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药龙脷叶的研究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艺与种苗,Horticulture &Seed 2018,38(01):59-62doi :10.16530/21-1574/s.2018.01.020
王继华1,2
,曹阳2,蔡时可1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特色作物研究室,
广东广州510640;2.农业部华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
广东广州510640)摘要:龙脷叶是一种极具有岭南民族特色的南药和壮药,也是优良的室内观赏植
物。
该文对其生药学、药理学、化学与毒理学以及利用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探讨龙脷叶利用和发展的趋势,旨在为今后科学利用龙俐叶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龙脷叶;产业;现状中图分类号:
S56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896(2018)01-059-04WANG Ji-hua et al.(Characteristic Crops laboratory of Crops Research Institute ,Guangdo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40)
Abstract Sauropus spatulifolius Beille is a kind of southern medicine and strong medicine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gnan nationality ,and is also an excellent indoor ornamental plant.In this paper ,the advances in pharmacognosy ,pharmacology ,chemistry ,toxicology and utilization status had been reviewed.And discusses the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Sauropus spatulifolius Beille ,and in order to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future scientific utilization of it.Key words
Sauropus spatulifolius Beille;Industry;Status quo
基金项目:农业部华南都市农业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016).
作者简介:王继华(1979-),男,博士,副研究员。
*通讯作者,蔡时可(1970-),男,硕士,高级农艺师。
收稿日期:2017-11-07
he Research Progress of Sauropus spatulifolius Beille
南药龙脷叶的研究进展
龙脷叶(Sauropus spatulifolius Beille[S.rostratus
Miq.],又名龙利叶、龙肝叶、龙舌叶、
龙味叶和牛耳叶等,属大戟科守宫木属,是岭南地区的重要民族药材和传统食疗药材。
龙脷叶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广西、广东和海南地区,以及越南北部,马来半岛等地的山谷、山坡、丛林和村边[1]。
传统医学上一般以龙脷叶的成熟叶片入药,味甘、性淡、平,具有清热润肺、止咳、化痰和通便等功效,常用于肺燥咳嗽、支气管炎、哮喘和大便秘结等病症的治疗,也是加味三叶汤和广东凉茶的原料之一[2-5]。
《岭南采药录》中曾记载:以龙肝叶猪肉汤食之,
可治疗痰火咳嗽[3]。
药效成分主要集中在龙脷叶的叶片和根中,
种类为多肽、多糖、苷类、皂苷、鞣质、有机酸、生物碱、
香豆素、内酯、黄酮类、香豆素、内酯和挥发油脂等[6]。
现代药理学证明龙脷叶具有止咳祛痰[7]、抗炎镇痛[8-9]、抑菌[10]、抗过敏[11]和抗HBe Ag 等作用[12-13]。
