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樵及其《通志·艺文略》浅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郑樵及其《通志艺文略》浅识
侯赛华;布仁图
【摘要】南宋郑樵所著《通志·艺文略》,是我国第一部通史性史志目录,在"会通"思想指导下,"类例既分,学术自明",郑氏打破传统文献分类体系,以见解独到的方式通录古今图书,将目录学发展与时代特色充分结合,创新通史目录体制,著录民间大量藏书.《艺文略》虽在类目归类、著录项目统计等方面有不当之处,但其成就不容忽视,极大地推动了文献学的长远发展,在史学发展史上意义重大.
【期刊名称】《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1
【总页数】5页(P91-95)
【关键词】郑樵;通志·艺文略;特色;成就
【作者】侯赛华;布仁图
【作者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郑樵,字渔仲,号浃漈,自号溪西,遗民兴化军莆田(今福建省莆田市)人。
为南宋时期著名的目录学家,其不应科举考,终生从事学术研究,在文献学、史学、语言学、自然学、经学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果。
郑樵在其“会通”思想的指导下,融天下学术而自成一家之言,倾其一生之成就,撰《通志》二百卷,这是继司马迁之
后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巨制。
其中的“二十略”为其史学见解之核心。
历史上涉及郑樵足迹的相关文化地有:广业书院、溪东萆堂、南峰书堂、修史堂、浃漈草堂、苏洋陂等地。
对于郑樵相关事迹在《宋史》卷四百三十六列传第一九五中有详细记载。
此外,周华《福建兴化县志》、林光朝①《艾轩集》、王应辰《文定集》、《祭郑编修渔仲文》、吴怀祺《郑樵文集》、《郑樵著述考》等著作中亦有相应记载,这些均为郑樵史学思想及其相关著作史学研究之必读之物。
郑樵作为古代中国最富有建设性的史学家之一,其一生著述丰硕,内容广涉史学、经学、礼乐、文字、音韵、天文地理、虫鱼草木以及校雠、目录、辨伪等文献学专学的各个方面,但其著作散逸现象较为严重。
20世纪20年代时,顾颉刚先生曾
对郑氏的相关著作进行了相应整理与研究,著有《郑樵著述考》,且辑出郑樵的《诗辨妄》一书惠及后学。
此外,吴怀祺先生的《郑樵文集》,则对郑樵著作进行了全面系统整理。
这些整理性史料著作的诞生有助于充实后世学者对郑氏及其相关著作的进一步研究。
(一)《通志》及他著
1.《通志》。
《通志》是一部系统记载历代制度的通史。
是史学研究者手头必读史料之一。
全书共二百卷,由纪、普、略、世家、列传、载纪六种形式组成。
《通志》虽仍为纪传体,但在体例上已有所改动。
如将“年表”改“年谱”,把“志”改“略”,留《晋书》“载记”。
《通志》卷帙浩繁,规模宏大。
其载事,本纪记三皇到隋,列传记周到隋,二十略记远古到唐。
“总序” 和“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
其中郑氏所独创的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为史学研究之珍宝。
2.郑樵其他相关著作。
据学术界统计郑樵著述约80余种,但大部分已散亡。
今仅
存《通志》200卷、《夹漈遗稿》3卷、《尔雅注》6卷、《诗辨妄》6卷、《六
经奥论》6卷、《挽通判黄子方》等及一些零星遗文。
正史艺文所载郑樵相关著作有:
《新唐书》卷五十八志第四八:《彭门纪乱》三卷庞勋事[1];《宋史》卷二百零二,第一百五十五:《诗传》二十卷[2]、《乡饮礼》七卷[2]、《系声乐谱》二十
四卷[2]、《春秋地名谱》十卷[2]、《谥法》三卷[2]、《石鼓文考》一卷[2];
《宋史》卷二百零三,志第一百五十六:《通志》二百卷[2]、《彭门纪乱》[2]三卷;《宋史》卷二百零四,志第一百五十七:《乡饮礼》三卷[2]、《求书阙记》[2]七卷又《求书外记》十卷,《集古今系时录》一卷,《图谱有无记》二卷,《群玉会记》三十六卷;《宋史》卷二百零五,志第一百五十八:《刊缪正俗跋正》[2]八卷、《十说》[2]二卷;《宋史》卷二百零七,志第一百六十:《鹤顶方》二
