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江西南昌二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江西南昌二中高三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书法是“白”与“黑”的艺术,白纸黑字,黑白分明。
宣纸之白,墨汁之黑,色泽醇和,千年不易。
黑白世界,书法之魂。
“高低叶万顷,黑白草千行”(文天祥);“由来黑白无定姿,浓淡间错相参差”(李纲)。
千百年来,诗韵书韵经由“黑白”相伴,汩汩流出。
老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知白守黑”是哲学概念,影响了两千多年,还将继续影响下去;完白山人两百年前提出“计白当黑”艺术概念,影响了两百年,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记录了他的老师完白山人邓石如的名言:“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以当黑,奇趣乃出。
”他的这一观点,显然受到了老子的影响,但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这一理论把书法纳入了“一阴一阳”的世界,在阴阳互补中成就了书法之“道”。
在古代书论中频频出现的有一个与“计白”意思相似的词,叫“布白”。
意谓落笔时使着墨处与空白处疏密相间,布置得宜。
又有“分行布白”之说,指安排点画和布置字距、行距的方法。
分行布白务使字的上下左右间架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关联,互相照应,以达到整幅作品分布均衡稳称。
赵炅《缘识》云:“分间布白要审详,浓淡均匀看可戏。
”
“计”,《说文》的解释是“会算也”,有计算、谋划的意思。
“计白”即对“白”进行谋划、安排。
一张未经落墨的宣纸,是一片空白,是“虚”,也是“无”,然而,当书法家进行挥毫创作后,不仅仅落笔处有实际意义,连空白处也已经被赋予了实际意义。
这意义,是“黑”给的,没有笔画线条的“黑”,宣纸还是那张宣纸,尚未确立艺术品的价值意义,而“黑”的意义,则是“白”给的,没有宣纸,没有“白”,一片皆“黑”,那么,墨汁还是墨汁,同样无法实现艺术品价值的意义。
书法的“白”与“黑”不是均分的、不是恒定的,它们是一个变数,始终处在不可预测之中。
书法的魅力恰恰就在于此。
宣纸和墨汁,只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种必备的要素,真正的书法“黑白世界”,有待于书法家创造。
一幅作品具体黑多少、白多少,就连书法家在落笔之际自己也没有数,只有凭着感觉完成挥毫之后,黑白定型,一切才有了意义。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所谓“计”,实际上无法预计,只能“计随意出”。
“计白当黑”的积极意义在于,长期以来,书法家都偏重于笔墨线条,认为只有笔墨线条才是一件书法作品的关键所在,所以书论中谈得很多的是如何执笔、运笔等比较“实”的问题,而没有明确认识到“白”的重要性。
“计白当黑”则明确“白”也可以“当黑”,发挥与“黑”同样的作用。
当然,前提是“计白”,也即做好“空白设计”,化虚为实,化无为有。
“空白设计”贯穿于书法创作的方方面面。
“白”并非虚空,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有内
容,有意义,有美感。
(斯舜威《书法矛盾之美》,有删改)
1.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关于“计白当黑”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完白山人的“计白当黑”的提出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启发,具有哲学意味,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计白”就是谋划安排“白”,“当黑”则体现了“白”的意义,“空白设计”是书法创作的重要内容。
C. “布白”是布置书法作品中着墨处与空白处的疏密、位置,“计白”是书法创作中追求笔墨、空白的意义。
D. “计白当黑”的理论,促进人们更加辩证地理解“黑”“白”的关系,从而更好地突出笔墨线条的地位。
2.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书法创作中的“黑”包括墨、墨汁、线条,以及“计白”而形成的“黑”;“白” 则包含了白纸、空白这些元素。
B. 书法创作要面对“白”与“黑”,书法作品中的“白”与“黑”互为表里,互为补充,两者共同构成了书法之魂。
C. “布白”和“计白”,两者虽然都表现出对“白”的关注,但具体内涵则有不同,对“白”的价值的认识也存在差异。
D. 书法的“白”与“黑”不是均分的、不是恒定的,所谓“计白”事实上是不可预计的,而这正是书法的魅力所在。