但是,目前关于龙脷叶研究报道不多,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利用和开发龙利叶提供参考。
1
药学研究
龙脷叶属于南药和壮药,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药用植物,在20世纪70年代就被《中国药典》收载,2015年又对其叶的“含量鉴定”
标准进行了收载[14]。
龙脷叶为常绿小灌木,高10~40cm ,喜荫,分枝较
多,小枝斜倚,互生单叶,稍肉质,表面有小柔毛,呈倒披针状匙形或长圆状匙形,中脉和侧脉附近多为苍白色。
龙脷叶的花是单性花,
紫红色,较小,蒴果大
园艺与种苗2018年
如豌豆,扁球形,外有宿萼包被。
叶的下表皮细胞较小,气孔仅见于下表面、平轴式,根的木栓层由5~10列细胞组成,皮层中含淀粉粒,在根叶的韧皮部薄壁细胞、叶和根的粉末中常含草酸钙簇晶[15-16]。
龙脷叶叶色浓绿而且四季常青,极具观赏价值,可以作为园林绿化植物特别适合室内观赏。
龙脷叶也是一种家种药材,在岭南地区常种植于房前屋后或庭院之中,当地有采叶或根作为食材与猪肉煲汤用于清热润肺、止咳平喘和化痰的食疗习惯[17]。
在药用方面,龙脷叶是传统中药治疗慢喉痹病常用药物。
在王世贞教授100例治疗慢喉痹病的有效例中利用龙脷叶达到60次,使用频率排第8位。
其中,31次用在肝脾不和的治疗,频数与病例比为55.36%,而在肺经蕴热和痰浊内盛的病例中分别为68.42%和87.50%[18]。
冼绍祥教授利用龙脷叶进行平肝肺火,利痰,降肺气和升肝气,达到浊降清升和热去痰消的治疗功效。
临床将龙脷叶、枇杷叶和人参叶组合成“三叶”,合用可治愈久咳不愈、时时干咳,口燥痰少,证属肺热痰燥的患者[19]。
加味三叶汤(龙脷叶、人参叶、枇杷叶、紫苑、款冬花、浙贝母、北杏仁、桔梗、前胡、防风和炙麻黄各10g,甘草6g在此基础上进行复配,可以安全、有效的改善风燥袭肺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恢复大小气道通气功能,且无明显毒副作用[4]。
目前对龙脷叶制剂的研究也有开展,可加工成不同汤剂。
叶晶利用叶片为主要原料的龙脷平喘煎膏和龙脷平喘汤具有化痰、抗哮喘气道炎症的作用[20-21]。
黄慧和左婷利用龙脷叶的叶片制成配方颗粒,其山柰酚⁃3⁃O⁃龙胆二糖苷含量满足《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所规定的要求,质量可靠[14]。
2化学与毒理研究
作为药用植物,龙脷叶的化学成分受到重视,相关研究相对也较多。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物质分离鉴定方法都在龙脷叶的研究中广泛应用,并得到了大量的次生代谢物质。
陈珍通过薄层色谱,在龙脷叶的叶片中鉴定出皂苷和氨基酸[22]。
丘琴等利用光谱分析技术在200~800nm波长范围内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进行零阶、一阶、二阶导数光谱对石油醚、氯仿、95%乙醇和水进行回流提取和冷浸的提取液进行扫描,在300~700nm出现特征峰,特别是在410nm处出现最大吸收峰。
结合中药化学成分系统预试验的方法进行化学成分预试验,结果显示龙脷
叶含有多肽、多糖、皂苷、鞣质、生物碱、有机酸、黄酮类、内脂、香豆素、挥发油及油脂等化学成分[6,23]。
其中对龙脷叶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分析出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0⁃十碳烯酸、十六烷酸、β⁃谷甾醇⁃3⁃O⁃β⁃葡萄糖苷、2⁃乙酰基吡咯,β⁃谷甾醇,山奈酚,leucoceramides A[24]。
龙脷叶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以下化合物,鉴定得到正三十烷醇、2,4⁃二叔丁基苯酚、β⁃谷甾醇、胡萝卜苷、3,6⁃an-
hydro⁃2⁃deoxy⁃D⁃arabino⁃hexono⁃1,4⁃lactone、烟酰胺、东莨菪亭、3β⁃hydroxy⁃26α,27β⁃arbor⁃13(18)⁃ene⁃24⁃carboxylic acid、2R*,3R*,5S*⁃trihydroxy⁃6R*⁃nonadecyltetrahydropyran⁃4⁃one、大黄素、原儿茶酸、2,3⁃dideoxy⁃D⁃erythro⁃hex⁃2⁃enono⁃1,4⁃lactone、咖啡酸、3⁃乙酰氧基咖啡酸、槲皮素、D⁃半乳糖、甘露醇、橙黄胡椒酰胺、山柰酚、(Z)⁃10⁃Eicosenoic acid、1,3⁃十四烷酸甘油二酯、亚油酸、硫代乙酸酐、胡萝卜苷、月桂酸、3⁃羟基⁃2⁃羟甲基⁃吡喃⁃4⁃酮、β⁃谷甾醇油酸酯、3⁃乙酰氧基咖啡酸和异槲皮苷等[25-26]。
