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市搬经初中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皋市搬经初中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如皋市搬经初中九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
一、基本积累与运用(26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题目。
(6分)
当海燕áo xiáng于天风海雨之中,风雨无情的打击着它,可它没有丝毫的退缩,始终拍打着翅膀坚强的鸣叫着,一直向前飞翔!这种jiān yì的精神真是令人 A (佩服/仰慕),它没有抱怨恶劣的天气,而是tǎn rán面对!哦,风雨已经成为了海燕不可或缺。
因而,换一种角度看待挫折,那也许正是我们勇敢去克服的动力。
①根据拼音在横线上写出相应的汉字。
(3分)
②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处横线上。
(1分)
A处的词语是。
③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意见。
(2分)
2.阅读《水浒传》中的两段文字。
完成题目。
(5分)
【甲】 A 连忙叫道:“师兄,不可下手!我有话说。
智深听得,枚住禅杖,两个公人呆了半响,动掸不得。
_A 道:“非干他两个事,尽是高太尉使陆虞钱分付他两个公人,要害我性命。
他两个怎么不依他。
你若打杀他两个,也是冤屈。
【乙】 A 骂道:“奸贼,我与你自幼相交,今日倒来害我,怎不干你事!且吃我一刀。
”……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
(1)选文中A是(填人名)(1分)
(2)甲文中的“两个公人”和乙文中的“三个人”都是受人指使要来谋害A性命的人,请分析A对这两拨人的不同态度及原因。
(4分)
3.综合性学习能力考查(8分)
为了重视手写汉字,传承中国汉字文化,学校将举行“书写的力量”主题活动。
作为此次活动的志愿者,请你依据下列材料参与活动。
材料一:作为世界唯一表意文字,汉字传承着中华文化。
形成汉字的每一个构件,都表达着自己的意思,存在着书写的审美。
俗话说,“见字如见人”,正是如此。
当我们见到苍劲有力的字迹,会感受到书写者刚毅的性格;见到舒展悠扬的笔画,能感受到作者的不拘一格。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语言研究所的程荣教授认为:汉字手写不应该,也不可能完全被电子输入所取代。
材料二:《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说,一个社会的文化诉求是我们能写好字的关键,现在一些人随意拿汉字、汉语来调侃和戏谑,解构汉语的语法规则,歪曲一些字的形音义等。
长此下去,作为母语的汉字本体就会发生蜕化和异化,它反过来又会侵蚀我们的精神和文化。
因此,我们的社会要有文化诉求,要有文化素养,让这种文化修养、文化诉求走到全民层面上是写好汉字的关键。
⑴.阅读上面两则材料,任选其中一则提取主要信息。
(2分)
⑵.小岚认为现代化的汉字输入方式更便捷,手写已经不再重要,这样的活动没有必要参加。
请你以朋友的身份劝说小岚积极参加此次活动。
(2分)
⑶.请你根据材料一的信息,为本次活动写一条宣传语。
(2分)
⑷.汉字中有一类字叫做“会意字”,清代学者王筠说:“会意者,合二字、三字之意以成一字之意。
”请从给定的会意字当中选择一个,仿照示例对其字义进行解析。
(2分)会意字:从、吠、休、炙、苗。
示例:晶,由三个“日”字构成,“日”为发光体,三个“日”更具光亮,因此,“晶”是光亮的意思。
选字并解析:
4.用课文原句填空。
(7分)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2)晓雾将歇,。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李煜《相见欢》)(4)黄发垂髫,。
(陶渊明《桃花源记》)
(5)小时候/ _/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乡愁》)(6)《岳阳楼记》中体现“古仁人”不同于“迁客骚人”对待“得”“失”态度的句子是:,。
二、阅读理解(59分)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6~7题。
(6分)
浣溪沙①欧阳修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
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②催拍盏频传。
人生何处似尊前!
