 。计 算时将 横梁 l 、横 梁 2的末 端 以及纵 梁 的两 端完全 约束 。 在立柱 末端 分别 沿汽 车纵 向 ( 平 行纵 梁方 向)和汽 车横 向 ( 平行横 梁 方 向 )施 加 10 0N的单位载 荷 。为 便于叙 述 ,本文 前 者简称 纵 向载 荷 ,后者 简称 横 向载 荷 。纵 向及 横 向载荷 下
用 A S S有 限元软件对其进行计算分 析,以 比较其轻量化 改进前后 的承载性能 。 NY
关键词 :客车 结构;有 限元分析 ;轻 量化
中图分类号 :U 6 . 3 1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 438十
在 美 国 、欧洲 和 日本 ,轻 量化 都 是汽 车 节 能
为 3 * 0 2 长 度是 4 0 斜杆 2 面 为 3 * 0 2 04 * , 0; 截 0 4* , 长 度 是 13 。 3 0
1 接 头 模 型 示 意 图
接 头 模 型示 意 图如 图 1所 示 ,该模 型截 取 于 我 国某汽 车 公 司生 产 的承 载 式客 车 空 间骨架 行 李 仓 中一 处接 头 ,图 1 改进 前 的接头 结 构 。 为
( 0 4 .. ) 横 梁 2 ( 0 3. . ) 斜 杆 l 3 .0 i5 , 5. 0 i5 ,
D X fI M (f 『) l 『
改进 前 0

D X删 ) M( 277 . 7 16 6 .9

横 向载荷 S X M a 数值及位置 M (P ) 8 9 60 立 柱 、横 梁 及 纵梁 三者 焊 接 3, 处右侧角 如 图 6所示标记 M x处

43 8
改进后
横 梁 2截 面为 5 * 0 2 0 3 * ,长 度是 8 8 6 ;斜 杆 1截面
及 其 所 在位 置 , 并用 这两 个 计算 所得 参 数来 评 价 结构 的 刚度 和 强度 ,即结 构 的承 载 能力 。其 中,
' l c 基金项 目:泉州师范学 院校 级 自选项 目 ( 09 J O 。 2 0 K l )
为便 于分 析 ,本文用 位 移减 小系 数来 评价 结 构 的刚度 变化 ,用 应力 减小 系数 来评 价结 构 的强 度变 化 ,用 质量 减 小系统数 来评 价减 重效 果 。
位 移减 小系数 d的计算 公式 定义 为 :
= J —


D X ̄ M e
l0o × lY U U
载 荷 下 结构 的最大 范 ・ 塞 斯应 力 值 ( S X 米 即 M)
该接 头 结构 全 部 由薄壁 矩 形 杆件 焊 接而 成 。 各 杆 的参 数 ( 姗 为单位 )如 下 :纵梁 ( 以 该梁平 行 于汽 车 纵 向 )截 面 为 5* 03 0 3* ,长 度是 10 ; 4 0 立 柱截 面 为 4* 0 3 0 3* ,长 度是 50 4 ;横梁 1( 该梁 平 行 于汽 车横 向)截 面为 3* 02 04 * ,长度 是 5 0 5;
表 3 空 间三 杆 结 构 改 进 后 减 重 效 果
通 过对 我 国某 汽 车 公 司生 产 的承载 式 客 车车 身骨 架 行 李仓 中的 一处 空 间接 头 结构进 行 轻量 化
改进 和 有 限元 分析 表 明,改 进 后该 结构 的应力 最 高 点有 了 明显 的转 移 ,而且 其 承载 性 能 比改进 前
(0 4 . . ) 3 . 0 1 5 ,斜 杆 2 ( 0 4 . . ) 改进后 的 3 .0 15 。
具体 结 构如 图 2 图 7及 图 8所 示 。 、
图 2 改 进 后 的 接 头 结构
图 1 改 进 前 的 接 头 结 构
2 结 构 分 析 的 评 价 指 价
为研 究 方便 ,本文 以 10 为单 位载 荷 。采 0N作 用 A S S软件 计算 结 构受 载 的一端 在 单位 载荷 下 NY 平 行 于施 载 方 向 的最大位 移 ( DX ,以及单 位 即 M)
图 8 改进 后受横 向载荷 的最大应 力所 在位 置
将 改进 后 的结 构 与 改进 前 的结 构 的承 载 性 能
进 行对 比 ,对 比结果 如表 2所示 。
SX M
表 2 横 向和纵 向载荷下 ,改进 后的结构与改进前结构 的承 载性能对 比
~ 改 进 前
纵 向载 荷
改 进 后 04 5 . 3 9 9 .4 1 . 4 534 6.3 3 2
和减 少 C 2排 放 的核 心措 施之 一 。对 我 国客 车工 0 业来 说 ,轻 量化 仍 将是 贯 穿 2 l世 纪 的主题 。 客车
经 有 限元 计 算 分析 可 知 ,该 接头 结 构 受载后
车身骨架是重要的承载件 ,其质量约 占整车质量
的三分 之 一 ,车 身骨 架 的轻 量 化对 于减 小客车 整
纵梁 ( 0 3 * . ) 5 * 0 2 5 ,立 柱 ( 0 3 * . ) 4 * 0 2 5 ,横 梁 1
车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 国客车 的车身骨
架 多采用 型钢 焊 接 而成 。 当客 车车 身骨 架 受载 后 ,
高应力出现在车身骨架接头处,即接头处成为 了
车 身骨 架 的薄 弱 点 。本文 采 用在 骨 架接 头 处加 焊 角板 的方式 以加强 结 构 的刚 度和 强度 ,并 在此 基 础上 对 车身 骨架 进行 轻 量化 改进 。

图 3 约束及纵 向载荷

应 力减 小系数 S的计算 公式 定义 为

I sX M r
Hale Waihona Puke 改前 进 l l0 ×% l 0
质量 减 小系数 m的计 算 公式定 义为

IM
改前 l 进
l0 x% l 0
图 4 约 束 及 横 向载 荷
3 支 承 与载 荷
本文 采用 壳单 元 ( H L 6 ) 立 该接头 结构 S EL 3 建
机 电研 究及 设计 制造
《 电技术 》2 1 机 0 0年第 2期
客车骨架接 头结构 的轻 量化改进宰
邓腾 树
( 泉州 师范学院应用科技学 院,福建 泉州 3 2 0 ) 60 0

要 :本文选用我 国某汽 车公司生产 的承载 式客 车车身骨架行李仓 中的一处空间接头结构进行轻 量化 改进 ,并利
作者简介 :邓腾树 (9 2年一 ,男 ,讲师 ,硕 士,研 究方 向:汽车车身计算机 辅助工程分析 、汽 车检测与维修 。 18 )
5 9
045 . 3
3. 1, 9 8 7 立柱与横梁 1 之间左侧 角板 边缘 的中部,如图 8所示标记 M X处
图 5 改进前受纵 向载荷的最大应力所在位 置
58
图 6 改进前受横 向载荷 的最大应力所在位置
机 电研究及 设计 制造
《 电技术》2 1 机 0 0年第 2期
图 7 改 进 后 受 纵 向载 荷 的 最 大 应 力 所 在 位 置
表 1 结构改进前 、后在纵 向载荷和横 向载荷下 ,测点 的 D X值和 S X 及位 置 M M值
纵 向载荷 S X M a 数值及位置 M (尸 ) 4.2, 17 4 立柱底部与纵梁焊接 处右侧角 ,如 图 5所示 标记 M X处
1 .4 , 柱 与 纵 梁 之 间 左侧 534 立 角板边缘 的上部 , 图 7所示 如 标记 M X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