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古诗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古
诗赏析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这两句是说,画家经过严密构思,挥笔作画,就像驱山走海一样,把山水的壮丽景象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诗句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尺幅万里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巧夺天工的本领。
视野开阔,气氛磅礴。
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
峨眉高出西极天,罗浮直与南溟连。
名公绎思挥彩笔,驱山走海置眼前。
满堂空翠如可扫,赤城霞气苍梧烟。
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
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心摇目断兴难尽,几时可到三山巅。
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
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
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
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注释
赵炎,李白友人。
少府,县尉之别称。
粉图,即在粉墙上所绘之图。
峨眉句:峨眉,山名。
也作峨嵋。
在四川峨眉县西南。
有山峰相对如蛾眉,故名。
西极:西方极远之处。
屈原《离骚》: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
此句言画中之山像峨眉山那样雄伟高峻。
罗浮句:罗浮,山名。
在广东增城、博罗、河源等县间。
长达二百余里,峰峦四百余座,为粤中名山。
南溟,即南海。
此句言画中之山如罗浮山那样横亘至海。
名公句:名公,指著名的画家。
绎思,推究思考。
绎,蚕抽丝。
此句言画家作画时,精心构思。
公,一作“工”。
驱山句:这里用的是拟人手法,把画山画水,说成把山驱赶到画面中,让海水走入画面中。
走,这里是使动用法,即使山走。
赤城句:赤城,山名,在浙江天台县。
苍梧,山名,即湖南宁远境内的九疑山。
此句言画中山岳云蒸霞蔚,烟雾缭绕。
洞庭句:洞庭,即洞庭湖。
潇湘,指湖南湘江。
缈绵,悠远隐约。
此句言画中江、湖望去悠远隐约。
三江句:三江七泽,概指江河湖泽。
“回沿,谓水流上下回旋。
逆流而上曰洄,顺流而下曰沿。
全句意谓画面中的水流上下回旋。
征帆句:言画面中的舟船停滞不前,好像失去回家的时间。
迷,丧失。
心摇目断:谓因欣赏画面而心情激动,因凝神而看不见画面。
三山,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瀛洲、方丈。
横石句:为乱石横卧,流水急促,波浪起伏。
合沓,重叠。
芊绵,草木茂密繁盛。
冥昧,本指宇宙形成前的混沌状态,这里指阴暗。
隐几,伏在几案上。
羽客,指神仙或方士。
南昌仙,西汉时南昌尉梅福。
《水经注》:汉成帝时,九江梅福为南昌尉,后一旦舍妻子去九江,传云得仙。
这里借以美称画主人当涂尉赵炎。
妙年句:妙年,青春年少。
历落,洒脱不拘。
青云士,本喻指位高名显的人,这里称誉赵炎仕途顺畅。
年,一作“龄”。
杳然,昏暗;深远。
若待二句:谓赵炎如果在仕途上功成名遂后再去隐居,那就失去隐逸的意义。
武陵桃花,指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境界。
诗文中借指隐居之处。
参考译文
画中之山,如峨眉挺拔于西极之天,如罗浮之山与南海相连。
此画工真是一位善于推思的能工巧匠,用彩笔驱赶着高山大海置于我的眼前。
满堂的空灵苍翠如可扫,赤城的霞气和苍梧的岚烟,仿佛可从画中飘浮而出。
洞庭潇湘的美景意境深远,我之情意随着三江七泽之水而回返往复。
那汹涌的波涛要流向何处?而江海上孤舟一去而无归日。
船上的征帆不动亦不旋,好像随风漂落至天边。
我心摇目断,逸兴难尽。
不知何时此舟才可到海中三仙山?西峰山势峥嵘,瀑布喷射,山下巨石横斜,溪流蜿蜒曲折,水声潺潺。
东崖岩层叠嶂,云遮雾障,林深树密,草木繁盛。
在此深山之中,岁月不知,昼夜难分。
我凭几独坐,静听寂然,静得连一声蝉鸣也听不到。
在长松之下,有仙人数位,对坐不语,南昌仙人梅福也似列坐其中。
赵炎夫子如南昌仙尉,正当妙年华品,为磊落青云之士。
庭中讼息,政简无事,与众宾客在堂中宴坐,杳然如画中之神仙。
此乃五色图画,并不足珍;还是真山真水最好,可以远离世尘,端居全身。
有朝一日我功成之后,将拂衣而去,而武陵的桃花在含笑等着我。
赏析
《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友人赵炎所画的粉画山水的题画诗。
此诗通过对一幅山水画的传神描叙,再现了画工创造的图景,再现了观画者的心理活动,表现出诗人神与物游的审美情趣,篇末表达了诗人向往出世的愿望。
