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单元经典原文8《天工开物》两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经典原文8《天工开物》两则
第八单元科学之光
经典原文8《天工开物》两则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
中国人民曾经在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取得了累累硕果。
中国在古代文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医药学等方面的杰出成就曾经居于世界领
先地位,举世闻名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四大发明更是促
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让我们走进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技术百科
全书”的《天工开物》来探究一番吧!
美
天工神工不朽是人工,开物造物传世乃人物。
字
体
赏美文
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
对于《天工开物》上面这段有关水稻种植的知识,你会产生怎样的联想?请自选角度,结合实际,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角度]尊重自然,取法自然,人与自然才能和谐共赢。
示例:
老子曾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就是要人顺应自然的法则。
违背自然法则行事的人类,定会受到自然的惩罚。
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贪婪,自然
就会以真挚的笑脸回馈人类。
勤劳的中华儿女,曾引来黄河水灌溉出了贺兰山脚下的塞上江南,也曾贯通五河水系开凿纵贯神州南北的京杭大运河,更曾推动滔滔江水带动电力的齿轮,给千家万户送去永恒的光明……合理利用自然法则求得发展,自然愿伸出双手鼎力支持。
自然法则下,人类在发展,自然在进步,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人类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自然就以她博大的胸怀与无私的爱心援助人类,互利共生的旋律訇然奏响,和谐世界的大门豁然敞开。
当往日黄沙漫天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上再现茂密绿洲之时;当一度萎缩的白洋淀波光粼粼、苇荡依旧之时;当昔日已被破坏的亚马孙雨林中再次响起百鸟欢歌的交响之时,自然正用她如椽的画笔,描绘一幅幅美妙的图画。
正如张晓风所言:“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想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字音有误的一句是()
A.不粘者,禾曰秔.(hánɡ)B.泥滓成枵.而去(xiāo)
C.待夏潦.已过(lǎo) D.六日刈.初禾(yì)
解析:A项,“秔”读jīnɡ。
答案:A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A.俟.其生芽俟:等到
B.即.栽于亩中即:即使
C.水火未济.济:帮助
D.其再.栽秧再:第二次
解析:C项,“济”是“调和”的意思。
答案:C
3.下列句子中,与“最迟者后于清明”句式一致的一句是()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其炎更烈于煤
D.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解析:C项,状语后置句。
A项,判断句;B项,被动句;D项,定语后置句。
答案:C
4.下列句子中与“乘其出火之时”中的“之”用法一样的一句是()
A.均之二策B.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D.惑之不解
解析:B项,结构助词“的”。
A项,代词;C项,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宾语前置的标志。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其”的用法(词性)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句是()
A.俟其生芽
B.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
C.取其神气为媒合
D.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
解析:D项为语气副词,其余为代词。
答案:D
6.填空。
《天工开物》的作者是________,是明代著名的科学家。
答案:宋应星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7~10题。
凡稻种最多。
不粘者,禾曰秔,米曰粳;粘者,禾曰稌,米曰糯(南方无粘黍,酒皆糯米所为)。
质本粳而晚收带粘(俗名婺源光之类),不可为酒,只可为粥者,又一种性也。
凡稻谷形有长芒、短芒(江南名长芒者曰浏阳早,短芒者曰吉安早)、长粒、尖粒、圆顶、扁面不一。
其中米色有雪白、牙黄、大赤、半紫、杂黑不一。
湿种之期,最早者春分以前,名为社种(遇天寒有冻死不生者),
最迟者后于清明。
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
..
