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650字习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650字习作
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650字习作1
看了许多遍的红楼,以前总是觉得林黛玉的一生是那么的凄凉,总也不忍看后几回中的黛玉焚稿,宝玉成亲,。
觉得那么残忍的结局,知道就够了,不想一遍遍去复习那种难过。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清代人作的红楼续补,以前对于这种书,我总是排斥的。
觉得那些人搞出一个个大团聚,或死而复生或仙境重逢之类的结局,实在是没有意义。
这么粗劣的改续,无聊的紧。
不过这次去图书馆,见到书架上好几个版本的这种书,抽出一本,粗略的翻了一下,却使我萌动了重读红楼结尾几章的想法。
看到黛玉的郁郁而终,依旧那么难受。
可待到读完,听甄世隐说着什么“兰桂齐芳”我不由黯然。
薛宝钗这样的人物,也要像李纨一样,将一生都葬在这片冷酷的园子里么?
以前的我,是很厌烦薛的。
从蜂腰桥扑蝶到最终的成亲,我始终都觉得她是一个既冷酷又自私的人。
可是如今,我竟然不由不怜悯她了。
其实细想起来,她的悲剧或许比林的更令人叹惋。
薛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
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
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
没错,这正是她从小被教育过的为人方式,也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
甚至悲喜都不应形于颜色,否则就是“不敬重。
”综观全书她的举止,几乎从未超出这些束缚。
只有一次宝玉将她比做杨妃令她大怒,可也只是冷冷的用一句话反讽过去。
以前最恨她在蜂腰桥下陷害林的一段。
如今想来,其实也并不
是完全不行以理解的恶毒举动。
她从小生长在皇商家庭,这种“趋吉避凶”的法门应当是早就深深的印在心中了吧。
虽然她的做法很自私,但在她,或许认为人理所应当就该这样应对。
其实她才是最可悲的人,一生都被别人的看法和所受的教育支配着。
从来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没有快乐也没有不快乐,只是根据理所当然的道路走下去。
从未得到过全心全意的爱情,也没有谁真正的关怀过她。
而她,也就认为世界本就如此。
认为夫妻间有的不是真诚的感情而是“举案齐眉”的敬重;认为母女间有的不是血浓于水的亲情而是听从的孝道。
这样冷酷的纲常,竟是她遵守了一生的原则,而且还毫无知觉的麻木着。
她的作为,其实并没有多少是自由的选择。
她只是一个典型的循规蹈矩的听从者。
她是聪明有才的,却被教育着认为女子读书也是无用,香菱和湘云谈诗她说道“一个女孩儿家,只管拿着诗作正经事讲起来,叫有学问的人听了,反笑话说不守本分的”;她也熟识剧作戏曲,却认为这些_词巧句是不能为端庄淑女所知的,因此委婉的批判宝琴的咏古诗;她像任何人一样盼望有美妙的生活,但当母亲为了贾府的权势而把她嫁给痴痴傻傻的宝玉时,由于母亲告知说她已经应承了,也就只有流泪接受。
直到最终宝玉出家,她的悲剧到达_。
即使在这时,她依旧是不能由着本性而为的。
王夫人说“看着宝钗虽是痛哭,他端庄样儿一点不走,却倒来劝我,这是真真难得的!”可想想宝钗如此人物,又这样年轻,此时想起自己的一生将如何结束,她的苦痛其实并不在黛玉焚稿之下呀!可她依旧只能克制着,这是她的“敬重”!
