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单元:课文+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古人谈读书
教学目标
1.会认“矣、耻”等3个生字,会写“耻、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每篇文章所表达的重点。

3.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教学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朗读这三篇文章,理解每句话的意思,弄懂整篇文章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古人读书的方法和态度,并对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有所启发。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把握重点字的读音和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疏通文意。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哪些古人读书的故事?谁来给我们讲一讲?(生讲述故事,师加以引导和评价)古人喜欢读书,古人又经常会把自己的读书方法和学习态度写下来,供后世参考。

今天,我们就学习《古人谈读书》这篇文章,去看看古人是如何对待学习的。

板书:古人谈读书
2.这课总共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出自《论语》,记录的孔子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第二部分的作者是朱熹;第三部分的作者是曾国藩。

今天,我们就去学习这三篇文章,从中获取营养。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师范读正音,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好.学是知.也识.
2.读第一、二部分,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3.大声朗读课文。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两部分的意思。

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师指导学生翻译课文。

2.我们首先来看第一部分,齐读对这三句话的解释,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方面介绍的?
生总结,汇报:板书:(一)1.谦虚2.求实3.勤奋
3.读第二部分,试着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思考:朱熹对读书有什么独特方法?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什么?生总结,汇报:板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四、拓展。

学习了这两部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1.背诵这两部分。

2.掌握重点词语,理解整篇文章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把握文意。

3.学习古人读书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

1.谁来说说《论语》三则的意思?
2.朱熹的这篇文章想告诉我们什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前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方面进行了介绍,让我们受益匪浅。

现在,我们学习第三篇文章。

这是曾国藩对读书人的要求。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根据注释,解决生字词。

师补充:恒:恒心/自足:自我满足
2.朗读课文,划分节奏。

划分指导:我们在划分节奏的时候,要注意,不能把完整的词划分开来,要
保持词语的完整。

如: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试着解释意思。

三、细读课文,深入把握。

1.默读课文,思考:读书人对读书有什么要求:
生读课文,总结并汇报:板书:有志有识有恒
2.再读课文,思考:读书为什么要“有志、有识、有恒”?生总结,汇报
板书:有志----不甘为下流/有识-----知学问无尽,不满足/有恒-----恒心,不放弃,能成功
3.作者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师加以引导,生汇报,板书: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论证
正面:如果我们遵循这三点,那么会达到高尚、博学、成功的境界;如果做不到这三点,则一事无成。

最后作者进行总结,告诉我们,读书的时候这三者缺一不可,点明这三点的重要性。

四、再读文章,说说你受到什么启发?
五、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和大家分享一下。

六、作业
背诵这三篇文章,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三篇文章的意思。

忆读书
教学目标
1.会认“浒、传”等16个生字,会写“津、豪”等14个生字。

掌握“津津有味、索然无味”等词语。

2.整体感知作品,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3.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把握文章要点,更好地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

4.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

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把握重点词语的意思,掌握多音字。

2.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

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浒、传”等16个生字,会写“津、豪”等14个生字。

掌握“津津有味、索然无味”等词语。

2.整体感知作品,理清记叙的顺序,把握课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3.了解作者及其代表作,把握文章要点,更好地理解“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一中心。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1.谜语:“千层宝典一翻开,黑白纵横一排排,历代住事它记载,知识没它传不开。

”(书)
2.我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
师:不同的人读书有不同的感受。

冰心的感受是什么呢?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板书:忆读书
3.简介作者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五四运动爆发,她受到很大影响,从1919年9月起,以冰心为笔名写了许多问题小说,如《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秋风秋雨愁杀人》等,在社会上引起了较为强烈的反响。

1920年开始,受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又写出了短诗集《繁星》和《春水》,为文坛瞩目。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这时作品多围绕着母爱、童心和自然美描述“爱的哲学”。