....,.撒于
....,.俟其生芽
田中
.....秧生三十日,即拔起分栽。
若田逢旱干、....,.其名曰秧。
..,.生出寸许
水溢,不可插秧。
秧过期老而长节,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结果而已。
凡秧田一亩所生秧,供移栽二十五亩。
凡秧既分栽后,早者七十日即收获(粳有救公饥、喉下急,糯有金包银之类。
方语百千,不可殚述),最迟者历夏及冬二百日方收获。
其冬季播种、仲夏即收者,则广南之稻,地无霜雪故也。
凡稻旬日失水,即愁旱干。
夏种秋收之谷,必山间源水不绝之亩,其谷种亦耐久,
其土脉亦寒,不催苗
..也。
湖滨之田,待夏潦已过,六月方栽者。
其秧立夏播种,撒藏高亩之上,以待时也。
南方平原,田多一岁两栽两获者。
其再栽秧,俗名晚糯,非粳类也。
六日刈初禾,耕治老稿田,插再生秧。
其秧清明时已偕早秧撒布。
旱秧一日无水即死,此秧历四、五两月,任从烈日旱干无忧,此一异也。
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
农家勤苦,为春酒之需也。
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旱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
可插,又一异也。
香稻一种,取其芳气,以供贵人,收实甚少,滋益
..全无,不足尚也。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稿:秸秆
B.不催苗
..也催苗:催苗速长
C.滋益
..全无,不足尚也滋益:滋养,营养
D.即.栽于亩中,生谷数粒即:就
解析:D项,即:即使。
答案:D
8.与“最早者春分以前”中的“者”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A.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有余人
B.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C.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D.近者.奉辞伐罪
解析:A项,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
B项,放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C项,放在后置的定语之后,相当于“的”;D项,放在时间名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答案:A
9.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被欧洲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的技术百科全书”。
B.《稻》主要论述稻的种植、栽培技术和水利灌溉等内容,介绍特别详细的是以江西为代表的南方水稻栽培技术。
C.《治铁》系统叙述了铁器的锻造工艺,讨论了铁器的制造、焊接等加工工艺。
D.宋应星还论述了作物与环境的关系,外界环境变迁对作物物种变异的影响。
例如,他说有些水稻因干旱而逐步变成抗旱性的早稻,完全排除了人的作用。
解析:D项“完全排除了人的作用”错。
通过人工选择可以培育出这种早稻,农民们还创造出一种高山可插的早稻。
答案:D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播种,先以稻、麦稿包浸数日,俟其生芽,撒于田中,生出寸许,其名曰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凡再植稻,遇秋多晴,则汲灌与稻相终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播种时,先用湿的稻秆、麦秸覆盖数日,等到稻种发芽,把稻种撒在田中,芽长到一寸左右,它的名字叫稻秧。
(2)种的晚稻,遇到秋季晴天多的时候,则始终都要灌水。
三、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凡石灰经火焚炼为用。
成质之后,入水永劫不坏。
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缝防淫是必由之。
百里内外,土中必生可燔石。
石以青色为上,黄白次之。
石必掩土内二三尺,掘取受燔,土面见风者不用。
燔灰火料,煤炭居十九,薪炭居十一。
先取煤炭、泥,和做成饼。
每煤饼一层,垒石一层,铺薪其底,灼火燔之。
最佳者曰矿灰,最恶者曰窑滓灰。
火力到后,烧酥石性,置于风中,久自吹化成粉。
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
凡灰用以固舟缝,则桐油、鱼油调,厚绢、细罗和油杵千下塞埝。
用以砌墙石,则筛去石块,水调粘和。
瓮墁则仍用油灰。
用以垩墙壁,则澄过,入纸筋涂墁。
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灰一分,入河沙、黄土三分,用糯粳米、羊桃藤汁①和匀,轻筑坚固,永不隳坏,名曰三合土。
其余造淀、造纸,功用难以枚举。
凡温、台、闽、广海滨,石不堪灰者,则天生蛎蚝②以代之。
(节选自《天工开物·石灰》)
注:①羊桃藤汁:猕猴桃汁。
②蛎蚝(lì háo):牡蛎。
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句是( )
A .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缝防淫.
是必由之 淫:渗水 B .石必掩土内二三尺,掘取受燔.