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650字习作2
曾经对于《红楼梦》的熟悉始终停留在“大皆不过谈爱情“,也曾为了宝之悲,黛之惨而愕腕叹息。
如今取下束之高阁的《红楼梦》,如品茶一般细细品读,忽觉爱情不过是其中不行或缺的一味香料。
《红楼梦》缘起灵河畔那一抹降珠草,受神瑛待者浇灌,又因浇灌过多故五内郁结。
至于石头如何成了神瑛待者,神瑛待者又如何成了贾宝玉,我们不得而知,只觉得颇有些神化颜色。
再说那降珠草下界幻化为人形,名黛玉,以一生泪水报答神瑛待者浇灌之恩。
黛玉性格孤僻,并非与天俱来。
她幼年丧母,借居在外祖母家中。
但这并非是一个有暖和与爱的家庭,而是一个龌龊之地。
贾母看似慈善,对刘姥姥施恩有加,实则自吹自擂,不过是出“携蝗不嚼”的闹剧,在“上层”人物中最吃得香的秦氏,拍马手段,黛玉视之,指出那些是“贫嘴贱舌”。
极善奉承迎合旁人的王熙凤,在黛玉看来,不过是“放诞“,“无礼“。
自命清高的“槛外人“妙玉,黛玉也一眼识破了她卸却红妆的虚伪。
就连被王夫人认为“识大体”的袭人,蒙得过湘云,却也逃不过黛玉的眼睛。
黛玉一语点破她的本质——“我只拿你当嫂嫂待。
”于是,黛玉被认为“小性,多心,心窄”,没有大家闺秀风范,不能入选“宝_奶”,终成了“世外仙姝孤独林”。
黛玉虽为“主子姑娘”,却又被称为“小鸡肚肠”,但她除了一颗痴心外别无其他。
她是不谙人情,是恃才傲物,但“芙蓉吹断秋
风狠”,不要过份指责她的“多心”,那实则不为她之过,周遭使她不得不多多考虑,众钗中可与黛玉之才相比的非宝钗莫属,她家私雄厚,擅长处世,这两点赛过身世可悲而又叛逆的黛玉。
她是大家闺秀的典范。
她没有木石前盟,却信任金玉良缘。
初到贾府,便“连下人也都多与宝钗亲近“,赵姨娘也称她厚道。
生日会上,她知贾母“喜爱喧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使“依着意思”去说。
蘅芜院她布置得素净简洁,给人以舒适的淑女之感,让人觉得节俭。
金钏投斗,她帮王夫人解除心中梗结。
宴席上众人嘲讽乡下人刘姥姥,独无描写宝钗之笔,是曹翁忘了这号人物,并不然,只是她维持了大家闺秀的仪态。
一方面她让王熙凤认为“不干已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一方面又让老太太,王夫人觉得“小惠全大体“。
对黛玉的讥讽听若惘闻,让人以为她从不记恨,又在扑蝶误听小红与坠儿的谈话时,扯出与黛玉捉迷藏之谎。
她处世的高超与黛玉的清高形成鲜亮对比。
于是,宝钗被认为“大家闺秀,温存,识大体“,选上了“宝_奶“终成了“山中高士晶莹雪”
对于宝钗,我始终无法喜爱,从情感上无法接受她与宝玉的婚姻。
她的处世圆滑,她的性格温存,在我看来皆是虚伪之举。
借由一些小事拉近与黛玉的关系,让黛玉认为与她“情同姐妹“。
对待宝玉,更是好之又好,顺之又顺,全然不同与黛玉的猜忌。
黛玉死时,只说了半句“宝玉,你好……”,便命丧黄泉。
假如要我填满这句,我想必当是“宝玉,你好狠。
”为何狠心抛弃黛玉,另娶宝钗,这令黛玉情何以堪,一个空有痴心的女子,假如连痴心也
化为灰烬,又如何撑得下去。
殊不知,这只是王夫人的掉包计,宝玉并非无情,只是始终认为迎娶的是黛玉。
再说那宝钗,堂堂公侯女,千金小姐,竟顶别人之名嫁给一个不爱自己的男人。
宝玉掀开红盖头之后,发觉林妹妹成了宝姐姐大失所望,就那么把宝钗冰在那儿,不再理睬,这叫宝钗又情何以堪。
本来“任是无情也动人“,竟落得个独守空闺的下场。
思及至此,忽觉宝钗也是受害者,真正害人的则是吃人的封建礼教。
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650字习作3
“天上掉下个林妹妹”,我每次读到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都会黯然。
她,无论离别仇,无论四季更,都会潸然泪下。
她,就是一棵绛珠草,来到人间“还泪”。
她每每与姐妹们吟诗,又总是艺压群芳,不管是海棠社的诗情,秋窗风雨夕的凄凉,还是葬花吟的悲戚,都表达出她那娟雅的诗人气韵。
她孤独无依,大观园里没有一个亲人让她依靠,也没有一个知己听她倾诉,只有贾宝玉让她芳心暗动,可他不属于她。
于是,她无奈着“无终点,何处有香丘”,悲伤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半夜不曾入梦来”。
似因黛玉的死,带走了府中的福气。
宁荣府从金银满箱至陋室空堂,真好像“呼拉拉大厦将倾,灯惨惨黄昏近”,宁府中人原来尽坐华堂,到头却他人皆谤。
有人因嫌乌纱小,不料枷锁扛身上;有人妄思不劳而获,终被送进铁窗下。
红楼厦倾,大观园男女自然无法把
控命运。
宝钗凡事稳重,识大体,诗词精通,原是金玉良缘,宝玉偏念木石前盟,可怜端庄女,究竟误终生。
迎春才貌双全,却遇中山狼,叹金闺花枊,一载去悠悠。
惜春聪明伶俐,却也独卧青灯古佛旁。
王熙凤一生气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
宝玉一生被很多风情好围绕,但他独对黛玉有淡淡情愫,虽娶了宝钗,但他的心是属于黛玉的。
他的入空门,也印证了当年他的诺言:“你死,我就做和尚去”。
美梦终究一场空,韶华散尽,容颜衰,独坐独烛前痴叹。
才觉清泪落满容,膝下遗腹已成人,房空冷清如往昔。