十四卷[2];《宋史》卷二百零九,志第一百六十二:《通志叙论》二卷[2]。
但在
之后的正史中对郑樵的相关著作却不曾记载,盖以散亡。
此外,除以上正史所载郑氏散亡书籍外还有以下著作亦矣散亡,如:《原切广论》、《书辩讹》、《夹漈书传》、《六经雅言图辨》、《运祀仪》、《乡饮驳议》、《器服图》、《乡饮礼图》、《归正官制》、《乐府谱序》、《校雠备论》、《图书志》、《图谱志》、《集古系地录》、《书目正讹》、《志书备载》、《氏族图》、《姓氏论》、《氏族源》、《氏族志》、《氏族韵》、《改姓录》、《象类书》、《六书证篇》、《六书谱》、《辨体》、《续汗谱》、《石鼓本经》、《论梵书》、《字始连环》、《音韵释文》、《经纬韵》、《字书》、《分音》、《类韵》、《音韵》、《韵目录》、《春秋地名图》、《春秋地名》、《百川源委图》、《郡县迁革志》、《春秋列国图》、《天文志》、《分野记》、《大象略》、《慧星议》、《补正王希明步天歌》、《天文横图》、《本草成书》、《动植志》、《本草外类》、《采治录》、《畏恶录》、《食鉴》、《诗名物志》、《十说》、《该典》、《溪西文集》等等。
(二)《通志·艺文略》的基本情况
郑樵的《通志·艺文略》为我国第一部通史性史志目录,在研究此书之前考订其成
书渊源不可或缺,这就不得不探究其与《群书会记》的关系。
此外,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制作方式、时代背景、刻书地域、刻书单位等具体情况的差异,因而导致其版本各异。
只有较为清晰的梳理出书籍版本源流才便于进一步分析其具体的文献价值。
因此,考订《通志·艺文略》之版本源流亦为其研究之必不可少程序。
1.《通志·艺文略》与《群书会记》的关系。
《通志·艺文略》为通史式史志书目。
亦简称《艺文略》。
8卷。
宋郑樵撰。
《通志》二十略之一。
原题《群书会记》,以“会通”思想通录古今图书。
郑氏认为“类例既分,学术自明”,“泛释无义”,故无小序、解题,而间加注释。
是宋代古籍中著录典籍最多且类例详明,独具特色的书目之一。
[3]但是,有关《通志·艺文略》的成书情况,主要以其与《群书会记》的关系探讨为主,这曾一直是学术界争议之题,虽现今已取得共识,认为:郑樵《通志·艺文略》是在《群书会记》的基础上而成。
郑樵以《群书会记》三十六卷
为其著述底本,具体结合《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等各朝各代正史资料,以及当时民间所藏等发展现状而成。
2.《通志·艺文略》的版本流传。
《通志·艺文略》世行版本主要有载于《通志》本
和《通志》“二十略”本两种情况。
《通志》成书发行后,主要版本有明刻本、谢刻本、殿本三通合刻、广州重刻本、浙江书局刊本、杭州局本、中华书局本、商务印书馆《十通》本。
《通志》“二十略”单独成书的版本则有明刻本、金坛于氏重刻本。
《艺文略》均载于这些版本之中。
此外,《书目答问补正·卷二·史部》载:《通志》二百卷。
宋郑樵。
明刻本,殿本三通合刻,谢刻本,广州重刻本。
提要入别史类,今附于此,以便寻检。
[补]杭州局本。
[4]《艺文略》载于《通志》中华书局1987年版卷六十三到卷七十(通行有商务印书馆“十通”本)。
初无单行本,直
到民国时将《通志》二十略单独析出,名《通志略》,《万有文库》、《四部备要》
收录。
《通志·二十略》五十二卷本其中《艺文略》,见辑于中华书局《四部备要》丛书中。
《艺文略》载于《通志·二十略》(宋)郑樵撰,王树民点校,中华书局1995,全两册。
在现今《通志·艺文略》研究中经常以此点校本为准。
我国书籍著录分类起源甚早,春秋时期《诗》已然分为《风》、《雅》、《颂》三类,《史记》亦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然直到汉刘歆承父刘向之业,奏《七略》,开辟了目录学著录分类新纪元。
后代学者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郑樵即为其中之一。
(一)打破传统,创新文献分类体系
郑樵以独创性冲破了传统的“七分法”、“四分法”的束缚,并创造了新的文献分类方法——“十二分法”。
郑樵根据宋代文献资料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学术分类