冰心的作品体裁广泛,在小说、诗歌、散文等方面均有建树;但成就最大、影响最深的还是散文。

作品有:《梦》、《寄小读者》、《再寄小读者》,散文集《往事》。

二、初步阅读,整体感知
小组活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默读课文,圈出不懂的词语。

2.借助工具书或向别人请教的方式,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3.在默读的时候思考,把握全文的结构。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全文15个自然段,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说。

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感受和体会的强烈。

第二部分(2—11):先分说后总说,以自己幼时的经历谈“读书好,多读书”,说明读书是人生的最大快乐,从读书中能得到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第三部分(12、13):侧重谈“读书好”,以作者八十多年的阅读经验说明如何挑选、比较、选择好书。

第四部分(14、15):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四、教师小结
概括课文内容:作者通过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的经历及多年来积累的宝贵经验,告诉我们读书有好处,要多读书,读好书。

五、布置作业
掌握生字词。

继续阅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在阅读中体会读书的好处,以及自己受到了怎样的启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上一节课的主要内容。

2.通过多种朗读形式,品味文中富有感染力的语句,感受作者所表达的“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的情感。

理解读书的好处,明确应该多读书,培养读书的兴趣。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怎样的?生回顾并回答
二、进一步感知课文
1.教师引导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并和学生讨论、指正。

学生提出疑难问题,然后交流回答。

文中提到了作者读到的哪些书?从读书中,作者感受到了什么?
生读课文,总结归纳:读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荡寇志》、《红楼梦》等。

通过读书,作者感受到了最大的快乐,还得到了做人处世要独立思考的大道理。

板书:读书获得快乐,明白大道理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回忆幼时、少时读书经历的?在文中圈画表明顺序的词语。

明确:时间顺序。

表时间的词语:“七岁时”、“同时”、“到我十一岁时”、“在我十二三岁时”等词语。

三、细读赏析课文。

思考下列问题:
四、齐读课文第1段:
1.文章开篇的这句话有什么样的表达作用?明确:短短一句话,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压抑不住的情感,足见作者对读书有多么浓厚的兴趣和多么深切的体会。

2.默读课文第2—13段,回答问题:
(1)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写“读书好”的?(提示:书上有哪些句子是在说“读书好”的?)
(2)全文哪些句段是写“多读书”的?(请学生在文中圈画作者幼时、少时读过的书。


明确:全文第二、四、六、七、九自然段写的是“多读书”,并且,在写多读书的同时,也简略地写出了每次读书的不同感受。

(3)作者是怎样写“读好书”的?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归纳后明确:
板书:①书中生动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激起读者的各种情感。

②读书能扩大知识面。

③读书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④读书有助于提高人的品德修养。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其中“读书好”是全文的重点。

四、默读课文,合作探究:
1.“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这九个字是冰心老人八十多年读书生涯的切身体会。

围绕这几个字,作者回忆了哪些具体事例?作者认为怎样的书才算是好书?明确:作者回忆了少年时期读《三国演义》的情形并和《荡寇志》进行了比较;回忆了读《红楼梦》的感受;回忆了自己如何选择书等。

作者认为那些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才是好书。

2.作者说:“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3.作者对《水浒传》的人物描写做出了怎样的评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作者认为《水浒传》中的人物都有极其生动的性格。

在对《水浒传》人物做评价时,作者还通过与《荡寇志》中人物描写作比较,突出《水浒传》中人物性格鲜明的特点。

五、拓展延伸:
1.四大名著是哪几本书?
2.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警句?(学生交流)
六、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2.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我的“长生果”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掌握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3.学习一些读书和习作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认识生字及多音字,掌握重点词语。

2.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悟出的道理。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课外阅读和习作实际体会“长生果”的寓意,并学习作者的读写方法。

教学设计
一、设疑导入
同学们,我们看题目,“长生果”是什么呢?带着疑问,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看吧。

板书:我的“长生果”
2.齐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问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带着问题自读课文,看一看刚才提出的问题找到答案了吗?
2.同桌互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相互评价。

