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家、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他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危难,对改革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教育,建立适合中国实际的新教育,进行了不行的实践和探索。
他的幼儿教育思想与实践,仅是他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中的一小部分。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陶行知原名文濬(jun),后改知行,最后改名行知。
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陶行知幼年家境贫寒,得亲友帮助舍得就读私塾。
1906年入歙县基督教内地会所办的崇一学堂,接受了西方文化科学的教育。
1909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科学习期间他关心时局,拥护辛亥革命,组织演讲会、爱国募捐等活动,先后担任金陵大学学生会主办的学报《金陵光》的中文编辑和主笔,宣传民族、民主革命思想。
191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获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文科学士学位。
同年秋,他赴美留学,入伊利诺大学就读,一年后获政治硕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师从杜威、孟禄。
1917年获“都市学务总监”资格文凭。
1917年回国后,陶行知开始从事他的教育活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反对旧式教育,主张教育改革
1917年秋回国,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教务主任兼教育科主任,讲授《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统计》等课程介绍实用主义理论,开始他富于创意而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
南高并入东南大学,陶行知任教育科、教育系主任。
其间他反对“沿袭陈法,仪型他国“,主第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
他促成南京高师首次招收本科女生,成为我国大学开放女禁的最早实行者。
1921年底,与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中华教育改进社,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文化侵略,收回教育权利,推动教育改进,主办《新教育》杂志,力倡改造中国教育。
(二)进行办学试验,推行平民教育
为了改革旧教育,提倡新教育,陶行知着力进行办学试验,如举办南京高师暑期学校、南京安徽公学、平民初级学校等,这些早期的重要办学活动对他的教育思想发展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他决心“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1923年6月他和黄炎培等人组建了南京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课本。
为了推行平民教育,他辞去了东南大学教育系主任之职,放弃了每月400银元的高薪,风尘仆仆奔走全国十几个省市,他说“凡我所到的地方,就是平民教育到的地方。
”几年间平民教育运动使成千上万的平民
受到了教育。
1923——1926年他以主要精力从事平民教育运动。
与朱其慧、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编写《平民千字课》,后赴各地开办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推动平民教育运动。
(三)投身乡村教育运动,创办晓庄师范学校
在平民教育处于高潮的时候,陶行知冷静地看到:“中国以农立国,十有八九住乡下,平民教育是向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
”所以他响亮地提出了“到民间去”、“到乡下去”的口号。
1926年1月他提出了“师范教育下乡运动”,并撰文为乡村教育确定了基本任务:“乡村师范学校负有训练乡村教师,改造乡村生活的使命。
”
陶行知在从事平民教育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占全国人口80%以上的农民教育的问题,遂开始致力于乡村教育。
陶行知在他起草的《中华教育改进舍改造乡村教育宣言书》中提出,要筹集100万元基金,征集100万位同志,提倡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的宏大计划,这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虽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他却身体力行。