【注】①此词大约作于作者知颍州时。
②六幺:绿腰,曲调名。
6.上片中“逐”“出”两字极为精妙。
请任选一字,赏析其表达效果。
(3分)
7.词的下片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3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13分)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
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日:“联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
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罚,不过二世而灭。
岂非为善者福祚’延长,为恶者降年不永?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
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
此亦帝王深耻也。
联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 (选自《贞观政要·卷三》)
【注】①合契:对合符契,这里引申为符合,投合。
②钳口:闭口不言。
③可:岂,哪。
④福祚(zuó):福禄,福分。
⑤降年:天赐予的年龄,寿命。
⑥颜、闵:指孔子的两个学生颜回和闵,他们以德行修养著称。
8.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1)若主纳忠谏(2)寻亦诛死
(3)无为后所嗤(4)以匹夫比之
9.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2分)
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
(1)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2)此亦帝王深耻也。
11.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 (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面相与品相》,完成8~10题。
(14分)
面相与品相
①人啊,露得最多的是这张脸,最爱遮掩的,也是这张脸。
击剑运动员训练比賽,先得把脸罩起来。
江洋大盗与窃贼,都爱扮成蒙面人,只露两眼。
人害臊,不好意思,失态掩饰的也都是脸。
②可见,人在面孔这张脸之外还有一张脸,一张显露道德和觉悟、自尊和自律的脸。
如此说来,人就有了两张脸,一张面孔的脸,一张德行的脸。
面孔脸是爹妈给的,不可改变,他人不能说三道四,我叫它面相;德行脸是后天自修来的,可以改变,可予以道德褒贬和舆论监督,我称其为品相。
③若再谛视,发现人们对两张脸的重视程度大不一样。
具体分三种情况:一曰“面相与品相并重”;二曰“面相第一,品相第二”;三曰“为了面相,不惜品相”。
以当今某些成年人的基本倾向而言,若说“重面相,轻品相”,至少不离大语。
④个人愚见,第一、第二种情况都属可以理解,第三种若不危害社会不违法也管不着。
但若就“重面相,轻品相”说道说道,该不算“狗拿耗子”。
⑤有种说法叫“读书是女性的深度美容”,是从提高修养、改变气质意义上讲美的塑造的,说的主要就是品相。
其实,不只女性,男性也如此。
可无论人数还是程度上,人们往往更注重表层,不大关注“深度”。
不信睁眼看看,没病也动刀,无恙也花钱,还有种种膜、霜、膏、素、水儿……投入的就是这张脸。
可你若问问她(他)们在“深度美容”上投入了多少,恐怕自己都脸红。
或许,这是个别,可一谈表层美容就津津乐道就来神,一说“深度美容”就打不起精神就犯困,一本书捧一年读不完,却断不是个别的现象。
⑥现实中,“重面相,轻品相”以至“有面相,无品相”的活剧不时上演。
莫看西装革履,珠光宝气,人五人六,照样脸拾掇得很光鲜,事做得很难看。
他们不讲公义、不讲公德、不讲规则,损人利己、贪占便宜,不尽义务、只享权利。
像某些人,洋溢着满满的优越感,啥事都“抢”字。
抢倒是抢到了,可脸却没有了。
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后来,曹丕在《与王朗书》中进一步阐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
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无疑,这里说的是人的品相,且是事关身后的品相。
现今有句时语叫“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终于人品”,说脸决定了会否第一眼就喜欢这个人,才华决定了能否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则是人品内涵。
古言时语,何其一致。
12.揣摩第④段划线句子,品析这句话的语言表达效果。
(3分)
13.读第⑥段,指出文段最主要的一种论证方法并简析作用。
(3分)
14.如果将下面的材料放到文中作为论据,你认为放到哪一段合适,请阐明原因。
