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二轮专题演练 稳态与环境专题2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生物二轮专题演练稳态与环境专题26
姓名: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题号一二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请使用2B铅笔填涂
2.提前5分钟收答题卡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表示一个能够自我维持稳定的生态系统必须满足的条件,则字母X最可能代表
( )
A.生物因素B.共生关系
C.非生物因素D.物质循环
【答案解析】D
2.自然界中的任何生态系统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态,其主要原因是()
A.生态系统具有复杂的营养结构
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种类和数量多
C、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能反复进行
D、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自我修复能力
【答案解析】D
3.在下列物质或过程中,不会在人体内环境中出现的是( )
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④二氧化碳⑤蛋白质分解成
氨基酸⑥甲状腺激素的运输⑦乙酰胆碱⑧尿素⑨维生素
A.②③④⑥B.①③⑤
C.①③⑦D.③⑤⑥⑧⑨
【答案解析】B
解析:人体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
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发生于细胞质基质中。
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细胞内或消化道内。
组织液中含有大量的水、二氧化碳、氧、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酶、激素、维生素、尿素等物质。
4.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控和自我修复能力就越大的原因不包括
A.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其自我调控能力就越大
B、某食物链受到破坏,能量可通过其他食物链传到顶级营养级
C、某一营养级的一些生物消失,可由该营养级的其他生物代替
D、能量流经各营养级时,是逐级递减的
【答案解析】D
5.人体大面积烧伤后,容易发生病菌感染,主要原因是患者的( )
A.过敏反应增加
B.细胞免疫作用减弱
C.效应B细胞数量减少
D.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下降
【答案解析】D
解析:大面积烧伤病人通常同时存在营养不良、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低下和感染等症状,与过敏反应无关;创面的细菌与感染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采取减菌措施是必要的,常用的有清创术和无菌操作等。
6.抗体存在于人体的()
A.细胞内B.细胞或内环境
C.内环境D.细胞和内环境
【答案解析】C
7.如图表示生长素对植物某营养器官的影响,“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一句中,高浓度、
低浓度分别指( )
A.大于A的浓度、小于A的浓度
B.大于C的浓度、小于C的浓度
C.大于B的浓度、小于B的浓度
D.大于A的浓度、小于C的浓度
【答案解析】B
解析:生长素作用两重性的含义主要是“高浓度抑制,低浓度促进”,但“高”与“低”
的区分标准,对于不同植物器官也不同。
曲线中的C点是生长素既不促进生长也不抑制生长的浓度,低于该浓度就属于“低浓度”,高于该浓度就是“高浓度”。
8.从下图所示的实验中,可以直接得出的结论是 ( )
A.生长素能促进胚轴切段生长
B.单侧光照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匀
C.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下端运输
D.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是胚轴切段的顶端段
【答案解析】A
9.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B.内环境稳态需要由机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
C.内环境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
D.当血液的成分相对稳定时,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均保持不变
【答案解析】D
解析:当血液成分相对稳定时,内环境各种理化性质仍然会发生改变。
例如,体温会随环境温度改变而出现波动。
10.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四川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中,处于第二营养级的生物有人和家禽家畜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植物是主要成分
C.该生态系统的建立,提高了各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D.沼气池的建造和植树造林,提高了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答案解析】解析:人们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的目的就是让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流动的方向可以改变,但传递效率不能改变。
答案:C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1.Ⅰ.图示铜污染对形态、解剖和生理特征上相似的甲乙两种水蚤的影响。
图a和b中虚线
左侧曲线表示它们在含铜浓度分别为10 μg/L及30 μg/L的培养液中数量变化情况,虚线右侧曲线表示它们在无铜的适宜培养液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
(2)图a显示的结果表明,第21天与第5天相比,甲与乙的______________发生了改变。
(3)比较a、b两图,还能得出的结论是: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科学家曾对一个由植物、田鼠和鼬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能流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
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
食物链
环节
ⅠⅡⅢGP和NP
GP=55.6×102
NP=1.3×102
GP=176×103
NP=6×103
GP=59.3×106
NP=49.5×106 NP/GP 0.02 0.03 0.85 R 54.3×102170×1038.8×106未利用-62.8% 99.7%
(2)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的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主要原因是
____________。
(3)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该数据不在10%~
20%这一范围,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Ⅰ.(1)竞争(2)优势(地位) (3)①在有污染的情况下,乙优势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况下,甲优势明显;②在铜污染程度加大的情况下乙的优势更明显;③环境改变可导致竞争关系发生改变(逆转)(答其中两条即可)
Ⅱ.(1)田鼠(或初级消费者) 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体温(2)呼吸所消耗的能量不同(田鼠呼吸强度相对较高,植物呼吸的强度相对较低) (3)0.3% Ⅲ未被Ⅱ利用的能量多
12.下图是人体某局部组织的模式图,图中箭头表示物质的交换方向,A.B、C表示结构,a、
b、c、d表示液体。
据图分析回答:
(1)图中a~d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的是________。
(2)图中a~d 中,O 2浓度最低的是___________。
试写出人体内利用O 2并产生CO 2的反应式_________________。
(3)在正常情况下,组成A 结构的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 ]_____和[ ] ;组成B 结构的细胞具体的内环境是[ ]_____和[ ] 。
(4)a 与人体外界环境之间是通过 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的。
【答案解析】(1)a (2)a C 6H 12O 6+6O 2+6H 2O −→−酶
6CO 2+12H 2O+能量 (3)d 血浆 b 组织液 (4)内环境
13.科学家曾用来自文献上的基因序列,首次用化学方法合成了特异性病毒——脊髓灰质炎病
毒。
在适宜条件下,科学家将在实验室人工合成的DNA 与催化DNA 转变为RNA 的酶相混合,并将所产生的RNA 链加入到许多化学制剂的混合物中去,这些化学制剂与脊髓灰质炎病毒典型地侵犯人体细胞中的化学物质很相似。
用含有完整的脊髓灰质炎病毒所酿造的饮料在细胞与动物实验中证实是有传染性的。
为了区别合成的病毒与实验品系的病毒,研究者将微妙的变化引入到病毒的遗传密码中去,而不会改变病毒编码的蛋白质。
(1)若用某一种酶降解一种特异性脊髓灰质炎病毒 的遗传物质,得到的成分如表所示:
②使用的酶是________。
A .蛋白酶 B .核糖核酸酶 C .脱氧核糖核酸酶
D .核糖核酸酶或脱氧核糖核酸酶
(2)根据材料,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
A .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具有生物活性 B .人工合成DNA 时,必须与生物自然状态条件相同 C .催化DNA 转变为RNA 的酶是逆转录酶 D .“化学制剂的混合物”应包括多种氨基酸
E .“微妙的变化”属于基因突变,可产生可遗传的变异
(3)如果全球性消灭脊髓灰质炎运动获得成功的话,是否可以消灭脊髓灰质炎病毒标本?为什么?
【答案解析】(1)①2030 30 ②B(2)BCE (3)否。
从保护生物多样性角度考虑,我们不应人为消灭一个物种。
(或是。
如果再需要脊髓灰质炎病毒时,我们可以人工合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