1926年10月,陶行知创办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所乡村幼儿园——南京燕子矶幼稚园。
他呼吁,我们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乡村幼稚园。
1927年,他与东南大学教授赵叔愚在南京北郊晓庄一起创办了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学校。
在此期间,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等教育主张,形成了他的生活教育理论。
同时以晓庄为基点,先后创办了小学师范院、幼稚师范院等,包括中心小学8所、中心幼稚园5所、民众学校3所以及中心茶园、乡村医院等。
由于晓庄师范那在全国影响很大,1929年12月14日,上海圣约翰大学为表彰陶行知对中国教育科学的贡献,授予他科学博士的学位。
1930年2——4月,晓庄师范师生为反对英、日军舰侵入长江和支援下关工厂工人反帝大罢工,举行游行示威。
国民党南京政府因此下令封闭晓庄师范,逮捕革命青年,并通缉陶行知,被迫流亡日本。
陶行知乡村教育的实践中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对中国新教育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探索和开拓,说明他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时期。
(四)开展“科学下嫁”,创办山海工学团
在日本,虽时间不长,但他对日本科学技术发达促成了国家的强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了使中国效法日本走工业化道路,他决心开展“科学下嫁”运动,
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技人才。
他主张科学要从儿童教起,要使“人人都能享受”科学知识。
他说:“做一个现代人,必须懂得现代化的知识,我们必须拿着现代文明的钥匙才能继续不断地开发现代文明的宝库,保证川流不息的现代化。
”在三十年代初期,他就能看到科学技术和科技教育的重要性,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1931年由日本回到上海,从事科学普及教育,提倡“科学下架运动”创办“自然科学园”、儿童科学通讯学校,组织编写《儿童科学丛书》等,搞教育救国和科学救国。
1932年,他提出创办工学团的主张,随即创建山海工学团和晨更工学团等,工学团也曾开展办小学、幼儿园的活动,并积极推行小先生制,大力普及劳动大众教育。
(五)推行国难教育和战时教育,出访2 6国
“九一八”事变后,陶行知出于爱国赤诚,自觉地把自己的教育工作与抗日救亡斗争结合起来,(组织国难教育社,推进国难教育,)作为抗日救亡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5年,在中国共产党“八一宣言”的感召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一二·九运动后,与宋庆龄、马相伯、沈钧儒、胡愈之、邹韬奋、李公朴等发起组织“上海文化界救国会”。
1936年初,陶行知组织“国难教育社”,被推为社长,起草《国难教育方案》,把生活教育和民族民主革命斗争结合起来。
5月,他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委和常委。
与沈钧儒、章乃器、邹韬奋等联名发表“”的宣言,主张停止内战,共同抗日。
毛泽东复信表示支持。
7月,受救国会派遣,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
在布鲁塞尔参加世界和平大会,并当选为中国执行委员。
期间当得悉沈钧儒等“七君子”被捕的消息,十分气愤,立即联络杜威、爱因斯坦、罗素等世界著名人士联名通电蒋介石,营救七君子,因而再次遭到通缉。
1938年回国,参加国民参政会,年底在桂林成立“生活教育社”任理事长,出版《战时教育》杂志,开展战时教育运动。
(六)提倡全面教育,创办育才学校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全面抗战阶段,3月15日陶行知在一次讲演中说,“这阶段的战争特征是把战争的形势展开成全面,它已不是点线的战争,而是各方面的全面战争了。
”他认为全面战争需要进行全面教育,并提出了全面教育的内涵。
在开展全面教育运动时期,他在许多流离失所的流浪儿中,见到许多有特殊才能的人,因为得不到培养而夭折,他认为这是民族的损失,人类的憾事因此,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合川县古圣寺为难童创办育才学校,选拔有特殊才能的儿童,在课外,设音乐、戏剧、绘画、文学、社会、
自然、舞蹈等组,因材施教,培养人才幼苗。
学校办的有声有色,闻名中外。
1941年国民党统治区黑暗,物价飞涨,育才学校面临断炊之危,陶行知提出“跟武训学”的口号,意在艰苦办学。
(七)实行民主教育,创办重庆社会大学
