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马克思A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学马克思A卷
2010-2011学年第⼀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A)

⼀、单项选择题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有⼀个是符合题⽬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上⽅表格。

本⼤题共30⼩题,每⼩题1 分,共30分。

1.哲学基本问题中最为根本的⽅⾯是( A)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性的问题 B.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性的问题
C.思维和存在是否有⽭盾的问题 D.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2.“存在就是被感知”是(D )
A.机械唯物主义观点B.客观唯⼼主义观点C.朴素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主义观点
3.物质⽆⾮是各种物的总和,物质范畴就是从这⼀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 A)
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B.客观唯⼼主义物质观
C.形⽽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 D.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4.时间空间是(B )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具 D.感觉系列调整的体系
5.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D )
A.意识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或主观感觉的产物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它的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6.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事物发展动⼒和源泉的规律是( B)
A.质量互变规律 B.对⽴统⼀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本质决定现象规律
7.唯物辩证法认为,规律是( B)
A.⼈们制定⽽且必须遵守的规则 B.事物本⾝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C.经常出现的现象之间的联系 D.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
8.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指导下,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的路。

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D )
A.⽭盾的⽃争性和同⼀性的辩证统⼀ B.主要⽭盾和次要⽭盾的辩证统⼀
C.⽭盾的主要⽅⾯和次要⽅⾯的辩证统⼀D.⽭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
9.“防微杜渐”的哲学依据是(C )
A.对⽴统⼀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10.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的本质是(B )
A.主体对客体的⾃由选择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主体对客体的主观创造 D.主体对客体的科学评价11.概念、判断、推理是(D )
A.社会⼼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2.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 D)
A.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 B.两种各⾃独⽴的真理
C.真理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 D.客观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13.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的因素是(D )
A.地理环境的优劣 B.⼈⼝增长的快慢C.社会风⽓的好坏 D.物质资料的⽣产⽅式
14.⽣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 C)
A.⼈与⾃然界之间的关系 B.⼈与⼈之间的政治关系C.⼈与⼈之间的经济关系 D.⼈与⼈之间的思想关系15.⼀定的上层建筑由两部分构成,即(D )
A.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 B.军队警察等武装⼒量和政府组织部门
C.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 D.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16.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相对独⽴性表现的是(B )
A.阶级性 B.历史继承性 C.社会性 D.主观性
17.商品的价值是( C )
A.具体劳动的凝结 B.社会劳动的凝结 C.抽象劳动的凝结D.复杂劳动的凝结
18.商品的价值量由( B )
A.⽣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B.⽣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C.商品的使⽤价值量决定 D.⽣产商品所耗费的资本决定19.私⼈劳动要转化为社会劳动,必须( C )
A.消灭私有制 B.进⾏社会分⼯ C.商品交换成功 D.进⾏协作
20.劳动⼒商品与其他商品不同的最根本特征是( C )
A.劳动⼒存在于⼈的⾝体之内 B.劳动⼒在⼀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商品
C.劳动⼒使⽤价值是价值的源泉 D.劳动⼒价值受历史道德因素影响
21.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形成(C )
A.剩余价值 B.利润 C.超额剩余价值 D.平均利润22.资本主义⽣产过程具有⼆重性,它是(B )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 B.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
C.⽣产过程与流通过程的统⼀ D.价值形成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
23.( B)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A.资本积聚 B.资本积累 C.资本集中 D.资本周转24.资本的周转速度( D )
A.同周转时间成正⽐,与周转次数成反⽐B.同周转时间成正⽐,与周转次数成正⽐
C.同周转时间成反⽐,与周转次数成反⽐D.同周转时间成反⽐,与周转次数成正⽐
25.社会资本再⽣产的核⼼问题是( D)
A.社会资本的周转速度问题 B.社会⽣产两⼤部类的划分问题C.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26.按照⽣产资本不同部分价值周转⽅式不同可划分为( D )A.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B.⽣产资本与流动资本
C.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 D.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27.产业资本循环中⽣产剩余价值的阶段是( B )
A.购买阶段 B.⽣产阶段 C.销售阶段 D.流通阶段28.在资本主义条件下,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 D )
A.商品的社会价值 B.商品的市场价格 C.超额剩余价值D.平均利润率
29.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统治着帝国主义国家的是( D )
A.⼯业资本 B.银⾏资本 C.商业资本 D.⾦融资本3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 )
A.消灭了私⼈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B.实现了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根本变⾰
C.代表个别垄断资本的特殊利益 D.符合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
⼆、多项选择题
在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有⼆⾄五个是符合题⽬要求的答案。