3.参考阅读提示中的问题和方法,再读课文,把感受最深的地方多读几遍,在旁边做批注。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作者写了少年时代读书和写作的哪几件事?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板书:小画片、连环画、文艺书籍、中外名著
重点回忆了两次作文的构思与写作的经历。

得出了一些道理:
①作文,首先构思要别出心裁,落笔也要有点与众不同的“鲜味”才好。

②作文,要写真情实感;作文练习,开始离不开借鉴和模仿,但是真正打动人心的东西,应该是自己呕心沥血的创造。

板书:别出心裁真情实感
2.反复读一读作者列举的两篇作文,想一想: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悟出的道理的?你在自己的写作中有过类似的体会吗?
板书:写作方法和读书方法——博览群书,入情入境,做读书笔记,会借鉴运用等。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由揭示课题内容引入。

①通过刚才的交流,你理解为什么把书比作“长生果”了吗?
长生果,指营养极其丰富。

将书比喻为“长生果”,意思是书是人类的精神食粮,是人类文明延续的营养。

作者就是在书的引领下写作越来越成熟的。

②你是从哪里感受到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的?板书:津津有味废寝忘食如醉如痴这些词语可以体现出作者对书的特殊情感。

师总结:看来书真正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啊!即使多年之后品味读书的味道,
还是这样让人心醉。

让我们再读读课文,体会那种读书的乐趣吧。

五、品读语言,学习积累
读了多遍课文,你发现作者在运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1.生动的比喻。

2.恰当的词语。

六、联系实际,升华感情
说一说你在读书中的故事,以及你在书中的收获。

七、布置作业
1.抄写文中优美的词句,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在读书中的收获写成一个小片段。

口语交际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教学目标
1.在情境交际中能大胆、准确、清楚地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人物,态度大方,声音洪亮。

2.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交际过程,在交际过程中,通过多方面评价规范口头语言,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和相互交际的能力。

3.举办一次“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交流会。

4.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并迅速抓住说话的重点。

教学重点
1.准确、清楚、大声地介绍自己喜欢的人物。

2. 2.积极和别人交流,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

教学难点: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并迅速抓住说话的重点。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交际兴趣
师:同学们,你平时喜欢看什么书?你最喜欢书中的谁?他有什么特点?(指名说)大家有那么多喜欢的书,有那么多喜欢的人,那么,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谁?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板书:我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二、明确目的。

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交流一下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

我们在交流的时候,应该做到哪些呢?
生讨论,并总结:板书:说话条理要清楚/声音要洪亮/要介绍出处和喜欢的理由
三、合作探究
1.小组的每位同学把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介绍给大家。

2.每位成员要认真听,并能尽快抓住每个同学所说的重点。

3.每个小组成员要对讲述者进行评价,让讲述者进行修改。

4.每个小组都推选出一位同学,向全班展示。

四、小组汇报。

师:请每个小组推选出一位同学进行讲述。

在讲述的过程中,同学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认真倾听,快速地把握说话者的重点。

2.听完之后,要对讲述者从内容、仪态、语气等方面做出评价。

3.同学讲完后,听众能复述内容。

板书:认真倾听/快速把握重点
师请同学们讲述,师引导:
师小结:真不错,同学们的小耳朵可真灵,听得很清楚,不但知道了他们最喜欢的人物形象是谁,还明白了他们喜欢的理由。

祝贺大家,为自己鼓掌加油吧!
五、拓展延伸,彰显个性,游戏中交际师过渡:来,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做一做。

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人物图片拿出来办一个人物展吧!师:同学们,赶快来办一个最喜欢的人物展吧!(同学们兴趣盎然地拿出图片,并邀请大家一起观赏。

)
师:同学们,课后,你们可以和家人、朋友聊一聊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也可以围绕“我喜欢的人物形象”办一次画展,开展讲故事比赛,还可以演一演人物的故事呢!
习作推荐一本书
教学目标
1.通过习作使学生明白读书有益的道理。