3. 完白山人邓石如的所说的计白当黑“奇趣”表现在哪里?请简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戏
侯发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51年的秋天。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老乡,所以我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绝对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听说郑州有唱大戏的,三个孩子嚷嚷着要去看戏。
小玉不到7岁,小香5岁,嘉康3岁。
看着这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张愁死了,甚至后悔把他们从西安的幼儿所接回来。
老张重重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孩子们,咱这里到郑州七八十里,远着呢,咋去?”嘉康扬着脸,天真地说:“姥爷,咱坐妈妈的汽车去。
”
小玉嘟囔道:“咱妈把汽车卖了。
”说到这里,小玉的小嘴撅得能拴头驴。
小香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姥爷,咱坐火车去。
”
那时,巩县有到郑州的火车,基本上都是货车,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
铁路就从家门口过,每次路过的火车的车厢上,全都坐满了人,好像车厢是个磁铁,把他们牢牢地吸在上面。
有一次,小玉问姥爷:“姥爷,火车跑来跑去,都去哪里啊?”老张说:“往东到郑州,往西到洛阳。
”“姥爷,哪
里是东啊?”“日头出来的地方就是东。
落山的地方就是西。
”
现在听说小香要扒火车出门,老张说:“就你们小屁孩?甭想。
”
那一年老张的娘病了,老张到郑州买药,结果,车到许昌才停。
几天后等老张把药拿回来,娘已经死了。
邻居老周哥,从郑州回来,车到巩县不停,跳车时,一条大腿给摔断了,因没钱医治至今还瘸着。
忽然,小香“哇”地一声哭了。
老张忙拉过小香:“小香,好好的,哭啥呢?不看戏就不看戏呗?有恁委屈?”
小香止住哭泣,说:“姥爷,我,我想回家。
”
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
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
”
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我也想妈。
”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
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
一时间,老张束手无策。
说实话,他也想闺女。
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
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
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
老张这么一哭,三个孩子倒吸溜着鼻子,不哭了。
小玉到底年龄大一些,说:“姥爷,俺不想妈了,俺也不去郑州看戏了。
”
小香说:“姥爷,您不哭,俺不坐火车了。
”说罢,小香哭得更厉害了。
第二天早上,老张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三个孩子不见了!他回过神来,才明白他们离家出走了。
老张急忙起来寻找,先是在村里,后来到县城……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讯工具,可以想象寻人的艰难。
老张用脚步丈量着巩县的每一寸土地,见人就打听,遇到水井就趴在井口看……
就在老张在巩县疯一般找三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郑州的街头。
头天晚上老张扯起呼噜后,三个孩子就溜出了家门。
他们不敢扒火车,害怕迷路,顺着铁路走。
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
”
天黑漆漆的,路边的秋虫此起彼伏,还有不知名的夜鸟,冷不丁地怪叫一声,小香带着哭腔说道:“姐,我害怕。
”嘉康“哇”地一声哭起来。
小玉也害怕,但谁让她是姐姐呢,她说:“不怕,小香,咱唱吧。
”
“中。
”小香哽咽道。
嘉康记不住词,跟着两个姐姐也哼起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妈妈在家的时候,三个孩子经常听她唱这一段。
这一走,就是一个晚上。
他们的鞋子已经全都磨烂了,脚趾头都从里面露出来。
脸上花花搭搭的,是汗水、泪水和尘土的混合物。
小玉背着嘉康,小香搀扶着小玉,一步一趔趄。
好心人还是多。
以为他们是叫花子,有的给块馍,有的给碗水……
在路人的指点下,他们来到了演出的地方。
幸好,小孩子是免票的。
他们挤过人群,站在观众席的最前边。