为基础,按照学科性质且结合自己对史学分类的具体实践活动,将历代所收之书籍110927卷列撰于一篇,编写成独具匠心的《通志·艺文略》。
它既没有因袭刘氏
父子的“七分法”,也突破了南宋当时流行的“四分法”的限制。
其将十一万余卷的文献分为十二大类,84小类,442种,创立了前所未有的新的书籍分类体系,
这在图书分类与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郑樵的“十二分法”与“四分法”相较,更为科学、合理、系统。
他将十一万文献资料分为:经、礼、乐、小学、史、诸子、天文、五行、算术、医方、类书、文,十二大类。
其中,从传统的经部中又分出了“礼”、“乐”、“小学”各自独立成为大类,使庞杂的经部进一步细化。
此外,郑樵从子部中分设出“天文”、“五行”、“艺术”与“类书”将其列为大类。
进一步来说,其根据宋代艺术的发展、书籍的增多、类书的迅速发展等具体时代特色这一特殊情况增设“艺术”和“类书”两大类。
郑樵的“十二法”中的史类与“四分法”的内容相当,但在子目的设置与排列上仍有所区别。
还创立了食货与目录两个新类别。
文类与“四分法”中的集部相当,但在细目与具体排列上又有所区别。
总之,郑樵的“十二法”,层次条理、
“类例”分明,将繁杂的文献资料分为十二类,大类之下又分为若干小类。
大类之下又分若干小类,小类之下又分若干“种”,共同组成了三级目录表。
(二)见解独到的书籍著录方式
《通志·艺文略》成书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是在郑樵所著《群书会记》的基础上增删合并而成,它不同于诸史艺文志的一个最显著特点,在于不是记一代一朝之著作,而是“记百代之有无”,既记现存之著作,亦记历代著作之散佚缺失,这使得后世读者既可知古籍之原,亦可了古籍之终,不因著作散逸而湮没于历史长河之中。
此外,郑樵在书名之下又根据不同古籍的实际状况,分列有撰、解、注,以说明卷(篇)数、作者职官、时代、家乡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以便于后人从目录上直接了解书籍基本面貌;有的还加按语,这多数是作者的见解与研究成果;或简介内容、或指出特点、或载书籍存亡散佚与流传情况、或考辨学术源流等等,其与其他艺文志史料互为表里,为后人研究北宋及其之前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志·艺文略》不同于其他“艺文”之处,在于其对书籍的广泛著录,这为相关文献学研究提供了广泛的资料线索与途径。
(三)全面贯彻的“会通”思想
郑樵的目录学理论是在“会通”思想指导下产生的。
自孔子以来“会通”的治学传统一直影响着后世知识分子,而郑樵将其融会贯通使其成为自己治史的指导思想之一。
此外,郑樵在追溯“会通之义”的学术渊源时,极其赞扬孔子和司马迁的为人与相关著作。
郑樵言:“天下之理不可不会,古今之道不可不通。
[5]”其中,“会”是对史料的综合应用;“通”是对史实记载方面时间连续性的重视、考察。
即从“横向” 与“纵向”两个方面贯穿历史全貌。
这样的话,“会通”就是把历史作为一个整体去考察,从不断发展的历史现象中,找出古今历史的发展脉络,进而全面考察历史发展链条。
而《通志·艺文略》作为郑樵目录学的典型代表作,自
然而然地将这一思想贯穿于著作之中。
(四)“类例既分,学术自明”思想造福后世
《通志·二十略》序言:“学术之苟且由源流之不分。
书籍之散亡由编次之无纪。
《易》虽一书,而有十六种学。
有传学,有注学,有章句学,有图学,有数学,有谶纬学,安得总言《易》类乎?《诗》虽一书,而有十二种学。
有训诂学,有传学,有注学,有图学,有谱学,有名物学,安得总言《诗》类乎?道家则有道书,有道经,有科仪,有符籙,有吐纳内丹,有炉火外丹,凡二十五种皆道家,而浑爲一家,可乎?医方则有脉经,有灸经,有本草,有方书,有炮炙,有病源,有妇人,有小儿,凡二十六种,皆医家,而浑爲一家可乎?故作《艺文略》”[6]郑樵考辨学术
渊源,将古籍分类编排,使得经有经类医有医方,其在“类例既分,学术自明”
的史学思想的指导下,将这一思想在《艺文略》的分类体系上得以充分应用。
(五)对“民间藏书”的大量著录
郑樵《通志·艺文略》在依据五部史志、官修目录的基础上,又充分结合了十三部
宋代私家目录。
