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门汀”谈上海话的演化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门汀”谈上海话的演化过程
2019-08-01
摘要:上海话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精神。
本⽂通过对上海话中存在的英语化、吴语化现象进⾏研究,阐述上海话的演化过程,并结合调查问卷分析当今中⼩学⽣⼝语中上海话的现状。
关键词:上海话英语化吴语化
引⾔
上海,作为⼀个国际化的⼤都市,因其“海纳百川”的海派精神闻名世界。
⽽作樯虾N幕的重要载体,起源于现松江区的上海话,历经时间的涤荡,出现许多外来词汇。
钱乃荣先⽣曾说:“作为上海本⼟⽂化的根基,上海地域的语⾔⽂化是上海⼀⽅⽔⼟独⾃创造,是上海⼈民对⼈类多元⽂化的⼀⼰贡献。
”(钱乃荣,2005)鸦⽚战争过后,上海开埠,⼤量外商涌⼊上海,⽽江浙⼀带的商⼈也来到上海“淘⾦”。
“⽔门汀”、“阿拉”,这些现在早已融⼊⽇常交流的词汇,在当时还是新鲜的外来词。
1.上海话中的英语化现象
1.1成因
鸦⽚战争过后,上海作为最先开埠的城市之⼀,成为⽆数外国商⼈的“淘⾦乐⼟”。
⼤量外商的进⼊,不仅为上海这座还处在晚清统治中的城市带来了新奇的事物,⽽且为上海话注⼊了新鲜的活⼒。
上海话中的“洋泾浜”就是由此⽽来的。
这些“洋泾浜”虽然是⾳译过来的词语,但⼗分⽣动形象地展现了当时上海⽅⾔的现况。
1.2使⽤情况
(1)井底似的庭院,铅⾊的⽔门汀地,秋⾍早已避去唯恐不速了。
(《没有秋⾍的地⽅》叶圣陶)
(2)华明的注意⼒却转向了别处,他从⾝边摸出⼀枝半⼨长的铅笔来,在⽔门汀上热⼼地描写⾃⼰的影。
(《⽵影》丰⼦恺)
这两句中的“⽔门汀”⼀词来源于英⽂单词“cement”,意为“⽔刷⽯地⾯”,是⼀个典型的“洋泾浜”词语。
与之类似的还有:
⽼虎(天)窗:“屋顶之上加开的窗。
”“⽼虎”⼆字源于英⽂“roof”。
(《上海话⼤词典》P.95)
开司⽶:“开司⽶”有两种意思:1)英⽂“cashmere”的⾳译,即克什⽶尔地区出产的细⽑线;2)英⽂“kissme”的⾳译,即为“吻我”。
(《上海话⼤词典》P.77)
T恤衫:由英⽂T-shirt直接⾳译,意思是“短袖针织衬衫”。
(《上海话⼤词典》P.78)
斯必灵锁:弹簧锁,“斯必灵”为英⽂单词“spring”的⾳译。
通过上⾯这些词语,不难发现上海话中存在⼤量英语化词语。
“洋泾浜”可以说承载了许多⽼上海的回忆。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话中的“洋泾浜“正慢慢淡出历史舞台。
2.上海话中的吴语化现象
2.1成因
由于上海位于东海之滨,是长江⼊海⼝,⽔陆交通便利,为上海与吴语区的交流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因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精神,许多来⾃吴语区的⼈们汇聚于此,本⾝在语⾳、腔调⽅⾯就⼗分相像的语⾔互相交融,为上海话注⼊了新鲜的活⼒。
加之,在上海开埠初期,宁波商⼈的社会地位较⾼,在近代上海移民中占据着优势,他们的⽅⾔就像⼀座⽅向标,影响着新上海话的形成。
(赵则玲,2012:121)⽽作为“吴侬软语”的典型代表,苏州话因其表演形式的多样性和权威性,对上海话有着⼀定的影响。
2.2使⽤情况
(3)踏慢仔影戏要开格呀,此地踏到⼽登路起码⼆⼗五分钟,慢弗得,阿拉呒啥关系格,踏惯哉,快点弗在乎。
(《三轮车》倪海曙)
(4)⽼虎凳,绞刑架,我伲咬紧钢⽛。
(《奇异的书简·东⽅的明珠(⼆)》柯岩)
这两句中的加点词“阿拉”和“我伲”在上海话中都有“我们”的意思。
但是,实际上“阿拉”并不是最传统的上海话。
