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创新策略及文化传播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E FILM影视
102文化类综艺节目《见字如面》创新策略及
文化传播价值
赵益晗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摘 要:《见字如面》是我国首次推出的明星读信类文化综艺节目,通过书信的方式传递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灵魂与价值。

这档文化综艺节目与其他综艺节目形式不同,首先从内容方面有所创新,以不同的载体形式传播文化,在一众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达到了现象级的效果。

《见字如面》节目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节目的策略。

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一档综艺节目在推出之前所需要制定的策略,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现实价值的综艺节目。

关键词:《见字如面》;创新策略;文化传播;时代价值
《见字如面》这档综艺节目从2017年来满足了不同受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也可以看出,国内文化类节目在节目类型上实现了创新,凸显出国内文化节目在内容上的自信[1]。

借助信件的展示手法,节目将一帧帧传统文化的画面逐一展现在观众面前。

《见字如面》这档节目正式推出之后,引发了广泛关注。

通过阅读书信的方式来了解历史、解读历史,让观众通过节目再次回顾历史事件,这档文化综艺节目,开拓出了一个全新的文化发展路径[2]。

在当今时代,观众对综艺节目有了更高的视觉需求,那么《见字如面》是通过何种方式从诸多的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分析《见字如面》节目是如何取得成功的,它成功的各种因素以及条件,通过分析,寻找出适合综艺节目创新发展的理论依据。

1 精准新颖的形式创新
1.1 追求本质,用声音倾情演绎
对于综艺节目来说,嘉宾是节目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节目是否取得成功要看节目嘉宾在节目中是否真情投入。

而《见字如面》节目嘉宾的声音是极具感染力的,嘉宾可以通过富有感染力的演绎来获得观众的好评。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是俄国著名导演,也是极具造诣的戏剧家,他曾经说过,在表演中,不仅仅是需要模仿表演对象,表演者也需要将自己转变为表演对象。

这就说明表演不单单只是语言动作上的模仿,更要从内而外地将自身置换为表演对象,实现角色与表演者两者之间的融合,达到合而为一的效果,这两个对象之间应该是没有界限的。

在成为优秀的演员之前,演员要想将这个角色演活,他就要去体验这个角色的真实生活,然后用这个角色的状态投入到戏剧中的表演,实现演员与角色的高度重合。

那么,在《见字如面》节目中,嘉宾也需要真情演绎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实现身份与角色的互换,嘉宾在演绎书信内容的过程中,要体验到书信的思想,传递出书信的价值[3]。

节目第三季的第三期主题是“不舍”。

演员黄志忠品读的《若是人力终究斗不过天,请您一定要坚强地笑着继续生活》是白血病患者李真写给母亲的遗书,黄志忠在朗诵的过程中真情演绎,为观众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体验氛围。

李真写给母亲的书信也曾出现在第二季节目中,第二季节目通过对相关书信的解读,使观众朋友们了解到李真的家庭,且通过节目,观众为他们一家提供了帮助,但是结果没有如我们想象的那般美好,李真最终被病魔打败。

在第三季节目中,黄志忠对李真书信的品读让人不禁潸然泪下,这次品读使观众认识到世事无常,让我们认识到生命的可贵。

同时,在品读书信的过程中,演员黄志忠真情投入,迅速将自己代入李真这个角色中,在读到母亲的艰辛处哽咽不已,这种全身心投入的情感取得了与观众之间的情感共鸣[3]。

1.2 化繁为简,创新演播空间
在我国的众多综艺节目中,《见字如面》是国内第一档关于书信类的文化综艺节目,它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实现了内容创新,这档节目的播出引发了其他
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内容和形式上的思考。

该节目无论是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实现了创新,不同于以往的单一演播室录制设置,这档节目开创了双演播室录制空间的新格局。

《见字如面》第一季正式播出时,这种双演播室的录制设置并不被观众所接受,但是伴随着节目的口碑发酵,观众对于节目双演播室的质疑逐渐减少,并且开始逐渐接受《见字如面》节目所带来的知识盛宴以及良好的视觉体验[4]。