其中,《艺文略》著录十五部,五十三卷“家藏书目”:吴氏《西斋书目》一卷,唐吴克撰;《新集书目》一卷,唐蒋彧撰;《东斋集籍》二十卷,唐杜信撰;《都氏书目》一卷……[7]785《艺文略》通著录古今有无之书,我们虽不得知以上书目郑樵是否真切看到过,但大量民间书籍目录的保存为后世学者考辨学术渊流留下了很多有用信息。
此外,郑樵曾不遗余力的探访各地私人藏书,如:曾拜访时福建省的田氏、李氏等一些著名的民间藏书家,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了惠及后世的“求书八法”——
“即类以求”,“旁类以求”,“因地以求”,“因家以求”,“因人以求”,“因代以求”,“求之公”,“阙书”无论——“阙书备于后世论”、“亡书出
于后世论”、“亡书出于民间论”、“求书遣使”说、“书有名亡实不亡”论。
这些都为后世书籍的流传与发展奠定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基础。
(六)将目录学与时代发展充分结合
宋代是中外交流的大发展阶段,社会的大发展、时代的大变革为史学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这一基础上郑樵充分结合时代大潮流,将其目录学研究与时代发展充分结合,从《通志·艺文略》对医学古籍的著录即可论证此点。
医学古籍虽在目录学兴起之时就已被著录其中,但一向不被重视,在目录分类体系中也一直处于从属地位,如:我国最早的目录——《七略》虽已亡但从《汉书·艺文志》中可看出,其将医学方面分属于“方技略”,在四部分类法中则属于子部中的一小类。
而《通志·艺文略》一改前人著法将“医方”单独列出,提为十二大类之一,使医学古籍在目录学史上第一次以独立形式呈现于世人,这是郑樵顺应宋代医学空前大发展的形势所为,将中国传统医学文化地位提升,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通志·艺文略》将其所著录的医学书籍分为上、下两大类,26个小类,创立了医学古籍较为完善的分类体系,共著录医学典籍662部、7382卷。
(七)对通史目录体制的独创
宋代以前的史志目录都是依据国家藏书目录编撰而成的,反映的是某一时期的藏书状况。
而《通志·艺文略》则是根据五部史志、官修目录和大量民间藏书所为,目的不在于记一代藏书之盛,而在于“总古今有无之书”,编撰成综合性、系统性的书目。
《通志·艺文略》在结合前人官私目录的基础上,广泛搜集各方史料,无论存佚均加以著录。
正史中的“经籍志”、“艺文志”一般以官修目录为蓝本,所记之书为一代藏书或一段时期的著作。
总之,《通志·艺文略》在目录体制上的创新,拓宽了史志目录的领域,也推动了史学长远发展。
(八)辨伪学思想的流露
郑樵一生著述丰富,这与他搜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密不可分。
在其对这些文献资料整理的过程中,就离不开对文献的考辨。
虽然《通志·艺文略》中对郑樵辨伪成就
的记载并不多,但仍可见其考辨功底。
如:对《连山》、《归藏》二易的考辨。
郑樵指出从文质方面判断认为二易不伪,不能因为他们缺乏文采就疑而弃之。
此外,其对《三坟》书的真实性也深信不疑。
虽然资料显示郑樵这些考证有不当甚至错误之处,但其中所体现的辨伪精神很值得后人学习。
郑樵《通志·艺文略》虽在著录特色、史学目录体制、文献分类体系、民间藏书保存等方面均有创新之处,但其书籍不足之处仍不可轻言忽视。
具体如下:
(一)类目归类不当之处
仔细研读《通志·艺文略》其实不难发现,其中有些类目归类有不当之处。
如:
第一,“经类”第一中的《尔雅》,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词典,其主要内容是涉及词意方面的,若将其划入“小学”类似乎更为妥帖,因为“小学”主要是研究文字、语言方面的。
第二,《春秋》外传中的《国语》实为国别体,似乎归为“史类”更为恰当。
第三,《谥法》是记载古代典章制度的,将其放入“经类”实为不妥。
此外,在《通志·艺文略》同一类目中其分类标准并不统一。
如:在“史类”下设
小类,其中正史、编年、霸史、杂史、起居注、故事是按体例来划分的;职官、刑法、传记、地理、谱系、食货、目录则是从文献的具体内容方面来划分的。
这一混乱分类现象在“文类”中也有体现。
在同一类目下采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如若不仔细研读很容易让读者产生误解与混乱。