台上演出的是豫剧《花木兰》:“为从军比古人我好说好讲,为从军设妙计女扮男装,为从军与爹爹俺比剑较量,胆量好,武艺强,喜坏了高堂,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
三个孩子看傻了,高兴得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拍巴掌。
掌声未息,唱花木兰的演员快步走下台,上前抱住了三个孩子,一下子泪眼婆娑——那是他们的妈妈,常香玉。
后来的新闻是这样报道的:1951年8月,常香玉把房子和汽车都卖了,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然后带领剧社人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义演捐款达到15.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
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朝鲜上空穿云破雾,同美军搏击,打击侵略者。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头,交代“我”和主人公的关系等,以新闻报道内容结尾,赋予这篇小说很强的纪实性。
B. “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这个细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委婉批评了他们觉悟低、爱占小便宜。
C. 小说中小玉问姥爷火车去哪里的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际不闲,是为后文写三个孩子沿着铁路去郑州找妈妈做了铺垫和伏笔。
D. 提到女儿卖房,老张“没好气”,不知女儿在哪,埋怨女儿“就你中?就你能?”体现出老张觉悟不如女儿高。
5.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设计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三个孩子找妈妈,暗线是常香玉带领剧团四处义演募捐,完成捐献飞机愿望,支援抗美援朝。
B. 小说以白话口语为主,又夹杂方言,这样的语言带有地域特色,充满生活气息。
祖孙之间的对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凸显了浓浓祖孙情。
C. 小说中唯一的一段景物描写”天黑漆漆的……冷不丁地怪叫一声”,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有力地辅助了人物性格的塑造。
D. 小说结尾一段是补叙,补充交代常香玉卖车卖房,自己在外奔波的原因,丰富了常香玉的形象,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6. 老张对女儿情感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7.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这种手法在小说中也多见运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世纪以来,人工智能已成为科幻小说、科幻电影最钟爱的主题,以至于它占据了我们关于未来的主要想象空间。
不幸的是,这些作品所描述的人工智能窄化了我们对于未来生命和生活形式的想象,似乎人类未来活动的主要内容就是与机器人的斗争。
同时,过去一百年充斥在科幻文化中的拟人化手法也把人工智能窄化了。
机器人只是人工智能的一种典型形式和一个发展方向,而人工智能对我们的意义不只是它可以模拟、延伸和拓展人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我们理解人的语言、思维和智能本身有巨大的推进作用。
科幻文化对人工智能的窄化还在于,好莱坞电影中总是将机器人和人的根本差别归于感情或者说是“爱”,其实人的社会性存在是人工智能尤其是人工生命研究领域最大的难题。
人工智能必须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这都是建立在一个理性个体的假设之上。
问题在于,世界上不止有一个个体,还有无数他者,如何以算法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复杂的、充满非理性和偶然性的相互作用?这才是目前人工智能技术的难点所在。
心灵没有方程式,社会性的心灵更加无法用算法解决,这或许正是艺术的机会。
然而,人的社会性在今天这个网络社会受到了新的挑战。
近20年来,在日常生活的层面上,技术在明显加速,我们能够感觉到各种技术对生活的“重置”。
技术的发展在引诱着也在强迫着我们跟随,不断跟它一起更新换代——引诱是因为花样翻新、追求时尚,而强迫是因为整个服务系统在更新,我们只能跟着更新,否则等待你的是脱离网络、去社会化。
