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马西平与托吡酯治疗癫痫的疗效比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马西平与托吡酯治疗癫痫的疗效比较
李小军
【摘要】目的观察卡马西平与托吡酯治疗癫痫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抽取
苍溪县人民医院2001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门诊及住院治疗癫痫患者资料46例,分成卡马西平组(A组)24例和托吡酯组(B组)22例,比较此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临床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马西平与托吡酯治疗癫痫大发作的临床疗效肯定且无显著差别.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0(008)012
【总页数】2页(P30-31)
【关键词】癫痫大发作;卡马西平;托吡酯;疗效
【作者】李小军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人民医院,628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2.1
癫痫(epilepsy)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以脑部神经元过度放电所致的突然、反复和短暂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1]。

癫痫发作可表现运动、感觉、意识、精神、行为和自主神经等功能异常。

癫痫给患者个人、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很大危害和影响,因此癫痫的治疗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癫痫的治疗包括药
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和心理治疗等多种方法,其中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最重要的手段,其应用也是最为复杂的。

现从苍溪县人民医院2001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门诊及住院治疗癫痫患者中随机抽取了46例癫痫大发作患者,对其分别应用尼莫地平与托吡酯治疗,全部患者跟踪随访3~5年,观察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治疗对象
随机抽取的46例患者均为继发性(症状性)大发作癫痫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将给予卡马西平治疗的定义为A组,共有24例,平均年龄为38岁;将给予托吡酯治疗的定义为B组,共有22例,平均年龄为34岁。

经t及χ2检验,两组年龄、性别、各职业发病比例、病程、就诊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方法
卡马西平片成人初始计量每次100~200mg,1~2次/d,逐渐增加计量直至最佳疗效。

儿童按体质量10~20mg/kg,维持血药浓度应在4~12μg/mL。

托吡酯成人剂量应从口服50mg开始,服用1周,随后,每周增加剂量50~100mg,分2次服用。

儿童用药可从12.5~25mg/d开始,逐步增加剂量,维持量为100mg/d,分次口服。

治疗期间监测有效血浓度,据此调整用药剂量,所有患者均治疗达3~5年。

1.3 疗效评定标准
所有患者治疗后跟踪随访3~5年,临床疗效按痊愈、显效、无效3级评定。

痊愈:3~5年未再发病;显效:发病次数与发作程度明显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甚
至更加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3.5统计学软件,运用χ2检验来比较两种药物的临床疗效(α=0.05)。

2 结果
临床疗效结果显示:卡马西平组(A组)治愈有效率为79.17%,托吡酯(B组)治愈有效率为72.73%,经SPSS13.5统计软件χ2检验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
义(P>0.05)。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药物临床疗效对比 [n(%)]注:χ2=1.26,P>0.05组别例数有效无效A 组 24 19(79.17) 5(20.83)B组 22 16(72.73) 6(27.27)
3 讨论
癫痫的患病率在发达国家、经济转轨国家、发展中国家、不发达国家癫痫的患病率分别为0.5%、0.61%、0.72%、1.12%,以此估计,全球大约有5000万癫痫病
患者,我国癫痫患者总数约900万。

目前认为,癫痫已经成为神经系统疾病中仅
次于脑卒中的第二大常见病,癫痫性猝死也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

癫痫大发作也叫强直-阵挛性发作,是最常见的发作类型,约占所有癫痫发作的81%。

其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两目上翻、瞳孔放大、牙关紧闭、大小便失禁、
面部苍白或青紫,可有猪叫(或羊叫)声,继全身强直痉挛,约几分钟全身抽搐后自然停止,口吐白沫或血沫(舌和口腔黏膜咬破时),最后肌肉松弛,患者呈昏迷或昏睡状态,脸色渐渐正常,神志逐渐清醒。

