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动不安什么意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躁动不安什么意思
心理学认为,躁动不安是一种复杂而又微妙的情绪变化过程,它能够反映人们内在世界的本质和真实状况,能够透露出个体独特的气质与性格,能够传达出他对生活以及社会环境的评价,也是我们判断一个人行为合法与否的依据之一。

当然,这只是从某些方面来说明问题,但如果将它引申到更多方面,就需要借助于各类知识了。

其中就有“人体生物节律”这门科学。

关于人体节律的研究已经很多年了,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医师威廉·哈钦森便通过长期观察发现了这样一条规律:每天日落时分,由于血液含氧量低,大脑皮层细胞兴奋性增高,导致失眠,感觉困倦,所以人们常称之为“日落综合征”。

后来,美国的内科专家莱恩教授继续观察研究证实:除了睡眠之外,一天中还存在着其他两个睡眠高峰期,即午夜1点钟左右和下午4点钟左右。

此外,体温、脉搏、血压等身体指标在一天24小时内还呈周期性波动。

为了找到这种奇异的周期性波动规律,他进行了数十次试验,最终用了将近30年时间才确定了一组6种动物的昼夜活动节律曲线图,并将其命名为“莱恩—施瓦兹曲线”。

这一成果的重大贡献之处,正在于揭示了生物机体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活动特征。

另外,英国科学家乔治·穆勒提出的一天中三个不同时刻的平均心率,被后人称作“穆勒指数”。

法国学者艾蒂安·皮奥特,通过数十年的研究,对心率与睡眠的节律做了深入探讨,推测其主要原因是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周期性活动。

德国的两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和赫维克在60年代则把自主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联系起来
加以考虑,通过实验他们获得了“神经调节和无关物质”( imitrope)信息传递的结论。

这些人的工作,使得“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协调”假设逐渐形成,从而引起人们的普遍注意,并且在临床上也取得了一定效果。

此后,美国的克雷伯曼又提出“体力劳动强度与脑力劳动强度相互作用影响睡眠节律”的假说。

这些都从不同侧面表明,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现象需要去解释和阐述。

人类也是动物中的一员,那么对人体节律的掌握,岂非比对任何动物的习性和规律的掌握都要难得多吗?事实上,这项课题早已受到生物学界的青睐,有关基础研究也正不断地开展。

例如,目前已建立了几种生物节律检测仪器,包括光周期仪、褪黑素受体基因的检测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