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页表格中。

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分。

本⼤题共20⼩题,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BCDE )
A.关于⾃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最⼀般规律的科学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科学体系
C.⽆产阶级世界观和⽅法论的理论体系D.以实践为基础的⾰命性和科学性相统⼀的哲学
E.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基础
2.下列观点属于客观唯⼼主义的有(ABCD )
A.“事物是理念的影⼦” B.“理在事先” C.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外化
D.“未有天地万物,已有天地万物之理” E.现实的国家是⼈们意志的产物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ABD )
A.各种具体物质形态的共性 B.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C.⼈们感觉的复合 D.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的客观实在
E.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
4.下列哪些说法表⽰了时间的⼀维性(ABCDE )
A.盛年不重来,⼀⽇难再晨(陶渊明诗句)
B.失落黄⾦有分量,错过光阴⽆处寻(谚语)
C.光阴好⽐河中⽔,只能流去不复返(谚语)
D.莫说年纪⼩,⼈⽣容易⽼;莫说时间早,⼀去没处找(打油诗)
E.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5.下列说法体现正确对待⽭盾特殊性原理的有( BCD )
A.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B.因材施教,因⼈⽽异
C.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D.对症下药,量体裁⾐ E.退避三舍,声东击西
6.⽭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有(ABCD )
A.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相互联结的关系
D.相互转化的关系 E.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7.我国经济体制改⾰的实际表明改⾰是(ABCE )
A.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我否定 B.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我发
展和⾃我完善
C.对旧经济体制的“扬弃” D.同旧的经济体制“⼀⼑两断”
E.吸收旧经济体制的优点
8.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BCDE )
A.认识过程中相互分离的两个阶段 B.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和发展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E.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的基础是实践
9.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ABCE )
A.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 B.相对真理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重属性
D.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两个各⾃独⽴的真理
E.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
10.⽣产⼒和⽣产关系的⽭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盾,之所以构成
社会的基本⽭盾,是因为它们(ABCD )
A.贯穿于⼈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 B.决定着其他⼀切社会⽭盾
C.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 D.决定着整个社会⾯貌、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
E.囊括了其他⼀切社会⽭盾
11.下列选项中反映事物之间的客观联系的有( ACE )
A.客观条件的好坏影响⼈们⾏动的效果 B.⼈们的动机好必然效果也好
C.⼈⼝数量的多少影响社会的发展 D.天空出现彗星必然带来⾃然灾害
E.森林覆盖⾯的⼤⼩影响⽓候
1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包括(BCD )
A.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B.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的关系
C.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D.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E.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13.商品是(AE )
A.⽤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B.有使⽤价值但没有价值的劳动产品
C.有价值但没有使⽤价值的劳动产品 D.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统
⼀体
E.使⽤价值和价值的统⼀体
14.体现在⽣产商品中的劳动⼆重性是指(CD )
A.简单劳动 B.复杂劳动 C.具体劳动 D.抽象劳动E.社会劳动
15.决定资本家不断进⾏资本积累的原因是( CE )
A.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B.增加供给以满⾜消费需要
C.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动⼒ D.为了发展资本主义市场经济E.资本主义竞争规律的外在压⼒16.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作⽇包括(CD )
A.具体劳动时间 B.抽象劳动时间 C.必要劳动时间
D.剩余劳动时间 E.个别劳动时间
17.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在于( BCE )
A.利润率表⽰资本家对⼯⼈的剥削程度
B.剩余价值率表⽰资本家对⼯⼈的剥削程度
C.利润率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D.剩余价值率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E.利润率总是⼩于剩余价值率
18.产业资本循环经历的三个阶段是 (ACD )
A.购买阶段 B.运输阶段 C.⽣产阶段 D.销售阶段 E.流通阶段
19.垄断阶段的竞争同⾃由竞争阶段的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ABCDE )
A.竞争的⽬的不同 B.竞争的⼿段有了新变化
C.竞争的激烈程度不同 D.竞争的后果不同 E.竞争的范围不同
2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ABDE )
A.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B.国家与私⼈共有、合营的企业
C.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业 D.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垄断资本的再⽣产过程
E.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
三、简答题本⼤题共5⼩题,每题5分,共25分
1.简述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答: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式,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设想存在不运动的物质是形⽽上学物质观的
表现;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设想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主义的观点。

