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9.3 区域经济联系(含解析)湘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规范练25 区域经济联系
(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11题,共44分)
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干线最长、占地最多、移民征迁任务最重、投资最大、计划用水最多的省份。
读“河南省地形图”(图1)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2),完成第1~2题。
1.影响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走向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水源
C.交通
D.城市
2.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
A.工程建设加重受水区的环境恶化
B.能缓解地下水位大幅下降引起的盐碱化问题
C.利于解除海河流域洪涝的威胁
D.将促进北方缺水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1.A 2.D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沿地形平缓的地区延伸,这样有利于减少工程的建设难度与投资。
第2题,南水北调有利于北方缺水地区经济的发展,缓解用水紧张的状况,有利于环境的治理;盐碱化主要是地下水位抬升造成的。
武清区原为天津的一个农业县,1991年建立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受产业转移的影响,武清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据图和材料,完成第3~5题。
3.武清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是( )
①地理位置优越②交通优势明显③矿产、能源资源丰富④政策支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4.产业转移对武清区的影响表现为( )
A.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接收了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C.改善了本地区的环境质量
D.增大了本地区的就业压力
5.武清开发区形成工业集聚的主要原因是共同利用( )
A.原料
B.基础设施
C.燃料
D.消费市场
答案:3.D 4.A 5.B
解析:第3题,武清区位于经济发达的天津市,邻近北京和天津,地理位置优越,①正确;该区有众多铁路线经过,交通便利,②正确;天津市矿产、能源资源短缺,③错误;该区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说明有一定的政策支持,④正确。
故D项正确。
第4题,武清区主要接收的产业是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故A项正确,B项错误;产业转移也会带来一定的环境污染,故C项错误;接收产业转移会使当地就业机会增多,缓解当地的就业压力,故D项错误。
第5题,武清开发区没有丰富的原料、燃料,故A、C两项错误;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是政府通过建设基础设施等吸引企业迁入,故B项正确;企业的产品主要不是面向当地市场,故D项错误。
读“世界汽车产业三次大转移示意图”,完成第6~8题。
6.19世纪80年代,汽车首先在欧洲诞生。
有关汽车工业的正确叙述是( )
A.汽车工业城属于发育程度低的工业地域
B.汽车工业不易与相关工业集聚
C.欧洲工业化早,发展汽车工业基础好
D.汽车工业是典型的资源密集型工业
7.第一次转移是从乙地转移到甲地,甲地汽车产量迅速增加的有利条件是( )
A.劳动力资源丰富,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B.钢铁、石化等工业迅速发展,为发展汽车工业创造了条件
C.甲地出现逆城市化,促进汽车工业发展
D.国土辽阔,有利于发展汽车工业
8.进入20世纪80年代,丙地汽车产量居世界第一,这主要得益于( )
A.原料、燃料丰富
B.位置优越,分布集中
C.水能丰富,劳动力投入多
D.重视科技投入
答案:6.C 7.B8.D
解析:第6题,汽车工业因产品复杂,零部件多,总厂和分厂容易集聚,属于发育程度高的工业地域;同时,汽车工业投资大,技术水平高,属于资金和技术密集型工业。
第7题,通过经纬度判断,甲地为美国,钢铁、石化工业发达,有发展汽车工业的良好基础。
第8题,通过经纬度判断,丙地为日本,原料、燃料短缺,尽管劳动力、水能丰富,但这不是汽车工业的主要投入因素,主要是重视科技投入,汽车工业取得长足进步。
读“资源跨区域调配路线图”,完成第9~11题。
9.图中①③资源调出区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分别是( )
①荒漠化②水土流失③土壤盐碱化④空气污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③
10.对上述跨区域资源调配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改善了调出区和调入区的能源消费结构②提高了调出区的资源保护意识③资源调配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④跨区域资源调配的前提是市场需求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①④
11.①③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共同意义是( )
A.缓解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B.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气代煤
C.为提高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性发挥重要作用
D.解决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能源供应紧张问题
答案:9.A 10.C 11.C
解析:第9题,①资源调出区为塔里木盆地,主要环境问题是荒漠化;③资源调出区为云南、贵州和广西的高原、丘陵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是水土流失。
第10题,资源的调配有利于调出区和调入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改善调出区与调入区的能源消费结构。
第11题,①工程是西气东输,③工程是西电东送的南部通道,能源的开发提高了我国能源供应的安全性。
二、综合题(2题,共56分)
12.(2013山东济南调研)(,30分)“上海制造”是我国的传统品牌,当前上海正谋求产业梯度大范围转移。
“两头(研发、营销环节)在沪,中间(生产环节)在外”的经营模式,将成为上海企业未来生存的常态。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甲为“上海市部分企业转移示意图”。
甲
材料二:图乙为“长江三角洲地区不同时期产业转移重心演进示意图”。
乙
材料三:图丙为“产业转移发生机理示意图”。
丙
(1)长江三角洲地区向外转移产业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2)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重心演进的阶段性特征。
(3)分析上海“两头在沪,中间在外”的经营模式的形成原因及对上海的影响。
答案:(1)劳动密集型产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
(2)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初,长江三角洲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随着技术力量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长江三角洲以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3)形成原因:研发与销售环节是制造业的高端环节;上海经济发达,技术力量雄厚,有良好的商务环境、雄厚的工业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密集的优秀人力资源等独特优势;随上海产业不断升级,生产环节在上海已由相对区位优势转为劣势;周边地区经济落后,工业化水平低,劳动力工资低,土地价格低,并有政策支持,有发展生产环节的相对区位优势。
有利影响:减轻空气污染,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为上海产业升级创造条件。
不利影响:因生产环节迁出,增加上海就业压力。
1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1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线路示意图”,图2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线路示意图”。
图1
图2
材料二:加利福尼亚州北水南调工程年调水量52亿立方米,受益于该调水工程,加州发展成为美国人口最多、灌溉面积最大和粮食产量最高的一个州。
材料三:黄淮海流域人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1%,有2亿多人口不同程度存在饮水困难,工农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我国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14年底通水,将大大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
(1)试对两调水工程进行比较,完成下表。
调水工程我国南水北调中线
工程
美国加州北水南调
工程
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
单位调水
量耗能大小原因
(2)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跨流域调水对调入区的主要影响。
(3)要缓解黄淮海地区的用水紧张状况,还应采取哪些节水措施?
调水工程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美国加州北水南调工程
水资源南北差异的气候原因南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北方
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较少
北部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南部
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少雨
单位调水量耗能大小小大
原因地势起伏较小(或地势南高北低) 地势南高北低,向南调水需逐级提水
(2)满足生活用水(或促进社会发展);促进工农业发展(或促进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
(3)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水价;提高节水意识等。
解析:第(1)题,结合图中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分析回答两地的气候类型;依据图中的地势特点,分析两地调水的耗能状况。
第(2)题,题目要求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分析,应侧重分析调水的有利影响。
第(3)题,合理利用水资源,可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采取多种措施。
但本题要求从节流一个方面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