氨基酸总量达16.32%,18种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最高(2.31%)。
作为药材,龙脷叶中总游离氨基酸含量相对稳定,谭建宁对10批龙脷叶叶片进行分析,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2.82%~6.77%,平均含量4.50%[27-28]。
高效液相色谱和质谱法既可以鉴定龙脷叶药效物质也可被用来构建指纹图谱。
在龙脷叶的乙酸乙酯提取液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相对保留时间法,标定出15个共有峰,相似度均达到0.9以上,而以95%乙醇的根提取物中共有13个共有峰[29-31]。
龙脷叶中山柰酚⁃3⁃O⁃龙胆二糖苷,具有抗炎、止咳、抗溃疡等功效,常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
而且利用该方法进行龙俐叶的检测简单可靠,生产上用于龙脷叶的质量控制[14,32]。
汪小根和莫惠雯等以气-质联用法对水蒸汽蒸馏法提取龙脷叶的精油进行分析,得到30个特征峰,鉴定出16种化合物,其中棕榈酸为主要成分,含量达到28.43%,金合欢基丙酮为8.82%,以及油酸酞胺、叶绿醇和2,6⁃二叔丁基对甲苯酚。
而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的挥发油则鉴定出17个化合物,占总量的81.49%,主要成分为棕桐酸和亚麻酸。
同时还鉴定出其它如单萜、倍半萜、醛、酮、烯、酚、醇、酯、烷烃、脂肪酸类等化合物[33-34],金合欢基丙酮具有平喘镇咳的作用,可治疗小儿肺炎及扁桃体炎[35]。
提取剂对药效物质的提取非常重要,不同的提
60
1期王继华等南药龙脷叶的研究进展
取剂所获得的物质不同。
在龙脷叶中常用乙醇、石油醚和氯仿等有机溶剂进行提取。
张玲等在95%乙醇浸膏的叶石油醚部位分离得到了5个单体化合物,并经过结构鉴定分别为:β⁃谷甾醇、正十八醇、豆甾醇、β⁃谷甾醇酸酸酯、cyclohomonervilol[29]。
在75%乙醇浸膏的乙酸乙酯相中鉴定出butyl3,6⁃andydro⁃
2⁃deoxy⁃β⁃D⁃arabino⁃hexofuranose、methyl3,6⁃andy⁃dro⁃2⁃deoxy⁃L⁃arabino hexofuranose、butyl3,6⁃andy-dro⁃2⁃deoxy⁃α⁃D⁃arabino⁃hexofuranose、3,6andydro⁃2⁃deoxy⁃α⁃D⁃arabino⁃hexofuranose和3,6⁃andydro⁃2⁃de-oxy⁃β⁃D⁃arabino⁃hexofuranose、邻苯二甲酸二丁酯6个单体化合物[36]。
90%乙醇浸膏的氯仿相中鉴定出β⁃谷甾醇和谷甾醇⁃3⁃O⁃葡萄糖苷,从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中分别鉴定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山奈酚、腺苷和尿苷等药用物质[37]。
虽然对龙脷叶根和叶片中化学成分的进行初步探究,但其中所含的具体化合物特别是药效物质仍需要继续进行分离鉴定。
提取剂系统的研究在龙脷叶中还不够深入。
龙脷叶毒性物质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龙脷叶毒性报告较少,仅在1975年广东曾报道。
在大剂量服用水煎龙脷叶根的煮汤时,有7人在5~32h内分别出现头晕、呕吐、肠鸣、腹痛和腹泻等中毒症状,并且服用药量越多,中毒症状则发生越早,但经阿托品等一般治疗7例均全愈[38]。
在采用改良寇氏法对龙脷叶根的水提物进行毒性急性试验,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152.24g/kg,结果显示龙脷叶根的水提液毒性较小,在一定剂量范围内使用安全[8]。
毒性物质的鉴定和分析还没报道。
3药理研究
龙脷叶作为药材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用于止咳祛痰等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但是对其药理的研究相对落后。
近年来,学者们利用分析化学等手段对其功效进行初步的探索,主要表现出止咳祛痰、抗炎镇痛、抑菌、抗过敏和抗氧化的功能。