一曲红楼呵,就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650字习作4
红楼,多么熟识而又神奇的名字。
自它问世以来,多少红学家前仆后继,倾其一生只为解得其中真味。
对于这部自成学问的奇书,我早已慕其美名,值此寒假,有幸一探其神秘。
当我拿到这本厚达九百多页的大“〔百科〕全书”时,我的心不得不为之赞叹,甚至有了打退堂鼓的念头,但读书原来就要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不然怎能领悟其中奥妙?于是便下定决心,这个寒假,就纠缠上这本“顽物”,肯定要把它看完。
初读《红楼梦》,困难就接踵而至。
一张薄薄的纸页上挤满了令我目不暇接的文字,包括生僻字、文言文,很多诗词更是让我摸不着头脑,其中冗杂的人物关系则是让我糊里糊涂,如置身云里雾里,难得其中真味。
有时读着,竟睡意难忍,趴在书上睡了过去。
但这些并未阻挡我要将它看完的决心。
我开头做笔记,自己手
绘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图,切身体会到这个封建大家庭的冗杂。
我学会借助外物,无论是厚重的词典还是高速进展的互联网,都在此过程中助我一臂之力。
最令我着迷的,自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纠葛了。
一次我读到一个场景:贾宝玉和林黛玉互表心愿,用到“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以及许多我不知道的〔典故〕,便在网上查询,最终得知这是贾宝玉在向林黛玉表露自己的真心。
在此过程中,我既收获了学问,又对书中的内容有了理解,那样一种心领神会的感受,更是生活中不行多得的,难以言喻的昙花佳境,让人回味无穷。
这样读书的爱好和欢乐自然就如期而至了。
在长达二十多天的纠缠后,我最终将这本书“啃”完了。
但我却不能就此满意,由于书中还有许多内容是我还不理解的,还有更多的深意和神秘没有被挖掘。
这样,我的感受和收获可能就很有限。
于是我选择了在网上翻看别人的〔读书笔记〕和书评,以及一些红学家如周汝昌的著作,与他们的思想和心灵沟通后,便有豁然开朗、拨云见日之感,《红楼梦》中的神秘也才渐渐隐现。
随着进一步深化了解,我才真正感受到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也获得了更多的学问和爱好。
或许读书就是如此,只有肯花心思去钻研,才能真正领悟其中的奥妙。
采纳不同的方式,得到的学问和爱好或许就更多。
最终,这本书肯定会对我们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让我们受益无穷。
中国名著《红楼梦》读后感650字习作5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泡,古今一梦尽荒唐。
漫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一部怀金悼玉的红楼梦,一首示意着兴败繁衰的荒唐诗,在这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贾府中,在这光鲜的浮华后,又暗藏着什么呢?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从今,一块纷纷扰扰的石头陨落人间,牵系起一群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的红楼女。
在那浮华的贾府中演绎着“美中缺乏今方信,如花美眷空蹉跎”的凄美〔故事〕。
浮华的悲剧,即将开幕。
贾元春,贾府第一个传奇人物,贾家嫡系孙女,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大观园真正的仆人,可谓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享尽荣华的她用二十年的青春看清了这人间是非。
一曲“恨无常”道出了她悲、美的一生。
同时也说出了她那华丽的凤袍下掩盖的无限的哀痛和苦痛。
可怜薄命女,生因浮华,死亦因浮华。
一个道金玉良缘,一个念木石前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孤高自诩,一个处事圆滑,一个肌肤如雪,一个娇花似水。
一个薛宝钗,一个林黛玉。
只惋惜了两个薄命女,入了富贵家,却不知那浮华之门易进不易出啊。
“可叹停机德,甚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富贵一生只落得个空劳牵挂,枉自嗟呀!败落的大观园,没有了从前的繁华,潇湘馆在那几束翠竹的衬托下显得那样清幽,可是里面却没了颦儿的笑音和哀叹。
宝钗啊,当你再一次看到这景象是想必也会为那“登上青云”的追求而懊悔吧!
金银散尽,家业凋零,有恩逃命,无情报应,欠命命已还,欠泪泪已尽。
食尽鸟投林,皆因浮华散尽!一卷红楼落幕,不禁慨叹:“陋室空堂芴满床,衰草枯杨歌舞场。
金箱垠箱又怎样,只惋惜你命不长。
浮华门里唱大戏,那结局怎一悲字了得!莫要不舍富贵乡,浮华皆可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