燔:焚烧 C .急用者以水沃.
之,亦自解散 沃:肥沃 D .厚绢、细罗和油杵.
千下塞埝 杵:用杵捣
解析:C 项,沃:浇水。
答案:C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成质之.后,入水永劫不坏石以青色为上,黄白次之.
B.⎩⎪⎨⎪⎧急用者以.水沃之,亦自解散凡灰用以.
固舟缝 C.⎩⎪⎨⎪⎧铺薪其.底,灼火燔之其.
皆出于此乎 D.⎩⎪⎨⎪⎧凡灰用以固舟缝,则.桐油、鱼油调用以襄墓及贮水池,则.
灰一分 解析:D 项,均为连词,“那么”的意思。
A 项,助词,可不译/代词,代“青石”;B 项,介词,用/连词,来;C 项,代词,指“煤饼、垒石的底部”/副词,表推测。
答案:D
1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石灰是用石灰石烧炼成的,石灰石一般埋于地下二三尺,以青色的为佳,黄白色次之。
造船盖房时,人们常用它填隙防水。
B .石灰按质量可分上好的“矿灰”和劣等的“窑滓灰”等,可用于“固舟缝、砌墙石、瓮墁、垩墙壁、襄墓及贮水池”。
C .用一分石灰加入三分河沙、黄土,再用糯粳米、羊桃藤汁和匀,轻轻地夯打便很坚固,永久不会损坏,这就是“三合土”。
D .温州、台州、福州、广州沿海一带的人,若是不习惯使用石灰,那么就用天生的牡蛎来代替石灰。
解析:“石不堪灰者”是说“沿海的石头如果不能烧成石灰”,不是“若是不习惯使用石灰”。
答案:D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成质之后,入水永劫不坏。
亿万舟楫,亿万垣墙,窒缝防淫是必由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先取煤炭、泥,和做成饼。
每煤饼一层,垒石一层,铺薪其底,灼火燔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句的关键词:永劫、亿万、窒、由。
(2)句的关键词:薪、燔。
答案:(1)石灰烧成之后,遇上水(也)永久不坏。
多少船只,多少墙壁,凡是填隙防水,是一定要用它的。
(2)先用煤掺泥做成煤饼。
然后一层煤饼一层石灰石相间码放,最底下铺柴引燃煅烧。
参考译文:
凡是石灰都是经火烧炼石灰石制成的。
石灰烧成之后,遇上水(也)永久不坏。
多少船只,多少墙壁,凡是填隙防水,是一定要用它的。
百里内外的土中总会有可烧成石灰的石头。
这种石头以青色的为上料,黄白色的次之。
石灰石埋在地下二三尺内,掘取出来烧炼,但表面风化的不能采用。
烧石灰的原料中,煤炭占十分之九,薪炭占十分之一。
先用煤掺泥做成煤饼。
然后一层煤饼一层石灰石相间码放,最底下铺柴引燃煅烧。
最好的叫矿灰,最差的叫窑滓灰。
火力一到,便将石烧脆,放在风中,时间一长就变成粉末。
急用时用水浇湿,也会自动散开。
凡用石灰填补船缝时,那么可用桐油、鱼油调拌,并用很厚的绢、细纹的罗绸和蘸油的杵舂烂塞补夯实。
用来砌墙石时,就筛去里面的石块,用水调匀黏合。
做瓮、铺地面仍用油灰。
用来涂墙壁时,就澄清以后,加入纸筋涂在墙面上。
用来镶嵌坟墓和贮水池,那么用一分石灰掺入三分河沙、黄土,用糯粳米、羊桃藤汁调和均匀,轻轻地夯
打便很坚固,永远不会毁坏,名叫三合土。
石灰还可以造淀、造纸,功用难以一一列举。
凡是温州、台州、福建、广东的海滨,石头不能烧成石灰的,就用天生的牡蛎来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