《见字如面》节目在录制过程中使用了两个演播室:一个是读信嘉宾演播室,嘉宾在这个演播室中可以选择由节目组挑选的书信进行鉴赏品读。

读信的嘉宾以真情实感的方式去品读书信,并且带动现场氛围,为观众打造出一个沉浸式的文化空间,人物的情绪变化会随着所处空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节目简化了嘉宾的品读空间,减少了外界环境对有效信息的干扰;通过舞美的简单设置使观众提高了对于书信品读的注意力。

在这样简单的空间中,观众更容易投入到对文字信息的接收中,融入到嘉宾朗诵的文化场景中,通过嘉宾对于书信的品读,观众真实感受当时的故事,从而实现文化传播。

节目还有一个第二演播室品读空间,陈晓楠是第三季节目的主持人,节目组邀请到了三位现场品读嘉宾,他们分别是史航、许子东、吴伯凡。

通过节目中品读嘉宾的交流,深入探索书信历史背景以及书信故事起源,通过人物之间的轻松对话,打开书信的历史节点,及时填充并完善书信故事,以正确的价值观诠释书信中所表达的真实情感。

陈晓楠曾担任过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北京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主持风格轻松而有趣,受到观众的喜爱。

陈晓楠在《见字如面》运用了抛砖引玉的主持技巧,站在观众的立场对书信故事发出提问,和观众朋友们一起深度了解书信内容。

1.3 注重仪式,引发深度共鸣
《见字如面》节目之所以被广泛传播,不仅仅是依靠文化传播这一载体优势,更重要的是通过书信去探寻不同的历史节点,寻找书信背后的人情世故,在文化的传播形式上有所创新。

仪式感通常情况下指的是不同于日常的行为取向,《见字如面》便充分体现了文化传播的仪式形式,通过这种独特的仪式感吸引观众关注节目所传达的文化内涵及文化意义,使得观众对书信中的内涵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与记忆。

基于此,观众由内而外认同想要传递的价值,并理解节目中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

人们在潜意识受到仪式感的吸引后,日常行为以及个人的情感状态都可以得到升华,甚至影响感性的意识行为。

春晚最开始是一档单纯的综艺节目,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已经演变为国人春晚守岁、归家团圆的文化符号,并且在全国人民的心目中,春晚的文化符号能够引起极大的共鸣。

之所以形成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春晚节目丰富的仪式感。

同理,《见字如面》节目对于仪式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并且在文化传播中引入这种仪式感,有效推进了文化的传播。

在节目中,最能直观体现仪式感的就是舞台。

舞台是演讲者所在的重要位置,能够集中观众的注意力,当观众处于一个一人一讲桌的文化空间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提高对传播对象的关注。

节目组的这种舞台设计方式能够为观众塑造一个严肃的文化氛围,配合华丽的舞台灯光,更加能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也能让节目嘉宾在表演时投入真情实感,同时为嘉宾打造一个身临其境的文化空间,通过节目能够实现深度的文化传播,同时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5]。

2 科学正确的文化传播价值
2.1 以书信传递正确价值观
《见字如面》这档节目通过书信的形式带领观众领略历史,导演关正文在选择书信的过程中绞尽脑汁。

确定节目主题是每期节目录制之前的主要任务,节目组需要在数以万计的书信中寻找出与本期节目主题相契合的信件,并且这些信件需要跨越四个不同的维度,这四个维度包括古、今、中、外。

在每一期节目中,大约要品读七份不同的信件,这七封信件要将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展现出来,并且以不同的历史节点打开,每一封信件都有它所传递的独特价值。

导演对于信件的选择直接关系这档节目的导向。

观众在观看过这个节目之后,通过学习观察,会引发自身对于文化的深度思考。

节目组通过严格地选择信件内容,最终将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书信呈现给观众,实现知识转化,同时唤醒观众内心深层次的文化记忆。