某女明星长相漂亮,拥有众多“粉丝”,拿着巨额片酬,却很少承担社会責任,偶尔参加公益活动,也只是蹭蹭热点,还弄出诈捐、逃税的丑闻。
(3分)
15.第⑦段引用“古言”“时语”,想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3分)
16.有人从文中发现了商机,准备开一家“深度美容院”,请你为这家美容院写一句广告词。
(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一只羊其实怎样》,完成17~21题。
(26分)
一只羊其实怎样杨瑞霞
生命在经历了那么漫长的一个过程之后,总会为我们保留一些什么。
对于我来说,我的生命就无意中为我存留了一些印迹,一些人或者事情。
另外,还有一只羊。
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家里有过一只羊。
是一只绵羊。
它肯定是在很小的时候被买来的,可我完全不记得它小时的样子。
在我的印象里它是一只很大的羊,它健壮,肥硕,高傲,沉稳,一副成年人的模样。
在我小的时候,我分不清一个人和一只羊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我把它当成是家里的一口人,而且是一个大人。
现在想起来,当时犯了同样常识性错误的不光是我,还有我的父母,他们肯定是把它当成了我们。
还有我的哥哥们,他们把它当成了什么?是不是当成他们自己了呢?当时粮食很紧张,父亲42元钱的工资,要养活全家6口人。
在这种情况下,一只羊能长成那样的特例,除了一家人——当然包括羊在内——的相濡以沫之外,似乎不可能再有别的什么解释了。
总之,那只羊是在那样一个错误的环境下长大,结果便是它也跟着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它从来就没把自己当成是一只羊。
对于我们中间一些不曾亲自与羊一起生活过的人,对于羊的认识,往往来自于听到的童话。
在那个世界里,羊永远是弱势群体,它所代表的特性是柔弱,善良,逆来顺受且又无话可说。
而当一只羊真正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系的时候,往往已改变了原本的样子,变成了肉的形式,这样它便永远都失去了表达的机会,我们便永远都无从得知,一只羊想说些什么。
而我家的这只羊,在我的思维定式尚未形成时走近了我,我没有那些现有的经验,所以我觉得它所有的作为都浑然天成,非常自然。
首先,它决不逆来顺受。
当然,如果确实是它错了,它会沉默着听你教训;可是如果错的是你,是你无缘无故地欺负了它,它不会善罢甘休,用现在的话说,它是一定要讨个说法的。
记得有一次,我二哥牵着它去地里吃草,二哥当时的思维还沉浸在头天晚上看的电影《地雷战》里,他捡了一根棍子,叉开腿对羊做了一个日本鬼子劈刺刀的动作,同时喊了一声“八格亚鲁”。
他太轻视了一只羊有可能对这个动作做出的反应。
绵羊当时发了一下怔,不知它头天晚上是不是也和二哥一起看了那场电影,反正它当即判断出了这个动作所具有的侮辱性质,它把头一低,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
二哥见它来势凶猛,吓得转身
就跑,它在后面奋力直追,一直追出三四里地,最后二哥向它举手投降,它才和二哥和好。
还有一次,邻居家的小伙子在手心里放了很小的一点干粮渣,然后非常夸张地招呼它。
它不想辜负别人的好意,走了过去,等它弄明白发生的事情,它选择了轻蔑地离开。
在离开的过程中却又出乎意料地转身给了正在得意的那人一个教训,使他记住了捉弄一只羊会得到什么样的报应。
同样它的行为也导致了围观者的一片大惊小怪。
是呀,一只羊怎么可以有这么强的自尊心呢,一只羊怎么可以这么张扬自己的个性呢。
其实这只羊让人觉得它不像一只羊,不仅仅在于它有个性,还在于它有很强的责任心。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向沉默的它突然放声大叫,低沉的声音表达着一种焦虑。
父亲出门一看,原来大风吹开了院门,家里刚买的半大山羊跑出了院子。
是大绵羊的警觉使家里避免了一笔不小的损失。
另外还有它的聪明。
它的聪明不但让幼时的我觉得非常神秘,即使到今天,我还感觉到几分说异。
有天中午,我妈有事出去,把羊关进了羊栏,还在羊栏的出口处挡了一块菜板:把我关进了屋里,然后锁上了院门。
和羊单独相处的时候,我从不敢擅自到它跟前去,所以我一个下午没有出屋,后来大概羊和我一样等得不耐烦了,要不就是它想知道我一个人在屋里做些什么,只听哐啷一声,羊抵碎了菜板自己把自己放出来了。
然后它直奔房门,用头一下下撞门。
我知道它是过来找我了,我当时的反应是赶紧找个地方藏起来,于是我撩起床单,钻到了床下。
过了一会儿,听不到撞门声了,我从床下探出脑袋朝外张望,忽然看见大绵羊正把前腿搭在外面窗台上,伸着头朝屋里张望,可能是它的脸太长了,影响了视线,它竟然把头侧过去,用一只眼紧贴窗玻璃。
所以它的姿势和表情看上去都格外的怪诞。
我在这只羊的窥视下绝望地哭了起来。
当初买这只羊,肯定是要养大后卖掉补贴家用的,可它的种种不同凡响,让它一次次拖延了离家的时间,然而一只羊的最后结局总难摆脱,那是它的宿命。
而对于我来说,与它相处的经历,则是一种缘份。
我想,如果有一天,我碰到一只羊,它非常体面地走过来,用流利的汉语或者英语同我打招呼,我会很自然地同它交谈,而且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