国内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独裁统治路线,中国共产党代表全国劳苦大众,实行的是一条真正民主的革命路线,这时陶行知指出“民主的洪流,浪头已经到来,没有力量可以抵抗它。
因此学习民主,帮助创造民主的新中国,已成为生活教育的新的历史任务。
”他为使教育服务于民主革命运动,提出了“民主教育运动”,这是他探索新教育生路的一个新阶段。
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任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
主编《民主教育》和《民主》星期刊,积极开展民主教育运动。
抗战胜利后,1946年1月,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并任校长,李公朴任副校长兼教务长。
社会大学的宗旨是“人民创造大社会,社会变成大学堂”、“大学之道,在明民德,在亲民,在止于人民之幸福”,有力地推动了民
主教育的进程。
(八)生命旅程的最后冲刺
1946年4月,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
在他生命的最后100天,他在工厂、学校、机关、广场发表演讲100余次。
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健康过损,受好友李、闻事
件的刺激又过深,突发脑溢血,周恩来、邓颖超、沈钧儒等闻讯赶往探视。
但抢救无效,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陶行知作为一名旧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他是由教育救国走上民主革命
道路的典范。
在政治上,他从晓庄时期的“摸黑路”到终于成为“一个无保留的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了”,在教育上他从在教育救国思想指导下从事
平民教育,乡村教育、普及教育转变为为民族民主斗争而开展国难教育、
抗战教育、民主教育。
他的热爱祖国,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以毕生精力致
力于救国事业、民主事业和教育事业的精神永远值得人们学习和怀念。
(九)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
陶行知的学前教育理论与实践,是他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发表过《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幼稚园的新大陆》、《如何
使幼稚教育普及》等人民性、进步性极强的著名文章;曾和陈鹤琴在第一
次全国教育会议上提出了《注重幼稚教育案》;并带领学生建立了我国第
一批乡村幼稚园和劳工幼儿团,创建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师和组织了乡村
幼教研究团体,开展了卓有成效的试验和研究工作。
为我国现代学前教育
和教育思想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论学前的重要性
(一)从儿童早期教育的必要来论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他在《幼稚园应有之改革及进行方法》一文中指出“人格教育,端赖六岁以前之培养。
凡人生之态度、习惯、倾向,皆可在幼稚时代立一适当基础。
”他把6岁以前当做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他说:“这个时期培养得好以后只须顺着他继长增高的培养上去,自然成为社会优良的分子,倘使培
养得不好,那么习惯成了不易改,倾向定了不易移,态度决了不易变,这
些儿童升到学校里来,教师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他们已成的坏习惯,坏倾向,坏态度,真可谓事倍功半。
”因此陶行知极为反对那种忽视幼稚时代,漠视学前教育的态度和做法,他大声疾呼“有志之士,起而创设幼稚园,以正童蒙。
”
(二)从世界发展史的角度来阐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他说:“从福禄培尔发明幼稚园以来世人渐渐地觉得幼儿教育之重要;从蒙台梭利毕生研究幼儿教育以来,世人渐渐地觉得幼稚园之效力;从小
学校注意比较家庭送来与幼稚园生来的学生性质,世人渐渐地觉得幼儿教
育视为人生之基础,不可不乘早给他建立得稳。
”
(三)从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来阐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陶行知认为学前教育是为培养大批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打基础的事业。
他说:“教人要从小做起。
幼儿比如幼苗,必需培养得宜,方能发荣滋长。
否则年幼受了损伤,即不夭折,也难成才,所以小学教育是建国之根本,
幼稚教育尤为根本之根本。
小学教育应当普及,幼稚教育也应当普及”。
三、论学前教育为劳苦大众服务的方向
(一)从工农大众的需要出发,论述学前教育的重大意义
陶行知学前教育思想的着眼点是人民大众的需要,他从工农大众的需
要出发,论述学前教育的重大意义。