诗人把对画家的赞美、画的内容和自己看画的`感受,交织在一起,写得情景交融而又层次分明,视野开阔,气势磅礴,表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手法。
李白题画诗不多,此篇弥足珍贵。
此诗通过对一幅山水壁画的传神描叙,再现了画工创造的奇迹,再现了观画者复杂的情感活动。
他完全沉入画的艺术境界中去,感受深切,并通过一枝惊风雨、泣鬼神的诗笔予以抒发,震荡读者心灵。
从“峨眉高出西极天”到“三江七泽情洄沿”是诗的第一段,从整体着眼,概略地描述出一幅雄伟壮观、森罗万象的巨型山水图,赞叹画家妙夺天工的本领。
这里的“绎思”或可相当于今日所谓的“艺术联想”。
“搜尽奇峰打草稿”,艺术地再现生活,这就需要“绎思”的本领,挥动如椽巨笔,于是达到“驱山走海置眼前”的效果。
这一段,对形象思维是一个绝妙的说明。
峨眉的奇高、罗浮的灵秀、赤城的霞气、苍梧(九嶷)的云烟、南溟的浩瀚、潇湘洞庭的渺绵、三江七泽的纡回。
几乎把天下山水之精华荟萃于一壁,这是十分壮观,非常有气魄的。
当然,这决不是一个山水的大杂烩,而是经过匠心经营的山水再造。
这似乎也是李白自己山水诗创作的写照和经验之谈。
这里诗人用的是“广角镜头”,展示了全幅山水的大的印象。
之后,开始摇镜头、调整焦距,随着读者的眼光朝画面推进,聚于一点:“惊涛汹涌向何处,孤舟一去迷归年。
征帆不动亦不旋,飘如随风落天边。
”这一叶“孤舟”,在整个画面中真是渺小了,但它毕竟是人事啊,因此引起诗人无微不至的关心:在这汹涌的波涛中,它想往哪儿去呢?何时才回去呢?这是无法回答的问题。
“征帆”两句写画船极妙。
画中之船本来是“不动亦不旋”的,但诗人感到它的不动不旋,并非因为它是画船,而是因为它放任自由、听风浪摆布的缘故,是能动而不动的。
苏东坡写画船是“孤山久与船低昂”(《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从不动见动,令人称妙;李白此处写画船则从不动见能动,别是一种妙处。
以下紧接一问:这样信船放流,可几时能达到那遥远的目的地──海上“三山”呢?那孤舟中坐的仿佛成了诗人自己,航行的意图也就是“五岳寻仙不辞远”的意图。
“心摇目断兴难尽”写出诗人对画的神往和激动。
这时,画与真,物与我完全溶合为一了。
镜头再次推远,读者的眼界又开廓起来:“西峰峥嵘喷流泉,横石蹙水波潺湲,东崖合沓蔽轻雾,深林杂树空芊绵。
”这是对山水图景具体的描述,展示出画面的一些主要的细部,从“西峰”到“东崖”,景致多姿善变。
西边,是参天奇峰夹杂着飞瀑流泉,山下石块隆起,绿水萦回,泛着涟漪,景色清峻;东边则山崖重叠,云树苍茫,气势磅礴,由于崖嶂遮蔽天日,显得比较幽深。
“此中冥昧失昼夜,隐几寂听无鸣蝉。
”一蝉不鸣,更显出空山的寂寥。
但诗人感到,“无鸣蝉”并不因为这只是一幅画的原因;“隐几(凭着几案)寂听”,多么出神地写出山水如真,引人遐想的情状。
这一神来之笔,写无声疑有声,与前“孤舟不动”二句异曲同工。
以上是第二段,对画面作具体描述。
以下由景写到人,再写到作者的观感作结,是诗的末段。
“长松之下列羽客,对坐不语南昌仙。
”这里简直令人连写画写实都不辨了。
大约画中的松树下默坐着几个仙人,诗人说,那怕是西汉时成仙的南昌尉梅福吧。
然而紧接笔锋一掉,直指画主赵炎为“南昌仙人”:“南昌仙人赵夫子,妙年历落青云士。
讼庭无事罗众宾,杳然如在丹青里。
”赵炎为当涂少府(县尉的别称,管理一县的军事、治安),说他“讼庭无事”,谓其在任政清刑简,有谀美主人之意,但这不关宏旨。
值得注意的倒是,赵炎与画中人合二而一了。
沈德潜批点道:“真景如画”,这其实又是“画景如真”所产生的效果。
全诗到此止,一直给人似画非画、似真非真的感觉。
最后,诗人从幻境中清醒过来,重新站到画外,产生出复杂的思想感情:“五色粉图安足珍,真仙可以全吾身。
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
”他感到遗憾,这毕竟是画,在现实中很难有这样的好去处。
但诗人认为有。
于是,他想名山寻仙去。
而且要趁早,如果等到像鲁仲连、张子房那样功成身退(天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再就桃源归隐,是太晚了,不免会受到“武陵桃花”的奚落。
这几句话对于李白,实在反常,因为他一向推崇鲁仲连一类人物,以功成身退为最高理想。
这种自我否定,实在是愤疾之词。
诗作于长安放还之后,安史之乱以前,带有那一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
这样从画境联系到现实,固然赋予诗歌更深一层的思想内容,同时,这种思想感受的产生,却又正显示了这幅山水画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并以优美艺术境界映照出现实的污浊,从而引起人们对理想的追求。
这首题画诗与作者的山水诗一样,表现大自然美的宏伟壮阔一面;从动的角度、从远近不同角度写来,视野开阔,气势磅礴;同时赋山水以诗人个性。
其艺术手法对后来诗歌有较大影响。
苏轼的《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等诗,就可以看作是继承此诗某些手法而有所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