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心作品欣赏:火树银花里的回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火树银花里的回忆
窗外是声声繁密而响亮的爆竹,中间还有孩子们放的二踢脚,是地下一声、曳着残声又在天上发出一声巨响。

薄纱的窗帘上还不时地映出火树银花般的粲然一亮,那是孩子们在放着各种各样的烟火呢。

多么热闹欢畅的北京除夕之夜啊,我的心中为什么有一点惆怅呢?
我想起古人的两句诗,是“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现在北京就是我的家,我没有客子思家的怅惘,我苦忆的是我的万里外的许多朋友!
我的好友不多,这不多之中,海外的朋友几乎占了一半;这“一半”之中,日本朋友又占去大半。

我开始结识日本朋友,还是在万里外的美国。

二十年代初期,我在美国留学,在同学中,和日本女学生更容易亲近。

大家拿起毛笔写汉字,难起筷子吃米饭,一下子就“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那时正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当权,中日关系相当紧张,但我们谈起国事来都有很坚定的信念,认为我们两个东方国家应该而且必须永远和平友好下去,来维持东亚和世界的繁荣和进步,只要我们年轻一代不断地为此奋斗,在我们有生之年,我们的崇高理想一定会实现。

在这些日本同学中,我特别要提到濑尾澄江,她和我住在同一宿舍——娜安碧珈楼。

她是一个地道的东方女孩子,敏而好学,沉静而温柔,我们虽不同班,下了课却常在一起。

我们吃西餐吃腻了,就从附近村里买点大米,肉末和青菜,在电炉上做饭吃。

一般总是我烹调,她洗碗,吃得十分高兴。

这几十年来,除了抗战那几年外,我们通信不断。

我每次到日本去都见得着她;她也到过中国,北京。

前几天我还得到她的贺年信。

一九四六年冬,我到了战后的东京,结识了松冈洋子。

她是一位评论家,又是一位热心从事日中友好和世界和平工作的人。

她也在美国留过学,我们用英语交谈,越说越兴奋。

此后我们不断地在北京或东京,或国际和平会议上见面。

不幸她在七十年代末期逝世了。

一九八○年,我们作家代表团访日时,巴金和我曾到她家吊唁;见到她的女儿——曾在中国上过学的松冈征子。

前几天我得到她给我的一封贺年信,她说:“我要在今年为日中友好做出更多的贡献。

”多么可爱的接班人啊!
这里应当提到女作家三宅艳子,她也是和松冈洋子一起搞和平友好运动的。

我在六十年代初期写了篇《尼罗河上的春天》,那里面的两位日本妇女,就是以她们为模特儿的。

她们都曾分别单独访问过中国,我也曾分别陪着她们乘京广火车南下,一路参观游览,并一直送到深圳。

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我们在车中舟上,山光水色中的深谈,真有许多是值得好好地
追忆的。

谈到女作家,我还接待过有吉佐和子。

她对中国很有感情,我只在北京陪她游览,日子不多,但我每次到日本都见到她。

还有漱户内晴美,也是一位女作家,在六十年代的一次访问中,我同诗人李季曾到过她家。

一九八○年春,我再到日本时,她已削发为尼,但谈锋之健,不减当年。

一路写来,提到的尽是些女性朋友!其实我的日本男性朋友的数目,不在我的女朋友之下。

现在索性把他们放过一边,谈谈他们的夫人吧。

中岛健藏自称为我的哥哥,中岛夫人就是我最敬爱的嫂嫂。

每次我到东京中岛先生的府上,在四壁图书、茶香酒冽之中,总有中岛夫人慈柔的笑脸和亲切的谈话。

一九八○年我生病以后,中岛夫人每次来华,必到医院或家中来看我。

还有井上靖先生的夫人,也是多次在井上先生的书室里以最精美的茶点来招待我,也曾在我病中到医院或我蜗居来探问我。

她们两位的盛情厚意,都使我感激,也使我奋发,我愿自己早早康复起来,好和她们一起多做些有益于中日友好的工作。

我的回忆潮水般涌来,我的笔也跑开了野马。

在我勒住缰绳之先,我还必须提到一位在友谊桥上奔走招呼的人,佐藤纯子女士。

我和日本朋友相见的场合,常常有她在座。

仅仅一个多月以前,陪着井上靖先生到我新居来看我的,就是她!
窗外的爆竹声音更加脆亮,更多的烟火照得我的窗帘上一时浓红,一时碧绿。

孩子们大声欢呼拍手跳跃,甲子之旦来到了!我这篇短文竟然写了两年,也是从未有过的。

在这欢庆声中我祝愿我的日本朋友们(不论是女士,先生,夫人)健康长寿。

我将永远和他们一起为中日友好和世界和平努力到底!
一九八四年二月一日子夜散文的灵动向在一真诚,在于作家毫不伪饰地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于是,我们通过散文作品的阅读,了解了作家的个性,他的思想、信仰、性格、爱好,他对人生的体验与眷恋,那种编造故事、设计主题,强行把读者的思绪引导到一个至圣光圈的散文,于论使用了多么绝伦的技巧,读者终于于法与作者相近。