“阿拉”⼀词最早来⾃宁波⼀带,在宁波⽅⾔中表⽰“我们”。
随着⼤量宁波⼈涌⼊上海,“阿拉”⼀词开始从中下层市民中兴起继⽽成为上海话的代表。
(5)叫前⼗年我伲陈家铜钿有,迭格亲眷朋友好像出龙灯,到年初三清早晨,我外甥到娘舅家中拜新春。
(沪剧《庵堂相会》唱词)
沪剧作为海派⽂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其唱词保留了⽼派的上海话发⾳。
《庵堂相会》⼀曲的唱词中出现了“我伲”⼆字。
可见,最初上海话中的“我们”是“我伲”,⽽“阿拉”⼀词从原来的宁波话逐渐演变成上海话的“我们”,印证上海话中存在的“吴语化现象”。
同⼀个词在吴语区的不同地⽅有不同的解释。
如“嗲”⼀字,虽然对于“嗲”的起源学界还有争议,但是,这个字却是吴语“同词不同义”的典型代表。
上海话和⽆锡话的“嗲”是指“形容撒娇的声⾳或态度”或者“⾃以为优越⽽表现出得意或傲慢的样⼦”抑或“特别好”,⽽同属吴语区的常州,对于“嗲”字有不⼀样的解释,意为“什么”。
3.调查问卷分析
课题组利⽤暑假向部分中⼩学发放《中⼩学⼝语中上海话现状调查问卷》以了解现在中⼩学⽣对于上海话的了解程度。
其中有⼀道关于上海话中存在的英语化现象的问题,“上海话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海纳百川的城市精神,你是否知道⼀些上海话中外来语的例⼦?如⽔门汀、⽼虎窗”,调查显⽰,有近52%的⼩学⽣选择了“不清楚”,⽽60%的中学⽣“知道”这些外来词的意思。
中学⽣了解上海话的主要途径为长辈,⽽⼩学⽣了解上海话的途径为⽹络和电视节⽬。
通过调查不难发现,长辈的⾔传让中学⽣了解了更多的上海话词汇。
当被问及是否了解上海话的来源时,只有11%的⼩学⽣能正确回答,⽽80%的中学⽣的回答是“不清楚”。
可见当代中⼩学⽣对本该是母语的上海话的认识⼗分⽋缺。
在推⼴普通话的今天,不难在中⼩学校园中看到“推⼴普通话”的标语。
然⽽,作为海派⽂化传承的基础,上海话却没能在中⼩学中得到推⼴,与社会⼤背景有关。
如果这种趋势不能被及时“逆转”,上海话就可能像满语⼀样濒临灭绝。
结语
上海话体现了上海这座国际化⼤都市“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因此,上海话中出现了英语化和吴语化的现象。
不过,通过问卷调查,不难发现在推⼴普通话的社会⼤背景下,上海话在上海中⼩学⽣的⽇常交流中逐渐失去以往的主导地位。
越来越多的上海孩⼦不会说上海话、不知道上海话的来源。
全球语系、语族、语⽀、语种及其变体关系失衡,⼤语种越来越⼤,⼩语种则越来越⼩,通⽤语越来越通⾏,地区⽅⾔越来越孤岛化(梅德明,2014:3-10)。
《上海2040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到上海要建成⼀座⼈⽂之城。
语⾔作为⼀座城市⽂化的载体,应当给予⾜够的重视。
⽽抓紧对现在中⼩学⽣的上海话普及,届时对城市建设将会有巨⼤的影响。
参考⽂献:
[1]梅德明.⼤数据时代语⾔⽣态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4(155):3-10.
[2]钱乃荣.传承上海话,就是传承上海⽂化基因[N].解放⽇报,2005-7-28.
[3]钱乃荣,徐宝华,唐珍珠.上海话⼤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4]赵则玲.宁波话与上海话⽐较及其历史成因[J].浙江社会科学,2012(12):121-163.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从“⽔门汀”谈上海话的演化过程
被举报⽂档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