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模拟教学在医护人员基础生命支持培训中应用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景模拟教学在医护人员基础生命支持培训中应用效果
作者:荆敏盛誉妍
来源:《现代养生·上半月》2024年第01期
【关键词】基础生命支持;医护人员;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培训效果;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4;C9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0223(2024)01-64-03
基础生命支持是在心搏呼吸骤停5min 内实施的呼吸、循环支持的基础急救措施,也是保证心肺复苏术快速有效实施的基础与挽救危及重症患者生命的重要环节[1-2]。
急危重症患者的抢救质量是衡量医院整体水平、应急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现场急救人员间高效地配合与娴熟的急救操作对于争取抢救时间,提高抢救质量与抢救成功率至关重要。
因此医院需要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加强医护人员对基础生命支持中急救技能的掌握。
情景模拟教学方法是依据教学内容,针对性模拟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法,具有无风险、可重复等多种优点,已在临床多学科教学中得到应用[3-4]。
本研究将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应用于医护人员基础生命支持培训中,观察应用效果,内容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22 年5 月- 2023 年5 月医院接受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培训的医护人员120 名为研究对象。
纳入对象均为医院取得医师执照或护士执照的医护人员;能够独立正常值班的医护人员;排除已经参加过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培训者。
根据组间性别、年龄、学历、专业等基线资料均衡可比的原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 名。
观察组中男29 名,女31 名;年龄22 ~ 56 岁,平均28.29±3.14 岁;学历:专科19 名,本科26 名,硕士及以上15 名;专业:临床25 名,护理35 名。
对照组中男27 名,女33 名;年龄22 ~ 55 岁,平均28.32±3.11 岁;学历:专科19名,本科25 名,硕士及以上16 名;专业:临床26 名,护理34 名。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有可比性。
本研究已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参与培训的学员对本研究知悉同意。
1.2 培训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传统培训模式,参照培训课程规定,使用统一的理论课程教材与视频资料,包含担单人/ 双人配合的成人、儿童心肺复苏及双人婴儿心肺复苏等。
由急诊急救专科医护人员进行理论授课,并在授课完成后采取提问的方式了解其认知情况,实施强化宣教;待培训完成后考核其理论知识、操作知识及其对教学满意度情况。
查阅文献,结合相关指南制定基础生命支持课程培训内容,包含心肺复苏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等制定考核内容。
1.2.2 观察组实施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具体措施如下。
(1)成立团队:成立由本院高年资急救医师、主管护师组成的教学团队,均具备基础生命支持与高级生命支持教育资格。
团队开展会议,确定培训方案与内容,包含理论讲授、情景模拟演练及总结等,均符合相关指南规定。
(2)开展情景模拟教学:①理论培训。
采取播放PPT 的方式,进行相关急救内容定义、目的、意义等内容的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视频软件播放心肺复苏相关内容,包含视频演练、操作注意要点、团队合作等方面。
②急救练习。
由组内护理人员依据视频演示,在模拟人上重复心肺复苏的各项操作,并进行单项动作分解,包含胸外心脏按压练习、口对面罩吹气等动作;随后指导学员依据视频内容与演示内容进行心肺复苏操作的练习,并由带教老师从旁指出易错点,并予以相应的指导。
(3)情景模拟案例演练:①以真实临床案例作为教学内容,进行实训教学。
②将医护人员按照5 ~ 6名为1 组的方式进行分组,设置模拟场景为在院内发现1 例患者突然倒地伴有意识障碍,组内分工合作;由第一发现人发现患者后担任抢救负责人角色,第一时间对患者病情进行判断,包含呼吸、心跳停止,同时对抢救内容进行指导;向同组学员下达胸外心脏按压指令,并由另外1 名学员学生负责进行气道管理,持续予以氧气供给,并每2min 与胸外心脏按压学员轮换位置;其他学员负责寻找最近的除颤仪,并迅速带至患者身旁,在第一发现人判定能够进行除颤操作后进行电除颤;另有1 ~ 2 名医护人员负责建立静脉通路、遵嘱给药,同时
记录抢救流程,督促其他抢救学员掌握时间。
授课教师在情景模拟过程中,可通过修改病例病情的方式,考核学员随机应变的能力,待操作结束后分析学员存在的问题、逐一予以指正。
(4)总结分析:带教老师引导学员进行自我总结,发现抢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或处理不当,嘱其反思下次类似问题时如何处置等;带教老师对团队内成员予以针对性点评、指导,包含病情处置、角色扮演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或不足,如有必要,可通过现场模拟案例并示范正确操作步骤的方式进行指导,并在指导结束后,嘱学员再次进行10min 模拟演练,最后再次进行经验总结。
1.3 观察指标
(1)培训效果:采用考核的方式对两组医护人员开展基础生命支持理论知识与操作考试,包含单选、多选、简答等多种题型,满分均为100 分。
(2)培训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教学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包含自主学习、良好互动、交流合作及教学目标等方面,滿分100 分。
其中,≤ 60 分为不满意;61 ~ 89 分为部分满意;≥ 90 分为非常满意。
满意度=(非常满意+ 部分满意)人数/ 观察人数×100%。
1.4 数据分析方法
运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数资料计算百分率(%),组间率比较采用χ2 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 检验。
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医护人员培训效果比较
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实施后,观察组医护人员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2 两组医护人员满意度比较
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实施后,观察组医护人员对教学满意度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
8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3 讨论
基础生命支持又称为现场急救或初期复苏处理,是指专业或非专业人员开展的徒手抢救措施,旨在通过维持患者的心跳与呼吸,以保障提供最低限度的生命支持[5]。
心肺复苏作为基
础生命支持的关键措施之一,及时予以危急重症患者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医护人员是院内予以患者基础生命支持的第一人员,但对于部分年限较短、非急诊或重症监护室的医护人员而言,其心肺复苏水平参差不齐,如何提升医护人员基础生命支持能力成为当前临床关注重点。
既往临床常规培训中,医护人员往往按照自身预设的评估结果采取急救措施,难以灵活运用心肺复苏技能,不利于患者预后[6]。
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组医护人员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评分均较高,教学满意度较高,提示情景模拟教学方法在提升医护人员基础生命支持培训效果及教学满意度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
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作为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主要通过实物演示、角色扮演等手段构建情景,以模拟事件,使学习者能够切身体验与感受,具有直观、形象及生动等特点。
本研究将其应用于医护人员基础生命支持培训中,成立高年资医护教学团队,并通过严格培训、审核,确保其具备教学资格,以便教學工作的有效开展。
开展情景模拟教学前,对相关理论知识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宣教,确保其充分掌握基础生命支持相关内容,做好充分准备;配合急救模拟练习,帮助医护人员详细掌握各项急救措施及注意要点等,促使其在尽可能掌握充分理论与实际操作知识的基础上,参与到情景模拟案例演练中,保障演练效果。
情景模拟教学方法不仅提倡为学员提供真实的情景案例,还将重点放在团队协作中[7-8]。
情景模拟案例实施过程中,对纳入对象进行分组,要求其各司其职,发挥团队协作能力,依据急救顺序实施以心肺复苏为主的基础生命支持,以便于医护人员遇到真实案例时予以有效应对,提升抢救效果,还有利于增强医护团结协作能力。
模拟结束后,引导医护人员共同反思当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相应的指导,进一步提升医护人员对相关抢救内容的掌握,增强培训效果,医护教学满意度较高。
综上所述,情景模拟教学方法能够提升医护人员基础生命支持培训效果,提升其对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情况,还可提升其对教学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