这种加速度,这种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取消了我们自主的学习与生产。
那么,我们是不是还能保持艺术创造的欲望?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最切近的应用场景中,淘宝、京东设置了众多的“推荐”和“方便”,这些“方便”不但是引导消费的诱饵,更是对我们自身的诱导和窄化。
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合作中,我们的偏好被强化。
据说阿里巴巴对每一个淘宝用户的定义,可以拓展到几千个标签。
这意味着,它比你自己更了解你的欲望、需求、目的、冲动。
然而,这只是你的数码存在,这不过是由概率算法导出的一种“显示性偏好”。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对人群做了无穷细分,但同时人文学者们又总是在抱怨技术把人同质化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能否弄清楚,新科技究竟是把社会变丰富了还是变单一了?我个人这些年的感觉是,在表征意义上人的确变得更加多元、丰富,但是在深层意义上,人的社会性以及社会能力却被极大地削弱了。
人们思考问题时,如果缺乏辩证思维,会偏向一极而无暇顾及另一极。
面对技术把人同质化的趋势,如何找到反向的动力并将之作为“辩证的另一极”?这是未来艺术的根本任务。
(摘编自《当科幻窄化了人工智能,艺术的新命题出现了》)
8.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到科幻文化的影响,一些人容易将人与机器人的斗争当作人类未来活动的主要内容。
B.人工智能技术当下的难点所在,是建立一个可预测的世界模型以及反应、修正机制。
C.各种技术正在“重置”我们的生活,技术的发展在引诱也在逼迫着我们紧随其后。
D.概率算法导出的“显示性偏好”往往是被强化的偏好,与人的真实需求未必一致。
9.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提出了科幻文化对人工智能的窄化的问题,为进一步论证奠定基础。
B.文章通过讨论人的社会性在网络社会所受到的新挑战,将论证推向了深入。
C.文章运用例证法,以淘宝、京东为例指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正在对人群做出无穷细分。
D.就新科技对社会的影响问题,文章从表征意义和深层意义两个维度表明了看法。
10.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能够应对无数社会性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解决社会性的心灵所产生的问题。
B.艺术可以表现未来,科幻文化可以展现人们对未来科技、生命和生活形式的想象。
C.艺术创造的欲望产生于对迅即的自动化、现成性保持警惕,追求自主的学习与生产。
D.艺术的根本任务是在技术之外找到反向的动力,并能够把它作为“辩证的另一极”。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解,轵人也,字翁伯,善相人者许负外孙也。
解父以任侠,孝文时诛死。
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
及解年长,更折节为俭,以德报怨,厚施而薄望。
然其自喜为侠益甚。
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于心,卒发于睚眦如故云。
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解姊怒曰:“以翁伯之义,人杀吾子,贼不得。
”弃其尸于道,弗葬,欲以辱解。
解使人微知贼处。
贼窘自归,具以实告解。
解曰:“公杀之固当,吾儿不直。
”遂去其贼,罪其姊子,乃收而葬之。
诸公闻之,皆多解之义,益附焉。
解执恭敬,不敢乘车入其县廷。
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事可出,出之;不可者,各厌其意,然后乃敢尝酒食。
诸公以故严重之,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及徙豪富茂陵也,解家贫,不中訾。
轵人杨季主子为县掾,举徙解。
解兄子断杨掾头。
杨季主家上书,人又杀之阙下。
上闻,乃下吏捕解,解亡。
临晋籍少公素不知解,解冒,因求出关。
吏逐之,迹至籍少公。
少公自杀,口绝。
久之,乃得解。
轵有儒生侍使者坐,客誉郭解,生曰:“郭解专以奸犯公法,何谓贤!”解客闻,杀此生,断其舌。
吏以此责解,解实不知杀者。
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
吏奏解无罪。
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
当大逆无道。
”遂族郭解翁伯。
太史公曰:吾视郭解,状貌不及中人,言语不足采者。
然天下无贤与不肖,知与不知,皆慕其声,言侠者皆引以为名。
谚曰:“人貌荣名,岂有既乎!”於戏,惜哉!