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已经知道了,一只羊其实是怎样的。
17.本文主要写了大绵羊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4分)
18.根据文本,“不曾亲自与羊一起生活过的人”对羊有哪些认识?请分点概括。
(4分)
19.结合上下文,从描写的角度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6分)(1)它选择了轻蔑
..地离开。
(2)(它)前腿搭.在外面窗台上,伸着头
..,可能是它的脸太长
...朝屋里张望
了,影响了视线,它竟然把头侧过去
.....,用一只眼紧贴
..窗玻璃。
20.本文的标题是亮点,请结合全文分析标题的好处。
(6分)
21.本文的结尾谈到了羊的“宿命”,请问羊的“宿命”是什么?结合全文,谈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一个“不同凡响”却又逃不出“宿命”的羊的形象。
(6分)
三作文(65分,含书写分5分)
成长是奇妙的旅程。
软弱的可以变得坚强,自天的能够学会谦虚,自私的也会懂得感....这样,一切都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化。
在你成长的过程中,应该也发生过一些事情,让你认识到另一面的自已吧。
请以“原来,我也很”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600
800
1.①翱翔坚毅坦然②钦佩③风雨已经成为了海燕不可或缺的伴侣。
2.(1)林冲(2)林冲先前不杀两个公人,他不想罪上加罪,对统治者抱有希望,还想回到东京去,后杀三人是因为他看清了统治者真面且,不再报有任何望,毅然决定杀了他们走上反抗道路,这表现了林冲性格从委曲求全,妥协忍让转变为敢于反抗。
3.(1)应该有致敬语;(2)正文第一句多余累赘,应删去;
(3)“化验”后的分号改为逗号或顿号;(4)“大约”“左右”重复,保留其一;(5)“务必”不得体,应删去。
4. ⑴.汉字即能表意又具书写美,是不会被电子输入取代的;写好汉字的关键是社会要有文化诉求和文化修养
⑵.例:小岚,你好,汉字不仅蕴含丰富的表意文化,更具有独特的书写审美,这些都是传承千年的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学生,伫立在时代的洪流中心,我们更应肩负起传承汉字文化的责任,因此希望你能加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
⑶.写苍劲有力的方块字,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⑷.答案示例:
从,两个“人”构成“从”,二人相随,所以“从”是跟从的意思。
吠,由“口”和“犬”构成,狗之声从口出,因此“吠”指狗叫。
休,由“人”和“木”构成,一人在树旁,因此具有休息之意。
炙,上面是“肉”,下面是“火”,肉在火上烤,所以“炙”指烤肉。
苗,上面是“草”,下面是“田”,田中长出植物,所以“苗”指初生的植物。
6.“逐”字有追逐的意思,突出了游人之多、兴致之高,表现了众人游春的热闹情景。
“出”字有飞出、荡出的意思,突出了打秋千人的情态,使画面富有盎然生机。
7.写出了作者旷达不羁、乐而忘形的情态。
蕴含着作者追求欢乐、排遣苦闷的情感。
8.(1)接受(2)杀(3)后人(4)凭
9.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10.(1)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
(2)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愧的。
11.君主能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能直言进谏,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
参考译文:选自:《贞观政要》)作者:吴兢年代:唐
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无论国家安定还是混乱,安全还是危险,君臣都应该同舟共济。
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够直言进谏,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这是自古以来治国所重视的方法。
如果君主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
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
像隋炀帝,他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进言,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国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