在《稚园之新大陆》一文中,开头就
指出:“最需要幼稚园的地方是什么?最欢迎幼稚园的地方是什么?幼稚园应当到而没有到的是什么地方?幼稚园还有什么新大陆可以发现?接着他
旗帜鲜明地指出:工厂和农村最需要幼稚园。
陶行知非常体察工农大众妇
女上工厂做工,孩子留在家里,无人照应,最感痛苦,若带在身边,那末
工厂的特殊紧张之环境,便要阻碍儿童的发育。
”在他看来“倘使工厂附近有相当之幼稚园,必能增进儿童之幸福而减少精神上之痛苦,同时女工既不
必心挂两头,手边又无拖累,则工作效率,然也要增加好多,所以为儿童
教育计,为女工精神计,为工业出产效率计,这种工厂附近必须开办幼稚园。
”同时,陶行知又认为农村也是最需要幼稚园的,他说:“农忙的时候,田家妇女们忙个不了,小孩子跟前跟后,真是麻烦。
哥哥姐姐要帮忙操作,无暇陪伴弟妹玩耍,乡村小孩子就要缺乏照料。
倘使农村里有了幼稚园,
就能给这些小孩子一种相当的教育,并能给农民一种最切要的帮助。
”为了
工农大众的需要,他大声疾呼“幼稚园的下乡运动和进场运动必须开始”。
陶行知的这些观点,不仅阐述了学前教育与工农利益的休戚关系,而且也指明了幼儿园向农工开门,为工农服务的正确方向。
(二)抨击旧中国学前教育的三大弊病
在半封建在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帝国主义教会几乎垄断了我国的学前教育。
陶行知猛烈的抨击了当时的“幼稚园害了三种大病。
一是外国病。
他指出试一参观今日所谓之幼稚园,耳目所接,哪样不是国货?他们谈的是外国的钢琴,唱的是外国歌,玩的是外国玩具,甚至于吃的是外国点心。
中国的幼稚园几乎成了外国的获得贩卖场,先生做了外国货的贩子,可怜的儿童居然做了外国货的主顾。
二是化钱病。
国内幼稚园花钱太多,优势超过小学好几倍。
这固然很难怪,外国货那有便宜的,既然样样仰给与外国,由于花钱多,学费高,只有富贵子弟可以享受他的幸福。
所以幼稚园是富贵人家的专用品,平民是没有份的。
”
陶行知对旧中国学前教育的无情揭露和猛烈抨击,表现了他对“三座大山”统治中国的强烈不满,也表现了他对劳苦大众及其子女的深切同情。
为此,他针对旧中国学前教育的三大弊病,提出了一整套劳苦大众子女服务的学前教育理论。
他尝到建设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幼稚园,并论述了工厂和农村是幼稚园之新大陆等。
(三)幼稚园招生对象
关于招生的对象,陶行知主张对工农子女实行“来者不拒,不来者送上门去”,他他认为不仅要培养幼儿,而且要培养婴儿,所以他除号召开展幼稚园的下乡进厂运动外,还号召要开展托儿所运动,甚至连刚生下的婴儿也收,已解决当时女工无产假之苦。
(四)收托时间
关于收托时间陶行知提出要办“整天整年的幼稚园时间。
半天幼稚园只能解决一般困难”。
这样才能为女工和农妇服务。
根据陶行知的这一思想,他的助手和学生摒弃了当时幼稚园大多为半日制,每天只收托二、三小时的不合理规章制度。
如陶行知的学生孙铭勋所办的劳工幼儿团,就是根据工人有日班、夜班,没有寒暑假、没有节假日的情况,实行了寄宿制。
陶行知还规定:“幼稚园放假也只能跟着女工农妇空闲的时候为转移”。
(五)创办幼稚园,普及幼稚教育
在陶行知倡导的幼稚园必须向农民工开门、为农工服务方针的指引下,他带领其助手张宗麟等于1927年11月,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即燕子矶幼稚园,以后经过孙铭勋、戴自俺等学生的努力,又创办了晓庄、和平门、迈不桥、新安等乡村幼稚园及上海沪西劳工幼儿团。
这是一批真正为工农服务的中国的、省钱的、平民的学前教育机构。
陶行知还提出了普及幼稚教育的三个步骤:一是改变我们的态度。
承认幼年生活之重要,是普及幼稚园制之出发点;承承认幼稚园之为全社会的教育场所,是普及正当幼稚园的出发点,有了这样的态度幼稚园才有普及的希望。
二是改变幼稚园的办法。
必须向着省钱的方针去谋根本改造,幼稚园才有下乡的希望,才有普及的希望。
三是改变训练教室的制度。
四、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
陶行知是我国创造教育的首创者。
他认为儿童教育是创造产业的人,不是继承产业的人;儿童生活是创造、生产;不是继承、享福、做少爷。
所以他特别重视创造力的培养。
他发表了创造宣言,设立了创造奖金,提倡创造的儿童教育,热情号召人们把创造未完成的工作接过来继续创造,要求教育者努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如何通过创造教育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呢?陶行知认为首先应当注意发现他们,了解他们,相信他们,认识到儿童不但有力量,而且有创造力;否则即使有创造力,也会枯萎而得不到发展。
因此,他曾尖锐的批评过哪些不了解儿童的糊涂先生们的教鞭下有瓦特、冷眼里由牛顿、讥笑中有爱迪生。
同时提出了6大解放的要求:
1、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能够去想、去思考。
把儿童的头脑,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中解放出来。
2、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
他批评那种自古以来不许孩子动手的恶见。
爱动手是动脑、好奇、好学、好创造的表现。
如爱迪生被学校开除后,要不是他母亲让他在地下室搞实验,伟大的发明家不就夭折了吗?
