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三次“斗胆直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第3期
□
申正义
粟
裕三次﹃斗胆直陈﹄
粟裕,湖南省湘西会同县人,侗族,1907年出生,1927年入党。
参加了南昌起义(时任周恩来警卫班班长)和井冈山革命斗争。
由士兵逐步成长为我军高级指挥员。
解放战争时期,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主要
指挥员。
粟裕先后6
次负伤,九死一生,用兵如神,百战百胜,经历极富传奇色彩,淮海战役中更是以少胜多,创造了战争奇迹。
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
毛泽东1961年在接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曾说:“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这个人叫粟裕。
”刘伯承元帅曾评价粟裕:“百战百胜,是解放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
”
第一次“斗胆直陈”:关于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问题
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
大举进犯,中央军委提出以山东、太
行解放区主力实行外线出击,向南作战,并于6月26日电令华中分局,要粟裕率华中野战军主力兵出淮南,与山东野战军配合作战。
陈毅军长也电令粟裕西出淮南。
接到中央指示后,粟裕从战场实际出发,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认为“在苏中先打一仗”,更为有利。
27日,粟裕以个人名义发电中央军委和
陈毅军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并在取得华中分局其他领导的支持后,于29日以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名义再次发电,建议“第一阶段仍留苏中解决当面之敌”。
中央
军委、毛泽东根据战场形势变化,最终采纳了粟裕的建议,决定:“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再转至外线,在政治上更为有利。
”
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迅速发起了“苏中战役”,在一个半月时间内“七战七捷”,歼敌5.3万人。
海安一战,更是创下了敌我伤亡15比1的奇迹(歼敌3000,我伤亡200),极大鼓舞了各解放区军民的士气。
毛泽东于8月28日在发给各战略区首长的电报中推广了苏中经验,指出:“这一经验是很好的经验,希望各区仿照办理,并望转知所属一体注意。
”
苏中战役发起后,为增加兵力,确保胜利,7月25日至8月5日间,粟裕先后3次向中央和陈毅军长发电建议调淮南的五旅至苏中参战,终获同意。
其中第三封电报(8月5日电)以“斗胆直陈、尚祈明示”结尾,这即是第一次“斗胆直陈”的由来。
第二次“斗胆直陈”:关
于发展战略进攻问题
1948年1月初,为扩大战略进攻,
把战争引向蒋管区,中央决定粟裕率
华野3个主力纵队渡长江南下,开辟江南战场,吸引敌军分兵,配合刘邓大军行动。
时任华野副司令员的粟裕认真总结了我军作战经验,客观分析了敌我力量的对比和当前的全国战局,认为随着敌我双方力量的消长和战略战术的变化,解放军在长江以北打更
大规模的歼灭战,更有利于加速胜利进程。
经过反复慎重考虑,1月22日,粟裕向中央军委和刘邓发出了《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的电报(即“子养电”),提出了发展战略进攻、改变中原战局的战略构想,建议在中原战场上采取忽集忽分的战法,集中兵力打大仗。
由于这一构想和建议事关战略全局,电文最后,粟裕用“管见所及,斗胆直陈”的语句,表达自己的慎重。
粟裕的建议引起了中央的重视,毛泽东除在电报稿上逐句圈点外,还特别指示周恩来、任弼时和正在中央参加会议的陈毅传阅后“再送毛”。
尽管中央复议的结果是坚持既定决策,把战争引向敌人后方,但为后来改变决策打下了基础。
“子养电”发出后,1月27日,军委电示粟裕,要他率3个纵队渡江南进,组成“东南野战军”,执行宽大机动任务,以吸引敌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并要求他就渡江的时机、地点和方法等问题“熟筹见复”。
粟裕深知对中央已经确定的战略决策,不宜轻易提出不同意见。
但“作为一个战役指挥员,在即将执行上级赋予的作战任务时,应当结合战争的全局进行思考,从全局上考虑得失利弊,把局部和全局很好地联系起来。
全局是由许多局部组成的,从局部看到的问题,也许会对中央观察全局、作出决策有参考价值”。
他一方面坚决贯彻执行中央的指示,认真研究渡江具体方案,着手做好南进准备;另一方面进一步研究改变中原战局、发展战略进攻
的最佳方略。
第三次“斗胆直陈”:
关于3个纵队暂不过江
的问题
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思考,4
月17日先向刘邓发电征得同意
后,18日粟裕再次致电中央军委,
建议华野3个纵队暂不渡江南进,
而集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几
个大规模的歼灭战。
电文最后说
“以上是职个人不成熟的意见
……斗胆直陈,是否正确尚祈指
示。
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
行,决不松懈”。
粟裕多次来电坚持中原决
战,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毛
泽东要陈毅、粟裕赴河北中央驻
地当面汇报。
1948年4月底到5
月初中共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
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任
弼时5大书记集体听取了粟裕的
汇报,当场决定采纳他的建议,集
中兵力在中原黄淮地区打大歼灭
战。
同时,中央任命粟裕为华东
野战军代理司令员兼代理政治委
员,并要其在4至8个月内,歼敌5
至6个旅至11至12个旅。
随后,粟裕按照中央的要求,
于1948年6月和9月间,指挥华东
野战军发起了豫东战役和济南战
役。
其中,豫东战役不仅创造了我
军历史上一次战役歼敌9.4万人的
空前战绩,更迅速改变了中原战
局,为全国战局由战略进攻发展为
战略决战作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
东得知豫东之战胜利的消息后,曾
高兴地说:“解放战争好像爬山,现
在我们已经过了山的岰子,最吃力
的爬坡阶段已经过去了。
”不久,粟
裕等又胜利地发起了淮海战役,将
蒋军主力歼灭于长江以北,为渡江
南进,减少江南富庶地区的战争损
失,加快解放全中国的进程,作出
了卓越贡献。
对粟裕的这一次“斗胆直
陈”,周恩来后来评价说:“这是一
个重大的战略决策,构成了以后
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
”张震
后来评价:“为尔后的战争实践证
明,是非常正确的,使中国革命战
争的胜利进程大为缩短。
”
3次“斗胆直陈”,不仅体现了
粟裕作为战区指挥员能够站在战
略高度分析形势,敢于提出正确意
见的胆略和胸怀,更充分体现了一
名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党和人民解
放事业的高度负责精神,和一名共
产党员淡泊名利、无私无畏、将个人
得失置之度外的高尚品格和坚强
党性。
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
文中曾经深刻指出:“盲目地表面上
完全无异议地执行上级的指示,这
不是真正执行上级的指示,这是反
对上级指示或者对上级指示怠工
的最妙方法。
”粟裕正是积极能动地
贯彻执行上级指示的典范。
同时,我们也从中深刻体会
到党中央、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始
终坚持一切从人民解放事业的大
局和当前的战场实际出发,高度
发扬民主,虚怀若谷,从善如流,
能够听取前线指挥员的合理建
议,敢于不断否定和完善自己的
宽广胸怀、宏大气度和实事求是
的态度。
这正是中国革命最终取
得成功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
(本刊编辑部摘自《人民网》)
责任编辑/陈洪
党史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