3'
2.简述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主义先验论的区别。

答:含义不同1'出发点不同2'认识路线不同2'
3.简述⽭盾同⼀性和⽃争性的辩证关系。

答:同⼀性和⽃争性各⾃含义2'同⼀性和⽃争性既相互区别1'两者⼜相互联结2'
4.简述剩余价值⽣产的两种基本⽅法。

答:两种基本⽅法:绝对剩余价值⽣产和相对剩余价值⽣产2'绝对剩余价值⽣产的含义,相对剩余价值⽣产的含义2'两者关系1'
5.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

答: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盾,即⽣产的社会化和⽣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占有形式之间的⽭盾3'
具体表现出为:⽣产⽆限扩⼤的趋势与劳动⼈民有⽀付能⼒的需要相对缩⼩的⽭盾 1'
个别企业内部⽣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产的⽆政府状态之间的⽭盾1'
四、计算本⼤题共1⼩题,每题5分,共5分
某企业年初投⼊资本100万元,其中不变资本80万元,可变资本20万元。

年末获利润30万元。

试问该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剩余价值率各为多少?
答:该企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为4:1 (2')剩余价值率为150% (3')
五、论述题第1题必做,第2、3题任选1题,每题10分,共20分
1.试⽤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原理,正确评价杰出⼈物在历史上的作⽤。

(评点⼀个历史⼈物)
答:杰出⼈物总是⼀定阶级的代表;杰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杰出⼈物是⼀定历史条件的产物;杰出⼈物既有功绩⼜有错误。

5'
具体分析⼀个历史⼈物。

5'
2.试述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及实现条件,并以此论述政府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

答: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社会总产品在物质上划分为了⽣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在价值上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C、V、M;社会⽣产
相应地划分为两⼤部类Ⅰ和Ⅱ。

4'
实现条件:两⼤部类内部各产业部门之间和两⼤部类之间保持⼀定的⽐例关系,这个⽐例不仅是总量上的⽐例,⽽且还
是结构上的⽐例。

2'
加强宏观调控的必要性:社会再⽣产的顺利进⾏,客观上要求两⼤部类之间保持⼀定的⽐例关系,但在资本主义发展的
相当长时期内,由于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所决定,两⼤部类
的⽣产都是在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下⾃发进⾏的,
具有严重的盲⽬性,导致两⼤部类经常处于失衡状态,表现为
⽣产过剩,最严重时就是引发经济危机。

为减少两⼤部类之间
的盲⽬性,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

4'
3.述评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答:新变化的内容:⽣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社会阶层、阶级结构的变化;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政治制度的变化。

4'
评述:新变化从根本上说是⼈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的结果;它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
意味着资本主义⽣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了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

4'
⽚⾯夸⼤这种变化是不科学的。

同样,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也是不可取的。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