龙脷叶水体物剂量(10g/kg)以上处理由氨水引起咳嗽的小鼠时,能够显著增强其喉管的酚红分泌量,有效化痰抑制咳嗽[7]。
沈小静利用龙脷叶90%乙醇提取浸膏,经过不同极性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等有机溶剂萃取后的物质可以有效降低咳嗽潜伏期和开始咳嗽后2min内小鼠的咳嗽次数,止咳方面效果突出[37]。
研究表明,龙脷叶中所含山奈酚是一类具止咳作用黄酮醇类化合物。
在抗炎镇痛方面,龙脷叶根的水提液可以调节血管通透性,抑制醋酸对小鼠腹腔毛细血管的影响,减少大鼠肉芽肿的形成与增生[8]。
提取液还可以抑制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作用,但没有外周镇痛和中枢性镇痛作用[9]。
在抑菌方面,50%乙醇提取液对6种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株、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伤寒沙门氏菌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
分析表明在正丁醇部位活性较好[10]。
在抗HBeAg作用上,通过EL1SA技术研究发现龙脷叶水提物有较好的抗HBeAg作用[12]。
龙脷叶水提物可以有效抑制大鼠皮肤过敏反应和对抗过敏性休克,延长豚鼠发生休克的潜伏期,拮抗和缓解豚鼠过敏性支气管痉挛[11]。
在抗氧化方面,龙脷叶的乙酸乙酯和乙醇提取物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有效清除DPPH自由基和还原Fe3+,是一种有效的自由基清除剂[39]。
4展望
科学开发和利用龙脷叶治疗止咳平喘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同时龙脷叶所属于大戟科植物大多具有抗肿瘤、抗高血压和抗氧化的作用,而龙脷叶在这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对于已经鉴定出来的药效物质如山奈酚、腺苷等,其中山奈酚具有止咳、抗菌,多重功效,有必要对其化合物和衍生物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龙脷叶中有效化学的功能鉴定和针对性的药物分子设计改造,开发出效率更高的靶向药物,这些对人类的健康有重大意义。
龙脷叶在育种和栽培方面的研究还没有报道,其喜荫可以加以利用发展林下经济,也可以在作为室内观赏植物进行发掘。
参考文献
[1]甄汉深,丘琴,李数霞,等.广西民间传统用药龙利叶质量分析的研
究进展[C]//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2010.
[2]叶华谷.华南药用植物[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3.
[3]马骥,刘传明.《岭南采药录》考证与图谱[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
社,2016.
[4]陈俊榕.加味三叶汤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的临床疗效观察[D].广
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
[5]萧步丹.岭南采药录[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9,138.
[6]丘琴,王莹,甄汉深,等.龙利叶根化学成分的初步研究[J].中国民
族民间医药,2013,22(5):31-32.
[7]丁聪,贺勤,柳贤福.龙利叶水提物的止咳祛痰作用研究[J].华西药
学杂志,2015,30(1):49-50.
[8]丘琴,甄汉深,王莹,等.龙利叶根急性毒性和抗炎作用的研究[J].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2):286-288.
61
园艺与种苗2018年
[9]甄汉深,刘蓉,丘琴,等.龙利叶抗炎镇痛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
剂学杂志,2013,19(9):270-273.
[10]黄燕,谭建宁,马雯芳.龙脷叶提取物体外抑菌活性初步研究[J].
大众科技,2014(2):68-70.
[11]林慧,林斌.龙利叶抗过敏作用的实验研究[J].海峡药学,2011,23
(4):23-24.