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远,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谨慎吗?我们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
”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周朝与秦朝刚得到天下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方法是一样的。
但是周朝推行仁政,积累功德,所以能够将自己的基业保持八百年。
而秦朝恣意妄为,骄奢淫逸,所以只经历了两代帝王就灭亡了。
这难道不是行善可以延长福祚,作恶可使国运衰败吗?我又听说桀、纣是帝王,但是凡夫俗子都对他们的行为感到羞耻,颜回、闵损是普通百姓,但帝王却以他们的言行为荣耀。
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惭的。
我时常用这些事对照自己的行为,并经常告诫自己,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被人耻笑。
”
12.该不算“狗拿耗子”。
这句话引用俗语,看似自贬或戏谑,但却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13.对比论证。
文段通过现实中比比皆是的“重相貌”和“轻品相”进行对比,论证了社会中“重面相”“轻品相”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14.应该放到第⑥段合适。
这一段是从反面举例,所以此事例合适。
15.一个人面相再好,都是一时的;只有品相好,才是永远的,不朽的。
16.示例:深度美容,美到你心灵深处!
17.①大绵羊对拿棍子侮辱它的二哥抗议,追击到二哥投降为止;②大绵羊教训拿干粮渣捉弄它的邻居小伙子;③大绵羊在雪夜大叫提醒主人羊群逃跑;④大绵羊逃出羊栏趴在窗台偷看我
18.(1)羊是弱势群体,需要被保护而不是作为保护者;(2)它所代表的特性是柔弱、善良;(3)逆来顺受、默默忍受而不会反抗;(4)无话可说,不会表达自己的诉求,没有张扬的个性。
19.(1)运用了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的方法,“轻蔑”一词表明这只羊对邻居给予的“好意”表示不屑并干脆拒绝,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只羊的独特个性,表明这只羊像人一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心。
(2)运用了动作描写的方法,“搭”、“张望”、“把头侧过去”、“紧贴”
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只羊趴窗窥视房间的情景,表现了这只羊的聪明和神秘,表达了“我”面对这一番场景时绝望、惊诧的心情。
20.①交代写作对象,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借儿时回忆向我们展示了一只体面的绵羊“其实应该是怎样的”,所以哪怕它最后又回归了所谓“一只羊的结局”,也让张们记住了这只羊曾经的高傲沉稳。
②“一只羊其实怎样”发人深省,引人深思,引发读者对主旨的思考,增加对身边生命的敬畏之心。
③本文以“一只羊其实怎样”为题,以疑问的语气,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1.宿命:在普通人眼中,一只羊的宿命就是逆来顺受地沉默长大,被卖掉,最终以肉的形式出现在人们餐桌上。
(或羊的宿命是养大后卖掉补贴家用,同时被人们视为逆来顺受、柔弱的弱势群体。
)
理解:①从人物形象来看,羊无法进脱宿命是它的结局,作者用羊悲剧性的结尾与其“不同凡响”的一生做对比,悲壮而震撼地突出这只羊的与众不同。
②从主旨来看,警示着人们要打破对生命的那些约定俗成的偏见,放下俯视生命的傲慢。
③借羊喻人,呼吁我们要永远做一个“不同凡响”的、率真的、有智慧的人。
点睛: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是关键,可以说是决定作文成败。
补全题目常用方法:①避生就熟。
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
补题时,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
②化大为小。
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点,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题目。
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
③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要用上修辞,使文章题目更灵动,更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