节目不仅实现了内容形式的创新,也唤醒了民族记忆,重塑了民族价值观,端正了整体社会风气。

2.2 以书信传播家国情怀
千年的打磨与沉淀形成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人们有了自己对于国与家的价值判断以及情感表达方式,这种价值判断根植于民族记忆,人们通过这种价值判断作出具体的具有倾向性的行为,这种行为可以是中华儿女在面临国家危难时所做出的以身报国的壮举,这种信念与价值观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变化,中华儿女始终保持初心[6]。

战争时期所带来的伤痛并不是自主意识所能改变的,面对战争所带来的伤痛,《见字如面》节目将第一期的主题定为能够传递切身
103
▲THE FILM 影视
104之痛的家国情怀,导演组选择了陈难在生死之际所写的书信《我现在该以什么来安慰你呢》,这封信件的收信人是美惠子,节目组通过文字传递出流淌于国人血液中澎湃的家国情怀,通过文字信息将这种切身之痛传递给观众。

在节目中,明星周迅用低沉而忧郁的声音朗读信件,观众在倾听的过程中迅速进入情景模式。

通过品读与鉴赏书信,观众能够身临其境般感受战火给国家与家庭带来的伤痛。

2.3 书信文化唤醒集体记忆中华民族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千千万万个民族同胞的共同回忆组成了一个又一个历史节点,因为经历了历史起伏,这些历史事件构成了集体的历史记忆。

现如今是一个和平而开放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较量不再仅仅是战争,更是经济实力、科技创新之间的竞争与较量,历史遗留的民族情感逐渐被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共处注解;同时,民族之间交流的障碍壁垒伴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与各国文化的交流被打破,极大地冲击了国民对于本民族的文化认同,出现了集体记忆混淆的情况,伴随着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集体记忆也逐渐融合[7]。

《见字如面》这档节目通过书信的形式再次唤醒了国人的集体记忆,在第一季节目到第三季节目,节目挑选的信件无论是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有很大的跨度,但信件内容主要由民族战争以及时代呐喊两部分构成。

《见字如面》节目,第一季开始并不受到观众认可,甚至被质疑,伴随着第三季节目的到来,这档节目已经火遍全国。

节目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节目组选择了优质的信件。

通过分析《见字如面》节目在三季节目当中所选择的每一封信件可知,这些信件全部都有民族战争相关的回忆,不仅仅记录了战争的场面,还传递到了战士家属手中,能够直接或者是间接地将历史上战争的残酷反映出来,更能够将战时集体的情感记忆再次唤醒,使观众感同身受。

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正是源于抗战时期所留存下来的珍贵民族共情记忆,能够传递民族记忆的不仅仅是史书,也有一封封书信。

纵观历史发展,战争是保卫国土安全的必要手段。

自秦王朝天下统一,历史上的战争数不胜数。

人类命运的发展与走向受到战争的左右,即便是今天,依然存在着“战争”,只是由以往的刀剑战争转变为科技战争。

而过去的战争记忆如今已成为历史,但是它们永远被国人铭记于心。

3 结语
文化类综艺节目在近几年大量涌现,导致文化类
节目的内容与形式雷同,而《见字如面》节目在文化类综艺节目爆发的背景下,从形式到内容上都实现了创新,因此取得了现象级的成功。

与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不同,《见字如面》节目一改常态,以“快”传播为特点,节目形式不再是诗词文化比赛节目,主题得到了丰富,体现了历史价值观,也向全世界传递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见字如面》节目将文化传播载体选为书信,在选择书信与品读书信的过程中结合嘉宾的真情实感,使这档综艺节目的文化深度与广度得到了升华。

参考文献:
[1]邢璐.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热播原因及创新策略[J].传播力研究,2018,2(36):22.
[2]陈鹏,郑玄.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特色与优化策略[J].现代视听,2018(4):5-9.
[3]周航屹.见字如面——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新意
与深意[J].电视研究,2017(7):42-44.
[4]肖芃.朗读类节目从文字到影像的意义增值[J].现代传播,2017(8):81-84.
[5]刘峰.承载创新与引领——试论综艺节目文化属性的构建[J].电视研究,2017(8):7-9.
[6]费孝通.中国文化重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赵益晗(1999—),女,汉族,河南郑州人,本科,研究方向:广播传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