[12]徐燕萍,郑民实,邹正宇.ELISA技术检测中草药对HBeAg的作
用[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1991(3):6-9.
[13]梁柏照,李中尧,何英姿.龙脷叶的质量分析·化学成分及药理作
用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1):110-112.
[14]黄慧,左婷.龙脷叶配方颗粒的制备及质量分析[J].中国当代医
药,2017,24(15):90-92.
[15]刘蓉,丘琴,甄汉深,等.龙利叶的显微结构研究[J].广西中医药大
学学报,2009,12(1):49-51.
[16]吴怀恩,刘蓉,姜建国,等.龙利叶根的显微鉴别研究[J].中国民族
民间医药,2008,17(11):4-5.
[17]李东生.广州附近的家种葯用植物-黄姜、排草、龙脷叶、垂絲柳
[J].中国中药杂志,1958,4(8):273-276.
[18]蔡文伟,付静.王士贞教授治疗慢喉痹临证用药经验研究[J].临床
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13):2468-2470.
[19]林炜基,冼绍祥.冼绍祥教授临床运用岭南草药的经验初探[C]//
2016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学术年会.2016.
[20]乔赟,周烨,叶晶,等.龙脷平喘汤急性毒性和抗气道炎症的实验
研究[J].广西中医药,2012,35(2):53-55.
[21]叶晶.龙脷平喘膏的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初步研究[D].南宁:广西
中医药大学,2013.
[22]陈珍.龙脷叶薄层色谱鉴别[J].科技风,2014(18):197-197.
[23]姜建国,刘蓉,杨永榆,等.龙利叶化学鉴别的初步研究[J].广西中
医药大学学报,2008,11(3):84-85.
[24]丘琴,赵芯芝,甄汉深,等.龙脷叶乙酸乙酯、正丁醇部位化学成分
研究[J].中药材,2016,39(2):331-333.[25]韦建华,李亚楠,莫惠雯,等.壮药龙脷叶化学成分的研究(Ⅰ)[J].
时珍国医国药,2017(2):289-291.
[26]韦建华,莫惠雯,蒙秋艳,等.壮药龙脷叶化学成分研究(Ⅱ)[J].中
草药,2016,47(20):3560-3564.
[27]谭建宁,杜成智,梁臣艳,等.龙脷叶总游离氨基酸含量测定[J].南
方农业学报,2016,47(4):645-649.
[28]谭建宁,马雯芳,李耀华.龙脷叶中氨基酸的成分分析[J].广西中医
药,2016,39(3):76-78.
[29]张玲.龙利叶石油醚部位化学成分及其质量分析初步研究[D].南
宁:广西中医药大学,2012.
[30]丘琴,甄汉深,陈明伟,等.壮药龙利叶茎HPLC指纹图谱研究[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4(2):116-121.
[31]王莹.广西产龙利叶根质量分析与抗炎药理作用研究[D].南宁:广
西中医药大学,2012.
[32]何鹏,王国才,李药兰,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龙脷叶中山柰
酚⁃3⁃O⁃龙胆二糖苷的含量[J].中南药学,2014(8):811-813. [33]汪小根,邱蔚芬.龙脷叶挥发油的气-质联用分析[J].食品与药
品,2007,9(5):19-20.
[34]莫惠雯,曾艳婷,韦建华,等.龙脷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
分析[J].广西中医药,2015,38(5):70-72.
[35]黄泰康.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J].1994.
[36]刘红丽.龙利叶和桫椤的化学成分及桫椤指纹图谱的研究[D].广
州暨南大学,2012.
[37]沈小静.龙利叶止咳药理作用和化学成分研究[D].郑州:河南中医
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2013.
[38]李国人.龙脷叶根中毒7例报告[J].新医学,1976(11):535.
[39]陆秋娜,李兆叠,郑鸿娟,等.龙脷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2017,56(1):89-90.
(责任编辑郑婷)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