冰心的态度,始终是那么谦和而真诚,从二十年代写作《寄小读者》起,她总是与她的读者们采取促膝谈心的方式,以她清丽的文字,似水的柔情,直抒胸臆,尽情倾吐;我们正是在这情切、相近之中,感受到作家的真情实感,意绪绵绵。

这篇散文,作家依然坦诚地倾诉了她的真挚的情思。

在除夕之夜,当民族学院职工宿舍大院里,到处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到处是火树银花的色彩缤纷,以至千家万户的人们围坐
电视机前,沉浸于春节晚会的欢乐之中的时候,冰心老人却独坐灯下,“多么热闹欢畅的北京除夕之夜啊,我的心中为什么有一点惆怅呢?”——这是老人藏于心底的一个强烈的感情反差,现在忽作披露,自然引起读者的关切。

然而,作者并不急于说明,而是先引述了唐代诗人戴叔伦的五律《除夜宿石头驿》中的诗句:“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除夕之夜,寒灯独坐,这是颇为相似的情境;但作者随即指出,她正在北京自己家中,并无他乡逆旅的凄苦。

此刻的作者,完全不像六十年前——1924年2月,独在异国缠绵病榻时那般孤寂:“今日何日,正是故国的岁除,红灯绿酒之间,不知有多少盈盈的笑语。

这里却只有寂寂风雪的空山……”(《寄小读者·通讯十五》)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荡起了老人内心的怅惘呢?只是到这时候,作者才明白地道出:“我苦忆的是我的万里外的许多朋友!”
这是一个多么精彩的开头:文章从窗外繁密的爆竹声写起,而后写到窗帘上所映出的粲然亮光,宛如摄影机的采用摇摄,渐渐把视线集中到灯下独坐的老人,她沉思,她惆怅,她在苦忆万里之外的故友。

欢畅与怅惘、热闹与沉思之间的反差对比,愈发显露出老人的一往情深,而叙述中的一波三折,又似乎在不经意间布下的悬念,紧扣读者心弦,从而收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虽说“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但既为文学艺术,总还需要掌握各自领域内的种种技巧,只是要求运用中不露痕迹,如水入乳,交融无隙。

冰心是一位善于根据不同内容需要,灵活运用不同艺术技巧的文学大家,她的作品无不经过精心构思,字斟句酌,尽管已至八九十岁的高龄,她的文笔清新隽永依旧。

占据这篇散文主要篇幅的,正是题目所点明的对友人的回忆,只是作者把她的友人范围,逐层收拢,然后像聚光灯集中于一点,单单叙述对日本友人的思念。

这样写法,当可不使文章枝蔓过多,陷于松散;作者数十年来游历各国,广泛交友,而她的文章道德,又为天下鸿儒所崇敬,倘若随着回忆一一写来,恐非一篇短文所能容纳。

然而,除了写法上的这一原因而外,作者自有她的更为着重的主旨,这就是通过点点深情的回忆,来赞颂那些在不同时期为中日友好而做过有益工作的日本朋友。

作者说她的“回忆潮水般涌来”,她的“笔也跑开了野马”,这是作者的谦虚,其实,她还是紧紧依照岁月的先后,有条不紊地抒写而来。

她的笔,追溯到二十年代初在美国留学时最早结识的日本同学,然后再写到抗战胜利后,她随吴文藻教授东渡日本,在东京所相识的评论家松冈洋子;再之后,就是新中国成立后,作者在为和平友好而参与的各种活动中所结交的朋友。

在这些叙述中,作者还两次提到1980年春天,她与巴金率领中国作家代表团访
问日本时,去看望昔日老友的情景。

这种友好往来的美好情谊,作者一直记叙到1983年底,也即撰写此文的一个多月以前。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这是就地理而言,但作者精心炼材,更着重于两国古老文化的挖掘,“拿起毛笔写汉字,拿起筷子吃米饭,一下子就‘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寥寥数语,就那么亲切地点出了彼此间的可亲可近。

不仅是年轻时的同学,就是与年长的学者交往,“在四壁图书、茶香酒冽之中”,也同样显得亲密无间。

这种细节的运用,正有助于主旨的深化。

韩愈诗曰:“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

”作者在她的晚年,在除夕之夜,她的思念已非一己的故旧,而是为了中日友好和世界和平事业,这正是这篇散文闪出动人异彩的所在。

(汪习麟)相关资源加到收藏夹添加相关资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