(改写自《史记·游侠列传》)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B.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C.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D.解姊子负解之势/与人饮/使之嚼/非其任/强必灌之/人怒拔刀/刺杀解姊子/亡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郭解内心阴险,睚眦必报,对举报他的杨县掾,一怒杀之;杨的家人告状,又被他杀死在宫门下。
B.郭解残忍冷酷,杀人如麻,但又因为对方行为的合理性而放走了杀了他外甥的凶手。
C.郭解自喜为侠,不矜其功,重江湖道义,很受推崇。
落难时,有人选择牺牲自我,也要保全他。
D.郭解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他虽然一世没有做官,却凭自己的侠义举动名扬四海,但这种侠义行为是受儒家排斥的。
1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公以故严重之,邑中少年及旁近县贤豪,夜半过门常十余车,请得解客舍养之
(2)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
当大逆无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频酌淮河水[注]
戴复古
有客游濠梁,频酌淮河水。
东南水多咸,不如此水美。
春风吹绿波,郁郁中原气。
莫向北岸汲,中有英雄泪。
[注]宋孝宗隆兴元年,南宋遣使与金人议和,次年订立合约,于是宋、金呈划淮而治的局面。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由客饮淮水起笔,不断地畅饮淮河水,着一“频”字,形象地表现对此水的无限深情。
B.“水多咸”一方面是写实,海水是咸的,不少井水也带咸味;更多是在暗讽南宋最高统治者偏安一隅,醉生梦死。
C.第五句进一步写出淮河水的美,春风吹拂,绿波荡漾;第六句情绪急转直下,“郁郁”写出诗人内心的凄凉与感伤。
D.诗人杨万里有“人到淮河意不佳”之句,本诗七、八句和此句一样,都表达出诗人的忧国之思和忧愤之情。
15.全诗各句均不离“水”字,咏水抒怀但角度不同,请结合诗句做具体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雕木刻石设喻,正反结合论证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道理,其中正面论证这一道理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词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水面波涛汹涌,勾画出赤壁古战场险要的形势。
(3)杜甫的《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2020年春节以来,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牵动着国人的心。
以下是网友创作的对联,已经打乱了顺序,请根据要求组成三副对联。
要求:只写序号,注意区分上下联。
①灭疫除灾,封路封楼是有情②关门谢客,不来不往非无礼
③速清流毒,一意攻坚过险关④神州吹号,匡时天使保长安
⑤武汉封城,济世杏林担大任⑥誓去病魔,全民助力解危境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为上联“心平浪静,秋月芙蓉湘水碧”选择下联,最合适的一项是
A. 志远天高,春风杨柳麓山青
B. 情深海阔,夏日荷花潇江红
C. 气壮山威,鲲鹏展翼楚云飞
D. 身正才卓,冬雪松竹衡岳高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之际,3名“70后”、1名“80后”、24名“90后”和2名“00后”永远留在了凉山州森林中。
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境内发生森林火灾,着火点在海拔3800余米。
扑火行动中,受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发林火爆燃,瞬间形成巨大火球。
30名扑火人员牺牲,其中包括森林消防队员27人、地方干部群众3人。
这是自2018年国家应急管理部成立以来,应急救援人员伤亡最多的一次。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20年3月30日下午,凉山西昌突发山火造成19名地方扑火人员死亡。
4月1日下午,应急管理部官方网站已变为黑白两色,以此悼念在火灾中牺牲的遇难者。
在向救火英雄表达敬意和缅怀的同时,网上也开始出现质疑:四川凉山大火不救行不行?中国救火不专业吗?有专家回应,队伍是专业队伍,之所以出现这么大的伤亡,是因为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遇山火爆燃。
事发突然,与专业不专业没有关系。
请你写一篇文章,回应网络上的这些质疑。
要求:角度自选;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中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从文中找到与“计白当黑”相关的语段,然后代入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断取舍。
D项,“从而更好地突出笔墨线条的地位”理解错误。
依据原文“‘计白当黑’的积极意义在于,长期以来,书法家都偏重于笔墨线条,认为只有笔墨线条才是一件书法作品的关键所在,所以书论中谈得很多的是如何执笔、运笔等比较‘实’的问题,而没有明确认识到‘白’的重要性”可知,“计白当黑”的理论,可以促进人们更加辩证地理解“黑”“白”的关系,其目的主要是纠正“长期以来,书法家都偏重于笔墨线条”这种错误认识的。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
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B项,“书法作品中的‘白’与‘黑’互为表里”分析错误。
依据原文“黑白世界,书法之魂”“老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知白守黑’是哲学概念,影响了两千多年,还将继续影响下去;完白山人两百年前提出‘计白当黑’艺术概念,影响了两百年,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计白当黑’则明确‘白’也可以‘当黑’,发挥与‘黑’同样的作用”“‘ 白’并非虚空,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有内容,有意义,有美感”等内容可知,书法作品中的“黑”与“白”是并列存在的,而不是互为表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