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学生提问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20-11-23T03:32:15.336Z 来源:《当代教育家》2020年26期作者:付洪英[导读] 思考是促进学生思维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思考的重要前提就是提问。

重庆市合川区高阳小学重庆合川 401520摘要:从教学的角度来看,提问的重要性大于解决问题,而提问意识比回答问题意识要更深一层隐藏于学生的内心,提问意识是需要学生通过自己深层思维活动才有的行为。

只有从小学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才能实现学生素质
教育的健康发展,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出更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综合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意识;低年级
思考是促进学生思维形成与发展的重要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思考的重要前提就是提问。

教师提问问题,引起学生的注意,会促进学生专注思考,增加学生的课堂学习思维量。

课堂的提问并不是随意的,只有仔细斟酌之后,才能提高提问的科学性。

在当前教学中,不当的课堂提问行为比比皆是,大大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那么,该怎样培养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提问意识呢?
一、精心设计,目标明确
教师要针对所学内容有目的地设计好问题,比如说我需要在哪个环节提问,提什么样的问题?这个问题该怎样来引入?这样问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吗?等等。

这些都要提前想一想,千万不能随心所欲,杂乱无章,漫无中心。

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问题层层深入理解课文。

若是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跳跃性比较大,学生就会不明所以,来不及思考。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所以在教学中设计问题不求多,而求精。

问题不宜太简单,太简单没有思考价值,对教学不起作用,不能发展学生;不宜太难,太难的问题超过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不能达到教学目的,提出的问题,就如跳一跳能摘到的苹果,让学生产生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学习《四个太阳》时,小学语文教师如果直接提问学生:“金黄的落叶都邀请了哪些小伙伴来品尝香甜的水果?”很多学生会觉得问题过于简单,随后漫不经心地对待教师的提问,而如果小学语文教师这样提问:“金黄的落叶都邀请了哪些小伙伴来尝尝水果的香甜,它是怎样邀请的?”时,学生就会仔细阅读文本的同时,寻找正确的答案,从阅读中感受作者喜悦、欢快的心情,进而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

课堂上教师要问,学生也要问,有时问了还要依靠自己的回答。

教师在学生读完新课文后可以提问,有没有不懂的地方?有,请提出来。

讲课开始让学生问,讲完后还是让学生问。

遇到有启发性的问题也不妨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找到答案回答。

这不是走形式让学生问,而是实实在在地让学生问,让学生回答。

例如教授《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学生问:小壁虎是动物,不是人,为什么用单人旁“他”,而不用“它”老师说:“有没有那位同学帮助他?”马上有学生回答,“那是作者叔叔把壁虎当作人来写,把他看成有生命的人。

”学问,原来有学有问,在学生的问题中体现了学生参与精神,在学生的回答中,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提问与作答的结合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实在训练。

提问是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唤起学生语文的热爱,对学习充满信心。

在《四季》的课文中,教师出示词组“草芽尖尖、荷叶圆圆、谷穗弯弯”,然后教师让学生读后思考:“读了这几组词语,你有什么发现吗?”学生进入了自由思考的时间,学生会发现这几组词语后面两个字的形容词是重复的,学生通过读能直观地发现这三组的共同之处。

教师再向深层处进行发问:“这三组词语的共同之处,在朗读上有什么好的地方呢?”学生自己读后发现它们读起来更好听,也很容易记住。

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什么是语言的节奏之美了。

三、摸清学生,面向全体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

为此,教师必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知识基础、接受能力、思维习惯动机情绪及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等。

有了这些方面的基础,教师方有可能有针对性提问启发,既做到面对全体学生,又做到面对个别学生,基于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对课堂提问做出层次设计以后,到课堂上实施时,应注意把较难问题安排给“优生”答,或在合作学习时讨论解决。

把容易的问题安排给“差生”答,这样可以激发“差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同时,老师在提出问题后,还要随机点拨,为学生的思考“架桥”,降低问题的坡度,以利于逐步接近“目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使得班内各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四、追问式提问,驱动思考(一)诱思深问,逐层递进
追问是进一步创设新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深层探究的动力。

它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有清晰的方向引领,对学生的思维方法有科学的指向,是学生获得深度探究和体验的一个“梯子”。

学生在教师追问的过程中,可以促使理解向更深处扎根。

在《雨点儿》教学中,学生通过角色朗读后,对教师提出的“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分别去了哪里?”有了自己的答案。

教学到这里,不能让学生就此止住学习的脚步。

教师结合最后一个自然段对“大雨点儿”和“小雨点儿“各自去的地方,设计一个需要学生思维攀登一下的阶
梯式的问题。

“小雨点儿比较调皮,它想要去没有花没有草的地方,如果你是那片没有花没有草的土地,你会怎么对小雨点儿说呢?”学生在进一步的问题情境中,依托课文有了更深的思考,在对话、交流中获得深度的思维体验。

(二)辨析追问,脱浅涉深
辨析式追问,是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思维过程的分析,辨别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及所产生的价值。

当学生的理解处在表层化、困惑处时,用辨析式追问给学生提供思维的线索,沿着这条线索可以摆脱原有的浅层次的学习,向更深层跋涉。

在《小蜗牛》教学中,学生读了课文,通过思考理解了小蜗牛因为爬得慢看到的景象比蜗牛妈妈要求它去看的季节要相差一个季节。

“春季出去只能看到夏季的景象,夏季只能看到秋季的景象,秋季只能看到冬季的景象”。

教学中发现学生对季节及相对应的景象会出现对应交错的情况,这时,需要介入教师的追问。

学生在文本中找的过程就是提取信息的过程,也是主动思考的过程和深度走进文本进行思维体验的过程。

总之,课堂提问是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手段,在实际的教学中,小学语文实际应该结合学生的基础水平、认知规律以及文本内容等,合理设置问题,让学生在思考、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具有思维能力,从而拥有较强的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马霞.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J].新课程,2019,000(035):90-90.
[2]田冲.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提问艺术与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J].语文课内外,2019,000(026):1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