此外,从体裁入手必然会将同一时代的著作被分割开来,这也为学习与研究带来了不便之处。
很多时候以时代为主线,体裁为辅助来著录书籍更符合思维逻辑。
类目的名称必须符合该类目下所著录书籍的内容和范围,不可含糊不清、模棱两可。
(二)“泛释无义”实践下的不便
从《通志·艺文略》对每类下书籍的相应记载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情况下郑樵只对
其进行简单著录而并无解释,只是在疑晦之处才做出提要或解释性的说明。
如:
《汉书》一百五十卷。
汉护军班固撰,泰山太守应劭集解[7]771。
在这条原则的指导下,郑樵在很多书籍下没有做解题性的说明文字,虽不能说无解题性说明的目录著作其价值更小,但在很多情况下这很容易使后世学习与研究者产生迷茫之处,这是不得不承认的。
虽然,按语的应用弥补了一些无解题带来的不便。
(三)著录项目统计方面的错误
记载目录卷数、部数是我国古代目录学史上的传统,郑樵在《通志·艺文略》中很
好地继承了这一传统但在对每目的最后卷、部总结统计方面却出现了意料之外的错误。
如:《艺文略一》经类第一
《易》——图:本应为十部,二十三卷;郑樵记为十部,二十二卷。
《春秋》——五家传注:本应为三十二部,四百九十九卷;郑樵记为三十二部,
四百五十一卷。
条例:本应为二十四部,二百四十三卷;郑樵记为三十四部,二百三十五卷。
《孝经》——谶纬:本应为十四部,四十二卷;郑樵记为十四部,四十二卷。
《尔雅》——注解:本应为六部,二十六卷;郑樵记为六部,三十一卷。
《解经》——解经:本应为五十七部,七百四十四卷;郑樵记为五十八部,七百
四十四卷。
这些错误都为后世研读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之处,也大大降低了文献本身的参考价值。
南宋郑樵所著《通志·艺文略》,为我国第一部通史性史志目录。
其在“会通”思
想指导下通录古今图书。
其既主张“类例既分,学术自明”,又结合宋代发展新变化对通史目录体制不断创新,保存了大量民间藏书,在史学发展史上意义重大。
虽然,《通志·艺文略》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我们切不可以今人之标准去严格苛
责古人,亦不可以偏概全,其重要成就和文献价值是不容忽视的。
《艺文略》无论
在所载内容方面还是分类方法上都较前人有所创新。
此外,郑樵在史学研究活动中不畏艰险、搜寻众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等治学精神,都很值得后人学习、传承。
注释:
①林光朝:(公元1114年至1178年)字谦之,兴化军莆田人,郑侠之婿。
生于宋徽宗政和四年,卒于孝宗淳熙五年,年六十五岁。
南渡后,以伊、洛之学倡东南,自光朝始。
隆兴初,(公元1163年)第进士。
累迁广西提点刑狱,移广东。
茶寇剽江西南簿岭,其锋甚锐,光朝自将击败之。
加直宝谟阁,召拜国子祭酒。
后以集英殿学士出知婺州。
引疾,提举兴国宫。
卒,谥文节。
林光朝诗,以明郑岳刊《艾轩集》参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相关文献】
[1](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469.
[2](元)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5046—5410.
[3]赵国璋,潘树广.文献学大辞典[M].扬州:广陵书社,2005:884.
[4](清)张之洞,范希曾补正.书目答问补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109.
[5]郑樵.夹漈遗稿卷三,丛书集成初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3:18.
[6](南宋)郑樵.通志·二十略[M].北京:中华书局,1995:8.
[7](南宋)郑樵.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 1987: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