大发作时,患者意识丧失,跌倒后可导致外伤,痉挛时又可引起关节脱位、骨折、昏迷,可导致吸入性肺炎、窒息等。

如果短期内大发作接连发生,患者始终呈昏迷状态,则叫癫痫持续状态,必须及时抢救。

可以分为3个时期:①强直期:骨骼
肌呈现持续性收缩。

上睑抬起,眼球上窜,喉部痉挛,发出叫声。

口部先强张而后紧闭,可能咬破舌尖。

颈部和躯干先屈曲而后反张。

上肢自上抬、后旋转为内收、前旋。

下肢自屈曲转为强烈伸直。

强直期持续10~20s后,在肢端出现细微的震颤。

②阵挛期:再次痉挛都伴有短促的肌张力松弛,阵挛频率逐渐减慢,松弛期逐渐延长。

本期持续约1min;最后一次强烈痉挛后,抽搐突然终止。

在以上两期中,
同时出现心率增快,血压升高,汗液、唾液增多,瞳孔扩大,呼吸暂时中断,皮肤自苍白转为发绀。

③惊厥后期:阵挛期以后,尚有短暂的强直痉挛,造成牙关紧闭和大小便失禁。

呼吸先恢复,口鼻喷出泡沫或血沫。

心率、血压、瞳孔等恢复正常,肌张力松弛,意识逐渐恢复。

自发作开始至意识恢复历时5~10min。

醒后感到头痛、全身酸痛和疲乏,对抽搐全无记忆。

不少患者在意识障碍减轻后进入昏睡。

个别患者在完全清醒前有情感变化,如暴怒惊恐等,清醒后对发病情况不能回应。

癫痫的治疗以内科治疗为主,应用抗癫痫药物控制痫性发作[2]。

传统抗癫痫药物
如苯巴比妥、苯妥英纳、扑米酮、卡马西平、丙戊酸等,大大改善了癫痫患者的发作状况。

20世纪后二三十年,又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型抗癫痫药物,如加巴喷丁、
拉莫三嗪、托吡酯、替加平、左乙拉西坦等。

卡马西平亦称酰胺咪嗪,其化学结构类似三环类抗抑郁药,是简单部分性发作尤其是复杂部分性癫痫的首选药物。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阻滞钠通道、抑制NMDA受体所激活的钠及钙内流以及增强GABA抑制功能有关。

口服吸收慢且不稳定,进食
同时服用可增加吸收;主要在肝脏代谢,其代谢产物具有同样的抗痫活性,但血浓度为原浓度的1/3,用药后3~4d可达稳态血浓度。

但其具有自身诱导作用,并
呈时间依赖动力学,最大诱导发生在4周左右,所以稳态血浓度监测应在1个月后。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嗜睡、共济失调、粒细胞下降、视力障碍、肝功异常、皮疹[3]。

不良反应呈剂量相关性,多与其环氧化物有关,毒性反应相对较低,但严
重者可致骨髓抑制和剥脱性皮炎。

托吡酯是一种与其他抗癫痫药有着完全不同的化学结构的单糖类药物。

至少3种
作用机制参与托酯的抗癫痫活性:①电压敏感的钠通道的调节;②γ氨基丁酸诱导的氯离子内流;③以及阻断谷氨酸受体亚型。

1996年12月获FDA批准用于成人部分性发作的添加治疗;1999年7月获准用于儿童部分性癫痫,对全身性发作也有效。

口服后迅速吸收,118~413h达峰值,半衰期19~23h,蛋白结合率
9%~17%,无酶诱导作用。

不良反应:头晕、困倦、共济失调、淡漠、注意力不集中、感觉异常、焦虑、体重减轻和泌尿系结石等[4]。

长期以来,单药治疗作为癫痫药物治疗的主要方法,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抗痫药有较好的疗效。

其次,单一治疗不良反应较联合用药时要小。

再次,单一治疗服药较方便,价格较低廉,患者顺应性好,能坚持长期用药。

当患者服用药物治疗3~5年以上无完全发作,可考虑停药,停药前应进行相关检查,评估再次发作的可能性。

卡马西平作为传统的治疗癫痫药物,相对于新型的抗癫痫药物,以其低廉的价格和较好的疗效,可以作为基层医院首选癫痫用药。

参考文献
[1]鲍克容.癫痫与药物治疗[J]. 新药与临床,1997,16(5):286-288.
[2]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 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3]程记伟.癫痫的药物治疗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4):540.
[4]Kwan P,Brodie MJ.Early identification of refractory epilepsy[J].N Engl J Med,2000,342(5):3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