2.能把要推荐的一本书的名字、作者及推荐的原因写清楚。

3.培养学生评价与修改习作的能力。

1.通过习作使学生明白读书有益的道理。

2.能把要推荐的一本书的名字、作者及推荐的原因写清楚。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评价与修改习作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最喜欢的书是什么?请把这本书介绍给大家吧。

生畅所欲言师:这次习作就是向大家推荐一本书。

板书:推荐一本书
二、明确要求。

1.读习作要求,把握习作重点。

内容上:推荐一本喜欢的书。

2.思考,我们推荐哪些内容才能让别人接受呢?生畅所欲言
明确:可以推荐书的内容、推荐书中吸引人的情节或者推荐个性鲜明的人物等。

3.思考文章的写法:
板书:写法上:写出书名、作者及推荐原因;写后读给大家听一听,评一评,再修改。

4.小结:不管你怎样介绍,书名、作者及推荐的原因是一定要说清楚的。

三、小组活动,交流选材。

将自己喜欢的书推荐给大家:
1.要介绍清楚书的栏目、内容。

2.要说清楚你的推荐理由。

3.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推荐自己的书,听的同学可以给他提问题或者意见。

4.评价他的介绍。

注意是否说清楚了推荐的原因。

5.学生独立完成习作。

四、交流收获,习作评改。

1.请学生读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2.师: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哪一句话或是哪些词语用得好,用得准?是否写清了推荐的原因?你对他的书是否感兴趣?
五、结语。

让我们和书成为朋友,让我们在书的陪伴下快乐成长吧。

语文园地
1.学会找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

2.学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介绍书。

3.积累古诗词。

教学重点:学会把比喻的修辞方法用到句子中。

增加积累。

教学难点:学会找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养成读课外书的习惯。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语文园地里面包含着丰富的知识。

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去汲取里面丰富的营养吧。

板书:语文园地八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交流平台。

我们都喜欢读课外书,那么,我们怎样才能读到有趣的课外书呢?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找到课外书的?板书:找课外书
生总结,汇报:
①找和课文有关的课外书,读了一个故事,找整本书来读。

如学了《美丽的鹿角》,就可以找《伊索寓言》等。

②读了整本书,找同类书来读。

如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还可以读布封的《动物素描》。

③别人推荐的书。

比如,同桌向我推荐《安徒生童话》。

师总结:多读书,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对我们来说会受益匪浅。

板书:由一个故事到整本书/由一本书到一类书/读别人推荐的书
5.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你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照样子说一说。

①大声朗读书中的句子。

②思考,这几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③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板书:比喻修辞方法的作用
师:这三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第一句话把书比喻成“长生果”;第二句话把书比喻成“营养品”;第三句话把书比喻成“朋友”。

这三句话运用比喻
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体现出书的重要性,引导我们去读书,爱读书。

示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

书是我最好的伙伴。

(2)想一想:下面的句子主要讲了什么?把他们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读一读,再抄写下来。

①读句子,弄清楚每句话的意思。

②根据意思排列这几句话的顺序,使之形成一段完整、连贯的话。

阅读是什么?是吸收。

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

写作是什么?是表达。

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或者用嘴说,或者用笔写。

阅读和写作,吸收和表达,一个是进,从外到内;一个是出,从内到外。

师:我们认真读这段话可以发现,这段话介绍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一个是由外到内,一个是由内到外。

它告诉我们,只有先吸取营养,脑子里的东西才会变得有价值。

6.书写提示。

书写指导:我们在写字的时候,用笔要刚劲有力,学习欧阳询在点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尽量把字写得平整端庄。

7.日积月累
学习《观书有感》两首诗。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朗读这两首诗。

(2)简介作者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

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

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3)板书:说说诗句的意思。

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打开,清澈明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其二: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

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4)学生读读背背。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明白了怎样找到自己喜欢的书来读,知道了比喻这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还进行了写字指导,积累了古诗,可以说受益匪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