3、解放儿童的眼睛,让他们去观察,去看事实。
如果不引导和培养儿童的观察力,则犹如睁眼睛,大千世界将在他面前白白流过。
4、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他们有足够的言论自由,特别要有问的自由,从问题的解答中,可以增进他们的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5、解放儿童的空间,让儿童从鸟笼似的学校里走出来,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的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
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
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自在的创造力。
6、解放儿童的时间,是使儿童做支配时间的主人。
给他们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的,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自己高兴干的事情,使他们不致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意向。
培养积极创造力的措施有:
1、需要充分的营养,儿童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
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否则创造力就会被削弱,甚至夭折。
2。
、学要建立良好的习惯。
日常行为有良好的习惯,才能向上飞跃产生高级的思虑追求。
3、需要因材施教。
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养,切忌一刀切,一律化,要扬其长而补其短。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理论不仅适用于一般的儿童教育,也适用于学前教育。
它不仅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即使在今天,仍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21世纪需要的正是具有这种创造精神的人才。
五、论幼稚师范教育的改革
普及教育的最大难关是教师的训练。
陶行知认为改革训练师地制度是普及幼稚教育的重要步骤之一。
他主张采用两种途径来训练新型的幼儿教师。
首先,要把旧的幼稚师范改造成新的幼稚师范。
他说:“幼稚师范是要办的,但幼稚师范必须根本改造才能培养新幼稚园之师资。
”旧的幼稚师范旧的幼稚师
范培养的学生理论脱离实际,连一所像样的幼稚园都办不起来,这是旧幼稚师范的最大缺憾。
而新型的幼师,是招收中学生,以幼稚园为中心,学生既在课堂上学习基本的理论知识没有在幼稚园中来学习如何办幼稚园。
其次,陶行知认为不能专靠正式幼稚师范去培养全部的师资。
他提出“艺友制”的方法来培养大批幼稚教育师资。
他说:“艺,是艺术,也可以作手艺解。
友,就是朋友。
用朋友知道,跟着别人学艺术或手艺的,叫做艺友。
幼稚园是一幅艺术的园地,幼稚教师的事业也是一种手艺。
凡用朋友之道,跟着幼稚教师在幼稚园里学做幼稚教师的,便叫做幼稚园的艺友。
”显然用这种方法来培养幼稚教师的方式就叫“艺友制”。
陶行知指出:“发现艺友制之起因有二:一是由于感觉现行师范教育之缺憾,二是由于感觉各种行业施行施行艺徒之制实效。
”陶行知十分欣赏其他行业实行徒弟制的效果。
他说:“我们再看看木匠徒弟所做的桌椅,漆匠徒弟所做的牌匾,裁缝徒弟所做的衣服,不由要人觉得十分惭愧了。
艺友制便是这种叹息惭愧的土壤里面发生出来的一根嫩苗。
”陶行知指出徒弟制也有流弊,即“劳力而不劳心,师傅不肯完全传授,对对于徒弟之虐待。
”因此陶行知主张采用徒弟之精华而去除他的流弊。
这就是要“教师”和“徒弟”成为朋友。
陶行知认为“跟朋友操练比从师来得格外自然,格外有效力。
所以要想做好教师,最好是和好教师做好朋友。
”因此“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学做教师,便是艺友制师范教育”,而不称“艺徒制”。
“艺友制”招收乡村教师之夫人、未婚妻、高小、中学毕业程度的女学生来训练。
这样“乡村小学教师办小学,夫人办幼稚园,便可造成夫妻学校,减少乡村教师之寂寞。
树立乡村家庭之模范,还可为乡村受过教育的妇女开一职业道路。
”
“艺友制”的一个根本观点就是学做幼稚教师要在幼稚园里学,才能得到真实的本领。
艺友在幼稚园学习一般的教育理论,幼稚教育的过去与未来,儿童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